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日本茶道第一宗師千利休,得勢時不亞於國師,最後死在出身上

文 | 獬執事

日本茶道在最初完全效仿中國茶道,經能阿彌、珠光師徒二人的改良實現了茶道的本土化,使茶道在這孤懸於西北太平洋上的島國有了不同於其發源地的另一番風采。不比中國的地大特博,日本茶道的傳承追根溯源到最後幾乎都能迴歸到能阿彌與珠光二人身上,“天下第一茶匠”、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也是如此。

日本茶道第一宗師千利休,得勢時不亞於國師,最後死在出身上

千利休出身於町人家庭,自幼年起便開始學習茶道,其師為茶湯名人武野紹鷗。紹鷗先後師從於珠光的三位弟子,所以紹鷗與千利休自然也可視為珠光的門人。紹鷗死後,日本已進入戰國時代,此時茶道中有三大最出名的茶人,合稱“天下三宗匠”,其中就包括千利休與其對手今井宗久。千利休與今井宗久的分歧主要在於二者的茶道精神:千利休注重內涵而輕視程序,甚至連能阿彌改良的臺子也認為是無用之物,徹底樹立起“侘”的大旗;而今井宗久則注重程序,其臺子點茶法為天下第一。織田信長時代,兩人彼此抨擊,但尚能和平相處;直到豐臣秀吉時代,決定二人的命運的大戰到來了。

日本茶道第一宗師千利休,得勢時不亞於國師,最後死在出身上

千利休與今井宗久當時均為豐臣秀吉的“茶頭”,有一天豐臣秀吉忽然下令讓兩人表演巡迴臺子點茶——事實上就是讓二人比拼點茶的技藝。戰國時代茶人之間比拼茶藝與武士比武相似,幾乎要拼上性命,所以這一次巡迴點茶也幾乎成了茶道界的巔峰對決。

日本茶道第一宗師千利休,得勢時不亞於國師,最後死在出身上

千利休想來輕視“形而下”的點茶法,為了應付比賽只好現去同門處“補習”;而臺子點茶則是今井宗久的王牌,兩者的勝負似乎早已註定。然而到了點茶的當天,千利休大刀闊斧地對點茶法進行了刪減,行雲流水地上演了一套全新的點茶法。豐臣秀臣極為驚訝,對千利休提出質疑,而千利休卻滿不在乎地說:“古流繁瑣,故面簡略。”這一招劍走偏鋒,居然令今井宗久陷入混亂,以至於在點茶時出現了失誤,將茶水灑到了茶碗的邊緣。於是勝負逆轉,反對點茶的千利休在點茶比賽中戰勝了以點茶成名的今井宗久,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茶人。

日本茶道第一宗師千利休,得勢時不亞於國師,最後死在出身上

戰勝今井宗久之後,千利休開始了他人生的全盛時代。豐臣秀吉異常器重千利休,以至於諮以內政外交大事;千利休此時已經不僅僅是一位茶頭,更是一個政客和朝臣。當時的大阪城,連各路大名都因怕因言獲罪而在豐臣秀吉面前三緘其口,舉國上下唯一能與這位天下人隨意交談的“外人”,就是千利休。在此情況下,各種大名紛紛成為千利休的茶道弟子——這當然不僅僅是拜師這麼簡單,有了千利休這位老師,也就有了間接與豐臣秀吉交流的渠道,身為茶人的千利休雖然其俸祿只有三千石,但論其地位已經是一人之一,功高不賞了。

日本茶道第一宗師千利休,得勢時不亞於國師,最後死在出身上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伴隨著千利休,茶道也進入了一個全盛時代。從中國舶來的茶湯,經過能阿彌以降幾代茶人的努力,終於隨著千利休的權勢浸入到了日本的方方面面。不過,因權勢而興盛之物,也形容因權勢而衰亡,風雲一時的千利休和他的茶道也是如此。

日本茶道第一宗師千利休,得勢時不亞於國師,最後死在出身上

豐臣秀吉平定天下後立刻開始了改革,士農工商的等級制度由此在日本正式形成。在此之前,貴族、武士階層雖然也有著更高的地位,但作為一種制度卻是隨著戰國三英傑的“天下布武”而形成的。千利休口銜天憲,但卻出身於“商”階層的町人,這無疑僭越了新秩序;而此時的豐臣秀吉也希望以符合新時代精神的茶道代替千利休那種“眾生平等”的茶道,於是矛盾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日本茶道第一宗師千利休,得勢時不亞於國師,最後死在出身上

這一矛盾最終的結局,一是千利休因政治原因被迫切腹自殺,千家由此沉寂;二是符合新時代精神的茶道——武家茶道漸漸發展出來。從歷史的大視角來看,或許千利休之成敗既非茶之功,亦非茶之罪。他的成名源於茶道融入了時代,他的失勢源於茶道被時代摒棄,而這一切都不是一個茶人所能左右的。

日本茶道第一宗師千利休,得勢時不亞於國師,最後死在出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