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何明朝政治并不清明却还有人反清复明?

希程c


我们应当确信任何事物只因有用而存在,当然也包括口号——反清复明。


实际上,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清和明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连接关系,推翻明王朝的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随即,大顺政权又被清打败并灭亡,但世上并未出现反清复顺的口号,尽管大顺政权的政治要比明优越的多(闯王来了不纳粮),那么所谓的明朝政治不清明怎么会成为没有反清复明这种口号的理由呢?


所谓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这句话最能反映明末清初的动荡。在当时看,清政权只是争夺中原的力量之一,也没有人能看出她就是将来中国的政权,除此以外,还有农民军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四川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南明政权等等各种势力,甚至海盗都能来插一腿(郑成功的爹郑芝龙被招安)。

而清是所有这些势力中最为厉害,最为有上升朝气的一个,其次就是已经灭亡的明王朝在各地的势力,再次才是农民军的势力。实际上没有根基的农民军已经被清打击的差不多了,夺取明政权的他们迅速腐化蜕变,完全没了打天下时的朝气。



此时能够汇聚人心,与清横向争夺天下的就剩下明这个旗帜,虽然很不能被理解,但在政治上,这种口号对于想夺得天下的众英雄豪杰(野心家)来说,却是十分必要的。


从以往的历史不难看出,口号就是个口号,朱元璋打天下不还拥立小明王呢吗?你真以为大家是为了恢复明?就好比你费尽一生气力买了一套房子,却让外人住里面,原因只是你出于自身利益打了他的口号,这可能吗?你愿意吗?这不成傻子啦!

所以反清复明只是一种冠冕堂皇的政治宣传,里面暗流涌动的是天下人为了天下事,也不是要针对清,谁让清也跑出来争夺天下,还那样的咄咄逼人,枪打出头鸟,所以反清就成了共识,复明就成了旗帜,反清复明自然就叫的响亮了,这跟明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还管他什么政治清明,老百姓有几个懂政治清明?只要能汇聚人气就行了,是吧。

感谢您的阅览,喜欢本蛇回答的请记得点赞和关注哦!


史书上冬眠的蛇


在中国的历史上,明朝的皇帝各个性格迥异,政治并不清明,但是此时的中国却站在世界的顶端。大家心里对清朝的前期印象都是皇帝励精图治,缔造了空前的康乾盛世,天下太平,相比较明朝的黑暗,为什么在崇祯皇帝吊死煤山之后,大家都主张反清复明呢,其实这个也不难理解。

纵观整个历史,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民,是普通的百姓,反清复明的主张之鲜明,说明什么,说明满清入关对中原的百姓并不是很好,导致百姓思念前朝从而引起反清复明,我们看一下清军入关的表现就会懂了。

1.满清在攻打扬州时,伤亡惨重,所以在占领扬州城之后,清军将领多铎命令士兵屠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此次屠城持续了整整十日,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屠杀中原百姓八十余万人,史称“扬州十日”,随后又在嘉定进行三次屠杀,杀害军民三万余人,史称“嘉定三屠”。

2.逼迫汉人剃发易服,在汉族一贯的思想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满清却要求汉人剃发以彰显其征服感,让一个人强制放弃从小就信仰的东西,谁人能服。

3.清朝的夺权具有一定的投机成分,趁着大明王朝内乱,又加上出了个吴三桂这样的大汉奸,轻易的夺取了李自成打下的江山,这样的政权,谁服?

但是历史终究为历史,反清复明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从中体现出的龙之子孙的爱国情怀却回荡在每个人的心中,爱国是无条件的,它不应该因祖国的贫富强弱而有所差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抱着振兴祖国的坚定不移的信念。保持着赤子的一片丹心,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程希C


在清康熙年间,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几个神色凝重的人在一个犄角旮旯遇见了,气氛顿时紧张起来,不知道来人是敌是友。其中一人朗声说道:“地镇高岗,一派溪山千古秀!”另外一人回道:“门朝大海,三河峡水万年流!”

对完暗号,双方立马缓和起来,还有说有笑!“大家一起匡扶大明,今年中秋之夜,就潜入宫去,宰了鞑子的皇帝。”

《鹿鼎记》片段

这一幕,大家想必耳熟能详了,很快就能联想到金庸先生的《鹿鼎记》,而其中的暗号正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天地会的“摩斯密码”,用来联络同志,分辨敌我的。

金庸先生的其他作品《书剑恩仇录》、《雪山飞狐》都有反清复明的情节。要说金庸有着鲜明的“华夷之辨”,却也是站不住脚的。《天龙八部》里面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乔峰是契丹人,而且《天龙八部》的背景是宋朝,汉人文明的巅峰,金庸并没有褒宋贬辽。在《倚天屠龙记》里,也没有特殊写汉人反元复宋。

这种现象,不能以狭隘的观点看待,需要从元、清两朝的制度以及背景入手。

反清复明如火如荼

1644年满清入关之后,南明小朝廷,原先的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据守台湾坚持抗清的郑氏父子,再到“三藩之乱”的发起人吴三桂和“金粉”们耳熟能详的天地会,乃至于远在朝鲜半岛的李朝孝宗,都先后或明或暗地进行着抗清活动,而且——口号还全都是“反清复明”。

影视剧中的吴三桂形象

甚至在清末,朝鲜民间文人的文学作品中,还出现过“崇祯二百六十五年”字样。

清朝激起这么大规模的反抗,主要是因为其统治方式的简单粗暴。

在全国各地推行剃发易服,使得华夏衣冠绝于世间。行跪拜礼、八旗制度等又让汉人感觉到较之明朝,这是大大的退步。

当时的汉人为抵制满清的这些举措,发动的反抗,又遭到了当局残酷镇压。江南地区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都是血淋淋的事实。

反元复宋的昙花一现

满清与蒙元,都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且完成大一统的朝代。不同于反清复明的此起彼伏,反元复宋运动却寥寥无几。

印象深刻的应该是在元朝末年,开河变钞,民怨沸腾,引发了红巾军起义,红巾军领袖韩山童自称宋徽宗八世孙,起义军骨干刘福通自称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人。起义军甚至打出了“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号。

但韩山童又自称明王,起义军的宗教色彩也很浓厚,起义发动后,就不再提“反元复宋”了,而是“以明斗暗”,很明显,红巾军高层认识到,利用宗教号召信徒,相比利用所谓的故国情怀,有更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

元清与宋明的迭代背景

按说,宋朝最为富庶,百姓生活最为安定,士大夫的地位也最高。宋朝的影响力不弱于明朝,为何很少见反元复宋的活动?

影视剧中的蒙古军队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要从蒙元和满清比较,又要考虑到宋与明的不同。

首先,满清取代的明朝,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在整个中国都有影响力,蒙元取代的南宋,则是一个偏安于江南的政权,当时的北方是女真建立的金国,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明朝灭亡的时候,崇祯帝吊死煤山,死得很悲惨,宋朝的末代帝王和大臣陆秀夫一起投江,也足够壮烈。但不同的是,忽必烈礼遇在临安主动投降的宋恭帝,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拉拢汉人士大夫的一个很强烈的信号。明朝帝王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崇祯死后,南明的帝王下场一个比一个凄惨,朱三太子一直是困扰康熙皇帝的梦魇。

影视剧中的崇祯帝

与宋朝皇室赵孟頫(fǔ)在元朝初年出仕不同,满清则因为自己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因此对明朝宗室怕得要命,所以清初对明朝宗室实行血腥的屠杀政策,朱明皇室哪怕是出于自保,也得与满清对抗。

在古代,皇帝不仅仅是一个人,更是一个符号,这背后的号召力是很大的。朱明皇室成员就是“反清复明”的精神领袖,赵宋皇室则很早就被元朝统战,你即使喊“反元复宋”,人家也不会跟着你起哄。

满清与蒙元的统治方式

与满清几乎是将自己的影响力渗透入汉人社会的各个层面不同,蒙元并没有做太多的尝试。

虽然在近百年的元朝,传统汉族士子赖以晋升的科举只举行了十六次,而且录取的士子在官场上也得不到重用,但是蒙元时期,商业环境较好,广大汉族百姓依然可以保持旧有的风俗和生活习惯。

同时,虽然当时汉族社会地位低下,但是阶级差异依然还是最主要的——汉族地主的社会地位绝对远高于各族奴仆;此外,各个阶层的民族之间文化融合的程度不好,相比后世的清朝,文化冲突没有那么激烈。

《窦娥冤》剧照

比如著名的元代杂剧家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塑造了欺男霸女的流氓张驴儿形象。张驴儿这个名字,在元朝是典型的蒙古族或色目人的起名风格。

关汉卿敢于这么写,颇有种“我骂你你也听不懂”的意思;而这种事在清朝,似乎是不大可能的。

满清皇帝虽然汉文化水平很高,但这却成了他们揣测汉人士大夫心理活动,动辄以“文字狱”迫害文人的手段。

即便进入上层建筑的汉人士大夫,地位一般也在满族官员之下,地方督抚一类的封疆大吏,清一色全是满族人,直到太平天国时期,胡林翼才成为了第一位汉人巡抚。

这种与汉人社会格格不入的统治方式,导致了“反清复明”运动的兴起。

满清还修改涂抹历代古书。凡是反对封建礼教、反抗满人统治,甚至不利于清朝形象的书籍都被彻底删改。

例如,在《四库全书》中,岳飞的《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就被改成了“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

影视剧中的岳飞形象

究其原因是因为岳飞跟满人的同族——女真建立的金是敌对关系,又在其诗词中明显表达出了蔑视的态度,不可以被清朝树立为正面形象。

与蒙元几乎撒手不管不同,满清的统治方式毫无疑问更容易引起汉人的反抗。

蒙元存在时间较短,拒绝汉化的同时,又懒得在全国施加自己的影响力,所以很痛快地就被明朝取代;满清在部分汉化的同时,延长了自己的统治时间,又由于汉化不彻底,所以激起了此起彼伏的反抗。

相比元朝的“呼喇喇似大厦倾”,清朝更像是得了慢性病一般,连拐带喘地拖了二百余年。

既然如此,反清组织不断在民间施加影响,也就不奇怪了。


看鉴


明朝政治并不清明,但为什么还有不少人要反清复明呢?简单说几点原因。

第一,清王朝当时是以异族身份入主中原,按传统的华夷之辨,明王朝尽管不堪,却是华夏正统;清王朝则是狄夷。这是古人的观念。所以清初的一些抵抗运动都是打着华夷有别之旗号的。到了清末,民族主义崛起,“反清反复”又被注入了民族主义的涵义,成为革命党人推翻清廷的动员口号。

第二,明朝的政治确实并不清明,贪官横行,不过,在中晚明之后,朱元璋模式的严酷统治已经过去,对士大夫而言,至少可以大胆言政了。而到了清初,政治又趋于严酷,文字狱十分惨烈,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一系列事件都说明了清廷的残暴,这当然让人怀念故国明王朝,“反清复明”的口号也获得了吸引力,至少对一部分人是这样。

第三,传统的忠君、爱国、讲气节的思想观念,也让一部分士大夫在改朝换代之后,不愿意效忠清朝,而甘愿当寂寞、孤愤的遗民。每一个王朝结束之后,都会有这样一批遗民,清初当然也有明遗民。他们一般也会或明或暗主张“反清复明”。


吴钩的钩沉


不请自来!

写在前面:请理智看待民族问题,切勿影响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统一!

需要说明的是,反清复明,更大的意义和追求是情怀和文化气节:

1、民族情节——外族入侵

满清入主中原,在汉人和中原大地上,是属于外族入侵。在民族情节上,汉族为主的大江南北,接受不了,借此希冀推翻满清的异族统治,重建一个汉人王朝。

2、剃发易服令

汉家自古有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损;衣冠出于礼制,不可易改。

清廷的剃发易服令,留发不留头,强制执行,被杀者甚多,加大了满汉矛盾对立。

3、屠城

以扬州十日惨案为代表的清军屠城,然而清廷并没有追究统军将领的责任,在政策上失误,让汉人民心大失。急剧加深对立情绪。

4、满汉民族等级制度

整个清朝,满汉族的地位都不平等。满人高出汉人一个级。特别是官员中,满臣掌实权,汉臣多为虚职。并且同官不同衔。

5、清初八旗圈地运动

满清入关后,在京师附近及河北大规模实行圈地。圈地内的土地、人口、牲畜等,都归旗主所有,导致圈地地区民怨载道,生产受到破坏,仇恨情绪升级。

6、驻防各地的八旗欺压百姓

为巩固全国,清廷将八旗分驻各地,由驻地供养。造成八旗兵丁、子弟高人一等,随意欺压驻地百姓。

7、民间江湖组织的宣传口号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天地会。

民间江湖组织为了壮大势力,鼓动更多的百姓加入组织,以对抗政府,于是在舆论宣传上借助明朝,于是就有了著名的“反清复明”。

总而言之,并不是一定要回到明朝,而是表达对清朝的不满。


志军翔宇


反清复明跟明朝政治清明不清明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

类似天地会、白莲教这种秘密组织,其实历朝历代都有,比如当年发动黄巾起义的太平道。之所以大家对天地会这些更熟悉,不过是因为它们离我们更近而已。青帮洪门这些组织甚至今天都有。

想搞事的人永远都有,但是搞事需要一个由头,不能出师无名。既然底层人民想造反,那就必定是上面让他们过不上好日子。最简单直白的口号,当然是吃饱饭有地种之类的,比如李自成的所谓“闯王来了不纳粮”。

但是在统治集团占据正统地位的情况下,不管怎么说造反总是不占理。想要占理,最好的办法就是抬出一尊有合法地位的菩萨来。

故而,陈胜吴广起义,口号是恢复楚国,替惨死他乡的楚怀王报仇。曹操想要成事,则要奉天子以令不臣。而刘备就必须高举兴复汉室的旗帜。第一个想要入主中原的异族刘渊,打出的旗号也是兴复汉室。

盛唐之后的中后唐实在不堪,所以宋朝虽然起义不断,倒还没出什么反宋复唐的口号。但是等到元朝灭宋之后,汉人第一次集体沦为被统治者,那这时候,重建汉人政权就是很有理的造反理由了。于是,元末红巾起义打出了复宋的口号。其实宋朝值得怀念吗?这个无能的王朝要是真的值得怀念,就不会让各种农民起义贯穿始终了。

同理,明朝要是真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也就不会被农民起义推翻了。所谓反清复明,不过是打个旗号而已。明朝本来就是失了民心才被推翻,更何况到乾隆时明朝已经灭亡近百年,明朝时生活究竟如何哪里还会有人记得。但既然清朝是异族统治,造反时把明朝这尊菩萨抬出来就总是好用的嘛。


攸扬拾羽


两权相害取其轻,因为清朝有着先天不足,就因为有人只要一提到清朝,不管说什么第一反应就是反感,所以就只能喜欢明朝了,虽然同样是政治黑暗,但至少明朝根正苗红,说起来也是有些让人骄傲的成绩的,虽然这些骄傲早就被清朝超越,但明粉一直都是选择性失明。

明朝是权力怪兽朱元璋建立的,建立之初就透露着流氓气息和屌丝文化,整个明朝从根上就是野蛮和残忍的,朱元璋受的苦太多,所以完全不懂得宽容和和谐。明朝要做的,就是把人民死死的按在土地上一动不动,世世代代给老朱家打工。

中国有二十四史,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点是无论如何都否定不了的,清朝的功业是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并不是单独一个什么民族建立的。所以讨论看待清朝的时候,并不适合把民族情绪放在第一位。应该公平公正的看待清朝。


昭烈名臣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917500065273215a46e3\

太极云飞扬


作为汉人统治下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明王朝对于汉人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感情,在满清的统治下,汉人的地位得不到保障,矛盾产生,如果想推翻清朝的统治,自然需要一个口号,而反清复明作为一个口号是非常不错的!

清朝时满族人统治大批的汉人,而满族人作为统治阶级压榨汉人,汉人对于这种现状的不满,肯定会引发革命,而明朝作为满清前一个朝代,对于革命者来说,以重建大明王朝来号召感怀大明的子民这样可以更加低成本的推动自己的革命运动,心怀大明的人肯定有不少,毕竟大明王朝存在近300年,大批出钱出力的人可以使革命队伍更加庞大。正确的政治口号可以有效的加强各个阶级和广大民众为了同一个目标奋斗!

而我个人觉得星爷的鹿鼎记中陈近南说:“反清复明只是个口号,是用类似于宗教的形态去麻痹人民,而我们反清复明根本目的是为了抢回钱和女人。”

发个图,致敬星爷


Sylar弈



有清一代的反清复明活动可以说是历朝历代延绵最久的恢复前朝活动,一直持续到清亡,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至于为何会如此,原因简单来说有两点。

一是清朝所造成的民族隔离制度带来的民族情节二是天下乌鸦一般黑,任何王朝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很多人就会认为没有经历的前朝好,而且清朝大兴的文字狱舆论控制严格可是历代之最。

一、首先说说民族情节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大一统王朝。

清初的民族隔离政策是极其严重的,早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在关外时就建立起了民族隔离性质的八旗制,又大肆屠杀汉人。(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原创)皇太极时代虽然为了夺取天下,并没有继续屠杀汉人的政策,但也经常入关掠夺人口。

清军入关以后更是进一步施行剃发易服的民族隔离性质政策。要知道古人对于衣冠发式可是看的比命还重要。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甚至一些人还将掉下的指甲之类收藏起来死后一起下葬。在当时传统观念之中,元朝统治中国时都没有剃发易服的事情清朝干了,因此引发全国大规模抵抗,甚至南方被大规模屠城。

虽然清朝官方记载对于剃发易服和南方大规模屠城事件淡化记载甚至不记载。但在百姓代代相传之下,当时人口数量庞大的汉人当然对于清朝统治者不喜欢了。

清入关以后虽然为了稳固全国统治,提高汉人地位,并且说什么满汉一家的话,但一直是满洲独尊的主体思想。

所以在满汉之分很明显的年代里,民族情节浓重。反清复明的活动自然是源源不断。


二、天下乌鸦一般黑,但清朝这个好像更黑点

同时借用当下的话来说:人总是在失去以后才知道珍惜。

历朝历代不只是明朝政治不清明。(来自今日头条宋安之原创)任何朝代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都会政治不清明的。

而且明朝被黑的有点严重,以明太祖朱元璋来说很多人认为他残暴不仁,其实他的苛刻只是针对于飞扬跋扈的功勋集团,他对于老百姓特别好,明朝自朱元璋起建立起了相当完善的全民福利制度。

还有虽然很多影视剧中锦衣卫和东厂之类的祸国殃民。其实真实历史中,他们监督管辖的范围是百官,没有鱼肉百姓或者说不屑于对平民百姓下手,并没有影视剧中那么黑暗。

不说明末乱世,因为任何朝代末世百姓基本上都是民不聊生的。整体来说明朝的百姓生活还不错。甚至根据一些活到清初康熙年间的明遗民零星记载来看,清初的百姓生活水平是不如万历晚期的百姓生活水平的。

而且清朝大兴文字狱,波及范围甚大,牵扯到整体文人范围,诸如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就敢叫人身死族灭。而且这种白色恐怖并非只是在开国初期,反而延绵了整个康乾盛世一百多年,直到清仁宗嘉庆帝时期才彻底取消了文字狱。

像明朝虽然官场上乱糟糟,但是对于舆论导向并没有严格把控。像四大名著其三就出自明朝,其中的西游记讽刺朝廷也并没有成为禁书。

清朝这种舆论严格管控下,自然让人无比怀念明朝。而且最重要的是人们往往对没有经历过的过去怀念,对于未来充满希望。像清朝时汉人整体过的一般般甚至不好,自然是对没有经历过的前明无比怀念。这样一来反清复明的活动能少了吗?

所以在这两种情况综合之下,自然有源源不断的汉人进行着前赴后继的反清复明活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