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山旅运城,第七站,夏县——华夏之都 魅力夏县

夏县古称安邑,历史悠久,因我国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在此建都而得名,4500年前大禹在此建都,战国时魏国也曾在此建都,因此号称“华夏第一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夏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古老而文明的黄土地曾孕育了难以数计的历史名人。大禹疏渠通水,始定九州,并以此而取得了帝位,封国号为夏。大禹是黄帝的玄孙,承袭华族,国名为“华”,从此,“华夏”代称中国,夏县可谓是“华夏”的源头。

文物古迹

 夏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古迹较多,有古文化和革命遗址共201处,其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6处,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6处,运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7处。主要有:禹王城遗址、司马光祖墓、堆云洞等。

1.禹王城遗址

有史记载:禹为华夏族首领,建都安邑,以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安邑城是重华(舜帝名)给大禹的封地,历史上说“华封三祝”就指这里。相传尧帝禅位后,一次在安邑城巡察,大禹封地的夏民族祝尧帝多寿、多福、多子。历史上称为“华封三祝”,由于华封之地夏民族很多,后来就把这里称为华夏之地,华夏的名称也就是这样来的。所以

禹王城号称“华夏第一都”“华夏第一城”

山旅运城,第七站,夏县——华夏之都 魅力夏县

“禹王城遗址”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位于山西夏县禹王乡的禹王村、庙后辛庄、郭里村一带,共分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庙四部分。小城在大城的中央,禹王庙在小城的东南角,中城在大城的西南部。大城状如梯形,总面积13平方公里。四面城墙皆板筑夯打而成,北墙和西墙保存较好,一般残存2米,最高达5米,南墙和东墙保存较差,东墙南段已没有一点痕迹。除北墙外,其余城墙都不直,随地形起伏而曲折。城北部有战国时代的灰坑和灰层。城中部偏东的庙后辛庄以北,调查发现了一处战国中晚期的手工业作坊,文化遗物有锛、锄、镢、斧等器具的陶范、平首布陶范及陶罐、陶盆、铁锛等。据实物和文献考证,大城即战国时魏都安邑。中城方形,总面积6平方公里。城内遗物丰富,堆积层厚2米左右,有战国时代遗存,但主要是汉代遗存。

山旅运城,第七站,夏县——华夏之都 魅力夏县

大禹治水十三年于外,栉风沐雨,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深受各族人民的尊敬。有联为赞:“三过其门虚度辛壬癸甲,八年于外疏通江淮河汉。”大禹治水敢于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是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他执政时“一沐三握发”“一餐三接待”、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的厚德载物高尚品德,已渗透到整个华夏民族的血液之中。

山旅运城,第七站,夏县——华夏之都 魅力夏县

大禹治水

2.司马光祖墓

山旅运城,第七站,夏县——华夏之都 魅力夏县

司马光墓及祖茔坐落于山西省夏县城北15公里的鸣条冈。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夏县涑水乡人,世人都称之为“涑水先生”。他是北宋宝元年间的进士,宋代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著有《资治通鉴》、《涑水纪闻》等重要的文献。墓园占地近3万平方米,东倚太岳余脉,西临同蒲铁路。司马光祖族多人都葬于此处,明、清及民国曾多次修葺。陵园的中部是祠堂,左边是茔地,右边为余庆禅寺。墓前有石人、石马、石虎、石猪、石羊等二十多件石雕。墓园的院墙以红砖垒砌,环绕在墓的周围。祠堂建于金皇统九年(1149年),祠堂的正中原来塑有司马光像,周围立碑,今天塑像已毁弃不存。祠堂前有五座碑亭,碑亭内保存有司马光神道碑四块,俗称“杏花碑”,原碑为苏武撰文并书,宋哲宗御篆额,曾没于土中,后在杏树下掘出,因此得名,但是已经剥蚀的十分厉害,漫漶不清。现碑为金代所刻,明嘉靖间选巨石,依照宋碑的模样,重刻碑文并建立了碑亭……

司马光著《资治通鉴》铜像

该祠位于晁村北峨嵋岭上,祠前是一个颇有现代气息的广场,中间一座高大的司马光铜像似在凝视着前方,前面左右两侧分别是司马光砸缸和司马光著《资治通鉴》的铜像。

山旅运城,第七站,夏县——华夏之都 魅力夏县

司马光铜像

 司马光铜像的底部基阶有四层,象征着司马光一生历仕四朝。基座高度为1.9米,象征着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花费了19年的光阴;人像高度4.9米,喻示司马光一生从政49年;6.8米的通高,则象征着司马光走过的68载光阴。

山旅运城,第七站,夏县——华夏之都 魅力夏县

司马光砸缸铜像

3.堆云洞

山旅运城,第七站,夏县——华夏之都 魅力夏县

道教名观堆云洞(河东特委革命旧址)位于县城西向二十五公里的水头镇上牛村洞沟,占地面积百余亩,始建于元代初年,居于稷王山麓,隐匿于黄土沟壑之间,因建筑群远观如云朵叠加,进穴崖而入,洞阶相连,故名“堆云洞”,历经明清时期不断地增筑扩建,形成了房上建房,院中寻院,洞里藏洞,道法自然,层叠构筑的建筑奇观,被誉为“放大的盆景、浓缩的仙境”,是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著名景观。

山旅运城,第七站,夏县——华夏之都 魅力夏县

堆云洞是一座道观,建筑始于元代,明清两代相继增建和扩建。布局严谨,设计巧妙,亭台阁楼,因地制宜,错落有致,规模宏大,气势壮观。

山旅运城,第七站,夏县——华夏之都 魅力夏县

现存建筑有北极台、笔峰塔、三皇阁、三圣殿、真武殿、三王祠(药王、牛王、马王)和白衣大士祠等,配以廊庑、厢房、道院,形成一组宏丽的道观建筑群。

山旅运城,第七站,夏县——华夏之都 魅力夏县

庙内现存石刻"堆云洞全景图",形象地反映了兴盛时期的洞景。由于堆云洞所处地势高峻,环境幽邃,景致秀丽,清人慕其景色,题赞堆云八景为:双涧合流、石穴隐云、路盘层磴、庭俯乔林、东楼朝雨、西殿晚风、笔峰留月、高台孤耸。有诗云:"曲折螺旋步步升,青云足下会飞腾。回头试看行将处,已离琼楼十二层。"被列为夏县十二景观之一。

山旅运城,第七站,夏县——华夏之都 魅力夏县

山旅运城,第七站,夏县——华夏之都 魅力夏县

堆云洞地处幽僻,革命年代,嘉康杰同志曾于1922年在此创办"平民中学",进行革命活动。1929年4月,中共山西省委书记汪铭同志在此主持召开了河东特委会议,决定成立以嘉康杰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河东特别委员会。解放战争时期,这里都被作为党的地下组织领导中心,组织和领导晋南人民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

山旅运城,第七站,夏县——华夏之都 魅力夏县

4.瑶台山

山旅运城,第七站,夏县——华夏之都 魅力夏县

瑶台山因夏桀王修建琼宫瑶台而得名,又称巫咸山,是商代父子名相巫咸、巫贤隐居之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世称“夏都来龙、神奇圣山”。

瑶台山位于夏县县城以东2公里的白沙河畔,孤峰峭拔,苍翠摩空,一衣带水,景色宜人,位于夏县古八景之首。明清时期,这里庙宇林立,是游人拜谒游赏的最佳去处,中秋尤盛,历代名人贤士多在此山题咏,勒石以记,清代贤士杨守献曾以“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的佳句,盛赞这里的秀美风光。

抗日战争时期,瑶台山周围所有建筑俱遭破坏,林木被烧,2004年恢复重建,瑶台山儒、释、道三教合一,堪称古今宗教圣地,已成为古都夏县的重要标志,也是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著名景点。

山旅运城,第七站,夏县——华夏之都 魅力夏县

这瑶台山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而且其自然形状也格外特殊。它那突兀而 起的身姿几乎是一个十分规整的圆锥体。论海拔它其实不高,也就是六七百米的样子,然而若论其锥体的相对高度,却高至千米,与身后其它山峰相比,它不但显得挺拔孤傲,而且还真的表露出一种神圣与非凡。

山旅运城,第七站,夏县——华夏之都 魅力夏县

5.西阴村遗址

山旅运城,第七站,夏县——华夏之都 魅力夏县

西阴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夏县尉郭乡西阴村西北部一高地,俗称“灰土岭”的地方。北倚鸣条岗,南临青龙河;西南距战国时期的古魏国都城“安邑”即“禹王城”8公里,东北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下冯遗址”8公里。1927年,清华学校研究院以丛书第三种出版了李济先生的《西阴村史前遗存》一书。这是近代考古学史上中国学者发表的第一本考古报告。

夏县尉郭乡西阴村是世界蚕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发源地。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远古先民彩陶文化的遗存俯手可拣。千百年来许多美好的故事世代流传。许多年来文人骚客学者名流赁吊瞻仰者络绎不绝。

西阴,远古时期为西陵氏部落居住地。先民门生养繁衍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创造了辉煌的“西阴文化”(学术界公认)。1926年,中国考古工作的先躯李济先生在西阴考古挖掘出土文物60余箱。最具震撼的是发掘出土了半枚经人工切割过的蚕茧壳。这就为千百年来人们流传嫘祖养蚕的故事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山旅运城,第七站,夏县——华夏之都 魅力夏县

有关嫘祖的故事有不计其数个。这些故事传承着历史、传承着文明、传承着“茧河根祖文化”的精髓。今天的西阴村,古为西陵氏部落居住地,历史悠久。1996年国务院公布“西阴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嫘祖,西陵(西阴)氏之女。黄帝正妃,教民养蚕治丝。使先民摆脱了束叶裹皮的原始生活,进而有了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又有了近代的(中国)“丝绸大国”。约1500年前的北周时,封嫘祖为“先蚕”(蚕神)。从此全国开始祭典“先蚕娘娘”。西阴村古时在灰土岭上有“娘娘庙”占地约三亩,四季有人进香、供献,后毁于日寇的“三光”蛮行,村人将“泥塑”娘娘像搬到村边的一个土窑洞内,每年照归香火不断。洞壁上绘有娘娘生活、劳作的彩图。约在上个实际六十年代的“打神”运动中,圣像被毁。窑洞在近几年因村民盖房建院被开挖不存。

1992年省委工作队(省文联等单位)为弘扬五千年历史文明及西阴文化又重塑嫘祖像一尊,敬放于村南古庙中,并在墙壁上绘了有关嫘祖的画图若干组,为后人瞻仰。

6.东下冯遗址

山旅运城,第七站,夏县——华夏之都 魅力夏县

东下冯遗址位于山西省夏县埝掌镇东下冯村青龙河南北两岸的台地上,是夏商时期晋南地区的典型遗址,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9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以东下冯类型遗存和二里岗文化时期的遗存最为重要,东下冯类型时期发现有里外两层沟槽,平面呈回字形,沟壁上发现有窑洞式房子和储藏室等。二里岗时期发现有城址。该城址内西南角发现有一组排列有序的圆形建筑。发现的遗物有陶器、骨器、铜器、石器等。东下冯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于探讨夏时期晋南地区的文化面貌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与发展、夏商文化变迁的研究。

7.崔家河墓群

 崔家河墓群崔家河墓群(第六批国保)时代:周地址:夏县埝掌镇崔家河村东北部埝掌河与青龙河夹峡的丘陵之上墓区东接崔家河水库,北接东下冯遗址,西接埝掌河,南接崔家河遗址。墓地面积12.5万平方米。墓葬多为竖穴墓,随葬品以铜鼎、豆、壶为主,还有铜编钟、鑒、匜、罍、石罄、玉、骨圭和铜贝、石贝、骨贝、贝币以及玉饰等。铜器纹饰为云雷纹、蟠螭纹等。根据墓葬结构和随葬器物的形制,墓群时代为东周时期或偏早,墓群对研究东周早期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8.薛嵩墓

薛嵩墓薛嵩墓(第一批省保)时代:唐地址:夏县水头镇大张村北300米薛嵩、名尹,字嵩(?—772年),河东万泉(今万荣县)人。薛仁贵之孙,曾平安禄山之乱,任尚书右仆射兼御史大夫,相州刺史,照文军节度史,封平阳郡王。该墓坐北朝南,占地832平方米。由墓室、甬道、天井、过洞、壁龛、墓道组成。墓冢封土高2.45米,周长91米。墓前有唐大历八年(773年)神道碑一通。现存石羊两尊。甬道内保存有约20平方米的壁画。

9.大洋泰山庙

山旅运城,第七站,夏县——华夏之都 魅力夏县

大洋泰山庙大洋泰山庙(第六批国保)时代:元地址:夏县瑶峰镇大洋村创建年代不详,现仅存元代大殿一座。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90平方米。大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前檐插廊,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殿内四椽栿底部有“元大德八年重修”等题记。

10.夏县文庙大成殿

时代:明地址: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县瑶峰镇南关村解放南路80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据庙中碑文所载,该文庙始创与宋朝。2004年,授予运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瑶池温泉度假村风景区

景区位于春燕山下.白沙河畔,依山傍水,群峰掩映,温泉水温达48℃,被中国旅游协会列入《中国景区景点名录》,在国内旅游业享有盛名,已接待国外游客30万人次。

泗交自然生态旅游区

区内群峰耸立,古木成林,环境清幽,最为著名的景观有瑶台夜月、黑龙潭、飞壁崖、黄河小三峡等。盛产天然水晶石的佳宝山,现代狩猎场,秦王李世民安营扎寨的秦王寨,明嘉庆年间朝廷开发的银矿沟,康熙治罪矿监的斩公槐,佛祖释加牟尼打座悟佛的菩提树等的开发使景区步步是景点,处处是传说。

历史悠久 人文荟萃

夏县古称安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一代名相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为政治通史,治国安邦,警诫后世;黄帝元妃嫘祖植桑养蚕,始于夏县西阴;东晋书法大师卫夫人,传技授道王羲之;唐代威震边关的名将薛嵩、谏官阳城,元朝教育家归阳,明代诗人王翰等长留史册。

山旅运城,第七站,夏县——华夏之都 魅力夏县

《资治通鉴》:

一部长达300万字的皇皇巨著,19年的呕心沥血,书写的是中国编年体通史的千古绝唱,警醒的是层出不穷的明君贤臣,造福的是世代黎民百姓。“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关于这部史学大典,毛泽东主席留下了“精读17次”的感人佳话。多少个夜深人静,他与司马温公跨越时空探讨交流,并在书上写下了密密麻麻的眉批点评。有人盛赞它是开国领袖“驮在马背上的秘密武器”“放在床头边的高级参谋。

山旅运城,第七站,夏县——华夏之都 魅力夏县

嫘祖养蚕:一个遥远而美丽的夏县故事,珍藏在西阴绿色的田野深处。可以肯定的是,黄帝元妃嫘祖因为养蚕缫丝,让部落子民告别了穿树叶兽皮的日子,人类文明由此向前迈出了一大步。1926年,“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在西阴发掘的半颗人工割裂的蚕茧,被公认为我国丝织业起源的实物标本。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夏县自古就是我国乃至世界蚕丝的故乡。自汉朝开始,当丝绸之路传来悠扬的驼铃声,当郑和的船队高扬和平的风帆,“西阴”成为我国丝绸出口的国际商标,成为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心目中的“China”。

山旅运城,第七站,夏县——华夏之都 魅力夏县

卫夫人:出身魏晋书法世家,被誉为“中华女书法家之祖”,是“书圣”王羲之的启蒙老师。她擅长一手“簪花小楷”,“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若红莲映水,碧沼浮霞。”面对天资聪颖的王羲之,该如何点拨教化呢?黑龙潭边,卫夫人上演了中国书法史上最生动的一幕。山间万物的变化形态,演化成她眼中的笔走龙蛇,从而形成了书界千秋法度——《笔阵图》。

夏县文化遗产丰富,千百年来形成了以嫘祖和禹王青台的根祖文化、司马光的治国文化等,无不彰显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兴衰沧桑的浩瀚历史和灿烂文化。让游人在人文景观旅游热线中体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兴衰沧桑的浩瀚历史,透视禹都大地从古至今的文化遗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