05.22 此人戰功赫赫堪比張遼,為報恩從一個流氓蛻變為「常勝將軍」

此人戰功赫赫堪比張遼,為報恩從一個流氓蛻變為「常勝將軍」

看三國,我們總有一種感覺,彷彿曹魏和蜀漢的武將都是義薄雲天、勇猛過人之輩。而東吳的將領卻都是如周瑜般“羽扇綸巾”之徒,如我們所熟知的呂蒙、陸遜皆是如此,大有儒將之風。然而,在東吳有一個將領卻是與他們都不一樣,此人從前是一個流氓,最後歸附孫權,有“常勝將軍”之稱。

說起“常勝將軍”,那肯定是非常山趙子龍莫屬了。趙子龍渾身是膽、義薄雲天、兢兢業業、盡職盡責,從不居功自傲,就連一向目中無人的關羽也對他極為服氣。然而,在東吳也有一位將領被稱為“常勝將軍”。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此人戰功赫赫堪比張遼,為報恩從一個流氓蛻變為「常勝將軍」

翻閱《三國志》,我們就會發現有一位將領叫甘寧。此人字興霸,巴郡臨江人。但他的出身確實有些獨特,“少有氣力,好遊俠,招合輕薄少年,為之渠帥;群聚相隨,挾持弓弩,負酕帶鈴,民聞鈴聲,即知是寧。”看這段話,我們就明白了,他年輕時就是一個流氓頭子,說好聽點叫遊俠。他夥同一幫子“狐朋狗友”,攜弓帶箭,往腦袋上插上鳥毛,配一身的鈴鐺,走到哪裡都叮噹亂響,以此稱霸一方,危害街裡。

沒成想,這鈴鐺本是為了壯勢嚇唬人的,現在卻成了報警器了。一聽到這叮噹聲,老百姓就知道該關門,溜之大吉了,因為“錦帆賊”到了。這是老百姓給他起的外號,單看這外號,就知道此公的形象了。

《吳書》說他“其出入,步則陳車騎,水則連輕舟,侍從被文繡,所如光道路,住止常以繒錦維舟,去或割棄,以示奢也。”就是說他進進出出,如果走陸路的話,就將車馬連成一片;若是走水路,就駕著豪華的快船。而他的那些隨從都是穿著絲綢衣裳,所過之處清理街道,凡是商販一律被趕跑。船停靠在岸,不是用纜繩系船,而是用繒錦。走的時候,也不解開,直接拿刀子割斷。反正有的是錢,不差這點。看看這個,簡直一個“五陵年少”、膏粱子弟嘛!

雖然他總是這麼不務正業,但還是挺聰明的。他還能讀諸子,也算是半個文化人。建安九年(204),他帶著八百健兒來投奔劉表。但劉表此人是個草包,就是曹操所說的“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之子若豚犬耳”。人家是虎父無犬子,孫堅英雄一世,生出孫策和孫權兩個好兒子。但對於劉表來說,卻是上樑不正下樑歪,曹操罵他的兒子是豚犬耳,可見他也強不到哪裡去。劉表有眼不識金鑲玉,沒有用他。

此人戰功赫赫堪比張遼,為報恩從一個流氓蛻變為「常勝將軍」

所謂“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甘寧又不得不去依附黃祖。黃祖一看他這吊兒郎當的樣子,就知道他有幾斤幾兩,根本沒拿他當根蔥。偏偏在這期間,他把淩統的父親給射殺了,便和淩統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人言“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仇人多堵牆”,他把人家的父親給殺了,這不是給自己添堵嗎?工作沒找著,反而還惹上了官司。

沒辦法,去江東找出路吧。真的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來到江東以後,經周瑜和呂蒙兩位大佬的舉薦得以見到孫權。孫權對他倒是挺賞識的,甘寧這才算是有了個好歸宿。

他也是個知恩圖報之人,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嘛。此後是一路斬將擎旗、身先士卒,為東吳建下赫赫戰功。首先在南郡抵擋過曹仁的進攻,其次在益陽與關羽交過手。此外還打過宛城的朱光,在合肥之戰中力保過孫權。不光是這些,在濡須更是帶領百餘名吳兵夜襲曹營。從這些光輝事蹟裡,我們可以看到,他可不是一般的小混混,的確是有勇有謀之輩。難怪孫權如此稱讚他:“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可敵矣。”孫權也是不吝溢美之辭,將他和曹操賬下的猛將張遼相提並論,可見甘寧早已不再是以前的那個混混,鳳凰涅槃以後成為了戰功赫赫的將軍。

他不僅仗義疏財,而且有勇有謀,深受士卒擁戴,人們稱他為“折衝將軍”,即常勝將軍。可惜的是他在夷陵之戰前後病死,否則成名的是他還是陸遜還未可知呢?

戰功赫赫歸戰功赫赫,但他身上還是有很多毛病的,就是改不了“粗猛好殺”的毛病。他有一個廚子犯了錯,害怕被殺,就躲到呂蒙那裡去了。後來,甘寧帶著禮物來拜見呂蒙的母親,經過一番索要之後,呂蒙不得已才把廚子交給他。但在臨行之際,對他千叮嚀萬囑咐,讓他別殺這個廚子,懲罰一下就算了。

甘寧也痛快的答應了,但在回來的路上竟然把這個廚子一箭就給射死了。射死以後,他做的更是奇葩,脫光了衣服,躺在船上,就等呂蒙前來算賬。呂蒙聞知此事後,氣的果然夠嗆,好你個甘寧,不給我面子也就罷了,竟然如此出爾反爾,視人命如草芥。於是,他點了兵馬,前來找甘寧算賬,憤怒之下要殺了甘寧。幸得甘寧母親前來勸阻,才沒有殺了他。二人也就冰釋前嫌,一起打道回府,回家吃飯了。可惜了這個廚子,生在這麼一個沒有人權的時代,簡直就是生命賤如螻蟻,死了也就死了!

這種“粗猛好殺”的缺點的確不像話,但你別說,他上了戰場還真有這股狠勁。我們前面不是說過他有“折衝將軍”這個名號嗎?那這是怎麼來的呢?是因為他在攻打宛城的時候,身上揹著大鐵索,不顧敵軍箭矢如雨,一路身先士卒,攀上城牆,為破城立了首功。

此人戰功赫赫堪比張遼,為報恩從一個流氓蛻變為「常勝將軍」

此外,公元215年,孫權率領吳軍和曹操的大將張遼在合肥城外的逍遙津大戰,一時大敗,使得吳軍銳氣受挫,軍心不穩。全賴甘寧、呂蒙等人誓死保護孫權。其他吳軍早已被嚇得不知東南西北了,唯獨甘寧的軍隊鼓號大作,使得吳軍士氣為之一振。就是因為這個,孫權才拿他和曹操手下的猛將張遼相提並論的。

看看甘寧的前半生,簡直就是個流氓,彷彿永遠不會有出息似的。但他後來呢,“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猶可追”,痛改前非,浪子回頭。他算是投了孫權這麼一個明主,才得以重用,有了他的用武之地。為了報答這份知遇之恩,甘寧可謂是出生入死,經歷了鳳凰涅槃,完成了從一個流氓到將軍的蛻變。從前危害鄉里,而今也算是造福一方了。可見,一個人的出身、過去其實並不重要,只要能夠重新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正路,結果雖然有時不會太好,但也差不到哪裡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