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周宏春: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新理念

在2018年5月18日至19日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以深邃的歷史視野,寬廣的世界眼光,從黨和國家發展大局出發,全面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歷史性成就,深刻闡述了生態文明思想,對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作了全面部署,貫穿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立場、觀點、方法,是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根本遵循,對我國邁上生態文明建設新臺階,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基本遵循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主要包括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目標責任體系,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制度體系,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等五方面。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刻內涵,有以下六個方面的原則。

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本質要求。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我們應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生態美景永駐人間。在人類發展史上,發生過破壞自然生態的事件,釀成慘痛教訓。對此,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基本內核。綠水青山是有價的,保護自然就是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生態環境的價值,又是隨發展而變化的。“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強調兩者兼顧,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說明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就難以恢復,因而開發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反映兩者可以轉化。我們要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用集約、循環、可持續的方式做大“金山銀山”,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模式,給自然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空間。

以“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為宗旨精神。生態文明建設,既是民意,也是民生;既可以增進群眾福祉,也可以讓群眾公平分享發展成果。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鄉居民需求在升級,不僅關注“吃飽穿暖”,還增加了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訴求,更關注飲用水安全、空氣質量等議題。生態環境保護修復,也是對人民群眾生態產品需求日益增長的積極回應。我們應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植樹造林,既讓當代人享受綠色福利,也能造福子孫後代,讓後人“乘涼”。

以“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為系統思想。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系統,是社會、經濟和自然的複合生態系統,是普遍聯繫的有機整體。山水一般代指自然生態,由山水林田湖等要素組成;山是水之源,水是生命之基,地是財富之母,均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支撐條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生態系統才能保持穩定、和諧、再生的狀態,才能持續煥發生機活力。我們要統籌兼顧,自覺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多措並舉,統一管理國土空間用途,全地域、全過程建設生態文明,使生態系統功能和群眾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使經濟、社會、文化和自然相互依存,良性循環。

以“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為重要抓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實施中央環保督察制度,深入推進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我們必須咬緊牙關,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必須加快制度創新,完善法規和標準體系,讓制度成為剛性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環境司法愈加深入,監督常態化,環境信息披露越來越及時完整,守法成為企業社會責任,公眾參與越來越有序有效,環境治理邁入法治化軌道。

以“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彰顯大國擔當。習近平總書記以全球視野、世界眼光、人類胸懷,推動治國理政理念走向更高視野、更廣時空。保護生態環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在國際場合宣稱,中國將繼續承擔應盡的國際義務,同世界各國深入開展生態文明領域的交流合作,攜手共建生態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園。中國將一如既往地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等多邊合作機制,為全球生態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提供解決方案,成為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新時代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重點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全力推進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汙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生態環境質量有所改善。近幾年,我國已經退出鋼鐵產能1.7億噸以上、煤炭產能8億噸;加強散煤治理,推進重點行業節能減排,71%的煤電機組實現超低排放;提高燃油品質,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2000多萬輛。與2013年相比,2017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平均濃度下降22.7%,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PM2.5平均濃度分別下降了39.6%、34.3%、27.7%。“大氣十條”各項任務順利完成。加強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打響碧水保衛戰,重點解決集中飲用水水源地、黑臭水體、劣V類水體和排入江河湖海不達標水體的治理問題,大江大河干流水質明顯改善,水變清已被公眾感知。

生態保護與建設取得成效。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防護林體系建設、河湖與溼地保護修復、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等一批重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工程穩步實施。自然保護區面積不斷擴大,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以及大多數重要自然遺蹟得到有效保護;生物多樣性,特別是部分珍稀瀕危物種野外種群數量穩中有升。全國受保護的溼地面積增加,荒漠化和沙化狀況連續三個監測週期實現面積“雙縮減”;森林覆蓋率達到21.66%,森林蓄積量達到151.4億立方米,成為同期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4%。建立各級森林公園、溼地公園、沙漠公園4300多個,“地變綠”成為抬頭可見的現實。

生態文明“四梁八柱”制度逐步築牢。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遵循。法規不斷完善。環境保護法、大氣汙染防治法、放射性廢物安全管理條例、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等完成制修訂,新環保法增加按日連續計罰等規定,“長出了牙齒”。生態保護紅線戰略開始實施,對重要生態空間進行嚴格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頒佈;河長制、湖長制以及“灣長制”相繼推出,為每一條河、每一個湖、每個海灣明確生態“管家”。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出臺,以破解生態環境的“公地悲劇”。不斷提高生態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信息化水平,全社會法治觀念和意識不斷加強。

開展中央環境保護督察。行政手段覆蓋了督企、督政;督企強化了督查巡查,督政包括環保督察、專項督察,以及約談、限批、通報、掛牌督辦等;執法活動應用了包括遙感、在線監控、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在督察進駐期間,共問責各級黨政領導幹部1.8萬多人,解決群眾關心的環境問題8萬多個。2017年7月,中辦、國辦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發出通報;對甘肅約百名黨政領導幹部進行問責,包括3名副省級幹部、20多名廳局級幹部。以儆效尤,不僅彰顯了黨中央保護生態環境的堅定意志,也使地方黨政幹部真正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分量。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

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出現了穩中向好趨勢,但成效並不穩固,多階段、多領域、多類型生態環境問題交織,與人民群眾新期待差距較大;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補齊生態環境短板,到了有條件、有能力實現也必須實現的窗口期。我們還有不少難關要過,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還有不少頑瘴痼疾要治。如果我們現在不抓緊治理,將來難度更高、代價更大、後果也更重。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我們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自覺把經濟社會發展同生態文明建設統籌起來,發揮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充分利用改革開放40年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加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必須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道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回應廣大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邁上新臺階,開創美麗中國建設新局面。

打好打贏藍天保衛戰,是當前的重中之重。應以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為剛性要求,加強工業、燃煤、機動車“三大汙染源”治理,以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為主戰場,以採暖期為重點時段,加大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的調整優化力度;堅持“車油路企”統籌,全面開展清潔柴油車行動、清潔油品行動、清潔運輸行動、清潔柴油機行動等攻堅行動,強化區域聯防聯控,顯著降低PM2.5濃度,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深入實施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保障飲用水安全,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監督檢查,基本消滅黑臭水體。推進環境設施建設,提高城鎮汙水收集處理能力。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加強陸域汙染治理、海洋生態保護、港航汙染治理。以改善長江水環境質量為中心,多措並舉,紮實推進水資源合理利用、水生態修復保護、水環境治理改善。建立長效機制,向社會公佈年度治理進展和水質改善情況,接受公眾評議和監督,切實改善水體環境質量。

全面落實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汙染物,強化土壤汙染管控和修復,有針對性治理汙染農用地。建立汙染地塊名錄及其開發利用的負面清單,合理確定土地用途;以需求為導向,以自然恢復為主,加快推進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的先進適用技術產業化。土壤汙染地塊集中分佈的城市,應規範、有序地開展再開發利用汙染地塊治理與修復;汙染耕地集中分佈的省份,須編制汙染耕地治理與修復方案,減少農藥在糧食上的殘留,以危害人體健康。實施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全過程監督檢查管理制度,開展土壤汙染治理與修復成效第三方評估,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打好農業面源汙染治理攻堅戰。優化農業結構和佈局,推廣農業清潔生產技術,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保育型農業。利用生態溝渠、汙水淨化塘、地表徑流集蓄池等設施,淨化和處理農田排水及地表徑流。實行測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開展農膜回收利用,實現大田生產地膜“零增長”,減輕“白色汙染”。推廣大棚種養殖——廢物進入沼氣池——沼氣用於照明——沼渣還田的“四位一體”農業發展模式,減輕養殖業的環境汙染壓力。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農村垃圾、汙水治理、村容村貌改造提升為主攻方向,開展鄉村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美麗鄉村,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構築生態安全屏障。開展國土空間規劃,統籌國土利用、城市建設、交通等方面,形成協調有序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尤其應當注重治理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以產生協同效應。協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協同發揮政府主導和企業主體作用、協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把保護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首要位置,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建設水清地綠天藍的綠色生態廊道和黃金經濟帶。

有效防範生態環境風險。生態環境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加快推進全國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勘界定標工作,建立並完善生態保護紅線制度,保證可耕地、城鄉邊界和海洋岸線得到有效保護。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開展河流上下游、不同行業和不同區域間的生態補償和財政轉移支付,定期發佈生態保護紅線保護狀況信息,基於保護績效進行考核。建立天地一體的生態要素監控體系,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對生態保護紅線的保護成效進行評價和考核。保護和提升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溼地、海洋等生態系統功能,系統構建全過程、多層級風險防範體系,全面保障國家生態安全。

通過幾年努力,到全面小康社會建成之時,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應得到總體改善,生產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明顯上升,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樣性下降勢頭得到遏制,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建成美麗中國。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需要制度保障

汙染防治攻堅戰號角已經吹響。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環境汙染問題的根本之策。應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佈局,實施創新驅動戰略,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促進傳統產業智能化、清潔化改造,從源頭上防治環境汙染,打贏藍天碧水寧靜地綠保衛戰,確保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進一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設計、原料、生產、採購、物流、回收利用等全流程強化產品全生命週期綠色管理。支持企業進行綠色設計,開發綠色產品,推動包裝減量化、無害化和材料的回收利用;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形成新動能。建設綠色工廠,促進工業園區健康發展;開展綠色評價和綠色製造工藝推廣應用,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增強綠色產品生產供給能力;整合環保、節能、節水、循環、低碳、再生、有機等產品認證,形成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減輕企業負擔。加快有機食品基地建設和產業發展,增加有機產品供給,保證食品安全。提高煤炭等傳統能源清潔化利用水平,發展清潔能源,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

加大環境治理投入。建立常態化、穩定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公共財政投入要向重點攻堅領域和重點地區傾斜,提高資金利用效率。發揮市場配置汙染治理資源,採取多種方式支持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有效聚集社會資本,帶動節能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加強排汙權交易平臺建設,落實排汙權有償使用制度,推進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鼓勵新建項目汙染物排放指標通過交易方式取得,且不得增加當地汙染物排放總量,實現汙染物排放總量和強度的雙下降。大力培育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推動低碳循環、治汙減排、監測監控等核心環保技術工藝、成套產品、裝備設備、材料藥劑研發與產業化,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力的主導技術和產品,推進形成第三方監測、汙染第三方治理等新業態。

嚴格環境執法監督。完善環境執法和檢查監督機制,推進聯合執法、區域執法、交叉執法,強化執法監督和責任追究。推動地方落實生態環保主體責任,開展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重點檢查環境質量呈現惡化趨勢的區域流域及整治情況,重點督察地方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環保不作為、亂作為,以及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嚴格責任追究等情況,並推動環境執法力量向基層延伸,把該管的地方生態環境質量改善任務管好。

提高全社會環保意識。把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升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倡導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導公眾踐行綠色簡約生活和低碳休閒模式,反對奢侈式消費、浪費和不合理消費。小學、中學、高等學校、職業學校、培訓機構等,要將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教育納入教學內容。引導新聞媒體,特別是新媒體,“12369”環保熱線和環保微信舉報平臺,加強輿論監督,讓公眾生態環境保護的知情權、舉報權、收益權等落到實處。

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要增強黨政領導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汙染攻堅戰精神,確保做實事、求實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標本兼治、突出治本、攻堅克難,防止急功近利、做表面文章,確保攻堅戰各項目標和任務的順利完成。打好打贏汙染防治攻堅戰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必須加強黨的領導。我們必須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背水一戰的勇氣、攻城拔寨的拼勁,堅決打好打贏這場汙染防治攻堅戰。只有這樣,才能不負人民,無愧歷史。只要我們人人都能守土有責,咬定目標不放鬆,一代接著一代幹,生態文明新時代一定能早日到來,美麗中國也一定能如期建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