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人臉識別、可疑行李分離,機場安檢也有黑科技

飛機場的安檢通道,是一個能讓全世界人民陷入焦慮的話題。

無論是出差旅行還是探親訪友,總要經歷這無法拒絕的“規則之手”,於是在這個狹小的空間裡,集齊了各種各樣的複雜情緒:提心吊膽、手忙腳亂、尷尬窘迫、焦躁不安,在這不長不短的時間裡,行李箱變成了潘多拉魔盒,手機、電腦、平板、充電寶、洗漱包、化妝包、雨傘,一律要在眾目睽睽之下一股腦的掏出來,碰上個不善整理收納的人,場面可以說是非常尷尬了。

人臉識別、可疑行李分離,機場安檢也有黑科技

乘客和安檢員都難以避免的“規則之手”

有一個說法是,當你允許一個陌生人的指尖在自己身上肆意遊離時,如果不是在做保健,那一定就是在安檢。

從機場安檢出來後,很多人都會覺得不夠人性化,覺得恐懼,甚至感到被侵犯。國外某著名社交網站甚至還有專門的機場安檢吐槽區。

人臉識別、可疑行李分離,機場安檢也有黑科技

然而,尷尬的也不僅僅是乘客,工作人員的內心其實也是崩潰的。數據顯示,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的旅客吞吐量分別達到9579萬人次、7000萬人次喝6584萬人次。而全國2017年旅客吞吐量超過1000萬人次的機場已多達32個。

面對源源不斷的人流,安檢工作人員不僅需要不斷重複有關液體、膠體、氣體、外套和手提電腦的那些套話,還要保持警惕性、營造“沉靜而命令感”的氛圍,同時保持安檢的專業性,還要時不時面對來自乘客的質疑、不耐煩,溝通解決的可能性,尋找可疑物品,最後,還要面對千奇百怪的收納、著裝習慣。這樣的工作方式不僅影響安檢通道的效率,也增加了安檢人員的工作強度。他們同樣,累且尷尬著。

人臉識別、可疑行李分離,機場安檢也有黑科技

智能時代,航空安檢需要“黑科技”

在以上各類場景中,全球安檢通道有普遍面對的客觀問題,即:安檢通道無法實現很準確的人包對應。一旦發展隱患,就要開始大量人工排查工作。可以看到,提高安檢效率和質量,降低工作人員勞動強度,提高乘客滿意度,是亟待達成的目標,而在這個場景中,場地規劃、安檢流程、信息管理、行李覆盤等方面都是解決問題的方向。

人臉識別、可疑行李分離,機場安檢也有黑科技

AI井噴時代,地面交通出行體驗一直都在不斷推陳出新,航空出行體驗也迫切尋求突破,乘客對安檢環節的快速性和友好性的期望值也與日俱增,依靠傳統檢查手段和技術早已無法解決當前和未來在安檢安全、效率和體驗舒適度方面的矛盾。

對此,世界各國都拿出了他們的解決方案。

英國推出了“Smart Lane”概念的智能安檢通道。該安檢通道可以實現托盤自動回傳、遠程圖像判讀等功能。為了提高安全性探測的能力,智能安檢通道可以選用雙視角甚至多視角X光機和CT探測設備同時工作。採用該智能安檢通道後,還可實現一個安檢通道同時讓幾個旅客一起放行李包裹過檢,大大地減少了通道的擁堵等待時間。

人臉識別、可疑行李分離,機場安檢也有黑科技

在人體檢測方面,毫米波人體探測門可以實現360度無死角探測,如大腿內側這樣的區域。探測門內嵌了的網絡管理的系統,還能夠自動生成有關人流量實時監控、報警情況的分析報告。

在加拿大多倫多的皮爾遜國際機場,採用了名為CATSA Plus的閘機系統,該系統使用電動滾柱、遠程X光觀察室和自動返回系統,脫包裝和重新包裝站點也得到改善。操作檯的設計可以讓乘客不必緊張跟隨別人的速度,允許乘客不慌不忙地整理隨身物品。

人臉識別、可疑行李分離,機場安檢也有黑科技

而在迪拜機場,預計將在今年啟用AI監控系統,虛擬水族館隧道代替了安檢門,讓短暫的安檢時光變成了旅遊觀光,乘客無需再通過任何安檢門進行檢查。實現這個功能需要乘客在安檢前錄入自己的臉部數據,當走進安檢隧道時,隧道畫面會吸引乘客的注意力,攝像機藉機掃描臉部或虹膜,綠燈亮起後便可通行。

人臉識別、可疑行李分離,機場安檢也有黑科技

在北京北京首都機場T2航站樓,也同樣啟用了人臉識別自動安檢系統,總體來看,這套智慧安檢系統可用“ 又快又準” 來概述:在“ 快” 上,老式的安檢通道在運行效率上,每小時約為160人,在運行效率上,每小時通過率達266人,較之前提升了約66%左右。而在“準”上,對效率大幅度提升的同時,安檢的準確性也得到了加強,通過自動分流技術,系統可以實現安全行李和可疑行李自動分離。

人臉識別、可疑行李分離,機場安檢也有黑科技

以人臉生物特徵為依據,創新的將旅客物品和人臉進行綁定,這項黑科技可以說是我國航空安檢體驗史上的突破。

與此同時,我國大規模、高規格的航空運輸保障任務數量逐年增加,特別是在國際形勢複雜多變的大背景下,航空安保面臨的挑戰、威脅以及不斷更新的破壞手段都是前所未有的。隨著國際、國內安全形勢日益嚴峻,機場安檢的規格只會越來越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