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自我暴露的藝術: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

自我暴露的藝術: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

01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自我暴露。

隨著我們跟他人的交往逐步增多,信任感和親密感程度提高,交往雙方就會越來越多地暴露自己。

心理學家奧特曼指出,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在自我暴露中逐漸增加的過程中發展和親密起來的。

然而我們發現,要從“點頭之交”變為推心置腹的好友,這個過程是艱難的。無論關係是浪漫的還是柏拉圖式的,似乎總有無數個理由去解釋為何人與人之間建立和維持關係會如此困難重重。

然而,很多時候關係的瓦解並不總是因為某一方犯了什麼大錯,而是因為兩個人漸漸的疏遠了。社交關係好像很難維持,尤其當關系沒有堅實的日常基礎(如工作、婚姻或其他活動)則顯得更為艱難。

有關自我暴露的重要及深刻研究不僅數量龐大,且範圍廣泛。從著眼於人們何時會自我暴露、自我暴露的原因到自我暴露是否有效,數不盡數。

自我暴露可激發心靈上的碰撞,表達內心最真摯、最深處的希望與恐懼。但自我暴露也可以指我們分享對於音樂、食物、書籍方面的偏好。兩種自我暴露在關係建立和加強的過程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02

自我暴露的四個層次

很多人根據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廣度來判斷人與人之間關係“鐵不鐵”、“親不親”。自我暴露的增加並不是只停留在數量上,而是跟哲學上所說的量變引起質變。

因而,研究人員將自我暴露分為四個層次。人際交往由低水平的信任和自我暴露開始,隨著雙方的程度越深,感情越好越親密,自我暴露的層次也就越高。這就是自我暴露的“貼近效應”。

自我暴露的四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關於情趣喜好方面,如興趣愛好,生活習慣等等。

第二層次:是關於態度方面,如對政府的看法,對某人、某機構的態度或看法等等。

第三層次:是關於自我意識和個人的人際關係狀況,比如自己的社會關係情況,自己的情緒,與家人、朋友的關係等等。

第四層次:是關於隱私方面,比如自己的不為人知的秘密,不被社會所接受的一些態度、想法和行為等等

不同的場合揭示了自我暴露的不同模式。熱戀期的雙方通常會在關係伊始時進行大量的自我暴露,而相對的,隨著關係逐漸穩定和發展,長期關係中的雙方往往會有意識地降低自我暴露的程度。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暴露都是好的。早期研究表明,過早過多的自我暴露會使人感到反感。一個你上一秒才剛認識,下一秒就開始對你大吐心聲的人,會讓你想立馬遁地逃跑。

03

自我暴露的有效性

我們之所以如此關注自我暴露,是因為它深刻影響著人們如何看待我們,以及我們如何看待他人。


我們總是希望別人能夠喜歡我們,所以我們會將自己的“小秘密”告訴他們。但這個方法是否真的奏效,還是說這只是肥皂劇和電影裡頭劇情發展需要而已?

回顧之前的研究,Collins and Miller (1994) 的研究發現自我暴露偏好主要有三種:

1. 相比守口如瓶,人們更喜歡那些會暴露自己私密的人;

2. 人們下意識對自己喜愛的人會暴露更多(這是個不能再明顯的結論);

3. 人們下意識更喜歡那些他們曾對其暴露過小秘密的人(這倒沒那麼明顯);

04

對他人的暴露,我們如何反應?

關係會通過雙方的自我暴露而不斷加強、變深,這似乎看起來是件好事。但當別人對你袒露內心真實的想法時,如果反應不當,則可能會破壞兩人的關係

再次強調,在任何關係中,不要過早自我暴露太多(以免嚇跑對方)。

更重要的是,自我暴露並不只是將你內心最黑暗的秘密“pia”地就全甩對方臉上,而是學會如何在一段錯綜複雜的關係中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念頭。

心理學研究中的自我暴露過程模型向我們展示了人們在不同關係中如何回應不同的自我暴露——如何回應他人的自我暴露是極其重要的。人們在傾訴的時候總是希望得到對方的理解,而不是僅僅是聽。傾聽者的肢體語言、專注程度、神態神情以及回應的時機都能表現出對傾訴者自我暴露的理解,而直接影響了一段關係是得以開花結果,還是疏遠凋零。

05

網絡上的自我暴露

近期的若干研究將關注聚焦於網絡約會的人們如何自我暴露。他們發現,網絡渠道的聊天要比現實面對面聊天容易一些,因為面對面聊天時,除了語言,還有大量信息通過非言語方式進行交流。

在網絡上要“塑造”一種身份則相對簡單。名字可以隨意改,照片可以隨意美化,因此印象管理也就更為容易(因為網絡有更多機會可以撒謊而不必擔心被拆穿)。

經過調查數據統計,在網絡約會中,喜歡使用大量積極的自我暴露、說話更直率,不拐彎抹角的人的成功率更高。所以,即使是隔著個電子屏幕,我們在網上與人溝通時保持真誠,清晰,總是會有好處的。

06

自我暴露的藝術

總之,在人際交往中,雙方進行自我暴露對建立和維持關係尤其重要,這個說法已不算什麼新鮮事了。可是儘管自我暴露的原則看起來很簡單,可真正要實踐操作的時候卻顯得困難重重。

所以說自我暴露是一門藝術。當別人和你袒露心扉的時候,我們需要語言和非語言上的技巧去進行回應,表達我們的理解(如放下手中的手機,眼睛保持關注不要東張西望;如上半身微微向前傾等)。

網絡這個渠道實在很方便我們對有關自己的事情撒撒謊,但如果你想贏得別人的真誠和喜歡,自我暴露的真誠原則在網絡和現實並沒什麼兩樣。

參考文獻:

Reference:

1. Collins, N., & Miller, L. (1994). Self-disclosure and lik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3), 457-75.

2. Gibbs, J., Ellison, N., & Heino, R. (2006). Self-Presentation in on_line Personals: The Role of Anticipated Future Interaction, Self-Disclosure, and Perceived Success in Internet Dati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 33(2), 152.

3. Greene, K., Derlega, V., & Mathews, A. (2006). Self-disclosure i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A. L. Vangelisti, D. Perlman (Eds.). Cambridge Handbook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Psyblog :Getting Closer: The Art of Self-Disclosure


525心理網_您身邊的心理諮詢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