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0 評彈歷史:于禁之降(之一),顯赫一生,含辱而終

今日頭條 王俊傑猛

于禁之降(之一):顯赫一生,含辱而終

《三國演義》膾炙人口,人們對三國名將多津津樂道於蜀漢的“五虎大將”——忠肝義膽的關雲長、氣勢威猛的張翼德、渾身是膽的趙子龍、勇冠三軍的馬孟起、老而彌辣的黃漢升,各有其英勇不凡的赫赫戰績和傳奇故事。

由於被刻畫為反派,曹魏陣營中的名將卻常為人們所忽略,不知道曹操麾下也有馳聘沙場、開疆拓土、智勇雙全、戰功彪炳的“五子良將”——威震東吳的張遼、沉穩多智的徐晃、驍勇善戰的樂進、奮勇爭先的張郃,果毅沉穩的于禁。

從才能和戰功上來看,曹魏的“五子良將”都是獨當一面的大將之才,不但身具衝鋒陷陣、摧城拔寨的絕世武力,而且胸懷運籌帷幄、智敵萬人的兵法韜略,堪稱攻足以進取,守足以禦敵,其智勇兼備,猶在蜀漢的“五虎大將”之上。

于禁的能力和功勞尤為突出,可惜晚節不保,否則名列“五子良將”之首絕非意外。

評彈歷史:于禁之降(之一),顯赫一生,含辱而終

于禁,字文則,泰山鉅平人。

他的起家之路與大多三國人物如出一轍——平黃巾建功揚名。

“黃巾軍之亂”是東漢末年的張角、張梁、張寶三兄弟通過宗教信仰,招收信徒百萬之眾,趁著政/治腐敗不堪、百姓怨聲載道的時機而發動的一場全國範圍的武/裝起義。

年輕的于禁趕上了這場兵禍可以說是不幸的,但是胸懷大志、智勇雙全的他藉此而從軍建功立業,卻稱得上是“亂世出英雄”的幸運。

由於地域的原因,于禁最先投靠的是參與討伐董卓的“十七鎮諸侯”之一的濟北相鮑信,在鮑信陣中,他憑藉著自己的機智勇猛,很快就立功揚名,成為一名少年英才。

評彈歷史:于禁之降(之一),顯赫一生,含辱而終

八年之後,在群雄逐鹿中逐漸壯大,佔有“挾天子而令諸侯”的天時之利的曹操,漸次攻破、收撫了許多軍閥,其中也包括鮑信,于禁就這樣進入了曹營,成為一名“國字號”的將領。

愈加成熟穩健的于禁已經官至都伯,隸屬於被孫策趕出江東的東吳名將王朗。王朗雖然打仗的水平不怎麼樣,但是識人的眼光確實不俗,他很快就留意到于禁的氣度不凡,覺得其才“可任大將”,就向曹操舉薦。

通過了曹操的面試之後,于禁時來運轉,被晉升為“軍司馬”——負責軍法的執行官。想來嚴肅不苟是于禁的突出特點,所以被委以此職。

評彈歷史:于禁之降(之一),顯赫一生,含辱而終

在其後的十七年裡,于禁經歷了他最為光輝顯赫的一段歲月——率兵攻拔徐州廣威,官拜陷陣都尉;隨曹操討伐呂布於濮陽,獨破二營於城南,破高雅於須昌;隨曹操攻壽張、定陶、離狐,圍張超於雍丘,皆破之;隨曹操攻黃巾餘黨,斬劉闢、黃邵,盡降其眾,官昇平虜校尉;隨曹操圍袁術將橋蕤,斬橋蕤等四將;隨曹操招降張繡,張繡復叛,破張繡而挽救敗局,爵封益壽亭侯;隨曹操敗張繡於穰,擒呂布於下邳;與史渙、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斬之;曹袁首戰中率步卒二千守延津獨當袁紹大軍,穩固了官渡局勢;曹操東征劉備,留後堅守城池,獨抗袁紹,並用計火燒袁軍三十餘屯,斬首、俘虜各數千,收降袁將二十餘人;率兵獨攻袁紹杜氏津營寨,破之,官升裨將軍;官渡之戰中督守土山,力戰不屈,振奮士氣,終破袁軍,官升偏將軍;平昌豨之叛,降斬之;協助張遼、張郃破梅成、陳蘭,封邑增至一千二百戶;為曹操奪朱靈兵權,兵不血刃,官升左將軍,增邑五百戶。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仁不敵關羽,曹操專門任命身經百戰的于禁率領七軍前往樊城救援。

沒想到襄樊之戰中的一代名將於禁,一反常態,毫無應對之策,不但沒有出現鬥智鬥勇的“龍虎相爭”局面,反而被關羽“水淹七軍”,一鼓而大破之,七軍將士被俘三萬多人。

于禁眼見落敗,喪膽落魄,主動求降,而先鋒龐德等數人卻忠義不屈,慷慨就義。

評彈歷史:于禁之降(之一),顯赫一生,含辱而終

成為蜀國戰俘的于禁隨著關羽的“大意失荊州”而又成為東吳的俘虜,不想得罪魏國的孫權做人情把于禁放回,此時對於禁絕望透頂的曹操已經去世,繼位的曹丕雖然寬恕了他的敗降之罪,但十分鄙夷其變節行為。

於是曹丕派他拜見曹操陵墓,預先在陵墓中畫了一幅“關羽水淹七軍,龐德英勇不屈,于禁喪膽求饒”的畫來羞辱他,英氣喪盡的于禁為之愧恨交加,病發而死,被追諡為帶有貶義的“厲侯”。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