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雍正與胤禵是否真的不和,出任大將軍王難道不是老爺子安排的皇位保障?

阿松5937


清世宗(雍正帝)與恂勤郡王允禵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在清聖祖(康熙帝)二十四個序齒的皇子當中,這樣的情況並不多。尤其是在康熙末年已經成年的皇子當中,除了他們二位,只有恆溫親王允祺與已革貝子允禟一對同胞兄弟!按理說,清世宗與允禵的關係應該更加親近才對。可是,事實恰恰相反。因為清世宗出生時,其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地位低微、無權自己撫養兒子,清世宗被清聖祖交給了自己的表妹兼繼後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彼時佟佳氏尚未被冊立為後)。而允禵出生後,因為烏雅氏地位提高了,便自己親自撫養了允禵。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清世宗與允禵雖然是一母同胞,關係卻並不親近。同時,因為烏雅氏的“一碗水不端平”,更加重了二人之間的隔閡!但是,不和,在康熙五十七年之前恐怕也談不上。



康熙五十七年之前,允禵基本上只是作為允禩集團的邊緣人物出現。雖然身屬允禩集團,但是因為與清世宗的真層關係,允禩對允禵一直是且用且防,對他並不像對允禟那麼放心!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康熙五十七年之前,允禵與清世宗雖然分屬兩個陣營,但關係還算融洽,並沒有到勢成水火的地步,不和還談不上,最多也就是不親近罷了。清世宗與允禵真正“不和”,那是康熙五十七年之後的事情了。康熙五十七年,允禵被清聖祖封為大將軍王,拜撫遠大將軍,揮師青藏高原平叛。這個時候,所謂“九子奪嫡”已經近乎白熱化,允禵被委以兵權,正式“另立山頭”!自此,允禵不再是允禩集團的邊緣人物,而是成為了清世宗實打實的“競爭對手”,這對同胞兄弟的較量就此開始!



清聖祖封允禵為大將軍王之時,不僅允禵認為老爺子有意傳位於自己,不少皇子、大臣實際上也有這樣的錯覺!但是,這些人都想錯了。清聖祖下了一盤更大的棋局,既是為了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也是在為自己的身後事作出安排。允禵本身的確是將才,又以皇子之尊出征,既可以提高士氣、鎮住各方勢力,又便於協調指揮。同時,請聖祖給允禵的錯覺會使他為了能夠即位拼命表現,在作戰上必定會有所作為!再者,將將允禵支到青藏高原,實際上是將他與朝中勢力、包括允禩集團隔離了。朝中一旦有變,允禵鞭長莫及。而給允禵造成了可能即位的錯覺,也使他有了自己的想法,不再與允禩等人一條心,等於是變相分化了允禩集團。一旦允禩集團有什麼異動,想要行唐太宗李世民之事,允禵本身就是對允禩集團的巨大威懾!對其他皇子的勢力亦然。



清聖祖一旦去世,無論誰來繼承皇位,允禩集團如果默認,事情到此結束。如果有什麼異動,新皇帝萬一鎮不住局面了,允禵手中的大軍瞬時間就成了“勤王之師”。因為允禵也惦記著皇位,他不可能坐視允禩當上皇帝!一個鎮不住局面的新皇帝和允禵相比,由允禵來當這個新皇帝,也不見得就是什麼壞事。當然,這是最壞的打算!



實際上,清聖祖根本沒有讓允禵接班的打算!因為他在康熙六十年又幹了一件事,那就是把清世宗的鐵桿跟班兼大舅哥年羹堯由四川總督升為了川陝總督。清朝的川陝總督並不是常設職位,清聖祖把川陝交給清世宗目標非常明確,川陝兩省從東、南兩面夾著青藏高原,允禵大軍的糧秣輜重無論是從東線還是南線轉運,都繞不開年羹堯的轄區。如此一來,清世宗等於是扼住了允禵的咽喉,沒有了糧秣輜重,允禵的大軍要麼餓死,要麼搶掠百姓為匪!率師回京爭位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指望了……



允禵成了沒牙的老虎,允禩集團手中又無兵可用。而這個時候,和清世宗關係比較親近的隆科多卻身兼著步軍統領(俗稱九門提督)。平心而論,隆科多並不是清世宗的鐵桿,他和清世宗之間更多的還是利益聯盟。清世宗即位對於有名義“甥舅關係”的隆科多及其背後的佟氏家族而言是利益最大化。只要清世宗能夠即位,隆科多必然會堅定現在清世宗一邊。如此一來,允禩集團便只能是刀俎之下的魚肉了。



換言之,清聖祖此舉有幾重考慮,首先是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這是作為皇帝的清聖祖最關心的事情,也是皇帝的本分!其次是為了自己的安全,讓自己能得以善終,不會步唐高祖李淵的後塵。其三是將允禵作為備胎,一旦清世宗搞不定,允禵憑藉手中的軍隊,依然可以“名正言順”勤王即位。其四是將允禵與允禩隔離,使得允禩集團失去軍事後援,為清世宗順利即位鋪路。史實也的確如此,清聖祖去世之後,清世宗立即用肅武親王豪格的孫子延信換下了允禵,同時把年羹堯派去了軍中牽制延信,並以“孝道”為由強令允禵回京奔喪,允禵徹底失去了兵權。同時,在隆科多的協助下,清世宗很快便控制了京師城防。面對這樣的情況,允禩集團最終只能選擇接受既成事實!而失去了兵權的允禵,最終也只能選擇接受既成事實。



從雍正四年清世宗幽禁允禩、允禟並暗下黑手殺了二人(溥儀、溥傑兄弟曾回憶證實清世宗有處死二人的密詔存在),而對於一母同胞的允禵,清世宗僅僅是幽禁來看,清世宗和允禵之間多少還是有些兄弟情分的。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原因,這裡就不鋪開說了。因此,說清世宗和允禵不和,實際上並不準確,二人的兄弟關係應該還可以。可是,再親的關係也敵不過巨大的政治利益、敵不過皇位的誘惑!清世宗沒殺允禵、沒有禍及允禵子孫,已然是“兄弟情深”了。


農民工歪說歷史


談不上和與不和,只是相互利用。表面上十四爺是八爺黨的,實際上他是自己一黨,只是由於自己勢單力薄,不得不暫時投靠勢力大的八爺黨。出任大將軍王,是康熙的提前佈局,讓主管兵部多年的十四爺外出,實際是為雍正的繼位做準備,一是削弱了八爺黨實力,二是平衡了兵力。四爺其實早已被定為接班人,在太子二次被廢前的那天晚上,正是四爺受命前去控制看管的,康熙在讓張廷玉擬旨給四爺任務時的表情先是一楞,就明白了一切,說明康熙已經完全信任四爺,讓他全權處理,這正是原來太子的權利。舉薦十四爺在康熙那只是又加了一分而已,沒有多大的價值。十四爺需要政治資本,不管是不是套,他都得試試,這也是他最後的機會!


淬鍊質變


《雍正王朝》拍的非常不錯,但好多地方不符合歷史,歷代王朝,掌握軍隊者得天下,比比皆是,十四皇子出任大將軍王不是康熙安排的皇位保障,應該是帶父親征,康熙非常喜歡親征,也說明這點!

雍正的確是位有作為的好皇帝,但不能說明他沒有篡位!

《雍正王朝》裡面,十四皇子出任大將軍王,根本不是雍正舉薦的,是康熙特意安排的!就是為了以後做皇帝,因為康熙突然過世,應該是腦溢血之類,或者心血管病,雍正篡奪了不該屬於自己的皇位,雍正當了皇帝,很多地方不符合常理,也是歷史學家研討的主題,第一,大義覺迷錄,雍正說的康熙當著八位皇子和隆科多傳位給雍正,歷史根本沒有這個事情,康熙死的時候,有一整天時間,只告訴了其他皇子傳位給雍正,為什麼不直接告訴雍正?朝鮮使者曾密報朝鮮國王,說雍正篡位,第三方的評論應該是歷史的真相!第二、十四皇子出征的規模幾乎跟皇帝規格一樣,也說明了,要傳位給他的意圖!基本得到了朝廷官員和皇子的認可,第三、八皇子,是群臣最看好的太子人選,也是最有才能的,不比雍正差,雍正王朝康熙評價皇八子,說他會毀了清朝,怎麼可能?就是因為,他在朝廷影響太大了,形成了另外一個政治中心,康熙非常怕大權旁落,直接廢了他!後來恢復了太子,幾乎也是個怕大權旁落的妥協,太子基本也是個非常有才能的人,根本不是電視劇裡面寫的那種酒囊飯袋,佟國維敢冒著風險,舉薦八皇子,也承擔了相當大的風險,佟國維在清朝是個文武雙全的,根本不是雍正王朝裡面說的那種見風使舵的人,說佟國維和康熙聯手廢了八皇子,幾乎也是鬼扯,康熙後來又廢了太子,也是非常怕大權旁落,直到最後康熙老了,從新考慮的太子人選就是十四皇子,在清朝這個非常重視戰爭和武將的朝代,康熙不可能讓一個不會打仗的文官來做皇帝!讓十四帶兵平亂,也不是為了建功立業,實際就是帶父親征,說白了就是為了讓他掌握軍權,歷史上康熙多次親征也說明了這點,康熙歷史上多次親征,去那麼遠,難道不怕朝廷有人叛亂?說不可能把繼承皇位的人派那麼遠,我覺得有些牽強,因為康熙沒想到自己會突然病情變重。第四,康熙喜歡雍正的兒子乾隆也有些勉強,應該是乾隆自己說的!觀聖孫,是二月河自己寫的,歷史沒這個記載。我覺得康熙想傳位給太子的兒子,也有可能,但明朝的教訓,他也有點怕,第五,佟國維的兒子隆科多估計是背叛了康熙,電視劇寫的是佟國維的侄兒,也是鬼扯,康熙死後,他自己代傳康熙的口諭,說傳位給雍正,根本沒有什麼聖旨,現在的聖旨,估計都是雍正當了皇帝后偽造的,勝利者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討論什麼傳位於和聖旨的真假,也沒什麼意思,朝廷皇子和大臣不會反應那麼大,清朝的聖旨書寫非常嚴肅,怎麼可能隆科多來代寫?他可能代寫的資格都沒有,級別太低了,如果真的有聖旨,起碼是張廷玉等一些高管大臣來寫,這隻能說明,隆科多利用九門提督的身份,隱瞞了康熙要十四皇子歸來繼位,和雍正聯手派兵控制了皇宮,篡奪了皇位,八皇子的兒子寫的史記文章,隆科多口諭傳位雍正,並未寫八位皇子一起,也說明了這點!第九,雍正當了皇帝,馬上殺死了康熙身邊最親近的太監,說明了什麼?第九、雍正的母親,看到雍正當了皇帝,反應那麼大,皇宮發生的這麼大的事情,她不可能不知道!第十,十三皇子永祥掌握了豐臺大營的軍權,根本沒這回事,歷史上他是個有作為的文官,不是什麼武將!第十一、歷史應該是這樣,康熙突然病倒,雍正知道消息後,聯合親信隆科多派兵控制了皇宮,隱瞞了康熙傳位給十四的意圖,康熙突然去世後,由隆科多口諭,說傳位給雍正,十七皇子聽說後,都嚇了一跳,像瘋了一樣,跑了,說明他自己知道要發生大事了,躲了起來!他跟雍正非常親近的,他都沒想到雍正能當皇帝,雍正當皇帝成了事實,幾個皇子和大臣不服也沒辦法了,十四皇子想叛亂都無法了,皇帝傳位是皇帝的家事,也不是什麼外亂,沒人會幫你去打仗爭奪皇位!雍正派人去收繳了很多十四皇子和康熙的密信,說明了什麼?如果正常繼位,他怕什麼呢?

不過我個人覺得,雍正在傳承康熙和乾隆三代王朝,歷史作用不比康熙和乾隆差,在清朝的康乾盛世中,忽略他的歷史地位是非常不公平的!清朝的也是因為雍正的篡位變的繁榮,走向了一百多年的輝煌!


註冊電氣工程師講座


導讀:這一母同胞的哥倆是否說什麼不和?這倒也算不上,平時親兄弟自己有自己的觀點呢。在康熙末年的奪嫡過程中,老十四胤禵屬於八阿哥陣營。老四先屬於太子陣營,後來自成一體。再說老四從小就沒跟親生母親一起生活,而是歸皇后佟佳氏撫養。和從小在母親身邊長大的老十四自然不是那麼親密。等佟佳氏去世,胤禛迴歸母親身邊的時候人生觀價值觀早已形成。有不同的站隊也正常。至於大將軍王的安排,咱們在文中細說。


老四和老十四不是不和是不親密

胤禛和胤禵的母親都是德妃烏雅氏,但是自小雍正並沒有跟母親長大。雍正從小跟

皇后佟佳氏長大的。胤禵跟母親長大。你想最容易培養感情的青少年,哥倆長時間不見面肯定有生疏感。在這期間,二人根據自己的選擇走向了不同陣營。老十四雖然是老八陣營的,但是在康熙晚年生出了自己的小心思。


大將軍王的安排

康熙老爺子關於大將軍王的安排是深謀遠慮,兼顧了國家利益和考校諸位皇子的心思。這是一招妙棋。

1、首先,老十四是知兵之人。就任大將軍王能力方面絕對夠。並且,這個人選奪嫡的兩大集團都不會反對。絕對是老四和老八都無法拒絕的人選。雖然之前老八和老四都想親自上陣,但是雙方萬一不配合那西北戰局是相當危險啊。老四是通過鄔先生猜透了康熙的心思,而老八在爭奪大將軍王失敗後也可以接受同為一方陣營的胤禵的任命。


2、這個大將軍王康熙還真不是安排給老四的皇位保障。老十四去西北,一來是權衡以後的人選符合國家利益;二來,也是不想讓胤禵捲入奪嫡風波。其實在老四提出老十四就任大將軍王的時候,就已經簡在帝心。這個皇位是妥妥的了。老八等人看到老十四就任大將軍王,還幻想著登上大位的可能。真是愚不可及。或許在八爺黨看來即使老八做不了皇上,老十四當了也是自家人比胤禛繼位強多了。


3、老十四以為自己做了大將軍王是皇阿瑪的認可,隱約感覺說不定還能有登上大位的可能性。這就是要讓馬兒跑,就給給他草的帝王心術。到了西北的老十四還不兢兢業業,發揮全部才能平定西北嗎?


4、胤禛的皇位保障:

康熙留給胤禛的皇位保障其實就是圈禁在宗人府的老十三胤祥。提前託付老四後,由康熙的貼身侍衛張五哥帶著金批令箭放人、奪權,軍隊在手保證雍正登基的順利進行。在名分已定的情況下,由陝甘總督年羹堯隨時可以切斷西北大軍的後勤補給。所以即使老十四有傭兵謀逆的心思也沒那個機會。無奈之下,也只能痛快痛快嘴發發牢騷罷了。因為他也知道雍正不會殺他。


所以說帝王心思,著實套路深啊。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話說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十四阿哥胤禵當上大將軍王后,很多多人都認為康熙皇帝有意要傳位給十四阿哥胤禵,這次西北平叛出征時使用的是天子御駕親征的禮儀,可見康熙皇帝非常看中十四阿哥胤禵。

可是隨著時間的發展,西北戰事業穩定下來,康熙皇帝卻日漸衰老,說不定啥時候就駕崩了,可以在這期間康熙皇帝一直沒有下旨調十四阿哥胤禵回京,好隨時繼承皇位,而大將軍王胤禵為同樣在西北軍中心急如焚的等待繼承皇位,可惜等來卻是四阿哥胤禛登基當上雍正皇帝的消息,而他被雍正皇帝下旨免掉大將軍王的稱號,同時被大內侍衛看押回京奔喪!直到此時,十四阿哥胤禵依然認為皇位本是自己的,而現在被四阿哥胤禛暗中搶去了,所以雍正皇帝才會下旨撤的官職,並讓陝甘總督年羹堯防範他的西北大軍,同時還派侍衛看押他。

就在這種情況下十四阿哥胤禵也沒有帶西北大軍殺回京城和雍正爭奪皇位,其實這也是康熙皇帝在傳位給四阿哥胤禛時,絲毫沒有考慮十四阿哥會帶領十幾萬西北大軍叛變,殺回京城和四阿哥胤禛爭奪皇位,這時因為康熙皇帝戎馬一生,他知道西北打仗其實的打的都是糧草後勤,而十四阿哥經過幾年帶兵打仗,也知道糧草的後勤的重要性,一旦十幾萬大軍沒有糧草供應,根本無法從青海前線殺到北京,也許走到半路就解散了!

此外還有一點就是清朝軍隊中的八旗制度,滿洲八旗是上三旗和下無旗組成,其中上三旗的人只聽命於皇帝的,所以一旦十四阿哥胤禵不聽新皇帝的命令,想去造反,這些上三旗的人是不會聽從十四阿哥的命令,同時下五旗的人也未必會聽十四阿哥胤禵的命令,要知道他們的家人和親人都在北京,誰敢參與造反,雍正皇帝就抄誰的家,所以沒有人會冒險跟著十四阿哥胤禵去造反,再說沒有年羹堯提供糧食,十四阿哥的軍隊用不了多久就人心渙散。

真正能影響到四阿哥順利繼位的人,只有隆科多一個人,因為他手下大約兩三萬軍隊,既能幫助皇子勤王護駕,又能爭幫助皇子爭奪皇位,所以康熙皇帝把這樣重要的官職安排給隆科多了,在康熙皇帝的皇子中,論親戚關係,隆科多和四阿哥胤禛最近,我們都知道四阿哥胤禛生母是德妃娘娘,但他的養母卻是孝昭仁皇后佟家氏,也就是隆科多的親姐姐,所以隆科多是四阿哥胤禛的舅舅。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隆科多是託孤大臣,是他宣讀的康熙遺詔;而在歷史上,康熙皇帝去世時身邊只有隆科多一個人在,也是他宣讀的康熙遺詔,可見康熙皇帝早就安排好自己的後事了。十四阿哥胤禵只是空歡喜一場,而最後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大臣卻是之前誰也看不上的隆科多!

可見康熙皇帝根本沒有傳位十四阿哥胤禵皇位的打算,之所讓他去西北打仗一是分解八爺黨的實力,二是立些功勞,這樣的話四阿哥胤禛到了皇帝說不定會重用他。

帶球想過人


一是西北軍事所需,二是與老四,老八相互制約,打了勝仗不會坐大震主,三是瓦解了八爺集團,也為老四登基排除障礙


衛功奎律師


康熙六十一年

康熙帝病重於床榻

九龍奪嫡到了見分曉的最後時刻

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

同父同母的親生兄弟

生在帝王家,同室操戈

所有人以為皇位繼承人是十四阿哥

當時老十四被康熙帝所器重

冊封為徵虜大將軍王

康熙末年

吏治腐敗貪汙嚴重積難重返

而晚年的康熙帝以寬仁治國理政

清帝國正需要一位像老四這樣的改革派

於是康熙帝最後的遺詔

滿蒙漢三種文字

傳位於四阿哥胤禛




擺渡歷史君


在皇權面前,沒有和與不和。大將軍王是康熙把朝中阻礙雍正登基的勢力引走。


80後央企職場人


雍正與胤禵是否真的不和,出任大將軍王難道不是老爺子安排的皇位保障軍,必竟同父同母的親兄弟並能助力的唯一。雍正上位與後執行的政策損害了太多既得利益者,野史顛倒黑白常有,贏政不也是被汙千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