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7 「中华舰影子」中国海军第一型驱逐舰“海龙”级

「中华舰影子」中国海军第一型驱逐舰“海龙”级

停泊在天津内河里的“海龙”级驱逐舰

同型军舰共四艘,“海龙”“海青”“海华”“海犀”,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总理衙门主政海军建设时代最早的外购舰,也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驱逐舰之一,由吕文经、蔡灏元、何嘉兰、吕调镛、林国禧等监造,建成后于1899年4月7日、8日分两批由德国船员驾驶送来中国,6月9日全部抵达天津交付,加入了新舰中的海军,驻防于天津。

「中华舰影子」中国海军第一型驱逐舰“海龙”级

劫得军舰后,在“海龙”舰上留影的英军军官。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6月17日凌晨八国联军进攻大沽炮台,战斗中英国海军驱逐舰“名誉”(Fame)、“牙鳕”(Whiting)顺白河深入,在靠近天津机器局的河边发现了停泊中的本级全部4艘军舰。2艘英国军舰组织登陆队突袭、俘虏了4舰,成为联军的战利品,战斗中,“海华”舰长饶鸣衢中弹殉难。

「中华舰影子」中国海军第一型驱逐舰“海龙”级

英国海军的“大沽”号

「中华舰影子」中国海军第一型驱逐舰“海龙”级

俄国海军的“大沽”号

经联军分配,“海龙”号由英国获得,“海青”分给德国,“海华”分给俄国,“海犀”归属法国,为了纪念攻占大沽的“功绩”,四国用各自国家的文字分别重命名为“大沽”号。“海龙”更名TaKu,编入英国海军的中国舰队,1916年10月26日在香港报废出售。“海青”编入德军后更名TaKu,布署在青岛,1914年6月13日除役,9月28日日军进攻青岛时被德军自沉于青岛港口封堵航道。“海华”编入俄军更名TaKu,后更名“博罗哥夫上尉”(Lieutinant Bourakoff),配置在旅顺,日俄战争中1904年7月23日在旅顺口外与日军14艇队交战,被日舰击伤,在撤退途中搁浅,7月26日断裂为两截沉没。“海犀”于1900年6月20日编入法国海军,驻扎在越南西贡,1911年2月22日在中国近海触礁,4月27日开始历经打捞作业无效,于9月30日废弃解体。

「中华舰影子」中国海军第一型驱逐舰“海龙”级

“海龙”级驱逐舰二视图,绘制:顾伟欣

舰种:驱逐舰

建造时间:1898年竣工

制造厂:德国希肖船厂(Elbing Schichau)

排水量:280吨(满载排水量305吨)

主尺度:59.98米×6.1米×1.98米(总长、宽、吃水)

动力:2座复合蒸汽机,4座锅炉,双轴,6000马力

航速:32节

煤舱容量:67吨

武备:47mm哈乞开司炮×6,18英寸鱼雷发射管×2

内容依据自:陈悦:《清末海军舰船志》,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陈悦:《中国军舰图志1866-1911》,香港商务印书馆繁体字版,上海书店出版社简体字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