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唐朝歷史有薛仁貴嗎?

顥中


當然有薛仁貴啦!這麼有影響力的人物,這麼家喻戶曉的人物,一般不會是空穴來風。無論《舊唐書》還是《新唐書》,都對薛仁貴的生平有明確記載,其他史書同樣如此,只是經歷上可能沒有小說中那麼傳奇。薛仁貴是初唐時期的名將,自幼家境貧寒,曾想通過改葬先人為自己轉運,妻子柳氏就勸他說:為什麼不參軍出人頭地呢?碰巧,唐太宗御駕親征高句麗,薛仁貴應徵入伍,在張士貴手下為兵。因為作戰勇敢,得到李世民賞識,他對薛仁貴說:我的將軍們都老了,這次遼東之戰,很高興能得到你。

貞觀年間,薛仁貴只是嶄露頭角,真正讓他大顯神威的還是唐高宗時期。徵遼歸來後,薛仁貴長期鎮守玄武門,曾救過皇帝的性命。多年後,李治對薛仁貴說:往年九成宮發大水,如果不是愛卿,朕已經成水裡的魚鱉了。有這層關係,又有能力,薛將軍怎麼可能不被重用。後來征討高句麗、鐵勒九姓,薛仁貴都立下過大功。但他也打過敗仗,比如大非川之戰全軍覆沒。仗沒打好,肯定得被朝廷處分,例如被解除職務,流放象州等。生涯最後一戰是雲州之戰,光報出名諱就把敵人嚇得不輕。七十歲病逝,朝廷追封,並派人把靈柩運回家鄉安葬。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更多歷史內容可以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時拾史事


薛仁貴,算是初唐第二代裡不錯的將領了,雖然和李靖、李績比還有一定差距,但足以比肩當年的秦瓊、尉遲恭。

部分爭議內容。

1、薛仁貴是名禮、字仁貴,還是就叫薛仁貴?

2、薛仁貴的籍貫是哪裡?

3、薛仁貴徵九姓鐵勒時,到底坑殺了多少敵人?

4、殺俘這種事情,在唐朝是不是個很嚴重的問題?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河東汾陰人。”

這是來自薛仁貴墓碑上的銘文,是與薛仁貴同時代人寫的,內容與新舊唐書記載不同。史書上沒有提到薛仁貴有個叫薛禮的名,籍貫也寫成了絳州龍門。

答案1:薛仁貴兒子叫薛楚玉,他的墓碑上也把他老爹叫薛仁貴,所以較大可能薛禮這個名是去世後才加上的,寫進了墓碑。但很少有人用這個名字,所以史書沒有記載。而後世人開始研究薛仁貴,就把墓碑當成主要證據,才多了薛禮這個名;

答案2:籍貫仍然無法確定,河東汾陰(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與絳州龍門(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市),兩個地方緊挨著,說是山西運城沒問題;

答案3:坑殺敵人的事情,只有《唐會要》裡提了一個數字:

龍朔二年三月 鐵勒道行軍大總管鄭仁泰 薛仁貴 殺降九十餘萬 更就磧北討其餘眾 遇大雪 兵士糧盡 凍餓死者十八九《唐會要》

但九十多萬這個數字不太令人相信,鐵勒一共才多少人啊。按其他史書記載,當時鐵勒九姓湊了十餘萬兵馬對抗唐軍:

鐵勒九姓聞唐兵將至,合眾十餘萬以拒之,選驍健者數十人挑戰。薛仁貴發三矢,殺三人,餘皆下馬請降。仁貴悉坑之,度磧北,擊其餘眾,獲葉護兄弟三人而還。軍中歌之曰:“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資治通鑑》

估計還是坑殺了十萬左右,畢竟這些可以算是戰士,都是敵人。

答案4:殺降到底是不是個嚴重的問題,回來之後看其他人的態度就知道了。彈劾奏章中只說殺降的後果是使其他敵人嚇跑了,而彈劾的主要內容是主帥鄭仁泰戰鬥失敗,造成士兵損失極大,1.4萬人只剩下800人,並丟失大量裝備。加上對薛仁貴不守軍紀的彈劾。也就是說,殺降確實不對,但在唐朝並不算天大的事情。同時,對於薛仁貴擄掠了大量財物並沒有指責,只是說沒能彌補損失。

仁泰將輕騎萬四千,倍道赴之,遂逾大磧,至仙萼河,不見虜,糧盡而還。值大雪,士卒飢凍,棄捐甲兵,殺馬食之,馬盡,人自相食,比入塞,餘兵才八百人。軍還,司憲大夫楊德裔劾奏:“仁泰等誅殺已降,使虜逃散,不撫士卒,不計資糧,遂使骸骨蔽野,棄甲資寇。自聖朝開創以來,未有如今日之喪敗者。仁貴於所監臨,貪淫自恣,雖矜所得,不補所喪。並請付法司推科。”詔以功贖罪,皆釋之。《資治通鑑》

薛仁貴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猛將,可以與秦瓊、尉遲恭比肩。

薛仁貴只能說是一位能夠衝鋒陷陣的猛將,與秦瓊、尉遲恭的作用相似。屬於在雙方戰陣膠著時調動的裝甲突擊力量,打開一個缺口,打擊敵人士氣、分割敵人,再取得勝利。

看薛仁貴的主要戰績也是如此,初戰安市城,薛仁貴白袍長戟、腰帶雙弓,大呼衝陣,敵軍披靡;在扶余城“賊眾來拒,逆擊大破之,殺獲萬餘人”;在新城、今山,“高麗乘勝而進,仁貴橫擊之,賊大敗,斬首五萬餘級,遂拔其南蘇、木底、蒼巖等三城。”

都是這種“逆擊”、“橫擊”之類的詞彙,把薛仁貴三個字換成某裝甲突擊部隊也非常合適。

因此,薛仁貴可以算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擅長運動戰的將軍,突擊能力、戰機把握能力都很突出,還有旺盛的戰鬥意志和堅決的戰鬥決心。

(薛仁貴和淵蓋蘇文估計從來沒見過面,大戰更是沒有)

可惜,薛仁貴不是一位帥才,只能為將不能為帥。

大非川之戰是薛仁貴的唯一一次失敗,也是薛仁貴第一次作為主帥出戰。

副手是初唐開國武將郭孝恪的兒子郭待封,二人級別差不多,分別是正三品和從三品的大將軍和將軍。但郭待封是二代,薛仁貴只是平民出身,雖然前六代祖先是北魏的名將、河東王薛安都,但已經過去太久了,郭待封認為這個主帥的位置應該是他的。

於是,薛仁貴錯誤的把後勤重任交給了郭待封,而郭待封果然不聽命令,把整個後勤部隊2萬餘人送到吐蕃20萬人包圍圈裡,全軍覆滅。

薛仁貴只得用5萬失去糧草輜重的唐軍與40萬吐蕃大軍決戰,力戰失敗後求和。

仗打敗了,無論是誰的直接原因,薛仁貴這個主帥都要承擔責任。李靖、李績應該也遇到過同樣的情況,他們就能解決。

因此,薛仁貴只是一個將才;與他相比,李績才是帥才;而李靖,則是天才。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首先,薛仁貴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人的,並不是虛構的歷史人物。他是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道教傳其為白虎星君下凡。


薛仁貴中的仁貴是他的字,他本名叫薛禮,字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人,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後代,屬於河東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輩已經沒落,因為父親薛軌早喪,導致自幼家貧。

薛仁貴習文練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過人,但是無奈生於亂世之中,年輕時他以種田為生。不甘心窮苦一輩子的薛仁貴也曾經突發奇想,幹出想用為先人遷墳的方式來改變自身命運的荒唐事。好在他的妻子柳氏,阻止了他,並勸他去從軍,這也就開始了薛仁貴傳奇的將才人生。

貞觀後期,唐太宗想親征高麗,薛仁貴就到將軍張士貴處應募,被收為部屬。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於洛陽出發出征高句麗。三月,在遼東安地戰場上,唐朝將領劉君邛被敵軍團團圍困,無法脫身,無人能救,在此危難時刻,薛仁貴單槍匹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麗一將領人頭,並將頭懸掛於馬上,高句麗軍觀之膽寒,於是撤軍,劉君邛被救。從此,薛仁貴名聞三軍。



時間久了這個聲音就傳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耳朵裡,於是他的官職就得到了升遷,從一個小小的士兵而成為了一個先鋒。薛仁貴勇猛異常,當時只要敵將知道打仗的先鋒是薛仁貴就非常的害怕,甚至都不敢再上去跟他迎戰,因此他得到一個稱號那就是“軍中殺手”。

薛仁貴一生最傳奇的一戰便是“三箭定天山”,後世民間曾流傳名句“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當時唐軍與鐵勒交戰於天山,鐵勒派幾十員大將前來挑戰,薛仁貴應聲出戰,獨挑幾十人,連發三箭,敵人3員將領綴馬而亡,敵大軍見之,立即混亂,薛仁貴指揮大軍趁勢掩殺,遂不時,敵人大軍投降,這場戰爭奠定了薛仁貴的傳奇地位。



薛仁貴不僅驍勇善戰,而且忠君愛國,據歷史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死後,他兒子李治繼承了皇位,有一年秋天下的雨非常的大,眼看著雨水都快要把皇宮給淹沒,當時的皇帝非常的害怕,他怕自己就這樣被淹死。但是這時候薛仁貴卻突然出現,揹著他從大雨中逃了出去。幫助李治死裡逃生。事後,唐高宗李治感恩道:“幸虧是你啊,才避免被淹沒,我才知道有忠臣啊。”於是賜給薛仁貴一匹御馬。

永淳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即公元683年3月24日),薛仁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歲。唐高宗追贈他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並令官府為其造靈輿,護喪還歸故里,薛仁貴的功勳也惠及子孫。


夏目歷史君


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本名薛禮,字仁貴,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市修村)人。唐朝時期名將,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

薛仁貴比較喜歡穿白跑,所以大家都叫他白袍將軍。薜仁貴的傳奇故事比較多,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創造了歷史上“三劍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一貌退萬敵””良策息干戈“”仁政高麗國““愛民象洲城”等等名流史冊的段段佳話。

薜仁貴幼年家道中落,受了不少的苦。但是他很爭氣,能文能武,臂力很大,生的一表人才。而且薛仁貴著有一本叫《周易新注本義》的書,說明他對周易是有相當瞭解,也是很在意風水的,於是便覺得自己好不容易活到三十歲,因為窮褲子都穿不上了,很是悲憤,他準備遷葬先輩的墳墓,改改風水。

這個時候糟糠之妻說了一句,改變他命運的話。其妻柳氏說:“有出眾的才幹,要等到機遇才能發揮。如今皇帝(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遼東,招募驍勇的將領,這是難得的時機,您何不爭取立功揚名?富貴之後回家,再遷葬也不算遲。”薛仁貴應允,於是去見將軍張士貴應徵,自此步入軍旅。開始了他馳騁沙場,四十年的傳奇之旅。

第一戰,薛仁貴就如同天殺星下凡。公元六百四十五年三月,遼東安地戰場上,唐軍與高句麗的大軍,發生了一起混戰。結果唐將劉君邛,由於輕敵,本想著乘勝追擊,沒想到被包了餃子,兵士們是浴血奮戰,可是傷亡越來越多,這意味是敵眾我寡。看著劉將軍就要被蜂擁而上的高句麗軍隊剁成了渣渣,不曾想一個小兵突然出現。只見他奪過一匹戰馬,搶過一條剛槍,左突右衝,所過之處敵人紛紛中槍倒地,薛仁貴居然是殺出了一條血路準備帶救回劉君邛。但是這邊高句麗的兵也不是草包,眼看著到手的大肥肉,怎能輕易的讓你帶走。這一群群敵兵是蜂擁而至,是越聚越多。薛仁貴是調轉馬頭,直接衝著敵方的一個將領閃電般的猛衝過去,對方措手不及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就被砍了腦袋,並將其首級懸掛於馬上。高句麗軍觀之膽寒,於是撤軍。劉君邛也獲救,此役過後,薛仁貴名揚軍中。

同年四月,唐軍前鋒進抵高句麗,不斷擊敗高句麗守軍,六月,唐軍至安市城(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高句麗莫離支淵蓋蘇文遣將高延壽、高惠真率大軍二十五萬依山駐紮,抗拒唐軍。李世民視察地形後,命諸將率軍分頭進擊。此戰薛仁貴身著白衣,手持戟槍,腰挎雙弓,大呼衝陣,所向無敵,高句麗軍望之披靡。唐軍大舉跟進,高句麗軍大敗,被斬首兩萬餘級。 駐蹕山大戰後,高句麗舉國震驚,後黃城、銀城等地軍民皆棄城而逃,數百里內斷絕人煙。 戰後,李世民特意召見當時只是普通士卒的薛仁貴。李世民賜他馬二匹、絹四十匹及俘虜十人為奴,並升其為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

那有專家說了,敵人當時二十五萬人是沒有一點水分的。在當時可能是薛仁貴太勇猛,也可能是誰也沒有見過這樣的愣頭青,就像是大象群裡突然鑽進了一隻大蚊子,惹的是一陣騷動,還沒回過神來,亂軍之中不知怎麼回事啊,又把自個先搞得陣腳大亂,狼狽不堪。

從此薛仁貴真的算是平步青雲,最後高句麗是被滅了,薛仁貴是立下了汗馬功勞。


那時情節


薛仁貴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的功績可比肩任何朝代的名將。堪稱大唐一代軍神。下面介紹一下薛仁貴平生戰績。

時間退回到公元658年,當時44歲的大唐弓神薛仁貴,終於等來了被載入史冊的一刻。這一年他正式統帥大唐軍隊,開始了他的傳奇。658年6月,薛仁貴帶兵突襲高句麗,他一騎當先,斬敵四百人、俘虜百餘人。取得首戰大劫。

公元659年11月。薛仁貴率軍在橫山(今華表山),與高句麗名將溫沙門展開決戰。薛仁貴身披白袍,頭戴亮銀盔、手持方天畫戟,大敗敵軍。

公元661年。薛仁貴率軍挺進天山,與擁兵十餘萬的九姓鐵勒對峙。薛仁貴臨陣連發三箭射死三人,其餘騎士懾於薛仁貴神威,都下馬請降。薛仁貴收兵後,軍中傳唱說:“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三箭定天山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公元666年。高句麗的傳奇統帥淵蓋蘇文病死。長子泉男生成為最高統帥,但泉男生和其他兩個兄弟不和,內部爭鬥打起來了。泉男生兵敗不敵,求助大唐。同年9月薛仁貴再次統兵出征高句麗。

公元667年9月14日。一代名將李績兵取高句麗軍事重鎮新城。之後,趁勢攻下週圍十六座城池。此時新城空虛,敵將泉男建率兵偷襲。生死存亡之際,又是薛仁貴神兵天降。斬殺敵軍數百,解新城之圍。

公元668年。滅高句麗四大戰役之一的金山戰役打響了。薛仁貴率三千騎兵對戰二十萬敵軍。客場作戰,兵力懸殊。但唐軍斬敵首級五萬餘,俘虜一萬餘人,徹底殲滅高句麗主力。

同年11月。薛仁貴僅帶兩千玄甲騎兵(大唐特種部隊)發兵扶余城。對戰十一萬敵軍。金山大敗後,高句麗集結最後重兵,殊死一搏。僅用七個時臣,玄甲騎兵斬敵兩萬餘。消滅高句麗最後一支勁旅。

自此,薛仁貴的大名威震遼海。掃平整個遼東,兵鋒直抵平壤。與李績大軍會師平壤城下。半年後平壤投降。薛仁貴奉命接手平壤,成為最高長官。

衝仔只是初級歷史愛好者,對薛仁貴的功績有需要補充和糾正的朋友,歡迎評論區交流,衝仔期盼您的點贊和右上角的關注


衝仔學歷史


在將星雲集的初唐,薛仁貴的名氣可能弱了點,但是能力貢獻卻毫不遜於“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薛仁貴不僅在唐朝歷史上確有其人,而且堪稱是初唐歷史上的“柱國大將”,親率3000兵踏平平壤城滅亡高句麗更是彪炳史冊,但是大非川一戰由於戰略失誤折損5萬唐軍,也使薛仁貴的戰史蒙上了很大的汙點。




薛仁貴本名薛禮,字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出生於614年。薛仁貴是武勳世家出身,其六世祖乃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名將薛安都。薛家到他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成為種田農民。薛仁貴繼承了薛家祖上尚武好勇的性格,在勞作之餘,不僅喜歡自己專研武藝,而且天生臂力驚人,悟性極高,日久天長也琢磨出了不少上陣殺敵的技巧。


隨唐太宗東征高句麗,白袍將軍初露鋒芒



貞觀十九年(645年)棄農從軍的薛仁貴第一次跟隨唐太宗東征高麗,當年6月唐軍兵進高句麗重鎮安市城,高句麗莫離支、蓋蘇文以15萬大軍攔截。太宗在山谷之中設下埋伏,派小股騎兵誘敵深入,高句麗大軍進入山谷後,依仗人多勢眾分兵抵禦唐軍,根據《舊唐書》所載:正在高麗軍變陣微亂之時,薛仁貴身披白袍,手持大戟,縱馬而出,殺向敵軍,利用高麗軍混亂之機連斬數名將領,導致高麗軍陣型大亂。由於薛仁貴身穿白袍顯得特別顯眼(穿白袍乃他故意為之,為了引起唐太宗注意),乃問左右此將何名,答曰薛仁貴。此戰唐軍大敗高句麗軍,斬首二萬餘級。安市城久攻不下後,唐軍回師營州,太宗單獨接見了薛仁貴,大力褒獎他的作戰勇敢,希望他能效力朝廷。隨後封薛仁貴為右領軍郎將,守衛玄武門。薛仁貴對太宗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發誓誓死效命唐朝。


領軍3000滅高句麗,留下萬世不朽之功



高句麗歷經隋唐兩朝的數次東征而不倒,對唐朝的東部邊境構成了很大的威脅。太宗兩徵高句麗依然無法將其消滅,顯慶四年(659年)太宗病逝,太子李治繼位是為高宗。高宗繼承太宗遺志,繼續對高句麗發動軍事行動,乾封元年(666年)高句麗發生內亂,唐高宗決定再起大軍征伐高句麗,薛仁貴被任命為後援軍統帥,於當年12月出徵,連下高句麗新城等十六城,薛仁貴作戰勇敢,智謀雙全,斬殺高句麗軍達5萬餘人。並以3000人智取扶余城(今吉林四平),手下擔心兵力太少恐凶多吉少,薛仁貴卻胸有成竹的說:“在主將善用耳,不在多也。”(據《舊唐書.薛仁貴傳》)果然薛仁貴奇襲得手,攻下扶余城,並乘勝追擊連下40餘城,並一路南下與唐軍主力會師與平壤城,高句麗至此滅亡。


滅高句麗之戰薛仁貴勇冠三軍立下了汗馬功勞,薛仁貴因功受封檢校安東都護,領兵2萬鎮守平壤(後移治新城),並加封他為本衛大將軍、平陽郡公薛仁貴在高句麗治上,“撫卹孤老;有幹能者,隨才任使;忠孝節義,鹹加旌表”。使“高麗士眾莫不欣然慕化”(《舊唐書・薛仁貴列傳》)。為高句麗前期的穩定做了極大的努力,但同時他也矯枉過正、以武治邦太過嚴苛,高句麗不久即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唐浪潮。


三箭定天山,威名播四海



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強盛的王朝,其實邊境之患一直貫穿整個唐朝。高宗時期,雖然東突厥之患已除,但是隨著鐵勒的後來居上,已成唐朝西北邊境巨大的威脅。唐高宗為除此大患,決定派大軍西征,以薛仁貴為副元帥,唐龍朔二年(662年)薛仁貴與鐵勒軍決戰於天山,根據《舊唐書》記載,鐵勒數十精銳奇兵到陣前挑戰,薛仁貴毫不怯弱,匹馬衝出軍陣,瞬息間連發3箭,箭簇穿透厚甲,貫入鐵勒小隊的3名軍官體內。敵軍士兵見己方軍官僅一個照面便被唐軍射殺,且唐軍將領馬速極快,己方這幾十人如果與其近戰,必將被後面的唐軍大部隊剿滅,如果逃跑,恐怕也跑不過這位箭快馬也快的唐軍將領。在左右都是死的情況下,鐵勒精銳騎兵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投降。在後續與鐵勒軍的大戰中,薛仁貴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徹底消滅了這一西北的巨大隱患,當時軍中流傳著一段自編自唱的歌謠:“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人漢關。”薛仁貴之威名,自此傳遍西北,威播海內。


薛家將名重海內,為唐朝奉獻了289年



滅高麗定天山薛仁貴成為唐高宗時期的第一大將,雖然針對吐蕃的大川非一戰唐軍遭到慘敗,但仍掩蓋不了薛仁貴是一員優秀的統軍將領。薛仁貴一直活到了唐永淳二年(683年),以70歲的高齡去世。唐高宗追贈他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其子薛訥,官至大元帥、宰相;孫薛嵩,官至六州節度使、高平郡王;重孫薛平,官至太子太保、韓國公;玄孫薛從,官至上將軍、河東縣子。薛仁貴一脈傳下來的12世子孫47人和河東薛氏330餘位文武官員,為大唐王朝奮鬥了289年,為著名的“大唐盛世”建功立業,被後世稱為“薛家將”。


大國布衣


薛仁貴(614年-683年),名禮,字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 唐朝初年名將,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

薛仁貴有5個兒子:薛訥、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和薛楚玉,其家族在唐朝聲名顯赫。

薛仁貴墓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城東北蔭山與橫交界的平山口之北,墓地已無墳跡可尋,現僅存石坊一座,東向而立。

1、看薛仁貴一生的經歷,早年是憑藉自己的勇猛而成名,後來的指揮作戰也是非常厲害的。薛仁貴一生作戰40年,僅敗一次,一生沒有犯過一次軍事指揮上的戰略錯誤,而且纂寫的《周易新本古意》為世界上第一部辯證法理論的軍事著作,可見其軍事才能的出色。薛仁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能讓敵人在未開戰之時就下馬跪拜的將軍,他打敗過鐵勒等諸多外族侵略,是我國的對外的民族英雄,是中華民族不該忘記的戰神。

2、活埋鐵勒軍十三萬,使薛仁貴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屠俘將領。龍朔元年(公元661年),鐵勒酋長比粟毒夥同其他部落起兵犯境,唐高宗任命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薛仁貴為鐵勒道行軍副大總管,出兵討伐思結、拔也固、僕骨、同羅四部。當時鐵勒九姓擁兵十幾萬,憑藉天山之地利,企圖與大唐雄師一決勝負。他們派出數十位驍勇騎士出馬挑戰,眨眼間,就被薛仁貴三箭射死三人,膽寒之下,鐵勒人下馬投降,放棄了抵抗。為了消除後患,薛仁貴命令部下將13萬已經投降的鐵勒人就地坑殺,製造了中國歷史上駭人聽聞的殺降暴行。鐵勒人害怕了,拼命逃竄,薛仁貴追擊到漠北,擒獲了葉護三兄弟。鐵勒九姓衰落了,薛仁貴成了天上下凡的殺星,大唐敵人眼中的凶神惡煞。

薛仁貴三箭定天山。

龍朔元年( 661年),一向與唐友好的回紇首領婆閏死,繼位的比粟轉而與唐為敵。李治詔右屯衛大將軍鄭仁泰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領兵赴天山擊九姓鐵勒。

臨行,李治特在內殿賜宴,在席間對薛仁貴說:“古代有善於射箭的人,能穿透七層鎧甲,你射五層看看。”薛仁貴應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聽弓弦響過,箭已穿五甲而過。李治大吃一驚,當即命人取堅甲賞賜薛仁貴。

鄭仁泰、薛仁貴率軍赴天山後,九姓鐵勒擁眾十餘萬相拒,並令驍勇騎士數十人前來挑戰。薛仁貴臨陣發三箭射死三人,其餘騎士懾於薛仁貴神威,都下馬請降。

薛仁貴乘勢揮軍掩殺,大敗九姓鐵勒,並坑殺降卒。接著,薛仁貴又越過磧北追擊鐵勒敗軍,擒其葉護(首領)兄弟三人。薛仁貴收兵後,軍中傳唱說:“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從此,九姓鐵勒衰敗,不再為邊患。


讀史論人生


唐朝是我國曆史上最為繁盛和輝煌的朝代之一,有著無數令人驕傲的成就。舉例來說,唐太宗李世民開創"貞觀之治",使得"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

唐玄宗更是在此基礎上締造了“開元盛世”。經歷過這一盛世的詩聖杜甫回憶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此外,唐朝在對外交流方面展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和包容。

唐太宗李世民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為"天可汗",而詩人王維也描寫當時“萬邦來朝”的景象道:“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其實,在繁榮的經濟、穩定的治安、自信的外交背後,是唐朝強大的國力支撐著。唐朝名將輩出,唐初更是人才濟濟,而薛仁貴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那麼,薛仁貴的一生如何呢?

隋朝大業十年(614),薛仁貴出生於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省河津市以東的不遠處,還留存有這一地名,並修建有"薛仁貴寒窯"景區。

說起來,薛仁貴算得上是名門之後,他所屬的"河東薛氏"家族自西漢初年便因薛鑑被高祖劉邦封為千戶侯而逐漸壯大。漢元帝時,薛氏的薛廣德更是被封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

此後,薛氏一直到明代,都還不斷有人才湧現。不過,薛氏最為鼎盛的時期,還得是隋唐兩朝。從薛仁貴這一支往上追溯,南北朝時的名將薛安都是其直系先祖。薛安都之孫薛榮受封北魏澄城縣公,其子薛衍在北周官至正五品的御伯中大夫。薛衍之子,也就是薛仁貴之父薛軌在隋朝擔任襄城郡贊治,但他在薛仁貴很小的時候便去世了。從小喪父的薛仁貴家道中落,只能艱難度日。

薛仁貴在寒窯中長大,一直以耕作為業,等到他想將先祖的墳墓遷走時,他的妻子柳氏阻攔道:"今天子自徵遼東,求猛將,此難得之時,君盍圖功名以自顯?富貴還鄉,葬未晚。"於是,年近三十歲的薛仁貴聽從夫人勸告,毅然前往大將張士貴處從軍。

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大軍一路向前推進。據《舊唐書》記載,唐軍來到安地時,郎將劉君邛不慎被敵軍圍困,危急關頭,"仁貴往救之,躍馬徑前,手斬賊將,懸其頭於馬鞍,賊皆懾伏。"薛仁貴勇猛的表現讓他一戰成名。

此後,唐軍繼續前進,來到位於今遼寧海城東南一帶的安市城。太宗居高臨下,命令全軍從四面圍剿。指令到達軍中後,"仁貴自恃驍勇,欲立奇功,乃異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張弓,大呼先入,所向無前,賊盡披靡卻走。"

穿白衣以顯示自己與眾不同的薛仁貴,成功憑藉表現和奇裝得到了唐太宗的關注。此戰結束後,唐太宗特地召見了他,並"賜馬兩匹、絹四十匹,擢授遊擊將軍、雲泉府果毅,仍令北門長上,並賜生口十人。"此戰役,唐軍因天氣寒冷、糧草不足等原因無奈撤軍,但唐太宗並沒有太過失落,他找來薛仁貴撫慰道:"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回到朝中,太宗將薛仁貴升為右領軍郎將,並將意義重大的玄武門交給他守衛。

唐太宗去世後,高宗繼位,薛仁貴仍然守衛玄武門。永徽五年(654),長安突然天降暴雨,山洪也因此爆發,大水衝向玄武門,眼看就要淹入宮內。薛仁貴不顧自身安危"登門桄叫呼,以驚宮內",這才提醒高宗往高處暫避。事後,宮中有三千多人被淹死,而高宗得以倖免,於是他嘉獎薛仁貴,賜他御馬一匹。

顯慶三年(658),高宗發兵攻打高句麗,薛仁貴任副將前往。他"破高麗於貴端城,斬首三千級。" 龍朔元年(661),薛仁貴又任副將攻打天山,當地九個部族聯合派出數十位勇士前來挑戰,"仁貴發三矢,射殺三人,自餘一時下馬請降。"當時,軍中紛紛傳唱道"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

總章元年(668),薛仁貴延續一貫作風,在攻打高句麗時身先士卒,"大破之,殺獲萬餘人,遂拔扶余城。扶餘川中四十餘城皆望風請服。"後來,薛仁貴因兵敗大非川而被貶為庶民,又在被重新啟用後取得"雲州大捷"。

永淳二年(683),一代名將薛仁貴去世,享年七十歲,朝廷追封他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並賜車馬送其靈柩回鄉。


煮酒君


薛仁貴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名禮,字仁貴。生於隋煬帝大業十年(614年),山西絳州龍門人。而且是唐初一代名將。戰功赫赫,一生功績散播神州大地千古流傳,侍奉兩代君王盡職盡責忠勇無比。更是留下了“將軍三箭定天山”的傳奇故事。

很多人知道薛仁貴,無外乎通過薛仁貴傳奇這部電視劇或者相關小說,更有說唐書《薛剛反唐》流傳於民間,成為了瞭解薛仁貴的另一個側面教材。

那麼歷史上的薛仁貴到底戰鬥力和功績有多大?

薛仁貴本為將門之後,不幸到他這一代家道中落且父親早亡,薛仁貴自幼練習武功,學習兵法。雖日子艱苦卻胃口極大,長得魁梧高大。唐太宗晚年,實值壯年得薛仁貴聽從妻子的勸說,應召投軍做了張士貴將軍手下一名普通士卒。

薛仁貴參軍之後的第一場戰爭便是唐太宗親征高句麗之戰,此戰中薛仁貴大放異彩,不僅作戰勇敢,而且於千軍萬馬中自由穿行如履平地。戰後,一生閱人無數的唐太宗皇帝李世民語重心長的對薛仁貴說:“跟我年輕時東征西戰的將軍們已經老了,朕一直想要提拔一批年輕英勇的將領,而你是最出色的。此次東征高句麗,不僅收穫了遼東,更重要的是朕發現了你。”隨後封薛仁貴為右領軍中郎將,鎮守在唐代有特殊意義的玄武門。可見唐太宗對其之信任。

可惜天不假年,唐太宗和薛仁貴這對君臣,年齡上的懸殊,註定無法一起開創一番大事業。畢竟薛仁貴比唐太宗更比開國元老差了一代人。

薛仁貴的豐功偉績主要在唐高宗李治時期,大破九姓鐵勒。征服高句麗,雲州大捷。更是留下了許多典故,如三箭定天山,良策息干戈,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脫帽退萬敵等廣為傳唱的傳奇故事。

薛仁貴可謂是被民間演繹最多的唐代名將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薛仁貴是幸運的,時值唐朝新老將領交替的過程中,唐朝雖說名將輩出,但論忠勇和武藝,以及臨陣時的表現,怕是沒幾個人能夠像薛仁貴這樣有萬夫不當之勇。當然此時大唐開國元勳依然活著,尤其是李勣蘇定方等依舊可以上陣殺敵,所以薛仁貴又是不幸的,他幾乎沒有機會作為主帥帶兵打仗。



當然,值得一提是,薛仁貴及其信奉易學,而且對周易十分精通。注有《周易新注本義》一書,全面系統的解讀周易的玄妙。這也許是他一生功績戰功赫赫的另一原因吧!


珞珈山的貓


薛仁貴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的功績可比肩任何朝代的名將。堪稱大唐一代軍神。下面介紹一下薛仁貴平生戰績。

時間退回到公元658年,當時44歲的大唐弓神薛仁貴,終於等來了被載入史冊的一刻。這一年他正式統帥大唐軍隊,開始了他的傳奇。658年6月,薛仁貴帶兵突襲高句麗,他一騎當先,斬敵四百人、俘虜百餘人。取得首戰大劫。

公元659年11月。薛仁貴率軍在橫山(今華表山),與高句麗名將溫沙門展開決戰。薛仁貴身披白袍,頭戴亮銀盔、手持方天畫戟,大敗敵軍。

公元661年。薛仁貴率軍挺進天山,與擁兵十餘萬的九姓鐵勒對峙。薛仁貴臨陣連發三箭射死三人,其餘騎士懾於薛仁貴神威,都下馬請降。薛仁貴收兵後,軍中傳唱說:“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三箭定天山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公元666年。高句麗的傳奇統帥淵蓋蘇文病死。長子泉男生成為最高統帥,但泉男生和其他兩個兄弟不和,內部爭鬥打起來了。泉男生兵敗不敵,求助大唐。同年9月薛仁貴再次統兵出征高句麗。

公元667年9月14日。一代名將李績兵取高句麗軍事重鎮新城。之後,趁勢攻下週圍十六座城池。此時新城空虛,敵將泉男建率兵偷襲。生死存亡之際,又是薛仁貴神兵天降。斬殺敵軍數百,解新城之圍。

公元668年。滅高句麗四大戰役之一的金山戰役打響了。薛仁貴率三千騎兵對戰二十萬敵軍。客場作戰,兵力懸殊。但唐軍斬敵首級五萬餘,俘虜一萬餘人,徹底殲滅高句麗主力。

同年11月。薛仁貴僅帶兩千玄甲騎兵(大唐特種部隊)發兵扶余城。對戰十一萬敵軍。金山大敗後,高句麗集結最後重兵,殊死一搏。僅用七個時臣,玄甲騎兵斬敵兩萬餘。消滅高句麗最後一支勁旅。

自此,薛仁貴的大名威震遼海。掃平整個遼東,兵鋒直抵平壤。與李績大軍會師平壤城下。半年後平壤投降。薛仁貴奉命接手平壤,成為最高長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