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冀祥德主編《法律視野下的十大社會熱點問題》出版發行

“雷某案”發生後迅速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雖然本案以檢察機關認定涉案警務人員構成翫忽職守罪但情節輕微作出不起訴決定,雷某家屬放棄所有訴訟而“平息”,但是它的影響遠未結束。《法律視野下的十大社會熱點問題》一書選取了“雷某案”等十個近年來在社會上備受關注的熱點事件,從法律人的視角對這些事件進行剖析與解答,期冀對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有所裨益。

開篇的《當權力與權利碰撞,如何守護正義?》一文,作者對“雷某案”的經過進行理性審視,引領讀者思考“雷某案”何以成為社會焦點,其背後折射出來哪些值得深思的法律問題,由此可觀我國法治建設進程中的進步與挑戰等諸多法律問題。這一事件之所以引發全民關注,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在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中,公權力機關運用法治思維進行社會治理的能力還有待提升;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社會建設飛速發展,民主法治日益完善,公眾的法律意識和權利意識得到了極大提升,對於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在該案中,各種觀點交織在一起,繁雜卻未能實現有效溝通,非理性的聲音依然存在。這也迫使我們去思考,在現代法治社會,如何去審視權力與權利的碰撞,如何去化解權力與權利的衝突,如何去實現權力與權利的平衡。作者提出,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當下,權利保障與權力規制,是法治發展的必由之路,這就要求不僅是結果正義應當被呈現,程序的正義也應當被呈現。當前我國的“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扭轉“重實體輕程序”理念,實現“實體與程序並重”還任重道遠。

《維護社會穩定,路在何方?》一文,通過具體案例給讀者介紹了什麼是群體性事件,以及群體性事件的分類、原因等相關內容。該文指出,對於群體性事件,中國現行的法律法規採取了遏制暴力行為的正確方式。此外,該文特別強調,要從根本上化解群體性事件產生的衝突,還應當把“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應當依法行政、關注民生、加強社會建設,提升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質量,公平分配利益,充分滿足各種各樣的民生需求等,建立和諧的、民主的政府與群眾關係。

《“民意”與司法,誰主審判?》一文,全面而深刻地介紹了這一事關法治建設、密切聯繫社會生活的重大現象。該文詳細闡明瞭“民意”的積極作用與負面影響,還深入揭示了“民意”之所以如此具有影響力的原因:“民意”的背後湧動著當前中國最為嚴重的貧富分化、幹群衝突等等社會問題。由於這些深刻的結構性問題得不到體制性的解決,當出現不同階層之間衝突的個案時,這些案例就成為社會積怨和訴求的一個發洩渠道和突破口。如何推進民意的合法依序表達已成為時下重要議題。該文最後提出,完善關於網絡輿論的立法、完善針對新聞媒體的立法、落實審判公開制度等三項平衡“民意”與司法的措施,非常值得各界深思。

《悲劇為何一再上演》一文作者從以杜培武案、趙作海案等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冤假錯案入手,對如今中國司法現實中還存在的刑訊逼供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並指出刑訊逼供惡行癥結所在:司法行政化與地方化長期存在,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還受到干擾,非法證據排除制度初步建立,無罪推定原則亟待貫徹,沉默權制度亟待確立。作者的結論及其論證正是《刑事訴訟法》修改中被討論的熱點、焦點問題。

《弒醫的“邏輯”》一文以溫嶺殺醫案為切入點,深入分析兇犯連恩青“弒醫”背後的“邏輯”。為了修復這種“邏輯”,作者不僅從法律的視角闡明瞭醫療服務合同法律關係、瑕疵病歷司法認定、醫療事故責任承擔、“醫鬧”行為違法後果等相關法律問題,而且從思想意識的角度揭示了應當如何理性看待及包容醫學未知性和醫療有限性。最後,作者對醫療體制改革中存在的頑疾和缺陷進行了剖析和反思,從改革醫生考核評價機制、完善醫院信息公開機制、引入第三方賠付保險機制、建立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四個方面提出了完善建議,以期使我國的醫患關係得到根本性改善。

《刑事冤案中的專業問題認定》一文,作者通過對諸多冤假錯案的產生原因進行分析,發現在刑事司法實踐中忽視或濫用科學證據材料對司法公正產生巨大威脅。科學證據在司法領域中的應用為法官認定案件事實提供了新手段、新視角,審查科學證據並在審判工作中服務裁判者成為常態。但是,由於法官與訴訟參與人自身的知識和經驗具有有限性,自行理解與把握案件中出現的專業性問題並不現實,這種知識盲點不僅影響控辯雙方平等對抗,導致案件當事人對科學證據應用的不信任,而且會影響法官對案件事實的把握與判斷。因此,構建並完善專家群體合理參與刑事訴訟的制度,成為預防冤假錯案、實現公正審判的必然要求。

《規則之下的“權力的遊戲”》一文從“萬寶事件”著手,分析險資在證券市場的運用與監管。險資合理進入證券市場是市場改革應有之義,但過於激進的運用則對於投保人、對於保險行業、對於金融系統、對於實體行業都產生一定風險。因而,從市場各方的參與到公司治理結構,再到金融監管的改革都成為討論的話題。尤其是“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金融市場體系,尤其是要加強金融監管的改革。“萬寶事件”中所暴露中的問題以及其有效解決對於金融監管改革、促進金融市場依法有序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合法”與“合理”的博弈》一文著眼於備受社會關注的“大學生掏鳥案”,對如何在保證刑法目的的前提下,實現責任的合理量定;如何在尊重法律穩定性的基礎上,實現刑法的謙抑性和刑罰的妥當性;如何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發展軌道上,尋找出罪與刑最合理的判斷視角等問題進行思考與論述。作者提出,在未來的立法和司法過程中,應當由片面依賴法律條文向全面發現案件事實轉化,考慮行為與制裁的實踐意義,實現罪刑法定原則對未來刑事制度的調整和優化的引領性價值;要能動地分析案件事實,能動地連接行為人客觀狀態和考慮其帶來的社會影響和社會代價;要合理地對待民眾的法律感情,規範引導網絡民意走向自律、客觀、理性的軌道;要堅持形式正義和實質正義的統一,使量刑的具體規則類型化合理化。

《勞教制度消亡及替代性制度之選擇》一文從唐慧案著手,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勞教制度的發展以及其弊端。慶幸的是,這位“媽媽”成了推動勞教制度廢除的“最後一根稻草”,整個社會都在反思這個制度所帶來的“罪與惡”。終於,2013年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決議,廢除勞教制度。儘管對廢除之後的制度建設仍在摸索之中,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是體制改革上的一小步,卻是司法理念轉型的一大步。

《農民上樓:喜還是憂》分析了“增減掛鉤”的含義及必要性以及中西方城市化的比較,還引用了大量實例說明“增減掛鉤”政策實施中所產生的現實問題。最後作者提出此項政策應當在充分徵求農民意見的前提下謹慎實施。該文結合當前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進行實證分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文章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從而對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具有借鑑意義。

【本書目錄】

當權力與權利碰撞,如何守護正義?——從“雷某案”看法治在風險社會治理中的重要性 劉晨琦

維護社會穩定,路在何方?——群體性事件引發的思考 孟濤

“民意”與司法,誰主審判?——以藥家鑫案為視角 冀放

悲劇為何一再上演?——杜培武等冤案中的刑訊逼供問題 呂升運

弒醫的“邏輯”——從“溫嶺殺醫案”探醫患矛盾 李瑛

刑事冤案中的專業問題認定——以念斌案為範本 李曉麗

規則之下“權力的遊戲”——對“萬寶事件”的評析 張奇

“合法”與“合理”的博弈——河南“大學生掏鳥案”之解析 鄧超

勞教制度消亡及替代性制度之選擇——從唐慧案說起 王嘉銘

農民上樓:喜還是憂?——“增減掛鉤”政策下的農民住房問題 張錦

冀祥德主編《法律視野下的十大社會熱點問題》出版發行

《法律視野下的十大社會熱點問題》

主編:冀祥德

副主編:金英

出版者:方誌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1月

定價:36元

如需購買請聯繫方誌出版社圖書經銷中心:010-67110500 010-67720650

撰稿:陳效\\編校:張健\\審核:李江\\終審:於偉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