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什么是诗词的平仄?

大峰上雨


区分平仄是写诗比较简单的入门知识,但古代和现代的平仄有所区别,因此我们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之后,对写诗选平水韵还是新韵会有一个清楚的认知。


什么是平仄

所谓平仄,其实指的是平、上(读“赏”音)、去、入四声,除了平声,其余统称仄声。每个声调都分有阴阳。

平仄的原理

平仄的由来,其实是根据字的发音决定的。明代释真空和尚作了一首平仄歌有很好的诠释。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古代的韵书正是根据官话发音制订的,通俗一点讲,古人识别平仄就跟说话一样简单。



普通话的平仄

随着南北方语言的融合,入声逐渐消失了,只有少数方言保留下来。现在的汉语已经没有入声,我们如今说的汉语拼音四声跟古代四声是不同的。

现代汉语的平仄是这样区分的:

一声:阴平;

二声:阳平;

三声:上;

四声:去。

简单来说,在普通话中,一二声就是平声,三四声就是仄声。

平仄的作用

写诗之所以要分平仄,是为了格律或押韵。举个例子: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唐·刘长卿

这句诗在古代的格律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如果用普通话来读,白、屋两字都是平声,那就出律了。

平水韵对应的是古代汉语,新韵对应的是现代普通话,于是这就涉及到一个,写诗用古韵还是新韵的问题。



写诗如何选韵

这点其实不用纠结,不管选什么韵,其最终目的都是用来读的。前面我也说到,如今有少数方言保留了入声,比如粤语,吴话,潮汕话等,用这类语言去读古诗都是符合格律的,那么用平水韵最为适合。

而现在有些人虽然用平水韵写诗,但是只会用普通话读,这样是领略不到格律之美感的,已经违背了格律的初衷。



简单来说,怎么读的就用什么韵写,没有高低之分。


诗词补习班


首先我们来搞清楚什么是平仄?

平仄就是汉字的声调划分。

古汉语中的平仄

魏晋时期,曹植在翻译印度佛经过程中,发现了汉字发音的一些规律,创造了“梵呗”,于是对汉字的声调发音研究发端。随后佛学的广为传播,让声韵学飞速发展,出现了很多韵书和研究者。

如周頤《四声切韵》,沈约《四声谱》、王斌《四声论》,以及其后的张谅《四声韵林》,刘善经《四声指归》、夏候詠《四声韵林》。这些研究者们各有侧重,但是将汉字读音划分为四声可以说是共同的认知。

这个时期汉字的四声为“平,上,去,入”。

唐朝宰相许敬宗发现四声标注相对于格律诗来说还是复杂,于是在武则天钦定下主持编制了一部声韵书。这本书针对格律诗把四声中的“平”和“上去入”声分为平仄两部分。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平仄来源,也是南宋末年刘渊《平水韵》的底子。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平声中,平直不变的称为“阴平”,缓慢上扬的称为“阳平”。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发音不平顺的就是仄。

诗词的平仄

平仄本身就是针对格律诗而产生的。在格律诗产生前,大家守的是四声韵。为什么要发明平仄关系取代四声标注法?

这是出于格律诗规则简化的创作需要。

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宋之问的经典五绝《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我们用沈约的四声标注,得到发音起伏的关系是

上去平平入,平平入入平。

去平平去入,入上去平平。

咱们把“上、入、去”划入仄音,再看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发音关系瞬间清晰,明朗。一二句平仄相对,二三句平仄相粘,三四句平仄相对。

这是一首完美合格律的仄起仄收的近体格律诗。音律优美再加上诗意真切,构思奇特,这首五绝就在诗歌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这就是平仄在近体格律诗中的运用。

平仄格律

同时格律诗对平仄关系做出了四种限定,即平仄格律的四个基础格式,符合这四个格式的正格和变格,就是格律诗,否则就是古风。

这四种格式并不代表诗词的所有格式,也并非局限大家写诗的框架,而是在写诗的时候如果遵守这四种格式,肯定能够保证诗句在发音上清朗通顺。

所以,平仄格律其实是初学格律诗者的一套发音调整工具。

这四种格式是“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平起仄收”,这个在其他关于格律诗平仄格式的文章内有详细说明,这里就不赘述了。

综上所述,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而平仄格律是一套帮助我们创作近体诗的音律工具,我们不写近体诗,可以不用理会,但是我们如果要赏析和创作近体格律诗,是无论如何要学习的。

先学习,后超越。

记住,平仄是声调简化,而格律只是一套工具。不要因为懒惰、不学被工具给限制了自己的诗情画意,然后跑来痛骂“平仄格律是诗歌自由表达的镣铐”。

无知、不学还耍泼,挺没品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什么是平仄,平仄的前身叫喳子,喳子的原声读法”㗳啲”《嗒嗒啲啲嗒嗒啲》嗒啲是音乐历上最早的二音谱,秦以后音谱逐步走向五音谱,哆来咪发嗦,洋码字12345,唐以后渗差了西方音谱哪戏67,会球通用的七音谱,平仄指的是声音的呼声于吸声,呼指的是岀气发出的各种音变,吸指的是入气发出的各种音变,中医认为呼属阴,吸属阳,阴阳交接处属平,阳阴交接处属仄,故康熙字典注,四声,阴平,阳平,去声,入声,其次平仄指的是相接近的字意和声音发出不对称的节奏,属节拍的代名词,所以远大的学士把这样的书写方法列入格式指规律,成为法定的教材,虽然是很刁难人,但存此诗,词,歌,进入了规范化,提高了书写质量和它的独立体系,诗为什么叫律诗,律指的是按规定的法定规律写作叫律诗,诗指的是以最精减的字句写出大量的事实和情操,不能围背规律,如法定的三言,五言,七言,九言,八句律诗,包括各种类形的词,歌,以及四句,五言,七言,的绝句。绝句指的是难以更改的字句,绝句的要求必须用四句写出完美而对仗公整的两幅对联,包括押韵,韵指的是二四六八句尾字的韵母,这样按排副有悬转感,对仗也称对子,对偶,对联。指的是对立面仪式,大意跟学生排双对一样,前后左右对齐,男女分明,包括句子前三字后四字,或前四后三字等的字续,这里面的变化多端可根据事物的动态于发展和本人的写作特点而论,对仗大体分,立对平对,前对后对等,对形,对意,对字,等。对子,指的是上联对下联生横幅,对偶指的是美化诗,词的立体感,对联指的是独之的不县字数的联想。诗的前身叫令,来自于文墨之戏,助兴之规,在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叫附体诗,附和”和”意同,韵律出现最早的数屈原的九江,九歌,故称诗歌之祖,在他自由开放,无格无调的基础上改修成、规范化,法定化即为律诗,绝句,词,歌。文无止境,本文不值一说,只因本老悍从小喜爱诗文功力不极,读过村小学一年级语文算术,就存事讨饭农耕生涯,业余爱好,祝各路神仙手下留情,圆我一个大学梦!!!注,怎样才能写好相样的诗歌,这是天府,我所说的天府不是天才,而是必备离奇的人生经历和哲理思想,有好文天成之说,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命运和他的生存时代会造就一首诗的诗意人生的诗!


18294276043


问题:什么是诗词的平仄?

诗词的平仄大家都在说,为什么要讲究“平仄”呢?

前言

作诗词必须明白什么是平仄,但是所有的古人写诗词都考虑平仄吗?这个问题很简单可是未必人人都知道。

一、截止到魏晋时期,并没有平仄的概念。

诗词都是韵文,最早都是歌词,早先的歌者虽然没有四声和平仄的概念,但是他们一定会考虑音韵的优美。

不过很早以前的春秋时期,咱们的老祖宗就开始研究“宫商角徵羽”。 这五音是中国古乐基本音阶。

二、平仄的出现,平仄与宫、商、角、徵、羽”的关系

在南北朝齐朝永明时期,以“竟陵八友”为代表的沈约等永明体诗人开始注意四声:平上去入。其中平就是平声,上去入就是仄声。平声类似于今天的一声和二声:妈麻;上声类似于三声马;去声类似于四声骂;入声麻烦些:叔、急、法、月,1234声都有。

以氣類相推,文用宮商,平上去入為四聲,世呼為永明體。《南齐书》

唐朝人有书专门特意记录了“宫、商、角、徵、羽”五个音与“平上去入”四声的关系:

宫商为平声,徵为上声,羽为去声,角为入声“(《文镜秘府论》引元兢语)

三、并不是所有的诗一定讲究平仄

四声与平仄是南北朝齐梁时期才出现的理论,也就是说:齐梁以前没有什么平仄,当然写诗也不考虑平仄。

在四声平仄出现以前都是古体诗。随着几代诗人的不断探讨,在初唐时期近体诗(格律诗)开始有了明确的规则,四种平仄相间的基本句式,按照对仗、黏连规则组合成了四种诗体。

格律诗在唐高宗时期被纳入了科举考试,举子们作诗时“平仄”有问题就出局了,当然是绝对不能有半点马虎的。

不过即使是在唐朝,也不是所有的诗都要考虑平仄,很多诗人喜欢写不讲究格律的古体诗,这类诗体只需要注意韵脚的平仄,其他的字都不需要注意。

例如李白《静夜思》就是一首不用遵守格律平仄的古体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李白的《送友人》就是考虑平仄的格律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结束语

格律诗讲究平仄,古体诗除了押韵外不讲究平仄,今天我们作诗也同样如此,选择诗体是自由的,作格律诗和填词就要遵守平仄,作古体诗就不要遵守平仄。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平仄,汉语声调。“平“,即平直不变的,比如“拼”、“平“的读音。“仄“,是变化的声音,比如“品”、“牝”的读法。

古汉语字音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入声字在今天一部分化作平声——阴平,一部分变念去声。现代汉语字音也分四种,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中国诗至隋唐,渐渐讲究。字数整齐,字音变化,韵律适口、悦耳。平仄问题就正式提出了,格律成了诗人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为了方便诗人创作,韵书,便行时起来。

我(一九)六七年抄过《诗词格律》(王力著),八二年读汉语言文学,学了《古代汉语》,再读了《诗律》、《词律》。然而写东西的时候,总喜按我的习惯考虑平仄之类问题。

我把現代汉语一、二声归为平声,三、四声作为仄声。——这中间有的字音是不准确的。

我用两条训戒解释我的粗疏。

一条“不以辞害义。”(孟子)诗,达意为上。另一条“中国诗的出路,一是民歌,一是古典。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要有韵,押大体相近的韵。”(毛泽东)

“大体相近”,平仄也如此。



涂之人995


诗词的平仄是我们创作格律诗最基本的要求,懂得平仄的,我们才能写出更好的格律诗来。

那么,什么是诗词的平仄,从我们汉语拼音来说,发音有四种声调,分别是一、二、三、四声。

第一二声就是平声,即阴平和阳平;第三四声为仄声,即上声和去声。

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平仄,从古到今汉字语言发声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古代平仄声除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外,仄声里还包括一个入声。

古人把字体分为平仄声,创作格律诗时就能更好的安排“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来追求声律优美的要求。

那么平仄声是何时产生的呢?它有什么故事呢?据说古人研究的声韵来自佛经,在魏晋朝时期就有了声韵的研究,真正成系统的是音律是南北朝的齐梁时代。

在南北朝齐永明年间,有一群文人集合于齐竟陵王萧子良左右,这个文学组织,史称"竟陵八友。"《梁书·武帝本纪》记载: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并游焉,号曰“八友”。

其中的高祖是指的后来篡位的梁武帝萧衍,其他的七个人是他当年的诗友后来的臣子。梁武帝萧衍开始也不懂什么是四声,有一次问一个和尚,什么是四声,和尚说“天保寺刹。”

重公尝谒高祖, 问曰: “弟子闻在外有四声,何者为是?”重公应声答曰: “天保寺刹。”出, 逢刘孝绰, 说以为能。绰曰: “何如道天子万福?”

天保寺刹和天子万福,四个字都恰好是平、上、去、入四声,梁武帝萧衍喜不喜欢并不重要,但在当时如同病毒式传播开来,北魏文学家常景(?~550)说:南齐的沈约是当世文匠,他的四声理论影响巨大,诗人们多以此为准则。并且称赞到:“辞溢流徵,气靡轻商,四声发彩,八体含章”。直到唐朝时期,应用平仄声更为广泛。

举例说明平仄声的应用:五律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1)五律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

(2)五律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

七律平仄: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书愤(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12]。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对初学格律诗来说比较有用,也是简单的方法,但是,它便不够全面,要在我们掌握格律诗后加以纠正。


林紫桦


谢谢题主的提问。关于这个问题,有几位答友说的已经很细致了,不过难免有些千篇一律或者拖沓。答友说过的内容不再重复,作为一名诗词爱好者,试着说一下自己的不同理解。

首先,简单的说,关于诗词的平仄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为仄声”。这种说法的确不够严谨,但基本上是正确的。这已经是关于诗词平仄最直接的通俗理解了。

具体的说,“平”是指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两种,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一声和二声。而“仄”是指非平声,包括上声和去声,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三省和四声。除此之外,仄还包括“入声”。

需要注意的是,近体诗是古人所作,而古人的音韵系统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别,切勿一味用现代汉语的四声去套用古代汉语的四声。

关于诗词的平仄,最机械的方法是背记《汉字古仄今平表》或《入声字表》,这两个表在网上很容易找到。另外,了解诗词平仄更多专业知识,推荐阅读王力所著的《诗词格律》。

希望能对题主有所帮助。以上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喜欢独立思考,远离人云亦云,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漫步世界遗产


平仄(ping ze 一声 四声)

即中国诗词中字的声调。简单来说,平仄要看出联者是按古音,今音还是方言来出联,不然会闹出笑话来。个人觉得还得看联中字的词性,如数,做名词读四声,做动词读三声,当然这是后话。

古音

古音中将汉字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只有平为平,上去入为仄,不平则为仄。按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应为升调,去应为降调,入应为短调。

拿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来举例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

白按现代汉语来说读作二声,应为平,但古音读作boh(尽管我也不知道读),为仄。

一现代汉语读轻音应为平,但古音读作yih(仍旧不知道嗯么读),为仄。

今音

即普通话的读法,将声调分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没有古汉语中的入声。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如:吗麻马骂,分别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方言

这个不必深究,也只有懂方言的才能去讲究。

总结

我们现在对对联作诗词啊,应该都是按普通话的声调的。按普通话的话,可能就需要看词性来看平仄了。

我是望穿秋香,对联爱好者,与您共娱对联。喜欢欢迎点赞关注,也欢迎发表您自己的见解!


望穿秋香


然后介绍一下平水韵。平水韵也分四声,其实是五声,即平上去入。而平又分阴平阳平。二者不可混淆。上去入三声都属于仄声。这类的东西百度都能查到。一诺也不啰嗦了。

而填词则大多数用词林正韵,这个算是被绝大多数认可的一部韵书。是在平水韵的基础上合唐宋词总结编纂的。这里的东西百度也能查到。

这里一诺说一几个鲜为人知的东西吧,在宋词产生的年代,曲也已经产生了。只不过那时候北方属于边陲地区,并没有像唐诗宋词一样成为主流文化。而随着元代的诞生,才把曲搬上了历史舞台。在宋词的年代北方人也有自己的韵,后来被人编纂成中原原韵,从此诞生了一种说法,词林正韵是南韵,中原原韵是北韵。由于在宋代以后诗词分了各个派别,像什么,西昆,常州,浙西等等,这些派别都在南方,至使中原原韵没能流传开来,到今天我们都在遵从词林正韵的韵部。

在明代洪武年间,曾经有过一次终合南北二韵的壮举。编纂了洪武大韵。这是历史唯一一次终合南北韵部的行为。这几部韵书虽有不同,但是大多数还是相同的。

在唐代以前韵书比较少,在隋朝以前诗韵有206韵,这也是最细致的一次划分。后来经过几次更改,成了平水韵。

如果在往前说汉代用的是汉韵。汉韵在唐宋韵时就已经散失了,具一诺所了解的情况唐代各大诗人中,杜甫可能是唯一一个读过汉韵的人。

韵书大抵有这么一些。还有需要补充一下的是,平仄是不是一个绝对的情况,很多字是需要结合前面和后面的读音来确定他的平仄读声。举几个例子,十字,在很多情况下是仄声,但是在,红栏三百九十桥这句话里读平声。不字,在绝大多数情况属于仄声,但是放在句尾时则是平声。还有,望,忘,教,弥,听等等虽然说是可平可仄。但是绝不是乱用。

平仄讲清楚的话,恐怕是几百一千字能讲的东西。有机会时一节一节慢说。

我是一诺致力于诗词评论与创作,喜欢一诺文字请留言关注。


和风小筑主人一诺


欲明平仄,先懂四声,四声包括平、上、去、入,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

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阴平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如“中、央”(zhōng yāng)二字。

阳平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如“重、阳”(chóng yáng)。

上声是一个低声调(有时是低平调),如“养、肿”(yǎng zhǒng)。

去声是一个高降调,如“众、漾”(zhòng yàng)。

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普通话里没有,部分地区的方言里保存有入声调,如吴语地区、粤语地区,还有安徽芜湖地区把“吃吃喝喝”读作“气气赫赫”。其实在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声调是入声。如蟋蟀的叫声“唧唧”(jī jī ),母鸡的叫声“咯咯”(gē gē),人敲木门的声音“笃笃”(dǔ dǔ)。

很多学古诗词的都知道《康熙字典》上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著名的汉语言专家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里说,这种叙述不够科学,的确如此,上声应当是“舒徐和软,其腔低”(卢前· 《词曲研究》),并非猛烈,但通过四声法还是可以一窥古代四声的大概的。

其实四声口诀可改为:“平生平直可延长,上声抑而后上扬。去声高降如坠石,入声短促急收藏。”这样的话,就准确多了。

古汉语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上去入”并称为仄声。但今天困扰很多人的是,普通话里并没有入声,入声字分派到平上去三声里去了。


如何区分入声字?

举例1:

王维· 《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如果按平水韵来读这首诗的话,平仄应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古汉语里,“国”、“发”、“撷”都是入声字,而按今天的普通话来读,则是平声。那么平仄格式就变成了“平仄平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就不合近体诗的格律了。


举例2:

在平水韵里,“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数字,只有“三、千”是平声,其余皆为仄声,而“一、六、七、八、十、百”都是入声。

而如果按照普通话来读,则“一、三、七、八、千”都是平声。



其实,一本平水韵的书就能帮你解决哪些是入声字,如果你怕记不住分不清,那么我要告诉你,古代读入声,今天读平声的常用字其实只有百余字,我把它整理出来,以供大家熟悉:

一屋:屋、竹、服、福、熟、族、菊、轴、逐、伏、读、犊、渎、牍、粥、缩、哭、幅、仆、叔、淑、独、秃

二沃:俗、足、烛、毒、局、督

三觉:觉、捉、桌、研、啄、琢、剥、驳、雹、璞、朴、壳、浊、濯、学

四质:出、实、疾、一、吉、失、漆、橘、膝

五物:佛、拂、屈、掘

六月:竭、窟、突、忽

七曷:达、活、脱、夺、割

八黠:八、察、杀、瞎、刮、刷、滑、辖

九屑:节、绝、结、说、舌、洁、别、缺、折、杰、诀、拙、哲、鳖、截、迭

十药:薄、阁、爵、约、酌、托、削、铎、凿

十一陌:石、白、泽、伯、宅、席、格、帛、额、积、夕、革、脊、核、责、惜、择、摘、昔

十二锡:锡、击、绩、笛、敌、滴、镝、檄、激、涤、吃

十三职:职、国、德、食、蚀、极、息、直、得、则、植、织、识、逼

十四缉:缉辑集急湿习十拾袭及级执汲吸、

十五合:合、答、杂、匝、阖、鸽、咂

十六叶:帖、贴、牒、接、蝶、协、侠、荚、挟、解、单、其

十七洽:狭、峡、匣、鸭、乏、劫、插、押、狎、夹

总计字数:160

有人可能要问,如果是不是常用字,用了生僻字不知平仄怎么办?那我建议你参照古人,看古人是怎么用的便知。

其实一本佩文诗韵足矣。

有人看了以上内容,可能觉得按平仄写诗太麻烦,那我要告诉你,为什么写诗要平仄?因为要使得诗歌具备音调上的起伏节奏感,就要交替运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才有抑扬顿挫之美。

汉语本质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根本句型,称为律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