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所謂“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農、七匠八娼、九儒十乞”到底是什麼意思?

海洋377791


一、實則它是元朝社會地位的排名。

地位最高的是官員,其次是胥吏,再次是和尚,這是當時社會上最受尊敬的三種人;四是道士,五是百工(為各種手工業者和手工業行業的總稱),六是種地農民;匠人排第七(如石匠、木匠、泥瓦匠等),娼妓排第八,第九是讀書人,最末流是乞丐。



其實原始的話語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娼、九儒、十丐。

九儒十丐已經成為漢語成語,意指讀書人受到歧視和虐待。與近年的“讀書無用論”大抵相似,可是我們已經不會使用“九儒十丐”的成語,這確實是一種悲哀。

金庸先生創造了一個著名的武俠人物,洪七公,為中原五絕之一,江湖上都喚他為“九指神丐”,我無端覺得,這麼琅琅上口,可能真是老爺子改編自“九儒十丐”的成語。



二、出處。

出處在兩位南宋遺民的著作中。

一位叫謝枋得,一位叫鄭思肖,都是堅定的反元義士。



三、真假。

不能證明這種說法是真的,但也不能就確言是謠言,總的來說,應該是假的。

已有文史作者寫文論析並辯駁過,此處不再引用。再說三點我的補充:



1、《元史》中只有“諸色戶計”的記載:

《元史·卷九十三》:然其戶大抵不一,有元管戶、交參戶、漏籍戶、協濟戶。於諸戶之中,又有絲銀全科戶、減半科戶、止納絲戶、止納鈔戶;外又有攤絲戶、儲也速兒所管納絲戶、復業戶,並漸成丁戶。……凡儒士及軍、站、僧、道等戶皆不與。


這是一種戶藉制度,雖說一經劃定,再不許更易,但似乎並無特別的高下貴賤之分,也並未一字不易的記載九儒十丐等十等人。



2、元朝對知識分子比較寬容。

我們耳熟能詳的《竇娥冤》,臺詞有“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之句,應該說,再傻的人都能聽出來其中的諷喻統治者之意,但是上演後,關漢卿啥事沒有。

再有劇中竇娥的父親竇天章科場高中,榮升高官,衣錦還鄉,為竇娥平復冤情。也正好反證了元朝的科舉制度並不排斥漢人——叫蒙古人去考場,顯然是難為他們了。



3、明朝民間讀書人對元朝並無刻骨之恨。

後之視之,猶今之視昔,這事實上為我們提供了看問題的另一個角度。

《警世通言》是明代的筆記小說合集,裡面有個故事,“桂員外途窮懺悔”,寫元朝天順年間,也不過說善惡果報之事。

裡面有個叫支德的讀書人,官場失意後居然仍然“立志要做清官”。

有個陳太守,打官司時居然“正直無私”,助平頭百姓而不助衙內公子。

主人公施還及第為官,與岳家“施支二姓,子孫善衍,為東吳名族”。

說到朱明對蒙元之恨,我們總是會想到那句話,“天道好還,中國有必伸之理;人心效順,匹夫無不報之仇”,誠然,蒙元雖為大一統,但存在感實在薄弱,其“四等人制度”也令人深惡痛絕。

但其實四等人制度也與十等人的說法一樣,都沒有史料支撐。

由此看來,當黃金家族的榮耀消散如煙,當鐵木真的子孫都似乎受到了某種詛咒,拂開故紙堆,我們會驚訝的發現,元朝似乎並沒我們想象的那麼糟。


王事情


路過!這個題目有意思!就多說幾句!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農、七匠八娼、九儒十乞”純屬是為反對元朝統治,由文人們編的蜚語!

不過這後世所傳了幾百年,也就成了當初元朝統治者的一條罪證!

一、解釋一下!這句話形容的元朝列分的階級檔次!

1、一官:一等人是官,官吏是不同的職稱,官至少是局級幹部以上

2、二吏:二等人是吏,吏是處級包括處級幹部以下的公務員,宋江就是個副處級幹部

3、三僧:三等人是佛家弟子,忽必烈拜西藏地區的名僧帕思巴東來為“帝師”,所以高於道家的等級。

4、四道:四等人是道家弟子。

5、五工:這裡的工指的是為當時政府提供服務的人員,類似事業單位的職工!

6、六農:種地交糧!民以食為天,這就給農民一個適當的位置!

7、七匠:手工業者,不靠種田生活,為社會技術性人員!

8、八娼:元朝時期的changji是一支龐大的群體!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僅元大都就有2萬餘人從事這個職業,。隨高逐下,送故迎新。身心受盡摧挫,奈惡業姻緣好家風俏無些個。紂撅丁走踢飛拳,老妖精縛手纏腳,揀掙勤到下鍬鑊。”

9、九儒:讀書人,可能就是因為這個排名所以後來才有來“臭老九”這個稱呼!

10、十乞:要飯的!

第二、真實的元朝等級列分!

《元史》中記載的元朝戶籍制度中面對當時元朝所轄的全國居民進行了若干的“戶別”分類!這樣分類後便於國民綜合素質的普查,為指定國策提供數據!

元朝並沒有進行等級劃分!

當時的戶籍類別是:軍、站、民、匠、儒、醫卜、陰陽、僧、道、也裡可溫(基督教神職人員)、答失蠻(回教神職人員)、斡脫(高利貸經營商)、商賈、灶(鹽業)、船、弓手、急遞鋪、打捕鷹房等。

這類似於現在的戶籍中的:工人、農民、非農業,個人履歷中的面目和職業!

第三、元代知識分子的洩憤之作!

元朝時期和清朝時期都有很多的漢人,因為悲憤於國家毀亡,懷念故國,所以編寫了很多偏激的不符合歷史實際的書籍,進行文化抗爭!(這值得表揚,但是不是尊重歷史的)!

元朝的愛國名人謝疊山他人格的魅力,以他優美而飽含熱淚的詩情,以他堅貞不屈的堅強意志,以他愛國主義的情操感染著一代又一代後人。他有一句名言:"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生"。

謝疊山所著的《疊山》中就明確的提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之說,乃是"滑稽之雄以儒為戲者"的戲謔之語。

這樣一位最後在元大都憫忠寺絕食殉國的民族英雄,正視歷史,明斷歷史!足以證明“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農、七匠八娼、九儒十乞”純屬是為反對元朝統治,由文人們編的蜚語!


杜陵閒人


這句話的出處有很多的地方,比如說第一個是鄭思肖的《心史》,在裡面寫道: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娼、九儒、十丐。”

第二個就是謝枋的《疊山集》,裡面也有這句話的內容:

“滑稽之雄,以儒者為戲曰:我大元典制,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貴之也,謂其有益於國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後之者,賤之也,謂其無益於國也。”

但是也不是沒有任何的共同點,這兩個出處都是宋末遺民所書。雖然出處是有了但是這裡面的幾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所謂的一官二吏中的“官”是政府官員,“吏”是不能提升成官員的政府臨時僱員。官吏就是官員,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官吏手中的權利都可以幫助很多人通向財路,也讓很多人趨之若鶩。所以官和吏的排名排在一二位也是自然的。

而三僧四道其中的“僧”是佛教僧侶,“道”是道教道士。官吏掌管了權柄和財路,解釋宗教的權利便在僧道的手裡,這個群體順應了當時社會迷信的發展,給大家帶去一些精神寄託,算是基本實現不幹活吃白飯的夢想,後也形容他們“招搖撞騙”。

五醫六工七匠“醫”是指醫生,“工”是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匠”是低級手工技術人員。這三個群體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醫生可以治病救人,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也是這樣,社會對這一類群體有需要。且他們可以提供技術,促進社會都改革發展。匠人便更多的是提供勞動,不怎麼提供技術,是社會不可缺少的部分,畢竟總要有人幹活來創造價值。地位居中也是很合理的。現在已經基本把工匠相聯繫起來了。

至於最低等級的八娼九儒十,“娼”是妓女,“儒”是知識分子,“丐”是乞丐。當然讓我們很疑惑的就是為什麼知識分子排在妓女後面。可能有這兩個原因:

一是“九”這個數字比較特殊,比如人分三六九等,所以儒生們排不到三六,就想排九;二可能是寫這句話的時候在自嘲,有句俗語就是“百無一用是書生”。知識分子一腔熱血,卻又無處安放,所以借排名來自嘲連妓女都不如。

實這個排名很荒誕,而且排名這個東西本就不是絕對的,是隨大的社會背景下而改變的。很顯然現在這十個職業的排名變化早已重新洗牌,這當然也得益於社會的不斷髮展和進步。現在的生活已經更欣欣向榮,也更多的是照顧到基層絕大多數人的利益。我們現在應該做的就是不忘初心跟黨走,做好本職工作,迎接更美好好的未來。

文/琴公子


史之策


一官二吏到九儒十丐,是元初各職業在社會中的地位排名,這個排名正是“九儒”發明的,是儒生群體在新時代中成為Loser後的一種自我解嘲。

一官二吏,官是事業編,吏是臨時編,但在許多種社會制度下,官吏手中的權柄都可以通向財路,自然是讓其他職業眼熱。

三僧四道,世俗的權柄和財路由官吏把控,宗教的解釋權僧道們留在手裡,他們這個群體也在頑強的爭搶客源,實現不幹活吃白飯的夢想。

五工六農七匠,百工和匠人,與農民一樣辛辛苦苦,靠勞動創造價值,除了滿足自身家庭生活需要,還要承擔朝廷稅賦兵役,是國家和社會的基石。他們不會被餓死,但很可能吃不太飽,所以地位居中。

八娼十丐,這兩項職業均非技術工種,是從五六七中間階層裡分流降階而來,有了八娼十丐,五工六農七匠們才會心滿意足的生活,有一種自己並非社會底層的莫大心裡安慰。

九儒,宋末元初的愛宋志士鄭思肖、謝枋得把儒生群體塞進八娼十丐中,一是“九”這個數字在古代漢語體系中,非常吉利討喜,絕捨不得讓給別人;二是自嘲,元初書生百無一用,喪失了上升通道,一腔熱血無處發洩,只好用來寫元曲等小段子。

普法戰爭時,有位法國將軍在戰前動員中,為了掃除士兵中的小農意識,激發他們的愛國心理,大聲描繪普魯士人侵略法國後的慘狀——他說普魯士人將殺光你們的父母,下面沒人應聲,他說普魯士人將燒光你們的房子,仍然沒人應答,他說普魯士人將凌辱你們的妻子,還是沒人搭茬。將軍最後說:敵人還將喝光你們的葡萄酒!下面的人群馬上炸了,他們敢!?士兵們紛紛怒火攻心,士氣大振,發誓要侵略者付出代價。

什麼是中國文人世子的美酒?

當然是做官發財治天下!經過七百多年的科舉制,讀書人成功的把肚子裡的經文實現了變現可能,蒙古人一來,科舉制度停擺,說好的書中的黃金屋,沒了,顏如玉,黃了,千鍾粟,飛了。

在這種被“動了奶酪”的萬惡形勢下,讀書人在段子中紛紛抒發出自己的憤懣之情,老九們反元呼聲漸長,元庭中槍後,於1315年恢復科舉,這才平息了“反元”的怒火。

元代儒生的“九儒”尚屬自嘲,到了後世,臭老九的定位才是真正由上而下的輕蔑,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


龍帥林vlog


我來說一下這句話的出處,此話是南宋遺民鄭思肖和謝枋得的說法,他們畢竟對元朝帶走一種敵視的情緒,對元朝的政策上可能有失偏頗,但在某個方面又是元朝諸多儒士政治地位的體現。

首先,我要說明的是這種排位並非元朝官方的政策。有元一代戶籍制度確實是比較特殊的。實行的是以職業劃分的“諸色戶計”,大概有八十餘種,而儒戶是其中的一種。而元朝廷對儒戶也是有優待的,雖然賦稅要上交,但是卻可以免除差役和徭役,這項政策載於《元典章·禮部卷四·立儒學提舉司》。

其餘籍每見有的儒戶,除納地稅、商稅外,其餘一切差役並行蠲免。


而且元朝儘管是多元文化,儒學失去了其獨尊的地位,但是這也不意味著統治者不重視儒學,所謂“孔子之道,垂憲萬世,有國家者,所當崇奉”。

元世祖忽必烈對儒學的教化作用就非常重視。早在至元六年,就在中央設置國子學。在中統二年,忽必烈在各處設立提舉學校官,選拔碩儒王萬慶、敬鉉等三十人充當,用來培育人才。而他本人在重視官辦儒學的同時,也鼓勵以書院的形式傳播儒學。不僅如此元朝在路、府、州、縣都設立儒學教官在地方上教導儒學,這些措施都是有利於儒學的發揚和傳承的。

元廷重視儒學也直接影響到了一批蒙古貴族。我就舉一例子,就是木華黎的子孫安童就是一位通習儒學的蒙古族大臣。

公退即引諸儒,講經史,孜孜忘倦,二十餘年未嘗一日稍輟。

所以,有元一代出現了比較奇特的一幕,蒙古人雖然漢化程度不高,但是卻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儒化。元朝統治者非常重視將儒家經典翻譯成蒙古語供蒙古人閱讀。所以,不少蒙古人儘管不會漢語,但是卻已經接受了儒家思想,這是值得一提的。


但是,鄭思肖的話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現實的反應,就是很多儒士政治地位是較低的。元朝雖然重視儒家的教育和傳播,但是卻不大開科舉,使大批儒士不能提升自己的地位。當然,蒙古人之所以不開放科舉也是難以言說的原因,就是論考試蒙古人完全不是漢人的對手,這項制度會動搖“蒙古本位”。所以,有元一代確實對放開科舉顧忌重重。

那麼儒士去幹嘛呢?只能去做吏員和儒學教官,吏員我就不說了,就是不入流了。而儒學教官我查了一下《元史》,就只有區區九品,升遷也很困難,基本上只能謀生,政治地位就別提了。這就是鄭思肖大發感慨的由來。


論史


南宋開始人分十個等級。到了元朝更甚於南宋。把整個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各種職業分成十個等級。也就是所謂的"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用我們現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我。第一位官員。第二位小吏。第三位和尚。第四位道士。第五位醫生。第六位工人。第七位技術員。第八位妓女。第九位知識分子。第十位乞丐。整個排名把知識分子的排位僅僅在乞丐之上。還在妓女的地位只下午。可見元朝對知識分子的貶低。元朝應該是我國曆史上侵略性最強的朝代。國家崇尚武力。對知識分子非常看不起覺得只是比乞丐強一點而已。

人分為十等不是元朝而定。但是元朝在南宋的基礎上更加深入話。可以說是"滑稽之雄以儒為戲者"。的調侃之語。但人分為十個等級本身就是對生活社會中底層人民的一種歧視性的劃分。最最過分的就是"八娼九儒十丐"。充分說明讀書人的地位沒有妓女高,僅僅比乞丐強。這也是對知識分子的歧視。前些年有人戲稱"臭老九"也是這麼來的。




方圓論壇


這種說法是南宋遺民所寫,影響深遠,但並不是真實的歷史事實

這一說法最早出自鄭思肖的《鐵函心史》:

韃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農、七匠、八娼、九儒、十乞,各有所統轄。

鄭思肖

在謝枋得的《送方伯載歸三山序》裡面有進一步的解釋:

滑稽之雄、以儒為戲者曰:我大元制度,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貴之也,貴之謂有益於國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後之者賤之也,賤之謂無益於國也。嗟乎悲哉,介乎娼之下丐之上者,今之儒者也。

請注意第一句,所謂“滑稽之雄”,其實就是演滑稽戲最好的演員。這個演員是在舞臺上演戲,拿儒家士大夫開涮而已。

其實,鄭思肖、謝枋得都是南宋遺民中的激進派,他們經歷了南宋的滅亡,也見證了蒙古騎兵進入華夏奪取政權的事件,因此對故國心懷悼念,對元王朝心生不滿。

蒙古滅宋

於是,在自己的私人筆記裡對元朝進行詆譭。

估計,就連他們二人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的一句話,竟然被後代學者廣泛引用,甚至成為蒙元王朝打壓儒家士大夫的確鑿鐵證,經常被引用。

比如,錢穆在《國史大綱》(由於這本書完成於抗日戰爭時期,錢穆以古鑑今,對少數民族政權都懷有敵意)就引用了這個說法,並說“中國社會上自先秦一瀨甚佔重要位置的士人卻驟然失卻了他們的地位”。

其實,這一說法在歷史上並不存在,元朝對於儒家士大夫,雖然不像宋朝那樣給予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但從忽必烈以來,也並沒有拼命打壓儒家士大夫。

所謂“九儒十丐”中的“儒”,指的是儒戶

1978年,中國臺灣著名的蒙元史學者蕭啟慶(李敖的同學)寫了一篇名為《元代的儒戶:儒士地位演進史上的一章》,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廓清,徹底打破了這個謠言。

先不說這裡的次序問題,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指的元朝“戶計制度”。所謂“戶計制度”有點像我們現在的戶籍制度,只不過元朝區分人群是靠職業來劃分而不是地域,而且這種戶計可以世襲。

於是,在元朝時期就有了儒戶。

蕭啟慶與宋史學家鄧廣銘

在成吉思汗時代,由於蒙古帝國處在四處征戰的階段,因此他們對於文化人和宗教人士都不太重視。尤其是儒家那套治國平天下,講究禮儀秩序的思想,根本不感興趣。

成吉思汗手下有一個名叫耶律楚材的大臣,由於是一位儒者,就被很多蒙古將領質疑,現在國家正在打仗之際,要你何用?

耶律楚材與成吉思汗

蒙古人每打下一座城池,如果這個城池稍有抵抗,就會被屠城。公元1223年,道教全真教主邱處機專門到西北興都庫什山附近面見成吉思汗,告誡成吉思汗不要輕易殺人,並教給成吉思汗一些延年益壽的方法。


成吉思汗非常高興,也接受了邱處機的建議,減少殺人的數量。由於這次見面,全真教在整個蒙古帝國初期,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獲得了免差權,也就是免除勞役和附役的權利。

此外,雖然蒙古帝國信仰薩滿教,但是他們也受到了佛教的影響。因此,在1219年的時候,佛教僧侶也獲得了免差權。

耶律楚材提高儒家的地位,用考試的方法選取“儒戶”

成吉思汗死後,窩闊臺即位,儒者耶律楚材深受信任,開始請求恢復華夏地方的舊秩序,恢復孔子後人衍聖公的職位,並重用儒生。

公元1238年,在耶律楚材的推動下,開始了選取儒戶的考試,凡是考取者,也可以和佛教僧侶和道教道士獲得同樣的免差權。

這次考試,一次性就選出了4030位儒生。雖然這次考試,考中者很少有人像此前朝代那樣,獲得官職,但是他們可以不用服勞役和交賦稅。而且,考中者裡面,有很多“賤民”,這是一大進步,因為在元朝之前,“賤民”往往是不能參加考試的。

到了忽必烈時期,忽必烈對儒家思想更加具有好感(可以用來治國)。可是,當時儒戶裡面摻雜進了各色人等,有些有錢人為了免除傜役,用不正當手段成為儒戶。於是,忽必烈命大臣在北方,也就是元朝原先佔有的領土上進行一次甄選,進行了一次考試,刷掉了一批學問不行和假的儒戶。

在1276年,在北方地區一共選出2890戶儒戶。根據蕭啟慶的統計,此時儒戶只佔漢籍軍民總戶數的0.17%。由於南方南宋地區,儒家士大夫人數更多,大約佔到0.85%。

儒戶的特權:國家給你錢和補貼,讓你安心讀書

我們前面說了,儒戶可以跟僧、道一樣,擁有免差權,此外,儒戶也可以不事生產。在元朝,儒戶的唯一任務就是讀書學習,從而參加考試,然後當官。每戶必須要出一名子弟入學學習。由此可見,元朝對儒戶是比較寬容的。

國家會發給儒戶獎學金,讀書的學子每天還管兩頓飯,每個月還給工資。後來,或許是因為皇帝覺得讓他們每天白拿錢讀書有點不划算,就又規定儒戶可以免除丁稅(人口稅)和勞役,但是要交商稅和地稅(畢竟,這兩個稅是你在賺了錢或者種地之後要交的,不是天然就有)。

《神鵰俠侶》中的忽必烈

此外,元朝是馬上得天下,因此對於馬匹非常重視,老百姓是不能騎馬的。但是,儒戶、僧侶、道士等,他們之中德高望重者是可以騎馬的。

元朝雖然著力培養“儒戶”,但是國家大權仍舊被蒙古貴族把持

不過,雖然元朝統治者對儒戶比較重視,但是,他們還是防止太多的儒戶出來做官,逐漸奪取自己的政權。元代雖然又科舉考試,但是錄取人數極少(平均23人,僅有一半是漢人、南人)。元朝的官職,還是被蒙古、色目人所壟斷。

儒戶的出路,要麼是當個小吏,要麼在各地學校和書院當個老師。

由於讀書不能做大官,雖然元朝對儒戶的學習有制度上的保障,但是大部分人逐漸就不再安心學習,而是想方設法通過非正當手段做官。

通過上面的論述,我們發現,所謂儒戶排在工匠、娼妓後面,乞丐前面不是真實的歷史事實,因為像歷朝歷代一樣,元朝時期,娼妓也是身份非常低下的人,商人、工匠都是不允許參加科舉考試的。

不過,最後我們還要強調,雖然元朝給予了儒戶種種優惠的政策,但是,由於政權被蒙古貴族所把持,儒戶很少能像之前唐、宋時期那樣,參加科舉考試做官,而且也備受貴族的歧視。

而且,元朝時期,儒戶是與僧侶、道士地位一樣,喪失了此前儒家士大夫“四民之首”的地位。這不得不說,是對儒家士大夫地位的一次打擊。

只不過,儒家士大夫並不像鄭思肖、謝枋得所說,身份那麼卑賤。


兮兮說事兒


看到這個題目,首先想到了幾個俗語,“百無一用是書生”,“臭老九”等等,說明了書生在某些特定年代尷尬的社會地位。至於題目中的說法,一般認為流行於元代,這不是一種官方認可的說法,而是有人對當時風氣和個人境遇的總結。

在這個說法裡,九儒十丐,儒生比娼妓還不如,僅比討食的乞丐強一點,然而有一點“一官二吏”這兩個最頂級的存在,卻是“九儒”可以轉化的。元代開始並沒有延續前朝的科舉制度,他們自有一套選拔的方法,比如忽必烈時期,大名鼎鼎的政治家,科學家,水利專家郭守敬,就是從小被名士舉薦,仕途十分順利。當然了,郭守敬雖然是個讀書人,那本事可遠非普通儒生可以比擬,在天文曆法水利地理等方面皆有突出貢獻,極大的指導推進了當時的生產生活。這種真正有本事的讀書人還是很受用的。直到元仁宗時期,元代才正式開啟了科舉取士,這跟隋唐以來重視傳統讀書人的習慣大不相同。其實看這個排名,一二三四是權貴和精神信仰層面的人物,剩下的則是根據生產能力的排名,“九儒”說的那種腐儒,手無縛雞之力,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不事生產,頂多給人斷文讀信,確實僅比那種討食的乞丐好點。即使到了科舉取士的時候,元代也是輕詩賦重經學,但這其實也給了儒生很大機會。像在關漢卿作品《竇娥冤》裡面,竇娥她爹開始窮的都賣女兒了,後來讀書有成,考取功名,做了官還給竇娥洗刷了冤屈。這其實也是說明了即使在元代,儒生是可以向官吏轉化的,地位一飛沖天。



說了一二九,再說三四,這個三僧四道,元朝時候和尚勢力很大,與王公貴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早在忽必烈時期,就奉一個番僧為帝師。而且元朝僧人不僅佔有寺廟,還佔據大量土地,還控制著多地的工商業活動,這權力大的沒邊了。至於道士,一個典型例子就是長春真人丘處機,那可不是金庸小說裡寫的那樣,實際上他很受成吉思汗重視,全真教在元代發展也很迅猛。估計是遊牧民族的關係吧,元朝對佛道這些牽扯神的東西都很信服,都給予了極大的支持,三僧四道一點沒錯。



五工六農七匠,本來農的地位很高,但是元朝遊牧民族出身,對於農就沒有以前那麼重視。像前面說的郭守敬,雖然他是當官的,但他很多本事可以算作是工的。匠其實就是手藝人,這三類人可以算作是一類的。

八娼意思也很明瞭,這是歷朝歷代都繞不開的一個群體,她們的地位從來沒高過但是又不可或缺。本來她們排在後三位沒什麼,但偏偏又排在儒生前面,這可以說是對儒生極大的侮辱。當然了,這種排名也有可能是製造排名這個人自己的感覺,他覺得自己地位太低了,甚至連一般娼妓都不如,這很有可能是一個儒生的主觀感知。



十丐沒啥好說的,乞丐可不像武俠小說裡丐幫那樣英雄豪俠,不管是世道不好還是自己好吃懶做,乞丐始終代表著不勞而獲,地位歷來最低。

前面也已經反覆說過了,這個排名是特定時代下某些人的主觀感受,它只能反應某一階段的特殊時代特徵。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排名,到了今天再拿它來說事是毫無意義的。


一覽眾河小


一官二吏到九儒十丐,是元初各職業在社會中的地位排名,這個排名正是“九儒”發明的,是儒生群體在新時代中成為Loser後的一種自我解嘲。

一官二吏,官是事業編,吏是臨時編,但在許多種社會制度下,官吏手中的權柄都可以通向財路,自然是讓其他職業眼熱。三僧四道,世俗的權柄和財路由官吏把控,宗教的解釋權僧道們留在手裡,他們這個群體也在頑強的爭搶客源,實現不幹活吃白飯的夢想。五工六農七匠,百工和匠人,與農民一樣辛辛苦苦,靠勞動創造價值,除了滿足自身家庭生活需要,還要承擔朝廷稅賦兵役,是國家和社會的基石。他們不會被餓死,但很可能吃不太飽,所以地位居中。八娼十丐,這兩項職業均非技術工種,是從五六七中間階層裡分流降階而來,有了八娼十丐,五工六農七匠們才會心滿意足的生活,有一種自己並非社會底層的莫大心裡安慰。

九儒,宋末元初的愛宋志士鄭思肖、謝枋得把儒生群體塞進八娼十丐中,一是“九”這個數字在古代漢語體系中,非常吉利討喜,絕捨不得讓給別人;二是自嘲,元初書生百無一用,喪失了上升通道,一腔熱血無處發洩,只好用來寫元曲等小段子。

普法戰爭時,有位法國將軍在戰前動員中,為了掃除士兵中的小農意識,激發他們的愛國心理,大聲描繪普魯士人侵略法國後的慘狀——他說普魯士人將殺光你們的父母,下面沒人應聲,他說普魯士人將燒光你們的房子,仍然沒人應答,他說普魯士人將凌辱你們的妻子,還是沒人搭茬。將軍最後說:敵人還將喝光你們的葡萄酒!下面的人群馬上炸了,他們敢!?士兵們紛紛怒火攻心,士氣大振,發誓要侵略者付出代價。

什麼是中國文人世子的美酒?

當然是做官發財治天下!經過七百多年的科舉制,讀書人成功的把肚子裡的經文實現了變現可能,蒙古人一來,科舉制度停擺,說好的書中的黃金屋,沒了,顏如玉,黃了,千鍾粟,飛了。

在這種被“動了奶酪”的萬惡形勢下,讀書人在段子中紛紛抒發出自己的憤懣之情,老九們反元呼聲漸長,元庭中槍後,於1315年恢復科舉,這才平息了“反元”的怒火。

元代儒生的“九儒”尚屬自嘲,到了後世,臭老九的定位才是真正由上而下的輕蔑,直到1977年恢復高考。


歷來現實


事實上,這種說法對於儒者的定位,明顯不是元代的真實情況。所有研究中國教育史的人都知道,元代是官方書院最發達的時代,書院之多與待遇之好,都可說是空前的,至於會不會絕後,則要看未來的教育改革方向而定。

這說法的出處有二:一、宋遺民·鄭思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娼、九儒、十丐。”二、謝枋得《疊山集》:“滑稽之雄,以儒者為戲曰:我大元典制,人有十等:一官、二吏;先之者,貴之也,謂其有益於國也;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後之者,賤之也,謂其無益於國也。”兩說皆是宋末遺民所書,為當時儒者戲說,自承認與史實不符。


然,當時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說法呢?根據分析研究,此乃遺民之諷刺的說法,認為那些投敵者每天如鴕鳥般在書院讀書,不顧天下安危與百姓生死(當時漢人被欺壓的很悽慘)。那些只顧自身衣食無虞的軟骨頭們,不僅對社會國家沒有任何生產價值,且與米蟲般浪費大量糧食,所以連妓女都不如,直可與乞丐們並列。

這心態就跟當初對日抗戰時期看待漢奸般,普通人強烈鄙視的同時,又無能為力,所以只能靠戲曲來貶低、醜化、唾棄這些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