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7 “有事打电话,我24小时都接”

“有事打电话,我24小时都接”

晨报记者 宗琴

通讯员 刘祎暾

他没有破获过惊天动地的大案,也不是大事件中涌现的英雄。从警以来,他只是扎根在社区,一件件小事、实事地做着,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守护一方安宁。“有什么事就打电话,我24小时都接听。”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了群众心中最暖心的话。

他就是集美公安分局侨英派出所孙厝社区民警———张旺福。20年来,他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普通而又平常的工作。在孙厝片区,群众亲切地称他为“旺仔”,有啥事都爱找他。他成了群众最可靠、最信任的亲人。

记5本笔记摸清社区情况

“老李家有3口人,房子有4层,与老王家结成亲家,亲家有6口人……”对于辖区内的信息,无论是哪个单元哪一家,张旺福都能准确地回答上来,群众称他为“数据库”“活地图”。

然而,“活地图”也不是一天练成的。集美区孙厝社区是典型的复杂城中村,社区人员流动性大、人口结构复杂。为了弄清楚社区的情况,2009年,张旺福就开始了逐个摸索。“社区基本情况不实,我们开展工作就比较困难。”张旺福说,于是他拿着笔记本,一家一家地跑,记录每家的人口、房屋等信息。 一本笔记本、一把笔、两条腿,张旺福就这样跑了一年半,记录了5本笔记,才把社区的基本情况摸透。

“他才是真正的孙厝人。”群众总是这样说。走在孙厝的道路上,15分钟的路程,张旺福往往要花上2个小时,一路上总是不停有群众跟他反映情况,以及拉拉家常。

孙越境一家一直有个困扰,其母亲20世纪70年代嫁到集美区,就一直没有户口,不仅办不了医保,连生活上也常常遇到不便。张旺福了解到这件事后,主动为老人查阅档案材料,多次赶到老人的户籍所在地进行协调,几经周折,最终为老人解决了户口问题。

社区刑事报警降到个位数

孙厝社区有909栋大小房屋,其中830栋为出租房,人口流动性很大。如何守住“最后一公里”,及时掌握流动人口的信息呢?在张旺福看来,群众是最可靠的坚强后盾。 之前孙厝房屋出租时,房东在住户信息登记上,不积极不及时更新,安全意识薄弱。“孙厝由于出租房多,人口流动频繁,我们想要第一时间掌握这些租客信息,单靠民警一家家走,是很困难的。”张旺福说,房东作为租客的“管家”,是最先了解租客的,所以要转变房东理念,依靠他们来守住“最后的安全线”。

许其春是孙厝的一名二房东,有着500多间的出租房,一次张旺福在查看住户登记信息时,发现有一名已经住了两个月的租户,但许其春并没有登记。张旺福没有急着责备他,而是拉上他坐下来拉起家常。“如果在这两个月,租户出了什么事情,谁该负责……”张旺福从房东角度去分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转变了房东的思维,并通过他们积极地向租户宣传社区安全、防诈骗等知识。

在张旺福接管孙厝之前,孙厝的刑事警情占侨英派出所7个社区的四分之一,如今孙厝社区刑事报警数为个位数。

创新工作方式提高效率

扎根社区20年,张旺福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每每有新人来向他“取经”时,他总是会给出“5个词”,即“勤快”“扎实”“巧干”“尊重”“信任”。

张旺福所负责的片区,靠近集美大学,外国友人常来常往。而张旺福对于如何跟外国朋友沟通,觉得很头疼。不会讲英语,手舞足蹈也表达不出意思。每当这时,张旺福只能去附近的中学、大学找翻译的老师。

“有时候明明一件小事,可能就是一两句话的事,却来回折腾半天。”张旺福说,一次他在跟儿子聊天时,儿子给他提议,何不用英文翻译软件,既方便又省事。张旺福儿子的一句话,一下子点醒了他。如今科技发达,他要在工作中紧跟发展步伐,创新工作方式。

果然,在遇到跟外国朋友交流时,张旺福利用翻译软件,几分钟就能搞定,提高了工作效率。

张旺福不仅保障自己所管辖的社区,他还把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其他社区民警。“出租房消防安全培训、二维码地址清理以及标注培训……”近一个月来,张旺福开展了多场培训,把自己的好经验,分享给更多的新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