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人为什么会迷茫?《道德经》:不失其所者,久矣

笔者老家有句老话“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意思就是人多了,什么类型的人都会有。

​本来这个世界既不是我一个人的,也不是你一个人的,各有各的性格和爱好,一点问题也没有。类型多了,大家交往起来,才觉得新鲜有趣,如果都像一个模子出来的,那就真的太无趣了。

但是有些人过得富足安康,有些人过得颠沛流离,有些人过得幸福喜乐,有些人过得孤苦无依。这是为什么呢?

人为什么会迷茫?《道德经》:不失其所者,久矣

有些人可能就说了,那些过得不好的,都是没钱的。东台不否认,但是并不完全是这样的。毕竟我们每个人都还有个精神家园,有些物质生活还可以的人,同样感觉自己过得不好,感觉没有依靠,没有安全感。

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就和大家分享《道德经》三十三章的后面几句经典。

《道德经》三十三章有这么二十一个字: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善于知足的人,精神世界很富有。奋斗不息的人,一定非常有志向。不失去自己根本所在的人,才得到长久稳定。肉体死亡但精神还在的人,才算得上长寿。

老子在这段话里讲了四个情况:知足、强行、不失其所、死而不亡,同时也总结了四个结论,他的观点准确吗?

人为什么会迷茫?《道德经》:不失其所者,久矣

东台认为是准确的,中肯的。我们先来看第一句:知足者,富。

人对于自己的经济状况的态度,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态度是满足的,第二种态度是不知足。

第一种又分为两种情况,有钱的和没有钱的,只要他自己知足了,那么不管大家的评价是他有钱,还是没有钱,他都觉得钱够花了,那么他就是富有的,他的内心是觉得满足的,这样的人,不会轻易为了钱去做违背自己心意的事。

第二种是不知足的,那么不管钱多钱少,他都觉得不满意,哪怕腰缠万万贯,他还是觉得自己穷,为什么?因为他老拿自己和那些世界上最有钱的人去比较。

第二句好理解,强行者有志。有志向的人,不一定会奋斗不息,可能那种志向只是自己麻痹自己,是假的志向。真正奋斗不息的人,一定是有个强烈的信念在支撑着他,鼓舞着他。

人为什么会迷茫?《道德经》:不失其所者,久矣

东台认为刚才提到的四句当中,第三句是重中之重:不失其所者,久。什么叫“所”?讲的直白一点,就是所在,也可以说是根本、根基,世间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的,一旦离开了,就不长久。

鱼离不开水,水就是鱼的“所”,树木不能离开土壤,土壤就是树木的“所”,那么什么是人的“所”呢?

人的“所”分很多种,在各个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在工作和学习方面,兴趣就是这个“所”,一旦你失去兴趣,眼前的这份工作和学习计划,很快你就会抛在一边。和人交往方面,诚信就是这个“所”,没有诚信的人,大家都不愿意交往。和父母相处,孝顺就是这个“所”,你如果不孝顺,就算给的钱再多,老人心里也不痛快。

总而言之,每个人在每个事物上的感悟不一样,但这个“所”的标准不会改变,那些生活过的不好,或者精神空虚的人,就是失去了这个所在,失去了根基。

打个比方,一个人觉得生活很艰难,那一定是没有一个安身立命的职业。一个人觉得为另一个人付出很不值得,那你一定是不再爱对方了。一个人不是自闭的情况下,而身边没有朋友,那么一定是信誉和名誉出了问题。

人为什么会迷茫?《道德经》:不失其所者,久矣

死而不亡者,寿。这种层次太高,东台一笔带过,毛主席、周总理这些开创历史的人,都是属于这个范畴,我们一介老百姓,要达到这个层次很难,那些见义勇为而献出生命的人,也可以算是这个范畴,这些人就算离开了人世,但是精神却永远在激励着活着的人。

老子这四句话里,如果认真琢磨清楚了,相信每个人都会能够找到更好的自己,大家觉得呢?

欢迎诸君关注本人头条号,一起交流,一起感悟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