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唐朝历史有薛仁贵吗?

颢中


当然有薛仁贵啦!这么有影响力的人物,这么家喻户晓的人物,一般不会是空穴来风。无论《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对薛仁贵的生平有明确记载,其他史书同样如此,只是经历上可能没有小说中那么传奇。薛仁贵是初唐时期的名将,自幼家境贫寒,曾想通过改葬先人为自己转运,妻子柳氏就劝他说:为什么不参军出人头地呢?碰巧,唐太宗御驾亲征高句丽,薛仁贵应征入伍,在张士贵手下为兵。因为作战勇敢,得到李世民赏识,他对薛仁贵说:我的将军们都老了,这次辽东之战,很高兴能得到你。

贞观年间,薛仁贵只是崭露头角,真正让他大显神威的还是唐高宗时期。征辽归来后,薛仁贵长期镇守玄武门,曾救过皇帝的性命。多年后,李治对薛仁贵说:往年九成宫发大水,如果不是爱卿,朕已经成水里的鱼鳖了。有这层关系,又有能力,薛将军怎么可能不被重用。后来征讨高句丽、铁勒九姓,薛仁贵都立下过大功。但他也打过败仗,比如大非川之战全军覆没。仗没打好,肯定得被朝廷处分,例如被解除职务,流放象州等。生涯最后一战是云州之战,光报出名讳就把敌人吓得不轻。七十岁病逝,朝廷追封,并派人把灵柩运回家乡安葬。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更多历史内容可以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时拾史事


薛仁贵,算是初唐第二代里不错的将领了,虽然和李靖、李绩比还有一定差距,但足以比肩当年的秦琼、尉迟恭。

部分争议内容。

1、薛仁贵是名礼、字仁贵,还是就叫薛仁贵?

2、薛仁贵的籍贯是哪里?

3、薛仁贵征九姓铁勒时,到底坑杀了多少敌人?

4、杀俘这种事情,在唐朝是不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河东汾阴人。”

这是来自薛仁贵墓碑上的铭文,是与薛仁贵同时代人写的,内容与新旧唐书记载不同。史书上没有提到薛仁贵有个叫薛礼的名,籍贯也写成了绛州龙门。

答案1:薛仁贵儿子叫薛楚玉,他的墓碑上也把他老爹叫薛仁贵,所以较大可能薛礼这个名是去世后才加上的,写进了墓碑。但很少有人用这个名字,所以史书没有记载。而后世人开始研究薛仁贵,就把墓碑当成主要证据,才多了薛礼这个名;

答案2:籍贯仍然无法确定,河东汾阴(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与绛州龙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市),两个地方紧挨着,说是山西运城没问题;

答案3:坑杀敌人的事情,只有《唐会要》里提了一个数字:

龙朔二年三月 铁勒道行军大总管郑仁泰 薛仁贵 杀降九十余万 更就碛北讨其余众 遇大雪 兵士粮尽 冻饿死者十八九《唐会要》

但九十多万这个数字不太令人相信,铁勒一共才多少人啊。按其他史书记载,当时铁勒九姓凑了十余万兵马对抗唐军:

铁勒九姓闻唐兵将至,合众十馀万以拒之,选骁健者数十人挑战。薛仁贵发三矢,杀三人,馀皆下马请降。仁贵悉坑之,度碛北,击其馀众,获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之曰:“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资治通鉴》

估计还是坑杀了十万左右,毕竟这些可以算是战士,都是敌人。

答案4:杀降到底是不是个严重的问题,回来之后看其他人的态度就知道了。弹劾奏章中只说杀降的后果是使其他敌人吓跑了,而弹劾的主要内容是主帅郑仁泰战斗失败,造成士兵损失极大,1.4万人只剩下800人,并丢失大量装备。加上对薛仁贵不守军纪的弹劾。也就是说,杀降确实不对,但在唐朝并不算天大的事情。同时,对于薛仁贵掳掠了大量财物并没有指责,只是说没能弥补损失。

仁泰将轻骑万四千,倍道赴之,遂逾大碛,至仙萼河,不见虏,粮尽而还。值大雪,士卒饥冻,弃捐甲兵,杀马食之,马尽,人自相食,比入塞,馀兵才八百人。军还,司宪大夫杨德裔劾奏:“仁泰等诛杀已降,使虏逃散,不抚士卒,不计资粮,遂使骸骨蔽野,弃甲资寇。自圣朝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丧败者。仁贵于所监临,贪淫自恣,虽矜所得,不补所丧。并请付法司推科。”诏以功赎罪,皆释之。《资治通鉴》

薛仁贵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猛将,可以与秦琼、尉迟恭比肩。

薛仁贵只能说是一位能够冲锋陷阵的猛将,与秦琼、尉迟恭的作用相似。属于在双方战阵胶着时调动的装甲突击力量,打开一个缺口,打击敌人士气、分割敌人,再取得胜利。

看薛仁贵的主要战绩也是如此,初战安市城,薛仁贵白袍长戟、腰带双弓,大呼冲阵,敌军披靡;在扶余城“贼众来拒,逆击大破之,杀获万余人”;在新城、今山,“高丽乘胜而进,仁贵横击之,贼大败,斩首五万余级,遂拔其南苏、木底、苍岩等三城。”

都是这种“逆击”、“横击”之类的词汇,把薛仁贵三个字换成某装甲突击部队也非常合适。

因此,薛仁贵可以算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擅长运动战的将军,突击能力、战机把握能力都很突出,还有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坚决的战斗决心。

(薛仁贵和渊盖苏文估计从来没见过面,大战更是没有)

可惜,薛仁贵不是一位帅才,只能为将不能为帅。

大非川之战是薛仁贵的唯一一次失败,也是薛仁贵第一次作为主帅出战。

副手是初唐开国武将郭孝恪的儿子郭待封,二人级别差不多,分别是正三品和从三品的大将军和将军。但郭待封是二代,薛仁贵只是平民出身,虽然前六代祖先是北魏的名将、河东王薛安都,但已经过去太久了,郭待封认为这个主帅的位置应该是他的。

于是,薛仁贵错误的把后勤重任交给了郭待封,而郭待封果然不听命令,把整个后勤部队2万余人送到吐蕃20万人包围圈里,全军覆灭。

薛仁贵只得用5万失去粮草辎重的唐军与40万吐蕃大军决战,力战失败后求和。

仗打败了,无论是谁的直接原因,薛仁贵这个主帅都要承担责任。李靖、李绩应该也遇到过同样的情况,他们就能解决。

因此,薛仁贵只是一个将才;与他相比,李绩才是帅才;而李靖,则是天才。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理工男读历史


首先,薛仁贵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并不是虚构的历史人物。他是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道教传其为白虎星君下凡。


薛仁贵中的仁贵是他的字,他本名叫薛礼,字仁贵,山西绛州龙门人,是南北朝时期名将薛安都的后代,属于河东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辈已经没落,因为父亲薛轨早丧,导致自幼家贫。

薛仁贵习文练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过人,但是无奈生于乱世之中,年轻时他以种田为生。不甘心穷苦一辈子的薛仁贵也曾经突发奇想,干出想用为先人迁坟的方式来改变自身命运的荒唐事。好在他的妻子柳氏,阻止了他,并劝他去从军,这也就开始了薛仁贵传奇的将才人生。

贞观后期,唐太宗想亲征高丽,薛仁贵就到将军张士贵处应募,被收为部属。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于洛阳出发出征高句丽。三月,在辽东安地战场上,唐朝将领刘君邛被敌军团团围困,无法脱身,无人能救,在此危难时刻,薛仁贵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丽一将领人头,并将头悬挂于马上,高句丽军观之胆寒,于是撤军,刘君邛被救。从此,薛仁贵名闻三军。



时间久了这个声音就传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耳朵里,于是他的官职就得到了升迁,从一个小小的士兵而成为了一个先锋。薛仁贵勇猛异常,当时只要敌将知道打仗的先锋是薛仁贵就非常的害怕,甚至都不敢再上去跟他迎战,因此他得到一个称号那就是“军中杀手”。

薛仁贵一生最传奇的一战便是“三箭定天山”,后世民间曾流传名句“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当时唐军与铁勒交战于天山,铁勒派几十员大将前来挑战,薛仁贵应声出战,独挑几十人,连发三箭,敌人3员将领缀马而亡,敌大军见之,立即混乱,薛仁贵指挥大军趁势掩杀,遂不时,敌人大军投降,这场战争奠定了薛仁贵的传奇地位。



薛仁贵不仅骁勇善战,而且忠君爱国,据历史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死后,他儿子李治继承了皇位,有一年秋天下的雨非常的大,眼看着雨水都快要把皇宫给淹没,当时的皇帝非常的害怕,他怕自己就这样被淹死。但是这时候薛仁贵却突然出现,背着他从大雨中逃了出去。帮助李治死里逃生。事后,唐高宗李治感恩道:“幸亏是你啊,才避免被淹没,我才知道有忠臣啊。”于是赐给薛仁贵一匹御马。

永淳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即公元683年3月24日),薛仁贵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岁。唐高宗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并令官府为其造灵舆,护丧还归故里,薛仁贵的功勋也惠及子孙。


夏目历史君


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24日),本名薛礼,字仁贵,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修村)人。唐朝时期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

薛仁贵比较喜欢穿白跑,所以大家都叫他白袍将军。薜仁贵的传奇故事比较多,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创造了历史上“三剑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一貌退万敌””良策息干戈“”仁政高丽国““爱民象洲城”等等名流史册的段段佳话。

薜仁贵幼年家道中落,受了不少的苦。但是他很争气,能文能武,臂力很大,生的一表人才。而且薛仁贵著有一本叫《周易新注本义》的书,说明他对周易是有相当了解,也是很在意风水的,于是便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活到三十岁,因为穷裤子都穿不上了,很是悲愤,他准备迁葬先辈的坟墓,改改风水。

这个时候糟糠之妻说了一句,改变他命运的话。其妻柳氏说:“有出众的才干,要等到机遇才能发挥。如今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亲征辽东,招募骁勇的将领,这是难得的时机,您何不争取立功扬名?富贵之后回家,再迁葬也不算迟。”薛仁贵应允,于是去见将军张士贵应征,自此步入军旅。开始了他驰骋沙场,四十年的传奇之旅。

第一战,薛仁贵就如同天杀星下凡。公元六百四十五年三月,辽东安地战场上,唐军与高句丽的大军,发生了一起混战。结果唐将刘君邛,由于轻敌,本想着乘胜追击,没想到被包了饺子,兵士们是浴血奋战,可是伤亡越来越多,这意味是敌众我寡。看着刘将军就要被蜂拥而上的高句丽军队剁成了渣渣,不曾想一个小兵突然出现。只见他夺过一匹战马,抢过一条刚枪,左突右冲,所过之处敌人纷纷中枪倒地,薛仁贵居然是杀出了一条血路准备带救回刘君邛。但是这边高句丽的兵也不是草包,眼看着到手的大肥肉,怎能轻易的让你带走。这一群群敌兵是蜂拥而至,是越聚越多。薛仁贵是调转马头,直接冲着敌方的一个将领闪电般的猛冲过去,对方措手不及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砍了脑袋,并将其首级悬挂于马上。高句丽军观之胆寒,于是撤军。刘君邛也获救,此役过后,薛仁贵名扬军中。

同年四月,唐军前锋进抵高句丽,不断击败高句丽守军,六月,唐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句丽莫离支渊盖苏文遣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大军二十五万依山驻扎,抗拒唐军。李世民视察地形后,命诸将率军分头进击。此战薛仁贵身着白衣,手持戟枪,腰挎双弓,大呼冲阵,所向无敌,高句丽军望之披靡。唐军大举跟进,高句丽军大败,被斩首两万余级。 驻跸山大战后,高句丽举国震惊,后黄城、银城等地军民皆弃城而逃,数百里内断绝人烟。 战后,李世民特意召见当时只是普通士卒的薛仁贵。李世民赐他马二匹、绢四十匹及俘虏十人为奴,并升其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

那有专家说了,敌人当时二十五万人是没有一点水分的。在当时可能是薛仁贵太勇猛,也可能是谁也没有见过这样的愣头青,就像是大象群里突然钻进了一只大蚊子,惹的是一阵骚动,还没回过神来,乱军之中不知怎么回事啊,又把自个先搞得阵脚大乱,狼狈不堪。

从此薛仁贵真的算是平步青云,最后高句丽是被灭了,薛仁贵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时情节


薛仁贵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的功绩可比肩任何朝代的名将。堪称大唐一代军神。下面介绍一下薛仁贵平生战绩。

时间退回到公元658年,当时44岁的大唐弓神薛仁贵,终于等来了被载入史册的一刻。这一年他正式统帅大唐军队,开始了他的传奇。658年6月,薛仁贵带兵突袭高句丽,他一骑当先,斩敌四百人、俘虏百余人。取得首战大劫。

公元659年11月。薛仁贵率军在横山(今华表山),与高句丽名将温沙门展开决战。薛仁贵身披白袍,头戴亮银盔、手持方天画戟,大败敌军。

公元661年。薛仁贵率军挺进天山,与拥兵十余万的九姓铁勒对峙。薛仁贵临阵连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都下马请降。薛仁贵收兵后,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三箭定天山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公元666年。高句丽的传奇统帅渊盖苏文病死。长子泉男生成为最高统帅,但泉男生和其他两个兄弟不和,内部争斗打起来了。泉男生兵败不敌,求助大唐。同年9月薛仁贵再次统兵出征高句丽。

公元667年9月14日。一代名将李绩兵取高句丽军事重镇新城。之后,趁势攻下周围十六座城池。此时新城空虚,敌将泉男建率兵偷袭。生死存亡之际,又是薛仁贵神兵天降。斩杀敌军数百,解新城之围。

公元668年。灭高句丽四大战役之一的金山战役打响了。薛仁贵率三千骑兵对战二十万敌军。客场作战,兵力悬殊。但唐军斩敌首级五万余,俘虏一万余人,彻底歼灭高句丽主力。

同年11月。薛仁贵仅带两千玄甲骑兵(大唐特种部队)发兵扶余城。对战十一万敌军。金山大败后,高句丽集结最后重兵,殊死一搏。仅用七个时臣,玄甲骑兵斩敌两万余。消灭高句丽最后一支劲旅。

自此,薛仁贵的大名威震辽海。扫平整个辽东,兵锋直抵平壤。与李绩大军会师平壤城下。半年后平壤投降。薛仁贵奉命接手平壤,成为最高长官。

冲仔只是初级历史爱好者,对薛仁贵的功绩有需要补充和纠正的朋友,欢迎评论区交流,冲仔期盼您的点赞和右上角的关注


冲仔学历史


在将星云集的初唐,薛仁贵的名气可能弱了点,但是能力贡献却毫不逊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薛仁贵不仅在唐朝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堪称是初唐历史上的“柱国大将”,亲率3000兵踏平平壤城灭亡高句丽更是彪炳史册,但是大非川一战由于战略失误折损5万唐军,也使薛仁贵的战史蒙上了很大的污点。




薛仁贵本名薛礼,字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出生于614年。薛仁贵是武勋世家出身,其六世祖乃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名将薛安都。薛家到他这一代,早已家道中落,成为种田农民。薛仁贵继承了薛家祖上尚武好勇的性格,在劳作之余,不仅喜欢自己专研武艺,而且天生臂力惊人,悟性极高,日久天长也琢磨出了不少上阵杀敌的技巧。


随唐太宗东征高句丽,白袍将军初露锋芒



贞观十九年(645年)弃农从军的薛仁贵第一次跟随唐太宗东征高丽,当年6月唐军兵进高句丽重镇安市城,高句丽莫离支、盖苏文以15万大军拦截。太宗在山谷之中设下埋伏,派小股骑兵诱敌深入,高句丽大军进入山谷后,依仗人多势众分兵抵御唐军,根据《旧唐书》所载:正在高丽军变阵微乱之时,薛仁贵身披白袍,手持大戟,纵马而出,杀向敌军,利用高丽军混乱之机连斩数名将领,导致高丽军阵型大乱。由于薛仁贵身穿白袍显得特别显眼(穿白袍乃他故意为之,为了引起唐太宗注意),乃问左右此将何名,答曰薛仁贵。此战唐军大败高句丽军,斩首二万余级。安市城久攻不下后,唐军回师营州,太宗单独接见了薛仁贵,大力褒奖他的作战勇敢,希望他能效力朝廷。随后封薛仁贵为右领军郎将,守卫玄武门。薛仁贵对太宗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发誓誓死效命唐朝。


领军3000灭高句丽,留下万世不朽之功



高句丽历经隋唐两朝的数次东征而不倒,对唐朝的东部边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太宗两征高句丽依然无法将其消灭,显庆四年(659年)太宗病逝,太子李治继位是为高宗。高宗继承太宗遗志,继续对高句丽发动军事行动,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发生内乱,唐高宗决定再起大军征伐高句丽,薛仁贵被任命为后援军统帅,于当年12月出征,连下高句丽新城等十六城,薛仁贵作战勇敢,智谋双全,斩杀高句丽军达5万余人。并以3000人智取扶余城(今吉林四平),手下担心兵力太少恐凶多吉少,薛仁贵却胸有成竹的说:“在主将善用耳,不在多也。”(据《旧唐书.薛仁贵传》)果然薛仁贵奇袭得手,攻下扶余城,并乘胜追击连下40余城,并一路南下与唐军主力会师与平壤城,高句丽至此灭亡。


灭高句丽之战薛仁贵勇冠三军立下了汗马功劳,薛仁贵因功受封检校安东都护,领兵2万镇守平壤(后移治新城),并加封他为本卫大将军、平阳郡公薛仁贵在高句丽治上,“抚恤孤老;有干能者,随才任使;忠孝节义,咸加旌表”。使“高丽士众莫不欣然慕化”(《旧唐书・薛仁贵列传》)。为高句丽前期的稳定做了极大的努力,但同时他也矫枉过正、以武治邦太过严苛,高句丽不久即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唐浪潮。


三箭定天山,威名播四海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王朝,其实边境之患一直贯穿整个唐朝。高宗时期,虽然东突厥之患已除,但是随着铁勒的后来居上,已成唐朝西北边境巨大的威胁。唐高宗为除此大患,决定派大军西征,以薛仁贵为副元帅,唐龙朔二年(662年)薛仁贵与铁勒军决战于天山,根据《旧唐书》记载,铁勒数十精锐奇兵到阵前挑战,薛仁贵毫不怯弱,匹马冲出军阵,瞬息间连发3箭,箭簇穿透厚甲,贯入铁勒小队的3名军官体内。敌军士兵见己方军官仅一个照面便被唐军射杀,且唐军将领马速极快,己方这几十人如果与其近战,必将被后面的唐军大部队剿灭,如果逃跑,恐怕也跑不过这位箭快马也快的唐军将领。在左右都是死的情况下,铁勒精锐骑兵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投降。在后续与铁勒军的大战中,薛仁贵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彻底消灭了这一西北的巨大隐患,当时军中流传着一段自编自唱的歌谣:“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人汉关。”薛仁贵之威名,自此传遍西北,威播海内。


薛家将名重海内,为唐朝奉献了289年



灭高丽定天山薛仁贵成为唐高宗时期的第一大将,虽然针对吐蕃的大川非一战唐军遭到惨败,但仍掩盖不了薛仁贵是一员优秀的统军将领。薛仁贵一直活到了唐永淳二年(683年),以70岁的高龄去世。唐高宗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其子薛讷,官至大元帅、宰相;孙薛嵩,官至六州节度使、高平郡王;重孙薛平,官至太子太保、韩国公;玄孙薛从,官至上将军、河东县子。薛仁贵一脉传下来的12世子孙47人和河东薛氏330余位文武官员,为大唐王朝奋斗了289年,为著名的“大唐盛世”建功立业,被后世称为“薛家将”。


大国布衣


薛仁贵(614年-683年),名礼,字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 唐朝初年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

薛仁贵有5个儿子:薛讷、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和薛楚玉,其家族在唐朝声名显赫。

薛仁贵墓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城东北荫山与横交界的平山口之北,墓地已无坟迹可寻,现仅存石坊一座,东向而立。

1、看薛仁贵一生的经历,早年是凭借自己的勇猛而成名,后来的指挥作战也是非常厉害的。薛仁贵一生作战40年,仅败一次,一生没有犯过一次军事指挥上的战略错误,而且纂写的《周易新本古意》为世界上第一部辩证法理论的军事著作,可见其军事才能的出色。薛仁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能让敌人在未开战之时就下马跪拜的将军,他打败过铁勒等诸多外族侵略,是我国的对外的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不该忘记的战神。

2、活埋铁勒军十三万,使薛仁贵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屠俘将领。龙朔元年(公元661年),铁勒酋长比粟毒伙同其他部落起兵犯境,唐高宗任命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薛仁贵为铁勒道行军副大总管,出兵讨伐思结、拔也固、仆骨、同罗四部。当时铁勒九姓拥兵十几万,凭借天山之地利,企图与大唐雄师一决胜负。他们派出数十位骁勇骑士出马挑战,眨眼间,就被薛仁贵三箭射死三人,胆寒之下,铁勒人下马投降,放弃了抵抗。为了消除后患,薛仁贵命令部下将13万已经投降的铁勒人就地坑杀,制造了中国历史上骇人听闻的杀降暴行。铁勒人害怕了,拼命逃窜,薛仁贵追击到漠北,擒获了叶护三兄弟。铁勒九姓衰落了,薛仁贵成了天上下凡的杀星,大唐敌人眼中的凶神恶煞。

薛仁贵三箭定天山。

龙朔元年( 661年),一向与唐友好的回纥首领婆闰死,继位的比粟转而与唐为敌。李治诏右屯卫大将军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击九姓铁勒。

临行,李治特在内殿赐宴,在席间对薛仁贵说:“古代有善于射箭的人,能穿透七层铠甲,你射五层看看。”薛仁贵应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五甲而过。李治大吃一惊,当即命人取坚甲赏赐薛仁贵。

郑仁泰、薛仁贵率军赴天山后,九姓铁勒拥众十余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临阵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都下马请降。

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大败九姓铁勒,并坑杀降卒。接着,薛仁贵又越过碛北追击铁勒败军,擒其叶护(首领)兄弟三人。薛仁贵收兵后,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从此,九姓铁勒衰败,不再为边患。


读史论人生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繁盛和辉煌的朝代之一,有着无数令人骄傲的成就。举例来说,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使得"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

唐玄宗更是在此基础上缔造了“开元盛世”。经历过这一盛世的诗圣杜甫回忆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此外,唐朝在对外交流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包容。

唐太宗李世民被北方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而诗人王维也描写当时“万邦来朝”的景象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其实,在繁荣的经济、稳定的治安、自信的外交背后,是唐朝强大的国力支撑着。唐朝名将辈出,唐初更是人才济济,而薛仁贵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那么,薛仁贵的一生如何呢?

隋朝大业十年(614),薛仁贵出生于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省河津市以东的不远处,还留存有这一地名,并修建有"薛仁贵寒窑"景区。

说起来,薛仁贵算得上是名门之后,他所属的"河东薛氏"家族自西汉初年便因薛鉴被高祖刘邦封为千户侯而逐渐壮大。汉元帝时,薛氏的薛广德更是被封为"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

此后,薛氏一直到明代,都还不断有人才涌现。不过,薛氏最为鼎盛的时期,还得是隋唐两朝。从薛仁贵这一支往上追溯,南北朝时的名将薛安都是其直系先祖。薛安都之孙薛荣受封北魏澄城县公,其子薛衍在北周官至正五品的御伯中大夫。薛衍之子,也就是薛仁贵之父薛轨在隋朝担任襄城郡赞治,但他在薛仁贵很小的时候便去世了。从小丧父的薛仁贵家道中落,只能艰难度日。

薛仁贵在寒窑中长大,一直以耕作为业,等到他想将先祖的坟墓迁走时,他的妻子柳氏阻拦道:"今天子自征辽东,求猛将,此难得之时,君盍图功名以自显?富贵还乡,葬未晚。"于是,年近三十岁的薛仁贵听从夫人劝告,毅然前往大将张士贵处从军。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大军一路向前推进。据《旧唐书》记载,唐军来到安地时,郎将刘君邛不慎被敌军围困,危急关头,"仁贵往救之,跃马径前,手斩贼将,悬其头于马鞍,贼皆慑伏。"薛仁贵勇猛的表现让他一战成名。

此后,唐军继续前进,来到位于今辽宁海城东南一带的安市城。太宗居高临下,命令全军从四面围剿。指令到达军中后,"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

穿白衣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薛仁贵,成功凭借表现和奇装得到了唐太宗的关注。此战结束后,唐太宗特地召见了他,并"赐马两匹、绢四十匹,擢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仍令北门长上,并赐生口十人。"此战役,唐军因天气寒冷、粮草不足等原因无奈撤军,但唐太宗并没有太过失落,他找来薛仁贵抚慰道:"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回到朝中,太宗将薛仁贵升为右领军郎将,并将意义重大的玄武门交给他守卫。

唐太宗去世后,高宗继位,薛仁贵仍然守卫玄武门。永徽五年(654),长安突然天降暴雨,山洪也因此爆发,大水冲向玄武门,眼看就要淹入宫内。薛仁贵不顾自身安危"登门桄叫呼,以惊宫内",这才提醒高宗往高处暂避。事后,宫中有三千多人被淹死,而高宗得以幸免,于是他嘉奖薛仁贵,赐他御马一匹。

显庆三年(658),高宗发兵攻打高句丽,薛仁贵任副将前往。他"破高丽于贵端城,斩首三千级。" 龙朔元年(661),薛仁贵又任副将攻打天山,当地九个部族联合派出数十位勇士前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当时,军中纷纷传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总章元年(668),薛仁贵延续一贯作风,在攻打高句丽时身先士卒,"大破之,杀获万余人,遂拔扶余城。扶馀川中四十馀城皆望风请服。"后来,薛仁贵因兵败大非川而被贬为庶民,又在被重新启用后取得"云州大捷"。

永淳二年(683),一代名将薛仁贵去世,享年七十岁,朝廷追封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并赐车马送其灵柩回乡。


煮酒君


薛仁贵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名礼,字仁贵。生于隋炀帝大业十年(614年),山西绛州龙门人。而且是唐初一代名将。战功赫赫,一生功绩散播神州大地千古流传,侍奉两代君王尽职尽责忠勇无比。更是留下了“将军三箭定天山”的传奇故事。

很多人知道薛仁贵,无外乎通过薛仁贵传奇这部电视剧或者相关小说,更有说唐书《薛刚反唐》流传于民间,成为了了解薛仁贵的另一个侧面教材。

那么历史上的薛仁贵到底战斗力和功绩有多大?

薛仁贵本为将门之后,不幸到他这一代家道中落且父亲早亡,薛仁贵自幼练习武功,学习兵法。虽日子艰苦却胃口极大,长得魁梧高大。唐太宗晚年,实值壮年得薛仁贵听从妻子的劝说,应召投军做了张士贵将军手下一名普通士卒。

薛仁贵参军之后的第一场战争便是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之战,此战中薛仁贵大放异彩,不仅作战勇敢,而且于千军万马中自由穿行如履平地。战后,一生阅人无数的唐太宗皇帝李世民语重心长的对薛仁贵说:“跟我年轻时东征西战的将军们已经老了,朕一直想要提拔一批年轻英勇的将领,而你是最出色的。此次东征高句丽,不仅收获了辽东,更重要的是朕发现了你。”随后封薛仁贵为右领军中郎将,镇守在唐代有特殊意义的玄武门。可见唐太宗对其之信任。

可惜天不假年,唐太宗和薛仁贵这对君臣,年龄上的悬殊,注定无法一起开创一番大事业。毕竟薛仁贵比唐太宗更比开国元老差了一代人。

薛仁贵的丰功伟绩主要在唐高宗李治时期,大破九姓铁勒。征服高句丽,云州大捷。更是留下了许多典故,如三箭定天山,良策息干戈,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脱帽退万敌等广为传唱的传奇故事。

薛仁贵可谓是被民间演绎最多的唐代名将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薛仁贵是幸运的,时值唐朝新老将领交替的过程中,唐朝虽说名将辈出,但论忠勇和武艺,以及临阵时的表现,怕是没几个人能够像薛仁贵这样有万夫不当之勇。当然此时大唐开国元勋依然活着,尤其是李勣苏定方等依旧可以上阵杀敌,所以薛仁贵又是不幸的,他几乎没有机会作为主帅带兵打仗。



当然,值得一提是,薛仁贵及其信奉易学,而且对周易十分精通。注有《周易新注本义》一书,全面系统的解读周易的玄妙。这也许是他一生功绩战功赫赫的另一原因吧!


珞珈山的猫


薛仁贵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的功绩可比肩任何朝代的名将。堪称大唐一代军神。下面介绍一下薛仁贵平生战绩。

时间退回到公元658年,当时44岁的大唐弓神薛仁贵,终于等来了被载入史册的一刻。这一年他正式统帅大唐军队,开始了他的传奇。658年6月,薛仁贵带兵突袭高句丽,他一骑当先,斩敌四百人、俘虏百余人。取得首战大劫。

公元659年11月。薛仁贵率军在横山(今华表山),与高句丽名将温沙门展开决战。薛仁贵身披白袍,头戴亮银盔、手持方天画戟,大败敌军。

公元661年。薛仁贵率军挺进天山,与拥兵十余万的九姓铁勒对峙。薛仁贵临阵连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都下马请降。薛仁贵收兵后,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三箭定天山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公元666年。高句丽的传奇统帅渊盖苏文病死。长子泉男生成为最高统帅,但泉男生和其他两个兄弟不和,内部争斗打起来了。泉男生兵败不敌,求助大唐。同年9月薛仁贵再次统兵出征高句丽。

公元667年9月14日。一代名将李绩兵取高句丽军事重镇新城。之后,趁势攻下周围十六座城池。此时新城空虚,敌将泉男建率兵偷袭。生死存亡之际,又是薛仁贵神兵天降。斩杀敌军数百,解新城之围。

公元668年。灭高句丽四大战役之一的金山战役打响了。薛仁贵率三千骑兵对战二十万敌军。客场作战,兵力悬殊。但唐军斩敌首级五万余,俘虏一万余人,彻底歼灭高句丽主力。

同年11月。薛仁贵仅带两千玄甲骑兵(大唐特种部队)发兵扶余城。对战十一万敌军。金山大败后,高句丽集结最后重兵,殊死一搏。仅用七个时臣,玄甲骑兵斩敌两万余。消灭高句丽最后一支劲旅。

自此,薛仁贵的大名威震辽海。扫平整个辽东,兵锋直抵平壤。与李绩大军会师平壤城下。半年后平壤投降。薛仁贵奉命接手平壤,成为最高长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