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西南民族大学:一路蓬勃发展,芳华正茂!

西南民族大学:一路蓬勃发展,芳华正茂!

“莫愁前程多风雨,锦绣芳华在路上。”

“我们大学现在还未进入“双一流”,但咱航空港校区在双流,差一横,就成了“双一流”,但这一横,需要我们大家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面,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也会有。”

近日,西南民族大学校长曾明的一番精彩而又鲜活的毕业演讲直击心扉,广为传播,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所频频见诸报端的大学。

近五年来,西南民族大学整体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本期就来看一看这所颇具实力的国家民委直属高校。

砥砺奋进,岁月流金

西南民族大学建校于国家需要、百业待兴之际,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是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

西南民族大学是国家民委直属综合性民族高校,始终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2005年,实现国家民委、成都市共建;2015年,实现国家民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201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学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文脉传承,群英荟萃

六十七年文脉传承,西南民族大学群英荟萃。

目前,西南民族大学教职员工近3千人,其中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近500人。此外,不少教师还入选国家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计划。

西南民族大学有51人先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人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7人先后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5人先后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8人先后为国家民委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9人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人选,1人为四川省“千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 8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 17人为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人选,57人先后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学科建设,成就斐然

长期以来,西南民族大学在学科建设上一直颇有建树。

目前西南民族大学拥有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其中在本次博士学位点审核中一举新增了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本科专业85个。有5个一级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 13个专业获批省级以上“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其中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有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19个双学位专业。

此外,西南民族大学还拥有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两翼”建设,彰显特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南民族大学立足学校实际,提出“两翼”建设战略,即建设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和民族文化创新实践研究基地。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先后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9 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项,一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一系列科技扶贫项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建立1个“青藏高原草业院士工作站”并成为四川省第七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单位,已成为青藏高原地区科学研究、教学实践、智力扶贫、示范推广的重要平台。

民族文化创新实践研究基地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80多项,其中,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9项。与中国生产力学会联合成立“中国生产力科学研究院”。成立“全国格萨尔研究西南基地”。获批1个四川省首批新型智库。30余项智库成果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或被政府部门采纳,其中,8项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

这里,还有极富特色的民族博物馆和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馆、彝学文献馆。作为全国高校民族教育的厚重基石,西南民族大学在民族经济、民族旅游、民族文化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领域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相当分量。

她不仅承担了全国彝语术语标准化、全国高等院校彝汉双语教材编译审定的工作,并且在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国西南民族语言资源库、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普及、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方面都建立起研究基地,使得民族智慧在这里延续和生发。

科学研究,实力不俗

西南民族大学在科学研究方面也具有不俗实力,近五年(2013—2017)西南民族大学各类科研项目达3408项,科研总经费达3.3亿元。作为一所民族院校,非常难得。

根据统计,2013-2017年,西南民族大学获得国家级项目251项,经费1.4亿元,其中人文社会科学168项,经费0.45亿元;自然科学83项,经费0.95亿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中,西南民族大学“西藏地方志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等7个项目获得立项,立项数创历史新高,位列四川省内高校第一,与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并列全国第九,表现非常出色。

除国家社科基金外,西南民族大学国家艺术基金立项数表现也非常出色。从2014年开始,西南民族大学连续5年成功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项目总数共有16项,位居全国前列。其中,2016年西南民族大学6个项目获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立项数并列全国第一,表现优异。

成果丰硕,表现不俗

近五年,西南民族大学共出版著作373部,发表学术论文8611篇,其中权威核心期刊论文181篇,核心期刊论文2928篇,SCI、EI、ISTP三大检索论文883篇。《新华文摘》等各类转载69篇,共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奖133项,其中一等奖9项,荣誉奖1项,二等奖32项,三等奖85项,优秀奖6项。

此外,西南民族大学周青平教授参与的三江源区草地生态恢复及可持续管理技术创新和应用项目,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人才培养,质量突出

作为一所民族教育为特色的高校,西南民族大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形成博士教育、硕士教育、本科教育、继续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预科教育等多层次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

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普遍规律,又符合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特殊规律;既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又适应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需求的“双符双适型”人才,使西南民族大学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及就业市场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近几年,西南民族大学的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和“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连续7次被评为“四川省毕业生就业先进工作集体”。

桃李芬芳,人才辈出

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在校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情同手足、守望相助,营造了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人文环境。学校是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

数十年立德树人,使得西南民族大学人才辈出。在“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民大精神引领下,建校67年来,在20万各族各类毕业生中,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现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藏族将军,涌现出不少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各类杰出人才。

一路桃李芬芳,恰值芳华正茂,未来的西南民族大学,或许值得我们更多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