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雍正和允禵是親兄弟,為何關係不好?

用戶3708573217



一母所生,兄弟倆的感情不和,在歷史上除去雍正和胤禵,還有曹植和曹丕,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今兒咱們則來聊聊胤禛(雍正)和胤禵兩人之間的關係。


若要討論這倆人之間為啥關係如此尷尬或者說不好,咱們可以從下面幾個觀點展開討論:

1、兩人的母親

胤禛是康熙的第四子,胤禵是康熙第十四子,兩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母親就是烏雅氏,雖說兩人都由烏雅氏所生,可胤禛在生下沒多久,就被康熙安排給當時的貴妃佟佳氏撫養。這就造成胤禛和胤禵雖為同母所生,可惜沒在一起生活。

說到烏雅氏,咱們不得不說下為啥烏雅氏無法撫養自己的孩子胤禛,烏雅氏是滿足正黃旗人,其家族出身不高,其父只是一個小總管,後來被追封為一等公,而且烏雅氏在剛進宮時,是屬於宮女的身份,無論是父親還是自己,與後宮其他妃子比起來,出身都是比較低的,再加上當時後宮有一種制度“只有嬪以上級別的才能撫養孩子”,而烏雅氏在生下胤禛時,還沒有到那個級別,所以,胤禛被安排給了佟佳氏撫養。


興許是因為烏雅氏的出身低,所以,胤禛對自己的出生不太滿意,再加上胤禛幾乎沒怎麼和烏雅氏在一起生活過,所以,胤禛與烏雅氏的關係並不好。而反觀胤禵,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在烏雅氏身邊,母子的關係非常融洽,烏雅氏對胤禵可以說是到了溺愛的程度。

後來胤禛在九子奪嫡中取得了勝利,當上了皇帝,當胤禵在對自己的皇位產生衝擊時,作為胤禵的母親烏雅氏,不僅沒有規勸胤禵要更改態度,反而和胤禵站在了一邊,一起對抗胤禛,當胤禛要升烏雅氏為皇太后時,烏雅氏死活都不同意,甚至當胤禛來請安時,烏雅氏避而不見。

而胤禵對於烏雅氏的情況則完全相反,也正於此,胤禛與胤禵的關係不好,母親烏雅氏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兩人自身的性格

說道胤禛和胤禵,我們都大概對這兩人有一個瞭解,胤禛,俗稱“冷麵王”,而除去此,胤禛也是一個眼裡不揉沙子的人,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都是比較剛直,從清查國庫這件事就可以看得出來;而胤禵,則是一個大大咧咧的孩子,雖說是“八爺黨”裡的人,可胤禵這個人整體來說沒有多少的策略貢獻,胤禵對於“八爺黨”來說,可謂是忠心不二,其表現就在於康熙怒斥胤禩時,胤禵不顧自身安危,挺身而出,為胤禩辯護,此舉引起康熙的大怒,要求誅殺了胤禵,最後被其他阿哥給求情,免去一死。


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胤禵則是一個性格容易衝動,且沒有多少心機的人,而從後來胤禛與胤禵的關係可以看出,胤禵是非常看不上胤禛的性格,胤禵一直覺得胤禛滿腹心機,而胤禵喜歡的則是八哥胤禩的那種,才華橫溢,禮賢下士,完全沒有作為阿哥該有的高高在上的氣派,胤禵跟隨在胤禩之後,有一部分的原因是被胤禩的性格所吸引。再加上胤禩與胤禛的針鋒相對,久而久之,胤禵也對胤禛產生了各種仇恨。

特別是在胤禛登基後,胤禵大老遠的從大西北奔喪回京,可誰曾想到,回京之後,面臨的就是被胤禛給剝去了兵權,轉而沒多久就被幽禁,看守皇陵。從一個大將軍王淪落到被幽禁的阿哥。換成是你,你能和胤禛的關係好到哪兒去嗎?


3、一個女人

這個女人不是馬爾泰若曦,也不是烏雅氏,我們都看過二月河的《雍正皇帝》,以及以此為劇本拍攝的《雍正王朝》,在書和電視劇裡,都提到了一個女人:喬引娣。就在康熙駕崩,胤禛一紙詔書將胤禵從大西北召回北京的路上,遇到了喬引娣,胤禵瞧其可憐,就將其收在身邊,當做一個丫鬟使用,久而久之,兩人之間產生了情愫,而喬引娣也從胤禵的日常聊天和牢騷中,和胤禵一樣,對胤禛產生了不好的印象。可戲劇就戲劇在,胤禛在見了喬引娣之後,就覺得這個女人在哪兒見過,於是在胤禵一次試圖謀反暴露之後,胤禛將胤禵身邊的所有僕人都給換了,其中就包括喬引娣,而喬引娣則被換到了胤禛的身邊,留下當做了傭人。而胤禵在得知胤禛連喬引娣都不放過,將其從身邊換走之後,更是對胤禛產生了極大的怨恨,而隨著喬引娣在胤禛身邊長時間的服侍後,喬引娣發現胤禛並不是胤禵所說的那樣,胤禛幾乎天天都批閱奏摺,面見大臣,處理各種問題,慢慢的,喬引娣心裡對胤禛的印象開始改變了。

當時在二月河的書裡,最後就比較狗血了:喬引娣竟然是胤禛當年還是皇子外出辦差時,遇到的小福的女兒,也就是說是胤禛自己的女兒,而且在書裡最後,在喬引娣自殺後,胤禛也是自殺身亡。


酒翁之言:胤禛與胤禵之間,除去母親的關係,最大的原因還是因為兩人的性格不合,看待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三觀不合”,再加上兩人所處的陣營相反,這也是影響兩人關係的一大原因。


謝謝大家,我是酒翁,希望我的回答你們會喜歡~


寒舍閱獨


皇位之爭,從來都是血腥無情的。李世民為了登上九五至尊,殺死自己一奶同胞的哥哥於弟弟。雍正與胤禵的關係不好,就不難理解了。

雍正與胤禵是德妃烏雅氏所生,雍正大胤禵整整10歲。在康熙晚年,兄弟倆正當壯年,都有奪嫡的野心。雍正與隆科多、年羹堯等結為一黨,胤禵則加入八爺黨,與雍正勢不兩立,水火不容。後來,胤禵被康熙封為撫遠大將軍,擁兵20萬坐鎮西北,風光一時,很多人都以為胤禵是康熙的意中接班人。



然而,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最後繼承大統不是胤禵而是雍正,更有傳言雍正篡改康熙遺照,竊得大位。雍正登基後,以回來奔喪為名,剝奪了胤禵的兵權,解除了一個心腹大患。胤禵則在政治上顯得極不成熟,回來後大鬧靈堂,對雍正多有不恭之意。身為皇帝單位雍正當時忍下這口氣,過了年就把胤禵軟禁於景陵,並對他進行了責斥。胤禵還是不服氣,與雍正發生了激烈的爭吵。雍正震怒,把軟禁改為圈禁,還把胤禵的故舊門客下獄發配。後來直接取消胤禵的祿米供應,這是效仿康熙對待索額圖,要將胤禵活活餓死。



雍正對兄弟的迫害,大臣不敢說,皇太后烏雅氏絕對不會坐視不理。但是她的苦口婆心並沒有改變雍正的態度,最後烏雅氏氣急攻心,一命歸天。按照歷史規律,自古參與奪嫡的皇子,一旦失敗,都沒有好下場。楊廣登基後,對自己的哥哥兄弟一併剷除,永絕後患,李世民則是直接幹掉了自己哥哥與弟弟。反觀胤禵一直活到乾隆年間,雍正對自己這位一奶同胞的弟弟應該是手下留情了。與楊廣、李世民相比,雍正沒有那麼狠毒辣。


洛水清風


在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中,胤禛和胤禵為同母所生,比起另外幾個同父異母的兄弟,算是至親骨肉。但是不要忘了,即便在平民百姓家中,兄弟反目的情況也絕非稀奇,而身在帝王世家,又怎會都是一番和氣呢?胤禛與胤禵關係不好,甚至在胤禛繼位後,還將自己的親兄弟圈進起來,無外乎是為了利益和權力罷了。

(愛新覺羅·胤禵)

由於康熙早年所立太子胤礽失寵,曾先後兩次被立、兩次被廢,因而使得其餘幾位成年的皇子都垂涎於皇位,進而展開了激烈角逐,史稱九子奪嫡。早在年幼時,皇四子胤禛與皇十三子胤祥關係就非常親密,並經常陪同康熙出行。而在九子奪嫡過程中,胤禛與胤祥也可算作統一戰線上的合作伙伴。

(愛新覺羅·胤祥)

那麼,為何胤禛與自己的親兄弟胤禵反而並不融洽呢?這還要從兩人的成長經歷說起。胤禛和胤禵雖同為一母所生,但卻並沒有一同長大。二人相差十歲,並且年長的胤禛是被佟貴妃收養,年幼的胤禵隨生母長大,兄弟兩人幼年時缺少感情基礎。

在康熙朝,受佟貴妃收養的皇子不在少數,胤禛只是其中之一。康熙下旨命佟貴妃收養、教導皇子,是因為佟貴妃僅曾育有一女,且不幸夭折,加之康熙對佟貴妃比較寵幸,所以從眾皇子中擇優交由佟貴妃撫養教育。而佟貴妃死後,也被康熙追封為皇后。

(佟貴妃)

當然了,沒能從小一起長大,也不代表就非得感情不和,但這總能算作一個重要原因吧!而更為重要的是,皇十四子胤禵,也是胤禛奪取皇位過程中的主要障礙之一,因此兩人自然不會有太深的感情,甚至還在日後徹底反目。胤禛登基後,將胤禵派去守皇陵,又於雍正四年(公元1725年)改為圈禁,直至乾隆繼位,才將其釋放,使之重獲自由。


史海爛柯人


有個詞叫血濃於水,但對胤禛和胤禵這兩個親兄弟而言,貌似並不適用,從小到大沒有親情的培養過程,也沒有真正的利益糾葛,真正發生大事件還是疑似奪位,這哥倆的關係能好?不能夠。

由順治二次登基到康熙年間,滿八旗開枝散葉,人數也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所以他倆的母親烏雅氏,雖然是滿洲正黃旗,但是僅憑這樣的身份就想提高身價,那是萬萬不能的,13歲入宮算是白板一塊,生下胤禛後才賜嬪位,但也沒有資格撫養親子,不得不說,這對人母來說是一種非常痛苦的折磨,畢竟是自己第一個孩子,只能看著胤禛交由她人撫養。

無論是何原因造成胤禛的離開,從母性上來說,畢竟烏雅氏虧欠了胤禛母愛,但尤其到了胤禛即位後,德妃的表現好像對這個兒子極其不待見,德妃也沒留下心路筆記什麼的,我們只能猜測,正是因為失子之痛,讓烏雅氏更加想要一個孩子,自己獨立撫養,也是心想事成,時隔兩年,她的第二個兒子胤祚出生,可惜5年後,胤祚夭折,德妃再次陷入失子之痛。

盼來盼去,年復一年,生出來女兒三個,最終才生下了胤禵,那個時候烏雅氏已經一路由白板升到了嬪,又由嬪晉升到妃,她具備獨立撫養自己骨肉的權利,親手帶大的胤禵,能不把自己所有的母愛,所有的感情都毫無保留的傾注給他麼,所以同是兒子,也就有了遠近親疏,這也不算奇怪,不過烏雅氏也確實有點問題,僅此而已。

鋪墊過後,我們知道,胤禛並非烏雅氏帶大,他是由佟佳氏撫養成人的,做為康熙的第三任皇后,身份貴重,大名鼎鼎的“隆科多舅舅”就是佟佳氏的弟弟,以這後臺來看,胤禛自小也是多佔便宜少吃虧的主兒,直至成人,也就他敢搶胤礽的“走私”生意。

再看這邊的胤禵,貌似得到了母親的更多關懷,但是出身問題始終縈繞,揮之不去,這讓胤禵對胤禩有種同病相憐的感覺,出身同樣不高,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拼出一份前程、一條坦途,但是皇位之爭哪來的什麼坦途,試想,如果僅僅是結黨老四的話,胤禵用得著玩命麼?

正在康熙帝斥責胤禩的不良居心的時候,胤禵竟然在康熙氣頭上力挺胤禩,如果不是老五,胤禵怕是會被康熙真的一劍捅死,所以我覺得這裡面必定夾雜著一些個人感情因素,而並非全是政治企圖,回過頭來看出身,再看後期胤䄉等人對老十四的支持,不難發現,雖然各懷鬼胎,這裡面多多少少也有抱團取暖的悲愴調調,同是表面親近,實際不受待見的人,一到事兒上,立馬看出皇帝老爹對這些兒子的親疏了。這是奪嫡上半場的背景。

總結來說,胤禛和胤禵關係真不咋地,其中原因之一,胤禛和胤祥的脾氣對路,胤祥的感恩心忒強,搞得胤禛都被感動了,他倆無與倫比的好,年齡相差也並不很大,算是一起長起來的,胤禛對胤祥的人品、秉性都是非常看重的。

胤禵這方面,見不到面是不可能,但是成長環境會有不小的差別,說白了,也玩不到一塊去,胤禛的臉也是硬了些,沒辦法,天生就這脾氣秉性,不明就裡的人看到,只能是覺得他不好相處,甚至有點裝,能和老四玩到一塊兒的,也就胤祥。

以胤禛的隱忍性子,他不會把本心露給別人,落人口實,他就一直默默的看著,氣著,當親王那陣子,潛邸不是沒人,很多人都勸胤禛籌謀一下,但無一例外的都被痛斥一番,包括年羹堯,對他的口氣同樣很不客氣,可見胤禛的翻臉速度。

而此時,因為上次的充斥胤禩事件,康熙帝消氣後,一是覺得太過沖動,影響了本來不錯的父子關係,胤禵恐怕會真以為他這個當爹的會剁了他,二是覺得胤禵護親情,懂感情,仁義厚道。比如胤褆這位嫡長子,看到胤礽倒大黴恨不得抄傢伙就上,剁了胤礽,有點當初莽古爾泰弒母的風格,這種人誰都無法容忍的,反觀胤禵呢,還不錯,懂的兄弟親情,知道迴護兄長。

康熙帝是否不合時宜的錯發了誤導信號呢?玄燁到死也沒說,我們只能看他的做為,他的做為是讓人充滿美妙遐想的,尤其是胤禵,包括四爺黨也頻頻示好,好像九子奪嫡的迷霧即將散去,一切終將露出端倪。

西北邊陲大亂,策妄阿拉布坦的胸膛藏著一顆並不怎麼安分的心,聲東擊西之下,竟然想染指西藏,誰的身體誰知道,康熙帝當然明白自己不再年輕了,親征這類事可能會真的要了自己的命,尤其是讓胤礽這個逆子氣出了心悸的毛病以後,自感身體大不如前,所以決定讓胤禵“代父”出征,一是康熙帝有心無力去不了,二是雖然去不了但這事太過重大,所以無論是在出徵造勢上,還是儀式規格上,都有超出,然而這就更令胤禵浮想聯翩,想象空間巨大!

是我們這些現代人理解錯了麼?我只知道,胤禵班師回朝已經有人跪迎於他了,一時間成為角逐場上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所有人都知道,康熙帝不知道?僅以當時的態勢考慮,只有兩個可能:

①利用胤禵施障眼法,讓胤禵吸引火力和注意力,變相保護胤禛。

②真的有心,但也真的沒有想好是否傳位十四。

美女作伴之下,在軍中飲酒,可能也是讓康熙帝看清了胤禵的不堪重用吧,至於為什麼打了勝仗,那是康熙帝運籌帷幄,他才是真正的遙控掌軍人,現在看來,無論是送行的隆重,還是所謂的大將軍王頭銜,也不過是把胤禵當做支起軍心的幌子罷了。

就在胤禵頭頂著大將軍王的耀眼光環而意氣風發的時候,雍正已經繼位成功,回到京師的胤禵一時適應不了這角色的變換,在拜祭康熙的時候,不肯向雍正帝下跪,有侍衛來拉,他還將了雍正一軍,要麼侍衛死,要麼處分我,而已經接受現實的胤禩則讓胤禵下跪,胤禵雖然聽勸,但是下跪後,心內猶自憤憤不平,一聲不吭,絲毫不具臣子之禮,這是顯而易見的。

不單要接受雍正帝繼位的結果,還要接受自己被改名字的現實,允禵心中的憋悶可想而知,幾經沉浮之後,最終允禵被革去爵位,囚於景山壽皇殿,直到乾隆帝登基,允禵才被釋放,封奉恩輔國公,十年後封貝勒,轉年晉升為君王,授正黃旗都統,又七年過完跌宕起伏的一生,諡號“勤”。

雍正帝和允禵的一生,早期並無什麼交集,維繫兄弟關係的也僅僅就是血脈而已,相互之間,誰都看不慣誰,胤禛愛胤祥,胤禵愛胤禩,只不過後來自己有了“基本面”,允禵才開始活動心思籌謀得繼大統,正處於人生巔峰洋洋得意,不料一朝跌入谷底,要向關係最不好的,最不起眼也最不可能得繼的兄長叩首稱臣,繼而怠慢獲罪。

雍正好歹還念著同母的這份香火情,沒有直接下死手,一應待遇雖然想都不要想,但是能活到乾隆二十年肯定不會僅僅是因為允禵體格好,雍正沒有真正苛待他才是真的,沒辦法,沒有必要的溝通和交流,即便是同母所出又如何呢,他倆屬於互相“傷害”,相互不親,不及一起長大的兄弟。

而即便他們這對親兄弟沒有分開,並且在同樣環境一同長大,兄弟情深,關係好到無以復加,又如何呢?遇到皇位之爭,哪裡會有什麼親情,最終還不是你死我活的結局。


古今通史


其實這從他們平常言談舉止和做事風格就可以看出端倪。也應了那句話:"人以群分,物以類聚。還有就是"道不同不以為謀"的道理。

我覺得老十四和他的四哥雍正脾氣秉性不和,倒是和八阿哥氣味相投,也可能覺得他四哥雍正陰險狡猾吧。

據說八阿哥胤禩從小聰慧,這和老十四差不多,八阿哥長大後才華橫溢,為人彬彬有禮,並且隨和沒有趾高氣揚的做派,這在諸皇子中是難能可貴的,因此也得到了朝中大臣的擁護,老十四最早追隨八阿哥,也是被其人格魅力吸引,老十四其實就是一個任性而為的小少爺,在政治上沒有野心,跟著八阿哥充其量也不過是個粉絲罷了,沒有什麼計謀為老八出主意。唯一有的也不過是"忠心無二"的決心。
(老十四胤禵)

這從他維護八阿哥的利益可以看出來,他為了八阿哥可以捨棄自己的生命。當八阿哥和原太子爭奪皇位的時候,康熙怒斥胤禩"妄蓄大志、企圖謀害胤礽"時,胤禵挺身而出,跪奏曰:“八阿哥無此心,臣等願保之!”

胤禵為了保護八阿哥不惜杵逆龍鱗,惹的康熙帝震怒,“出所佩刀欲誅胤禵,."多虧皇五子胤祺跪向老爸求情,這才死罪免過,打了老十四三十大板。可見老十四和八阿哥感情深厚。

在九子奪嫡中,老十四的哥哥雍正剛開始是中立者,哪一派也不參與,實際是暗裡用力,這也是他最後突然奪位成功的原因。

有道是,"咬人的狗不叫,"雍正就是吃人不吐骨頭的狗,老十四最看不上四哥的陰險,雍正同樣看不上唧唧歪歪,整天嘻嘻哈哈的小弟。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胤禵是最小的兒子,平常康熙放縱慣了,按說漢朝帝王都是愛長子,也許長子不成器,讓康熙傷透了心。

當老八爭皇位失敗後,康熙轉而喜歡老十四,老八心想,我倆是鐵哥們,誰做皇帝也一樣,老八反過來極力擁護老十四為接班人,此時康熙也有意培養老十四,讓他統兵出征西藏,然而,就在老十四平叛成功後,老爸康熙突然去世了,是四哥雍正在朝很快奪位,於是命人收了老十四的兵權。從這件事來看,雍正視老十四和老八為眼中釘肉中刺,視為他奪權路上的絆腳石。



(八阿哥胤禩)

老十四回京後,見到四哥也不行君臣之禮,這讓雍正當著滿朝文武臉上無光,當時的侍衛連錫拉著他下跪,他大罵連錫是狗奴才,還讓四哥評理,說,"若我有不是處,求皇上將我處分;若我無不是處,求皇上即將拉錫正法,以正國體。"

老十四也太天真了,雍正害怕的就是這些和他爭位子的人,不殺他和老八實際就是對他們開恩了,雍正心中暗笑,我咋有這麼蠢的弟弟啊?

還沒等雍正表態,老八打圓場了。說,你還是跪拜皇帝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還是認了吧。於是老十四撲通就跪下了。可見老十四和他八阿哥就是夠鐵的。估計四哥心裡酸溜溜的吧。

綜上所述,親兄弟老十四和老四脾氣秉性不和,造成了關係不好,相反,老十四和老八相互欣賞,彼此相互幫助和尊敬,造成老十四和老八走的很近。

(康熙)


秉燭讀春秋


身為親兄弟,生在帝王家,除了因為親情關係,還有利益關係和人性弱點。

第一,德妃偏愛小兒子。

當年德妃生下胤禛時,位份很低,康熙皇帝為了安慰剛剛失去孩子的佟佳氏,便把小胤禛養在了皇貴妃佟佳氏的膝下,所以德妃和胤禛兩人之間的母子關係並不親近,對於養在自己身邊的十四子胤禵卻十分喜愛,這種骨肉親情,胤禛心裡難保不會有齟齬。



第二,陣營不同。

胤禵是八爺黨的人,一直和老八,老九,老十是一個陣營,但是也獨立在這個陣型之外,並沒有選擇自己的哥哥,除了因為關係不親近,多半還是因為意見不統一,政見不同,而且兩個人也可能會因為是親兄弟的原因才不在一起吧?即便和老八在一起,也不是全心全意支持老八,誰不想做皇帝呢?



第三,人性弱點。

在帝王家,如果沒有想要做皇帝的野心,即便兩個人不親近,也可能不至於這麼水火不容,最多是中立,但是一旦有了奪嫡之心,相互之間的利益關係就有衝突,作為親兄弟,關係不好,也有可能會產生一種,我坐不上皇位,你也不能做,寧願讓給別人,多少朝代的皇帝,在國家大敵當前之時,因為受到小人的挑撥,不顧外敵襲擾而殺了忠臣良將,導致國家無可用之將,最後亡國。(和老J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是一個道理)



最後雍正坐上皇位,殫精竭慮的收拾康熙留下的爛攤子,充實國庫,最後為乾隆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風雲一點通


問題,主要出在一個女人身上。

這個女人不是馬爾泰若曦,而是德妃烏雅氏。

烏雅氏是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禎的生身母親,也是康熙眾多女人中的生育冠軍,是甄嬛式的宮斗大師。

1,烏雅氏出身特殊。

雍正就自稱母后是出身於“本朝舊族,創世名家”。 實際上,烏雅氏的祖父額參曾任膳房總管,為內務府包衣。雍正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包衣奴才的後人,因此改掉了這部分歷史。

2,烏雅氏生雍正,佟佳氏養雍正。

康熙十六年,康熙冊封后宮,一口氣封了八個主位(一個貴妃,七個嬪),烏雅氏沒有入圍,微分卑微。

康熙十七年,雍正出身,未滿月就報給了貴妃佟佳氏。也就是說,烏雅氏幾乎沒有撫養過雍正。雍正自己也說:“生恩不及養恩大。”在雍正的心中,六宮之首的養母佟佳氏才是自己的母親。

也許,雍正曾經鄙視生母的出身卑微,導致與生母烏雅氏,弟弟胤禎關係十分緊張。在烏雅氏眼中,只有胤禎才是自己的兒子,而胤禛是自己兒子的政敵。


3, 胤禎失去皇位繼承權,連名字都丟了。

九子奪嫡過程中,烏雅氏毫無疑問是支持兒子胤禎,胤禛的意外獲勝,讓讓他徹底絕望了。

在烏雅氏眼中,胤禛不僅搶走了胤禎的皇位,還給胤禎改名為允禵,還使他們母子再不能相見,心中怨毒可想而知。

因此,烏雅氏連太后都不想當了!

4,烏雅氏拒絕太后位,使雍正繼位合法性存疑。

《清世宗實錄》中記,烏雅氏聽說雍正即位,異常冷淡地說了一句:“欽命吾子繼承大統,實非夢想所期”。

《清世宗實錄》記載有烏雅氏對太后之位的推託:“皇帝繼承大統,當然要接受群臣的朝拜和祝福。但來向我行禮,實在沒有必要,也跟我毫無關係。況且先帝剛剛駕崩,我不穿喪服而穿朝服來接受新皇帝行禮,實在心中不安,所以,向我行禮的事兒,拉倒吧。”

烏雅氏當了皇太后,卻沒有在慈寧宮或寧壽宮居住,一直住在當妃子時所住的東六宮之一的永和宮,直到病死。


5,如此母子,如此兄弟,令人唏噓。

雍正還有一個“舅舅”,就是隆科多。隆科多和年羹堯一起把雍正扶上帝位,正是因為隆科多是雍正養母貴妃佟佳氏的弟弟。

烏雅氏恨佟佳氏,也恨隆科多,更恨雍正。母子關係處到這一步,也是沒誰了!

允禵是雍正皇位的潛在威脅,在雍正一朝永無出頭之日,也是可悲。

帝王之家本來就沒有什麼兄弟真情,如果存在皇位競爭,更不用考慮是不是同母所生了。

歷史上同母所生但勢不兩立的兄弟也不是隻有這兩位。曹丕和曹植都同母兄弟,鬥得不可開交,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是同母兄弟,你死我活,李世民的兒子李承乾李泰也是同母,照樣鬥。


歷史知事


大家知道,清朝的康熙皇帝一生為政寬仁,為開創“康乾盛世”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但是他畢竟還是有所疏忽的,那就是在康熙晚年,九個兒子為了爭奪未來的皇位繼承權,展開了名為“九子奪嫡”的政治鬥爭,在這場鬥爭之中,最有希望成為皇帝的就是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了,而實際上,兩位皇子都是同母兄弟,為何在爭奪皇位的過程之中,兩者卻反目成仇,從此水火不容呢?

這就要從康熙晚年嚴峻的鬥爭形勢說起了。在爭奪皇位的過程之中,康熙皇帝兩次廢掉太子胤礽,並且圈禁了大阿哥胤禔,毫無疑問,康熙皇帝是在向皇子們發出警告,誰敢在生前動自己的權力一根汗毛,那麼他就不得善終!在如此強大的政治壓力面前,老三、老八等人都被迫退出了皇儲之爭,只剩下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了。

而十四阿哥胤禵個性爽直,重情重義,他從小和為人謙和的皇八子胤禩惺惺相惜,因此在皇位競爭之中兩人結為同盟,成為了四阿哥登基的最大阻礙。康熙五十七年,胤禵更是被康熙皇帝派往西藏評定叛亂,手握數十萬大軍,並且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因此一時之間,兩人之間的皇位競爭陷入了白熱化階段。

但是胤禵卻也有一個致命的不利因素,那就是他長期遠征在外,在京城之中的那一幫人又不受康熙皇帝的寵幸,因此康熙皇帝去世之後,他就喪失了繼承皇位的機會。康熙皇帝去世之後的第二天,登基為帝的雍正皇帝就立刻鎮壓了京城之中的反抗勢力,並且派人立刻收繳所有康熙皇帝和十四阿哥胤禵相互來往的奏摺和密信,很顯然,雍正皇帝是要徹底抹除十四阿哥能夠即位的蛛絲馬跡。

得知這個消息之後的十四阿哥自然十分悲憤,他被雍正皇帝押回京城的時候,見到雍正皇帝都不下跪,很顯然他在心裡是不服氣自己的哥哥當皇帝的。後來,雍正皇帝將他的弟弟胤禵囚禁了十餘年,直到乾隆皇帝即位之後,他才被釋放出宮,但是他人生之中最寶貴的十年都在皇室的囚禁之中度過了,就算想要有所作為,如今的局勢卻早已經物是人非了。於是,他只能在乾隆皇帝的照顧之下渾渾噩噩生活了數十年年,最後在乾隆二十年悽然離世。


完顏翠花


關鍵在於女人的偏心,女人偏向小兒子,致使小兒子認為兄長所得到的,都是從他那裡搶去的。雍正即位後,榮封生母為皇太后,其生母卻毫不高興,百般推脫,胤禵在旁也是忿忿不平,原因無非就是其母認為這個皇太后該由小兒子來榮封,小兒子認為這個皇帝該由他來做。說到底,兄弟之間的矛盾根源在他娘身上……


寂寞行者


四阿哥胤禵和四阿哥胤禛兩個人都是“九子奪嫡”的主角,而且還不在同一個奪嫡陣營,關係肯定好不到哪去。奪嫡大戰的前期十四阿哥處處與老四作對,後來隨著參與奪嫡的各位皇子一個個出局,奪嫡大戰進入白熱化階段,最有希望被康熙立為儲君的就剩老四和老十四兩人了。所以,兩人最後可謂是針鋒相對!

他們倆本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但是在參與奪嫡的過程中,卻是始終處在兩個陣營中。老十四一開始就被老八胤禩他們拉攏起來,成為“八爺黨”的一員,而老四最初是站在太子這邊的,太子未被廢時,處處維護太子。此時兩人的政治立場就已經背道而馳了,一個專門拆太子的臺,一個用心輔佐太子。

等到太子兩度被廢,徹底與皇位無緣之後,其他皇子的機會就來了,原則上作為康熙的兒子,參與奪嫡皇子們都是有可能成為新的太子儲君,但是老大、老三、老八等人先後都因為種種原因要麼自己退出,要麼被康熙直接排除在儲君人選之外,剩下的皇子之中,最被看好的也就省老四和老十四兩人了。而且,最後兩人均被康熙委以重任,老四晉封親王,在內協助處理朝務;老十四被封為大將軍王,在外領兵打仗。

這樣的安排,除了康熙自己,其他人根本就看不出來誰會成為新的太子人選,甚至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都以為自己會成為儲君,相互誰也不服誰,處處針鋒相對。以至於最後在雍正大位已定的情況下,其他黨派陣營的人都已對雍正俯首稱臣,老十四胤禵仍然對雍正繼承大統心懷不滿。

所以,無情最是帝王家,在皇位的巨大誘惑面前,哪怕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也不會顧及血濃於水的親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