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 最可爱的人

最可爱的人

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安全预防教育“专业化”团队

安全关系千家万户,现代社会安全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依旧是安全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因此建立“预防为主”的安全志愿教育服务体系,对实现社会安全管理健康高效发展,推动社会安全教育常态化实施,丰富社会安全教育形式,减轻有关部门安全管理压力具有积极意义。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专业化”志愿团队在“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的双重作用下应运而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广州平安志愿者品牌。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将安全工作的重心前移,紧抓预防,做好防范,力求将各类安全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为进一步构建社会安全意识,实现高效有效安全管理,形成多维度的安全文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确保长治久安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

一、安全预防教育模式构建背景

预防第一,是现代社会中安全教育的核心理念。据相关社会安全专家研究表明,任何事故事前的预防及防范方法都优胜于事后被动的救助方法。社会是巨大的生活群体,其复杂的人员组成、年龄活动特征和最终的任务目标,决定了社会安全体系的构成理应紧紧围绕“预防为主”展开。长期以来,传统的社会安全教育有以下几个盲区:

(一)重灌输,轻体验

我们经常遇到的安全教育形式,往往是不厌其烦地讲空洞的安全教条理论,大多听的昏昏沉沉,这种“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安全教育,效率实在令人担忧。

(二)重形式,轻教育:

新媒体的理念下,很多的安全教育,将侧重点放在了追求教育活动的形式,而不是安全教育的本质—— 把安全教育变成了一种“有利于”宣传的活动,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削弱了预防功能。

(三)重阻止,轻引导:

当事故发生时,或者事故正在酿成时,普罗大众大多重视对结果的处理,和严厉的阻止。但是,事故形成的真正原因大多被隐藏,对事故发生前的引导、疏导难以保证。

基于以上考虑,通过详细的调研和分析,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围绕“平安社会”和“相关专业预防、救援”的要求,根据自身特色,依托显性社会文化,结合已趋于成熟的实践基地,以“预防”为先,对社会安全教育进行大胆创新、研究和开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化社会安全预防教育体系,使 “社会安全”工作有了新的增长点,让平安社会真正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二、安全预防教育模式具体内涵

本着“立足专业、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理念,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在安全教育的新模式下,界定了三个核心概念。

(一)“专业”——最可爱的人

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被人们称为“最可爱的人”,他是积极响应广州市委、市政府全面创建平安广州的号召,而成立的一个公益组织。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现有注册会员总计3000多人、活跃队员近300人、核心成员30人、安全专业教官20人。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的核心成员均为活跃10年之久的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长治久安服务总队及消防志愿者,包括退役军人、现役民警、武术冠军等专业安防人员,具有十分强的预防、自救、互助、救援能力、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以“专业”作为中心,依托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平台,在正规的环境中引导大家掌握安全预防知识,实现安全教育根本任务有效融入,完成社会工作“安全第一”的这个总目标。

(二)“志愿”——各行各业的精英

在专业的指引下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还吸引了各行在职人员、高校学生、教授、退休专家等社会志愿者的支持,为营造平安和谐的良好社会环境氛围作出积极贡献。他们的加入可以充分的利用社会资源,充盈各个阶段社会人、各个阶层社会人的安全教育方式,把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推向大众化、全面化、普及化。

我们以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为本原,结合儿童在基础教育各阶段的普遍认知特点,充分利用办学特色和社会资源,精心择取了六个教育重点,作为六个核心X贯穿学生们的小学生活。这六个重点涉及社会安全类、事故灾难类、公共卫生类、自然灾害类、心理健康类、考试安全类等多方面的内容,既保留了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原汁原味,又实现了安全教育与校本资源的特色化结合,开启了社会“1+6”的崭新教学模式。

(三)“实践”

安全教育校本化新模式并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促进“专业”与“志愿”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综合各方实力的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更有张力,很好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既落实了国家规定的安全教育要求,同时又超越了传统的说教,相互补充、递进为人们的健康、安全意识形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特色安全预防教育体系,还体现在 “各类品牌活动”的发散填充:“安全站台”、“平安驿站”、“义务巡逻”等服务式活动;“个人安全课堂”、“社区安全宣传”、“高校安全应急社团”等宣传培训类项目;“平安校园建设”、“穿越火线”、“铸鹰计划”等创新品牌教育等首尾贯穿;用充分的时间、有效的实践,将“安全”挖掘的更加丰富饱满。在人们的安全意识螺旋递升的同时,也让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新模式下的安全教育活动真正浸润生命,成为了更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最可爱的人

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安全预防教育“专业化”团队

三、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让安全预防教育“接上地气”

由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专业团队创建的各项体验式实练项目,面面俱全,将理论联系了实际接上地气。以“穿越火线”为例,它包含了集体火场疏散、灾场模拟逃生、各逃生器材应用、消防设备实操、消防员作训体验等多项内容,参与互动性强。专业总队教官在活动中现场示范灭火、防毒面具、缓降器等家庭和公共场合常见消防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现场展示新一代的家用消防逃生器材,使参与者能从实地体验中学会正确的消防用具使用,掌握日常的消防知识,认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学会灾难中的自救方法,提高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从而达到预防火灾发生及灾害发生时减少人员损伤的目的。

社会安全预防教育的主旨要义是以人们的天性为基础,在安全科学视野下开发普罗大众的安全防范意识,认识健康和生命的价值。将“安全第一”和“预防为主”的理念渗透在实践活动的各个细节,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辩证的统一。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体验式实练项目作为国内创新的持续开展型专项志愿服务项目,摒弃以往填鸭式的教育,让参与者亲临其境,内容专业并生动活泼,充满趣味性,使参与者从中获得不一样的消防体验。

四、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模式初步成果

社会安全防范包括了犯罪预防和伤害预防,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安全教育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以预防和防御的手段形成社会安全防范体系。

(一)少年儿童的防范意识培养。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深入各大中小学,将专业的安全知识趣味性的渗透,让学生有效的认识了社会及校外安全致害的因素和类型,并且通过活动了解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成年人防范体系。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围绕整个社会,开展各项志愿活动并吸纳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志愿者队伍中来,对全社会的安全意识起到了引领作用。提高了成年人对隐患的敏感性,及处事的经验和能力。

(三)形成了安全文化体系。安全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形态。因此,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在课程探索中形成的“安全文化”有着重要和现实的意义,与社会的风尚相辅相成。目前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形成的安全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我们能看到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布置上显性文化,建设的安全体验站、张贴安全宣传资料、制作安全展板等方面将安全工作做到实处,保障安全教育内容的具象;我们“穿越火线”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将安全意识潜移默化的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隐性。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做到两个方面相互促进,相间发展。

最可爱的人

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安全预防教育“专业化”团队

安全无小事,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安全教育模式,涵盖了安全教育的方方面面,为社会的安全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愿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今天的努力,将成我们生命财产安全未来的庇护伞,为全社会未来健康发展提供生生不息的资源和能量!(作者系平安广州志愿服务总队副总队长 张军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