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走近贛縣區大埠鄉楊雅村返鄉者

在贛州峰山山脈的懷抱裡,深藏著許多美麗的村莊,贛縣區大埠鄉楊雅村就是其中之一。

這個曾經“地荒、房空、人少”的“空心村”,如今變了模樣。在政府實施精準扶貧、抓好生態環境建設、大力建設基礎設施的基礎上,當地一些青年人懷揣著難以忘懷的鄉愁,趕上鄉村振興的“快車”,紛紛回到了家鄉。他們依託在外積累的技術和知識,充分利用好當地資源,發展特色產業,讓楊雅這片沉靜的綠色田野,湧動著創新創業的熱潮,逐漸嬗變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富美鄉村。

甜蜜事業藏深山

每天一大早,楊雅村村民黃佛金都要去養蜂基地裡看看蜜蜂的生長情況。雖然每天都在重複地做著一件事,但這份甜蜜事業讓他收穫滿滿。

以前,因為老家山多地少,交通不便,為謀生計,黃佛金一直在福建漳州一帶務工。2015年,因其長子患有腦癱、父親心肌梗塞,村裡將黃佛金一家列為精準扶貧戶,還把幫扶計劃對他進行了說明。

“在外漂泊了這麼多年,虧欠家人太多了,回家鄉也成了我的夢。以前回來賺不到飯吃,現在政府對我進行精準幫扶,給了我回家鄉的勇氣。”一年後,40歲的黃佛金毅然回到了家鄉,開始了接送小孩、照顧父母和發展產業兩頭兼顧的生活。

地處深山中的楊雅村已經有近20年的養蜂歷史,被評為“中華土蜂自然保護村”。在當地政府和技術人員的指導幫助下,黃佛金開始試著養起了蜜蜂。

沒資金政府幫助貸資金,沒技術政府送技術。從十幾箱到上百箱,從養蜂門外漢到專業戶,黃佛金把養蜂這辛苦的事業演繹得別樣甜蜜。今年,他養蜂收入將達到3萬元,再加上養肉牛和原來種臍橙的收入,一家一年純收入可達6萬元。在大埠鄉日前開展的“十類模範”評選中,黃佛金被評為大埠鄉“脫貧先鋒”。

依託豐富的山林資源,越來越多的村民跟黃佛金一起,發展養蜂事業。目前,全村已養殖蜜蜂6000箱,年產蜂蜜120餘噸。村民在保護綠水青山中,走上了發展致富之路。

田園新景入畫來

清風徐來,楊雅水庫泛起陣陣碧波。水面上,不時有三五隻竹筏往來穿梭;水庫邊,牛兒自由自在地覓食,孩童在歡快地玩耍;山腳下,民居散落在青山綠水間……

1987年出生的湛涇,童年就生活在這裡。

湛涇家的老屋坐落在楊雅水庫旁。舊木板製成的復古桌子、稻草編制的屋頂、老木樁製作的小夜燈、舊門框做的花架、竹柵欄圍成的小院、現代氣息的影視工作室……經過改造,湛涇老屋變了模樣。

“舊屋有我所有的童年記憶,然而它已閒置10年了,我想把快樂記憶‘傳承’給我的女兒朵兒,於是我修繕好這個院子,並取名‘朵兒莊園’。”在外打拼多年後,湛涇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農業發展公司,自己的臍橙品牌“朵兒橙”也小有名氣,2017年銷售量就達到50萬公斤。此時的她有能力去圓自己兒時的夢了。

不過,湛涇的夢並不只是一座“朵兒莊園”那麼簡單,她的小家情懷正向著“大家”延伸。

記者跟隨湛涇,在建設中的沿湖旅遊公路上前行。“鄉村振興戰略,給農村發展帶來了新希望。”湛涇介紹,目前大埠鄉已經成立了旅遊發展聯盟,這給楊雅的鄉村旅遊帶來了新機遇,目前大埠鄉正以楊雅村為核心,沿線開發愚溪谷、楊雅水庫,打造集休閒、觀光、住宿、飲食於一體的旅遊基地。

湛涇利用自己積累的專業知識和市場經驗,積極投身楊雅鄉村振興中。為推介宣傳楊雅,湛涇邀請了北京的專業視頻製作團隊來拍攝鄉村宣傳片,以及一系列可延展作為傳播素材的視頻。

作為村裡重要產業的楊雅蜂蜜,也成了湛涇宣傳推廣的目標。“楊雅蜂蜜要得到市場的認可,就要去做品牌推廣,走品牌化發展道路。”有著豐富品牌運營經驗的湛涇說,要藉助資源,借力傳統媒體和互聯網傳播效應,放大楊雅蜂蜜的宣傳效果。同時,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通過“電商+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來整合楊雅蜂蜜資源,實現抱團發展。

“在家能安居樂業,誰又願意外出奔波。”湛涇沉浸在支持家鄉建設的快樂中。

扶貧車間開進村

走進楊雅村龍下組,黃海燕老家的扶貧車間裡發出陣陣轟鳴聲。

黃海燕是個“90後”,但從他臉上很難看出這是個1992年出生的後生。

“初中畢業後,我就去沿海闖蕩了好多年,但事業一無所獲。後來,就到南康的傢俱廠當學徒,在學徒中逐漸掌握了一些技術。”從黃海燕的手上,我們可以看到他這麼多年奮鬥經歷的坎坷。

做了3年學徒,黃海燕在組裝傢俱、五金配件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憑著一手五金加工的技術,他獲得了較好的收入,成了村裡的小名人。

富後不忘鄉親。2017年,在村“兩委”和扶貧工作隊的鼓勵指導下,黃海燕在贛縣成立了海燕五金加工廠,並籌集30多萬元購置了五金配件加工機一套,在村裡開辦起五金扶貧車間,形成了加工、組裝一條龍生產線。

“針對本村勞動力參差不齊、上老下小需照顧、家庭事務多等情況,扶貧車間採用分散組裝的方式,我父親每天負責入戶分發和回收,而我就負責外運銷售。”黃海燕說,目前扶貧車間已讓30多戶村民實現靈活就業,其中就有貧困戶20餘戶,僅此一項每月可為每個家庭帶來2000多元的收入。

“以前想回村創業,但村裡的路讓機器無法進村,低電壓也帶動不了機器。在政府的支持下,現在全村道路都硬化了,解決了低電壓問題,這些基礎設施的改善,讓我這個扶貧車間能開到村子裡。”黃海燕說,自己正和家人謀劃擴大規模,拓展新業務,為推動楊雅村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

富美鄉村雛形顯

“70後”的黃佛金回來了 ,“80後”的湛涇回來了,“90後”的黃海燕也回來了。蜂蜜產業的發展壯大、鄉村旅遊的日益推進、扶貧車間的誕生擴張,讓原本沉寂蕭條的楊雅村日益熱鬧起來。

這個大埠鄉最偏遠的村莊,有農戶404戶,人口1716人,2016年以前外出務工的就達到818人,全村的青壯年基本上在外務工。如今,村裡常住人口近1590人,越來越多的村民回到了家鄉。

楊雅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彭作浜說,大家會回村裡來,關鍵有這兩個因素:一是村裡變美了,以前是泥巴路、土坯房,豬屎牛屎能上牆,現在是水泥路、花園房,書屋電商大廣場;二是在村裡能賺到錢了,以前山多地少、靠天吃飯,不去務工一生無盼,現在是養蜜蜂、做旅遊、進工廠,產業發展賺錢門路多。

近年來,政府投資在楊雅村建設了5個新農村建設點,硬化村組道路,修通了長2.4公里的環湖旅遊公路,為村民改水、改電,還根據村裡產業發展情況,建設了蜂蜜廣場和農產品電商展示廳等配套設施。同時大力發展肉牛、家禽等傳統養殖和獼猴桃、百香果等特色種植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

植被茂盛的楊雅是天然氧吧,楊雅水庫更被稱為“贛縣的香格里拉”。為保護楊雅生態環境,政府嚴禁開挖山體開發果業,取締了汙染環境的生豬養殖、網箱養魚設施。村裡還大力開展鄉風文明建設,積極參與區裡、鄉里組織的“模範家庭”“創業模範”“脫貧先鋒”等評比活動。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隨著越來越多的楊雅青年人的返鄉,這個目標正在逐步變成現實,我對楊雅村的振興充滿信心。” 彭作浜說。(盧小雪 記者劉效江 蘭國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