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在中国,宅文化是否正在从亚文化转变成为主流文化?

陈新诗


我们接着说日本御宅族的发展历史,因为说起日本的御宅族,必须要和现在我们流行的佛系青年联系起来,其实日光之下无新事。我们现在的佛系青年早就在日本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御宅族基本是一样的,只不过换了个新的中国风的名称。

最早的日本御宅是五十年代出生的人,那时候开始流行sf漫画,到了六十年代,动漫开始登山了主舞台,奥特曼和假面骑士等等开始成为这代人风靡的文化,因为这些动漫里面传达的英雄主义的文化让这代人成为了时代的旁观者,他们开始疯狂的喜欢上了电子音乐和动漫,让这些人被普通民众成为新人类。就像是中国的九零后一样,出现的网络用语一样成为了被长辈们异样看待的一代。到了70年代模型文化开始风靡,所有的年轻人都喜欢高达。

到了八十年代,一部动漫史上里程碑的作品诞生并且风靡,叫做新世纪福音战士,着这整部剧中就是巨大的灾难性的背景,因此这部分御宅就成为了自我意识过剩的一批人。这批人被称作是御宅系列第三世代。最后到了日本的90后,和中国的九零后有什么差别呢,日本的九零后是绝对自由的一代,他们追求的通常是某一个领域的深深陷入。譬如食草男,他们不是对于女性没有恋爱的兴趣,而是只想要完美理想型,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出现,他们愿意做一个食草男。


蒙歌先生


错觉,首先宅文化本身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涵盖了无数压根没什么关联的子类。除开认知度最高的动漫宅、游戏宅之外,还有比如铁道宅、偶像宅、模型宅等等。只要你沉迷某个领域,都可以自称XX宅。

从这个角度来说,宅文化可以说涵盖了一切领域,美食方面可以成为美食宅、研究科学技术也可以成为技术宅,喜欢看电影也可以称为电影宅。但彼此之间的爱好者毫无联系,一点关系都没有,也不会认为大家是同一个圈子。真要说有什么共同点,也就只有“非常喜欢某类事物,并愿意不断投入精力和金钱”。所以广义的“宅文化”压根是个没什么讨论价值的稻草人。

如果仅仅限于动漫宅这块,那就更谈不上主流文化了。想成为主流文化,起码得有足够的曝光量和认知度,这直接拿播放量来对比是最直观的数据。

就拿本季新番为例子,引进动画中播放数最高的是《魔卡少女樱 透明卡牌篇》,7话下来全网累积播放量是1.08亿。

这到底是个什么水平?我们再来分析下,小樱目前7话里的播放量中,爱奇艺视频占了2100万。选一部最近比较有存在感,而且也是各个视频网站都有播放的国产连续剧《和平饭店》,可以看到在爱奇艺平台目前39话播放量是8.3亿,计算一下会发现平均每话播放量也是2100万+,基本和小樱7话累积总播放量差不多。

看到了吧?从国产连续剧里找一个有点热度的,单话播放量就已经吊打最热新番累积播放量了。更不用说那些大热连续剧,比如《欢乐颂》、《琅琊榜》这种每话播放量都是可以直接破亿的,新番动画播放量只是它们的九牛一毛而已。

再来看看动画电影的国内票房,目前国产动画最高票房是《大圣归来》的9.56亿,日本动画最高票房是《你的名字。》5.76亿,虽然在各自领域里已经很不错了,但放在整个国内电影的票房上,真的是不算什么了。

我查了下,《你的名字。》在2016年国内总票房排行榜上只排到25名,《大圣归来》好点,在2015年能排到第10,但这片能拿这么高票房,一大半原因是因为孙悟空这个老少皆知的形象,和动画没什么关系。

所以在我看来,动漫离主流文化还隔着十万八千里的距离,而我也从不认为在中国,动漫能成为主流文化。全世界唯一有可能的也就只有日本了,每年电影票房榜里前10得有一多半是动漫相关作品。所以大家还是安心追追片看看漫画打打游戏吧,当个亚文化也没什么不好。


我永远喜欢喵森


在中国,宅文化崛起是肯定的。

面对现如今二次元产业欣欣向荣的态势,大部分人都会保持乐观。即使仍然被存在一刀切、混乱监管等现象,但我们仍然对本土的宅文化抱有期望。

但是从亚文化转变成主流文化嘛,我觉得不太可能。

不要过于低估“主流文化”这个词

向大里说的主流文化就是传承的儒学和当今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往小里说那也是青少年长期养成的文化氛围,篮球、围棋、追星什么的,补习班自然也算。

宅文化崛起是相对来说,以前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漫画小人书。

到了现在养番看番,有手办周边,有交流圈,隔三差五还能亲自上手出个女···出个cos。

入门的门槛差了是不止一点半点、

即使是在日本,宅文化也会遭受到本土的很多非议,在中国就更是如此。

即使不谈历史方面的因素,宅文化在国内很大程度上属于“舶来文化”,国内很少有优秀作品的产出,大部分靠日美等国的文化输出,并且反过来压制的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这一点上来看,如果情况不发生大的改变,宅文化想要成为一种主流文化还是非常困难的。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博大的胸襟,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我们忘却了很多。

宅文化想从亚文化变成主流文化,最大的关卡就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底蕴。

等到国内有大批优秀动漫作品,不惧“舶来文化”压制甚至能完成文化逆输出的时候,宅文化才能成为主流文化的一员。


橙心社


在日本,“宅”文化也就是“二次元”文化,从出现开始就一直被歧视,实际上现在也是有点歧视的,而改变则是从,大概05年左右开始,是一开始就是由“京阿尼”做出的改变,动画从“废萌”那个世代开始,日本的主流文化,才逐渐开始接受这一“亚文化”,没错,我没说错,是“亚文化”在日本,虽然看动画的人占国民半数,每年都有盛大的漫展,说国民动漫文化也称得上,但是她始终只是一个小众的文化。

近年,在中国出了个新词,中国“泛二次元”人数达到俩亿,这词的概念跟用法暂且不谈,感觉意思也只是简单的,并不是那种宅,而是看过一部动画,就把他归为二次元的类型,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按“泛二次元”的定义,二次元早已在中国是主流文化了,那么又出来个问题,主流文化又是什么?

文化是什么,吃饱了撑着,没事干,消磨时间的产物,除了衣食住行的刚需,文化基本含概了所有领域,而所谓“主流文化”的定义是什么,电影够主流吧,但是不看电影的人也是一抓一大把,电视主流吧,可全世界没电视看的人还一堆呢,维多利亚秘密衣装秀够高端主流吧,可在地方人们更喜欢玩的是乡土文化,有些连维多利亚是啥都不知道,那些玩乡土文化的够地方主流吧,屁,正真高端的最远方呢。

电影,电视,韩流,动画什么乱七八糟的,实际上说到底都是把握住了特地的人群,一批忠实而又稳定的受众,说到底都是小众文化,不同领域做的产品,都是给不同特地的人看的,况且“亚文化”“小众文化”实际上也没事不好的。

个人理解,“宅”本身就有一种“低社交性”的味道在里面,只不过近几年媒体与资本越来越关心这个领域,所以被人津津乐道。

当如果妄将其成为“主流”乃至一种社会现象,我认为还没到这个地步,仍然只不过是一群小众人群的“自嗨”罢了。


黑鼠鼠


首先在我看来,文化很少有绝对主流的东西。因为但凡是文化必然带有一定的艺术性或者经久不衰的传统性,而艺术性能被一部分人所接受,但是却有可能被另一部分人所不齿。事实上大家都觉得比较主流的文化,往大了说,中国的春节,家家户户回家过年,在外国看来可能就是一个比较难以短期理解的事情,但是在国内的环境,文化传统氛围下却很容易理解。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来看看“宅文化”,事实证明,绝大部分国人,不仅仅是大家所多次提到的家长们,很多并不作为家长的成年人也觉得“动画片”仅仅是给小孩子看的东西而已。就目前而言,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逛漫展的时候,我在上海就能感觉到,穿着各种奇装异服的coser们依旧会被同行的地铁乘客投以奇异的目光。在几年前那会我并没有所谓“入宅”的时候,班里的“宅男”在我看来性格怪异,和环境格格不入等等。

因为说到底“宅”本身就是有一种排他性,也如同题主所说的“低社交性”一样。然而近年媒体报道将这个本来处于小圈子内的兴趣放大了,让其受到了整个主流社会的观察与审视。诚然这个文化在国内,其受到的目光相比前几年来说确实是更多了。因为国内有世纪之交受到一系列日本引进动漫作品影响的一批青少年如今已经长大成人,而投资者们看到了这一新兴产业也加大了对这方面的投入。对于很多人而言,大家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兴趣受到他人的理解的。但是在这个时候所谓的“宅”也重新被定义了,其并非是小圈子的代名词,而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但是并没有强大到冲击主流文化的地位,相反最近来看其很有可能被主流文化所同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