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常勝將軍"“劉峙”,寧願倒馬桶,也不願學軍事?解析歷史

1914年6月,劉崎從陸軍預備學校畢業,被分配到東北奉天省(今遼寧省)新民縣陸軍第20師39旅78團一營四連新人伍生班,成為一名實習軍人。據說這是北洋軍中最精銳的一支隊伍。然而,新來乍到的軍校畢業生劉崎,經過一段生活,感到這支軍隊存在許多“陋習”和問題。部隊長官多是行伍出身,不懂軍事知識,而軍事學校出身的幾乎都是參謀或者營附、團附之類,得不到重用;基本訓練的口令和動作都不統一;士兵視操場為畏途,視講堂如刑場,寧願每日做工鋪路,甚至為師長、旅長公館倒馬桶,也不願學軍事,練本領;體罰盛行,士兵等同奴隸。一切表明這是由缺乏自尊心和榮譽感的官兵組成的部隊。劉崎雖然慶幸自己不在這裡長幹,但還是潛心觀察,多方體驗,感到這半年的軍營生活為他以後30多年的帶兵、練兵、用兵生涯提供了很好的借鑑。


是年12月,實習期滿,劉崎回到河北保定,參加升學考試,又榮幸地考進了當時有名的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兵步科,成為一名“軍官生”。與他同期入學的有熊式輝、陳繼承等人。

剛邁人這所令人仰慕的軍官學校的大門,劉崎百感交集:今後的學習雖然艱苦,但前途寬廣,未來無量。“孤苦和貧困對我太殘酷了,但也能因此促使我更加堅忍與自強”。憑著“堅忍”與“自強”,他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由過去見識淺薄的鄉村少年而成為一名令人羨慕的軍官生,初嘗成功的滋味。他躊躇滿志,投入了緊張的軍事學習中。他除了認真學習所開的課程外,還利用課餘時間閱讀了大量國內外政治書刊,並將步兵操典背得爛熟。


1915年,護國反袁起義起於雲南。保定軍校的學生對袁世凱的復辟帝制和同日本勾結,出賣民族利益之事,個個義憤填磨。而劉嶼卻與原來不一樣,對“護國反袁”表現出冷淡,他認為,只有在學校正課外,多多研究實際問題,以備畢業後到軍隊中能夠實用,才是最現實的。國家大事學生可望而不可及,縱有萬般義憤也於事無濟。一個清貧學生所能做的是從每月的兩塊銀元津貼之內節省一部分,來購買若干參考資料,儘量減少例假外出,閉門苦讀,以完成學業。在學校期間,他變成了一個不問窗外事的書生。待人接物以善“打哈哈”著,稱,與同學和睦相處。有時雖受欺負,也能忍耐,顯得“渾容大度”,“大智若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