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胤禩逼宮前到景陵鼓動胤禵,胤禵一句“我不會不管”有什麼深意?

青燈問史


首先糾正一下,在電視劇《雍正王朝》當中,廉親王允禩到景陵鼓動十四王爺允禵,並非是在他逼宮之前。具體的說是在廉親王鼓動群臣“保張廷璐,保諾敏”的時候。這是廉親王允禩和雍正在雍正朝的第一波鬥爭。

廉親王鼓動十四王爺允禵出面和雍正鬥,其實很明顯的利用雍正對允禵的打壓讓允禵極度不滿的情緒給雍正再樹立一個有分量的對立面,允禵是雍正的親弟弟,如果親弟弟站出來公開和雍正造反,在整個朝野會形成對雍正不利的局面,這個局面就是“眾叛親離”。

但是,允禵並沒有輕易地上允禩的套,面對允禩的一番慷慨激昂的鼓動,允禩顯得比較冷淡,這種冷淡是“心灰意冷”。他不相信他的這個八哥還能有多大的能力和勢力扳倒雍正,所以他的反應是:我累了,你們願意鬥我不攔著,但是我是不想再鬥下去了。這讓廉親王允禩感到很失望,但是允禵最後還是說了一句:當然,你們處下風的時候,我是不會袖手旁觀的。

允禵的這種“既不願意出頭露面,也不願意徹底放棄”的態度,反映出了允禵的一種矛盾的心理,他既不甘心本來屬於自己的皇位就像“煮熟的鴨子飛了”,,也對八阿哥胤禩的能力和實力很不放心,其實,他內心裡還是很懼怕那個“六親不認”的親哥哥雍正的。他已經領教過雍正收拾他的手段。在撫遠大將軍封任命上,他搬出來皇太后也沒好使,不但沒有當上撫遠大將軍,還被雍正罰去守陵。

總的來講,允禵對於廉親王允禩的鼓動或者說煽動本身並不太感興趣,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允禵對廉親王允禩當年在奪嫡和奪位之爭當中的表現非常不滿,在他被封為大將軍王離京赴西北評判之際,他和八阿哥胤禩的約定是一旦康熙駕崩,八阿哥胤禩負責控制京城的局面,而他就可以帶領大軍返回京城“勤王”,當然,他和八阿哥允禩都認為在這之後應該是自己當皇上。但是事情的發展並非如他們所願,更加過分的是當允禵被雍正派圖理琛“押解回京”之後,他發現他的那幾個信誓旦旦的和雍正“不共戴天”的哥哥們,都已經老老實實的當上了新朝的臣民,包括他大鬧靈堂這些哥哥們幾乎沒有人敢站出來給他哪怕是“道義上的支持”。

這種相互利用相互算計的“同盟關係”胤禵大概是看明白了,所以也就不再報什麼希望。廉親王允禩的鼓動也就沒有多大的誘惑力。

第二,十四王爺允禵對廉親王的能力十分懷疑,很不看好。自康熙朝九子奪嫡凡近十幾年的爭鬥過程中,八阿哥胤禩似乎總是手握一把好牌然後被人“扣底”,這種情形從太子第一次被廢之前允禩的第一次出手開始,就沒有過任何改觀,作為曾經的“八爺黨”的核心人物,十四王爺允禵看的很清楚:利用刑部冤案扳倒太子,反而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一廢太子之後,再公開推舉新太子的過程中,幾乎是“唯一人選”的八阿哥胤禩,不但是高票無法當選,還讓康熙順勢瓦解了八爺黨和佟國維之間的聯盟。

在太子二次被廢之後,推舉“大將軍王”的時候,八阿哥胤禩為了自己能夠出任這個大將軍王,不惜和也是對大將軍王志在必得的十四阿哥胤禵分道揚鑣,從相互支持和合作轉向相互利用相互欺騙甚至是相互拆臺。允禵對允禩的信任度已經非常的低了。

在康熙駕崩的當晚,關鍵時刻掉鏈子的還是胤禩,在此之前,八阿哥胤禩也算是做了很多的“運籌帷幄”的應急預案,包括通過成文運控制豐臺大營,以策應他在京城內的行動,但是,看似很有水平的預案,實際上卻是“銀樣蠟槍頭”中看不中用,更是不堪一擊。當晚毫無還手之力的允禩,只好向雍正磕頭稱臣。

這些在十四王爺允禵的眼裡最終就會變成廉親王允禩“不靠譜”的印象,因此廉親王鼓動十四王爺允禵從根上就是徒勞的。

而允禵最後說的那句“不會袖手旁觀”的表態,除了“瘦驢拉硬屎”的撐面子之外,說明十四王爺允禵的不甘心,他一方面不再想上廉親王允禩的“賊船”,另一方面呀也要向允禩表明一個態度,那就是他胤禵即使要和雍正鬥,也只能是自己單打獨鬥,他可以在關鍵時刻施以援手,但他自己是獨立的。

其實允禵的這句話,也僅僅就是一種態度而已,並且是以“關乎面子”為前提的態度。所謂的“不袖手旁觀”也沒有太大的底氣。而雍正對十四王爺允禵的打擊是“全方位”的,以摧毀允禵的心理為前提的。在允禩看來他這個親哥哥不但搶了他的皇位,還搶了他的女人(喬引娣),甚至剝奪了他的自由和話語權,允禵的“不袖手旁觀”的最大的實際行動也就是三個字“不合作”。

但是,對於皇位越來越穩固的雍正來講,胤禵的合作或者不合作其實沒有什麼太實際的意義了。


步武堂


胤禵的一句“我不會不管”,恰恰是一句客套話,此時的胤禵已經無心再參與八阿哥與雍正的利益衝突了。

十四阿哥胤禵與八阿哥胤禩的樑子,實際上在康熙在世的時候,就已經結下了。

在十四阿哥胤禵的心中,一直有一個怨念,那就是當年康熙在世期間,百官推舉大將軍王的時候,那一句“誰當上了當將軍王誰就是康熙的繼位人”。所以,胤禵也就從這個時候開始,真正有了想要奪取皇位的打算。

十四阿哥被康熙封為“大將軍王”,帶領朝廷的十萬兵馬前往西北平叛,同為一黨成員的八阿哥胤禩卻暗中派鄂倫岱監視胤禵,並且成為胤禵平叛的掣肘。而在胤禵發現鄂倫岱的真實身份後,又來了一出“反間計”,離間了鄂倫岱和八阿哥胤禩的關係,再加上雍正的支持,打贏了西北的戰爭。

此時,八阿哥胤禩等人已經對於十四阿哥胤禵產生了不滿與怨言。

而在康熙壽誕的時候,八阿哥胤禩等人又暗中掉包十四阿哥胤禵為康熙進獻的壽禮,由原本的賀壽變為了對康熙的詛咒,而這也直接導致了康熙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不久之後便去世了,即便是康熙真的有想法傳位給胤禵,胤禵也趕回不到北京了。

這就更加使得胤禵和胤禩之間的矛盾更加的尖銳。

而在康熙去世之後,胤禵得到的消息是,既不是由自己繼承皇位,也不是由八阿哥胤禩繼承皇位,而是有他的四哥雍正繼承了皇位,胤禵也因為胤禩等人不作為而使得自己的失望到達了頂點。

實際上,從這個時候開始,胤禵已經與胤禩等人正式的分道揚鑣了,他不會也不準備再幫助胤禩,因為此時的胤禵已經徹徹底底看清了胤禩的為人,也終於明白,自己始終只會是胤禩利用的棋子,而不是真心的互助的同黨與兄弟夥伴,所以,對於胤禩與雍正之間的衝突矛盾,十四阿哥胤禵果斷會選擇中立,兩不相幫。

至於那句“我不會不管”,僅僅是一句客套話而已。


不得不說的是,此時的胤禵已經被雍正整的徹底服了氣,已然是無心再戰了。

胤禵從西北迴到北京之後,雍正對其的打擊可謂是不遺餘力的。

雍正先是剝奪了胤禵的兵權,隨後開始不斷排擠和打壓胤禵,直至將胤禵派去看守皇陵,徹底驅逐出了京城。

然而這還只是一個開始,隨後雍正不僅下令撤換了胤禵身邊的全部宮女和太監,使得胤禵處於嚴密的監視之下,甚至還將胤禵心愛的女人喬引娣搶奪到了自己的身邊。

此時的胤禵已經感受到雍正的手段與厲害,不僅讓自己的前途毀於一旦,還讓自己的身心受到了極大的羞辱和創傷。

可以說此時胤禵已經徹徹底底的被雍正整的沒有脾氣,他現在已然沒有了在與雍正對抗的打算,只是想安安穩穩的先保全自己,進而迎合雍正,期盼著雍正能將喬引娣早日放回到他的身邊,僅此而已。

而對於八阿哥胤禩與雍正之前的爭奪,也確實是有心無力了。


雍親王府


其實八爺到這個時候已經是魔怔了,他的目的也已經不再是做皇帝了,而是要逼死雍正才肯罷休。

他去拉攏老十四的主要目的,除了是要增強力量奪權之外,他還要逼雍正殺死親弟,他要讓康熙、讓天下人都看看,雍正繼位就是個錯誤。

八爺拉老十四下水,讓雍正有顧忌之餘,還要增強輿論力量

雍正和老十四是一母同胞,只不過因為一些宮裡的規矩才導致了兩人關係越來越生疏了。可這是瞭解情況的人才會知道,我等民間老百姓可不會管什麼規矩,我們只知道“打仗不離親兄弟”的道理。

八爺雖然自認為已有“九成勝算”,但還有“一成天意”的不穩定因素。他自己就多次吃過這“一成天意”的虧:第一次廢太子的時候,明明已經掌握了九成官心的八爺胤禩,偏偏就敗給了康熙皇帝的“一成天意”;“死鷹事件”後,自負已經掌握九成兵力的“八爺黨”,又是敗給了那“一成天意”。老八這次要十足的勝算才能出手,一出手就要不做不休。

而老十四對八爺說了:“你們出事我也不會不管”的話,也就是在表明自己的立場,聽到這話的時候,八爺知道一切都準備就緒了。在後面第三十五集裡,伯倫樓裡那大爺那套“十四”改為“第四”的說法已經開始傳出去了,謠言一傳十十傳百,傳到最後就成真的了。

老八去找老十四,就是要爭取這“一成天意”,也就是輿論的力量。無論如何,只要天下人都認為的“皇位繼承者”能站在他們這一邊,就算最後真的輸了,也還有野史秘聞為他們辯護。明著爭不過雍正,暗裡也要把他搞臭。

八爺自己也說過:“活五十年也是死,活一百年也是死,就要看怎麼個死法”。照他的觀點是,能爭到權力那是最好的,爭不到也不能讓雍正好過。劇情最後的曾靜所寫的“雍正十罪”,不就是由“八爺黨”傳出來的嘛!雍正看了是汗流浹背,背脊涼嗖嗖的。

所以即便老十四最後沒有出現在“八王議政”的朝廷上,但他所做出的貢獻已經夠了。雖然“八爺黨”最後還是輸了,但他們卻還是顯得毫不在意。

雍正哪裡能想到,這個人稱“賢王”的弟弟居然如此心胸狹隘。安排瞭如此多後手讓自己來收拾:親兒子弘時是一手;親弟弟允禵是一手;同為滿族的八旗子弟是一手;佔據全國大部分人口的漢族也是一手。雍正看似贏了朝堂之戰,實際上更是陷入十面埋伏的局勢之下


一貳一橙


胤禵是說“我不會不管”,但說實話他其實什麼都管不了。坐擁西北幾十萬大軍的時候,他如此風光,結果不還是被雍正斷了糧草,然後一道詔書被召回了京城嗎?

而蟄伏多年卻壯心不已的胤禩再次出擊,志在必得,正如他自己所說,已有九成勝算。那麼他此番前來,真的是來搬請老十四胤禵出山幫助自己的嗎?



或許是,但不完全是,更多的可能是對胤禵的一種試探,試探一下胤禵目前究竟站在怎樣的立場上。胤禩知道,現在的胤禵被困在皇陵多年,要兵沒兵,要錢沒錢,要人沒人。但胤禩最擔心的一點是,胤禵是不是還在對當年的傳位問題耿耿於懷。

眾所周知,康熙傳位雍正之時,只有胤禵遠在西北,沒有在場。而恰好也就是他,對雍正繼位的合法性產生了極大的懷疑。因為康熙選他做大將軍王時,對他寄予了厚望,朝野也猜測胤禵一旦立功,就會成為儲君。所以當雍正繼位後,胤禵回京奔喪,大鬧靈堂,話裡話外都在表達著一個疑問:皇阿瑪究竟把大位傳給了誰?



胤禩最擔心的是,一旦他與雍正鬥到兩敗俱傷之際,胤禵會不會突然出手,漁翁得利?胤禩不會忘記,當年自己搞了個死鷹事件,把胤禵送給康熙的天石調包了,這實際上是胤禩與胤禵公開決裂的信號。而這次,胤禵會不會還記著仇,在背後插自己一刀,也插雍正一刀,然後自己成功上位?



所以胤禩此番前來就是來試探的,而胤禵的回答令胤禩十分滿意。他說自己不想再爭了,但如果胤禩落了下風,自己也不會不管。胤禵可能更多的是通過表達這樣一種立場去自保,畢竟萬一胤禩成功架空了雍正,自己總歸還是要面對如何與胤禩相處的問題,先把態度表達清楚了比較好。而如果雍正贏了胤禩,他就更不必擔心了,雍正早就瞭解他這位親弟弟的立場了,要為了這個殺他早就動手了,也不會大費周章讓他來守陵了。


達摩說


首先說明一下:應該是胤禵說:我也不會袖手旁觀。不是我不會不管,大意相同,請大家勿噴。

這是一個梗。

如果參照當時的情景,老十四胤禵已經守墓多年,當年的大將軍王在回京的那一刻,雍正繼位後那一刻就被剝奪了職權,後年羹堯取代老十四,平定了西北叛亂,因為年羹堯觸動了雍正的利益,也被雍正賜死在杭州城下。

年羹堯的大將軍王位置隨即被漢將嶽中琪取代,不僅如此,嶽中琪手下的班底也不是年羹堯的班底,更不是嶽中琪的班底,而是雍正新晉的班底,這點,在嶽中琪取代年羹堯的時候就說明了。

所以說,再過若干年後,到胤禩調兵逼宮的時候,胤禵的班底都不知道在哪裡給人提鞋去了。胤禩此時找胤禵,不知道老十四胤禵還有多少資源可用。

估摸著這時候的胤禵連光桿兒司令的資格都已經喪失了,像老九老十府上可以到處搖舌搬弄是非的那大爺那樣的人物只怕都找不著了。

老十四這時候唯一可用的資源,只怕就只有老四胤禛,雍正帝的親弟弟,雍正親皇兄的身份罷了。

那老八胤禩這時候為什麼要找這個早已失去威風的大將軍王呢?

老八與老十四在奪嫡的時候,看起來似乎是一夥,都屬於八爺黨的人,但是事實上,兩人的心從來就沒到一塊兒去過。胤禵在西北當大將軍王的時候,老八卻派人安插在他的左右,被胤禵識破後,胤禵又來個反間計,二人明裡似乎親切得很,但是暗地裡的較量很早就開始了。

二人心裡都明白,時分時合其實早就影響了相互的實力,只是不好撕破臉而已,因為一旦撕破臉,雙方的實力都大打折扣,那就更沒有實力對付老四或者太子黨了。

康熙六十大壽的時候,胤禵送了塊兒天石,卻要通過老八他們轉交給康熙,這其中的意思可想而知。這丫為何不直接呈給康熙呢?後來就有了康熙大壽時候死鷹的事兒,康熙沒有追究,是怕因此引起一個亂字。

老八胤禩用死鷹換了天石,這事兒老十四隻怕是心知肚明,老康熙雖然沒有追究,他老十四心裡可明白。你老八把我當槍使了一回,跟沒事兒似的,我可不是傻瓜。

總歸是親兄弟老四胤禛當了皇帝,好歹老十四不是其他的皇子,再怎麼鬧,雍正也不會把胤禵格外怎麼樣。雖然此時胤禵光桿兒司令都談不上,就這身份,也是尊貴不已。

老八的來訪其實在胤禵意料之中,這老兩哥倆這輩子的爭鬥估計也該有個結果了,不然,老八胤禩不會在這個時候來找他,找他這個只剩下身份的兄弟老十四。胤禵心中明白,老八與老四隻怕是該到了結的時候了。

說實話,胤禵這時候是真沒有什麼資源可以入夥的,他唯一的希望只怕是雙方鬥得你死我活的時候出來振臂一揮,那老八老四就都傻眼了。

這,正是老八擔心的地方。若說老八胤禩的九成勝算,胤禵的這點希望只怕就算兩成。

說老八謹慎嚴密,這可能就算是吧,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老八胤禩所以來到景陵,他想穩住胤禵,看看胤禵的想法。至於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雍正早就洞察這一切,那是後話。

胤禵當然也知道老八胤禩的來意,他是害怕自己利用雍正親兄弟的身份,在二人打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漁利。

這個利,還真是個天大的利。如果真有那麼一天的話。像老十四這樣的人精兒,自然明白得很。

如果這時候,他答應了老八,站在老八一起,估計胤禵自己都不會信,老八自然更不會信,那老八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看老十四的立場,不為我所用,至少也別摻和。

如果老十四站在老四一邊,那老八隻怕就要先對自己下手,剷除或防死了這個絆腳石,再圖逼宮。老八能在康熙的壽宴上換死鷹,剷除或者防死老十四怎會做不出來?到那時候,就算老八老四打的不開交,老十四隻怕也沒有振臂一揮的機會。

所以,老十四的立場很重要。胤禵很聰明,焉能不知老八的想法。

所以,胤禵說了句:你們落下風的時候,我也不會袖手旁觀。看似是站在了老四一邊,實則是老十四保命之策,如果他不這麼說,老八就會視他為逼宮的絆腳石,關鍵時刻除掉他也不是不可能。

可是老十四有什麼實力去管呢?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這不過是老十四胤禵的聰明以尋求自保罷了。


青燈問史


先糾正一下問題啊,這段劇情不是發生在八王議政逼宮之前,而是發生在科場舞弊案之後。

在《雍正王朝》中,老十四胤禵一直是一個叛逆者的存在,本跟老四胤禵同父同母,偏偏加入了老八胤禩的陣營。

後來被康熙帝任命為大將軍王,開始作為一支單獨的力量參與到奪嫡大戰,並最終敗下陣來。即使雍正帝即位之後,他仍然不信命,多次詢問圖裡琛也罷,老十三胤祥也罷,最終接受了現實。

但是在老八胤禩鼓動他搗亂的時候,他為什麼說了一句:

“你幹你的,等你們落下風的時候,我也不會袖手旁觀。”

一、

老十四胤禵還算是幸運的,這麼跟自己的親哥搗亂,回京奔喪途中就質問圖裡琛,回來還大鬧靈堂。後面還有慫恿富寧安搗亂,以及在太后面前說壞話,但雍正帝氣歸氣,還是念及兄弟關係,保留了性命。

作為曾經的八爺黨成員,在雍正帝即位之後,即使之前有所隔閡,但由於利益原因,還是繼續面和心不和地走在一起。

於是在經歷了山西諾敏案和科場舞弊案之後,老八胤禩找到了老十四胤禵的府上,提出一個計劃,那就是無論如何也要保下諾敏和張廷璐,以便讓雍正帝出醜。

其實老八胤禩的目的絕不是僅僅在於讓雍正帝出醜,其目的有三:

一是繼續拉攏朝臣,比如以諾敏為主的一些“清官”,以張廷璐為首的一些“清流”,同時也拉攏了他們倆背後的隆科多和張廷玉這種重量級大臣。

二是挑戰雍正帝的權威,一旦這兩個人處理不了,那麼以後雍正帝的指令很難順利執行。與此同時,也讓世人看清楚,雍正帝不過如此,即位後推行了這麼幾件事,件件做砸,毀壞名聲。這樣也就達到了老八胤禩所要達到的效果,雖然他是皇上,但是政令得不到執行,說的不算,一切白搭。

三則是繼續把持任免權,別忘了這倆人都是誰舉薦的,一個隆科多,一個就是他老八胤禩。要想留住舉薦權,他就必須得保住他們曾經舉薦的人,這也是他跟雍正帝爭奪的焦點所在。

在楊角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過,山西諾敏案和科場舞弊案,疑點重重,尤其諾敏案。雍正帝也是追繳過戶部欠款的人,難易程度比誰都清楚,之所以這麼魯莽賜匾,目的就是斬草除根,剝奪隆科多和老八胤禩的舉薦權啊。

二、

再說老十四胤禵,此時的他是什麼心態呢?

他為什麼先是拒絕了老八胤禩,提到自己現在沒有這個心思,也不想折騰了,但是隨後轉身的時候又補上一句:

“你幹你的,等你們落下風的時候,我也不會袖手旁觀。”

但,很不幸,他這句話最終還是食言了,在老八胤禩落下風的時候,他確實是袖手旁觀了,為什麼呢?

因為他早就明白,自己永遠成不了八爺黨的核心成員,不僅對方防著自己,自己也不甘心。

早在康熙帝還在的時候,他們之間的明爭暗鬥就開始了,最明顯的事件就是舉薦大將軍王事件:

實際上任何一位皇子,只要不傻,都能分析出康熙帝最希望誰能出任大將軍王。為了這個大將軍王,老四胤禛都開始搭弓射箭了,老八胤禩更是對老十四胤禵一番極力拉攏加警告。

仔細看那段對話,老八胤禩嘴上說著老十四胤禵最適合當大將軍王,也說誰當大將軍王誰就是未來的皇上。這時候相當考驗老十四胤禵,他不管怎麼接話,都難免被懷疑。所以他直接發誓,即使當上大將軍王,也保駕八哥當皇上,甚至不惜歃血為盟。

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真的想當大將軍王,但是朝堂之上八爺黨的表現讓他失望了,如果不是老四胤禛的舉薦,真說不好大將軍王花落誰家。

三、

等真到了大將軍王任上,老十四胤禵開始策劃脫離老八胤禩的控制,策反了鄂倫岱,併成功地在康熙帝壽辰之前打了勝仗。

這一刻起,就宣告了跟八爺黨決裂,所以老八胤禩也給他玩了出狸貓換太子,壽石換成了死鷹。

遠在西北的老十四胤禵,突然就軍費不足了,突然就按日供應了,突然就接到命令,要他回京奔喪,而身後遠遠地跟著三千年羹堯的人……

可想而知,老十四胤禵的內心得多少失望,既有對康熙帝的失望,也有對老八胤禩的失望。對於前者,在路上他就問過圖裡琛,大位究竟傳給了誰?為什麼京城要戒嚴?為什麼軍需按月分配變成了按日?你們究竟在怕什麼?

不僅問圖裡琛,後來老十三胤祥去找他,他照樣問老十三胤祥:

“皇阿瑪當初究竟把皇位傳給誰?你為什麼趕到豐臺大營奪兵權?雍正為什麼急急忙忙地部署年羹堯暗中斷我糧草?”

對於後者,在回來的路上他就感慨了,八哥啊,你們在京城幹什麼吃的,除了會算計我以外,怎麼不對付一下老四胤禛呢?在回京的半路上,他在破廟就感慨了:

“八哥、九哥、十哥你們在京城做什麼吃的?你們這些酒囊飯袋,飯桶……”

所以,對於皇位爭奪戰的失利,他是不服的:

“可這樣子輸法我至死也不服!”

四、

老十四胤禵不服是不服,但雍正帝的權威擺在那裡,已經成為了既定現實,不服也得服!更重要的在於他們有共同的母親,不管他願意也罷,不願意也罷,太后烏雅氏總是在那裡。

老八胤禩前來找他,也僅僅是把老十四胤禵當做一顆棋子,一顆搗亂的棋子:

要知道此時的老十四胤禵,要錢沒錢,要兵沒兵,要權沒權,除了能搬出太后說句話外,毫無話語權而講,甚至連朝會都沒權力參加。

但老十四胤禵太過陰險,不管是之前偽造太子調兵手諭,還是耍心眼乾清宮前跟老十三胤祥對打。再到後來轉寄太子跟任伯安的書信,無一不表明,他是一個相當陰險之人。在康熙帝壽辰之前,老八胤禩就跟老九和老十講過,鄂倫岱肯定是被老十四胤禵耍心眼偽造書信策反的。

所以,如果自己跟雍正帝爭鬥得不可開交,甚至兩敗俱傷之時,老十四胤禵會不會突然在太后烏雅氏的支持下,蹦出來坐收漁翁之利?即使他不會坐收漁翁之利,萬一打虎親兄弟,他加入了雍正帝陣營呢?

而老十四胤禵也很聰明,什麼話都不能說死,畢竟此時的雍正帝確實也沒有坐穩位置。財政空虛,科舉舞弊,西北戰事又起,朝政是一塌糊塗,萬一老八胤禩勝了,自己還不是得低頭?更重要的是自己認命了,身邊不是有一個喬引娣嗎,與其爭鬥不休,不如安穩做個性福王爺!

所以,話沒有說死,雖然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但最終還是加上一句不得罪他的話,說不會不管。

但這種回答,雙方都很滿意,老八胤禩得到了滿意的回答,老十四胤禵也得以脫離八爺黨,做好切割,以免最終受到牽連。

不管怎麼說,老十四胤禵大鬧靈堂也罷,在烏雅氏面前說壞話也罷,不是什麼大逆不道,不過是爭口氣罷了,況且那是他們的家務事,別人無權干涉。而老八胤禩搞得一系列動作,甚至後面的八王議政逼宮,那是要置雍正帝於死地啊。

老十四胤禵再傻,也不會傻到看不清形勢,畢竟此時能保護自己不丟命的,恰恰是雍正帝啊!

所以,他雖然答應了老八胤禩,但是最終也沒有什麼大的動作,當然,沒有大動作,還是有點小動作的。比如給富寧安寫信,讓他搗亂,比如到烏雅氏面前狀告年羹堯,等等。不過他也付出了相應的代價,那就是自己最愛的女人喬引娣,硬是被雍正帝搶走了……

其實想想,親兄弟之間鬧成這樣,也挺悲催的!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


楊角風發作


準確來說,應該是在山西通省官員欺瞞朝廷和科場舞弊案發生之後,胤禩企圖通過這兩件糗事來整倒雍正,為此特意到老十四府上鼓動胤禵。不料,經過大鬧靈堂的老十四委婉地拒絕了胤禩,只說了一句“你幹你的,等你們落下風的時候,我也不會袖手旁觀。”那麼一向野心勃勃的胤禵此時為何會轉變態度,不再跟著八爺黨興風作浪了呢?

首先,康熙六十年發生的“死鷹事件”已經使胤禵和八爺黨之間出現了較大的嫌隙。老十四派人從西北送回一塊寫有“壽”字的隕石做為恭賀康熙六十大壽的賀禮,結果卻被胤禩等人偷龍轉鳳,替換成了一隻死鷹。如果說此前胤禵跟八爺黨只是面和心不和的話,“死鷹事件”促使雙方矛盾徹底激化,形成各自獨立的奪嫡派系。因此,老十四不願再被胤禩當槍使,從而只是模模糊糊的表了個態。

其次,康熙駕崩後,胤禵從西北返京大鬧靈堂。他不僅不聽從生母德妃的好言勸解,而且在雍正面前不跪不拜,毫無人臣之禮,說到底就是打心眼裡不服四哥做皇帝,故意想激怒他。

可性格急燥的雍正卻對胤禵的故意挑釁視若無物,用參拜皇太后的方式迫使胤禵下跪磕頭。經此一役,胤禵如同鬥敗的公雞,心知胳膊擰不過大腿,縱有千般不甘,萬般不願,但事實名份已定,再鬧也無濟於事。因此,他委婉地拒絕了胤禩的鼓動。

最後,山西女子喬引娣讓他感到人世間除了皇位的誘惑外,還有令人嚮往的神仙眷侶生活。政治上的失敗已成定局,但琴瑟和鳴的夫妻生活使他沉醉,消磨了他在政治上的進取心和挫敗感。老十四深深地迷戀上了這樣的生活,不願破壞眼前的美好,因而委婉地拒絕了胤禩的鼓動。

胤禩鼓動老十四出面對抗雍正,一方面是想通過雍正和胤禵嫡親兄弟的關係作掩護,讓老十四說服皇太后向雍正施加壓力;另一方面,利用胤禵對西北舊部的影響來牽制年羹堯,使西北軍務處處掣肘,進而起到打擊雍正威信的作用。

不得不說,老十四算是一位說到做到的漢子,不僅親自寫信鼓動舊部富寧安抵制年羹堯的軍令,而且時常入宮向皇太后訴苦,把雍正陷於不仁不義、手足相殘的境地,迫使雍正採用削除爵位、發配守陵的方式來處罰這位嫡親兄弟。最妙之處在於,雍正把老十四心心念唸的喬引娣從景陵押回宮中做貼身宮女,既剝奪了胤禵的最後一絲慰籍,又獲得了重塑自身形象的大好機會。


歷史茶坊


儘管和胤禛是一母同胞,但是十四阿哥胤禵一直很仰慕八阿哥胤禩的大度和才華,是八爺黨陣營堅定的一員,唯八阿哥馬首是瞻。

康熙有二十四個兒子,但是有能力爭奪王位的只有大阿哥胤褆、太子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

奪嫡之爭一開始集中在太子黨和八爺黨之間。其中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支持太子;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支持八阿哥。

在熱河狩獵時期,康熙撞見太子偷情妃子鄭春華,康熙大怒,派兵捉拿太子。


在廢掉太子之後,大阿哥因為執意處死太子,被康熙罵做“蠢豬”。三阿哥趁機供出大阿哥對太子實行巫蠱之術,導致太子精神失常,有落井下石之嫌,被康熙訓斥“讀書讀到了狗肚子裡”。二人提前出局。

在慌亂之際,十四阿哥胤禵模仿十三阿哥胤祥筆跡調來了凌普軍隊包圍熱河行宮,造成逼宮假象。

誰知張五哥從野外找回了十三阿哥和太子。由於不在場的證據,二人排除了調兵嫌疑。

康熙穩住局面之後,張廷玉向康熙進言:太子縱有奪位之心,絕無調兵之膽量,暗喻調兵手諭是假的。

十三阿哥和太子不在凌普軍隊當中,那是誰偽造的調兵手諭?懷疑對象到了八阿哥和十四阿哥身上。


為了儘快洗白自己,在康熙復立太子人選的情況下,十四阿哥極力舉薦八阿哥,甚至不惜和十三阿哥打了一架。

在明知道康熙不會讓八阿哥當太子的情況下,極力舉薦八阿哥,結果是什麼?會讓康熙更加討厭八阿哥。

為了給康熙造成自己是受八阿哥指使的印象,極力舉薦八阿哥,實際上是害了八阿哥。從這裡,八阿哥看出了十四阿哥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二人從此有了間隙。

那康熙知不知道調兵手諭是十四阿哥寫的?當然知道!自己的兒子有什麼樣的特點,當父親的能不知道?既然知道為何還要冊封四阿哥和十四阿哥的母親烏雅氏為皇貴妃?

有兩方面的含義:一,康熙喜歡十四阿哥為了兄弟不惜得罪皇權的品質,當然四阿哥擋住了康熙劈向十四阿哥的劍,體現出了四阿哥對十四弟的情義——在怎麼鬧下去,我們畢竟是親兄弟。

哥倆為兄弟甘願兩肋插刀的情誼打動了康熙,所以康熙對烏雅氏說:“你給我生的兩個兒子吆……”接著冊封烏雅氏為皇貴妃。

含義之二:母親成了皇貴妃,兒子自然就有當皇帝的資格。這就給了十四阿哥以希望和慾望,這是康熙分化八阿哥和十四阿哥的鋪墊。

接下來 ,康熙聽從四阿哥舉薦任命十四阿哥為撫遠大將軍王,並以天子的規格出征,臨行囑託“得勝歸來 ,另有重託”,這進一步增加了十四阿哥奪嫡的信心。

而四阿哥順勢安排年羹堯出任四川總督,掐住十四阿哥20萬大軍糧草;八阿哥趁機安排眼線在十四阿哥左右,妄圖遙控指揮十四阿哥。

十四阿哥和八阿哥的矛盾爆發體現在為康熙祝壽的時候,十四阿哥得到了一塊隕石,上面形成了天然一個“壽”字。十四阿哥派鄂倫岱帶到京城獻給康熙,如此的祥瑞康熙肯定喜歡。

但是,鄂倫岱曾經是八阿哥的門人,被十四阿哥策反。但是,進京之後,還是要拜年老主人的。結果,八阿哥指使九阿哥把隕石換成了一隻死鷹。

“死鷹事件”加速了康熙帝死亡,康熙心力交瘁,無力徹查此事真相 ,暗自開始準備後事,為胤禛登基做準備。



“死鷹事件”實際上已經導致十四阿哥和八阿哥決裂,只是由於康熙沒有徹查此時,二人之間的那層窗戶紙還沒有捅破。

從這裡可以看出,逼宮之前,八阿哥邀請十四阿哥加入共同對付四阿哥,十四阿哥未必買他的仗。所以十四阿哥對八阿哥說:“到時候,你們落下風,我不會袖手旁觀。”實際上,告訴八阿哥,你們玩,我不摻和。

為什麼不願意再摻和下去?

一、雍正的政績。

1.雍正繼位後,首先追繳各省藩庫虧空;接著實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雖然犧牲了八旗貴族的一部分利益,但是,換來了天下百姓的活路,也換來了國庫充盈。

2、開恩科,收取王文昭、劉墨林等新人進入官僚系統,補充新鮮血液。

3、重用年羹堯打贏了西北之戰。

以上幾點,使雍正的統治逐漸穩固,扳倒雍正不是那麼容易。同時使十四阿哥逐漸認識到儘管雍正做的不夠完美,但是基本上是繼承了康熙遺囑,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如果換作八阿哥執政,國家會是什麼樣子,他心裡很清楚。從這一點上說,十四阿哥是認同雍正的。

二、對於皇位的繼承問題,十四阿哥先是問過圖裡琛,後又問過到景陵邀請自己出山幫助雍正做事的十三阿哥胤祥,答案都是一致的。如果雍正篡位,依胤祥的忠義,會第一個不答應。所以二人最大的誤會已經消除。


三、自己和雍正是親兄弟,再怎麼鬧騰,雍正不會殺死自己。若果幫助八阿哥打倒雍正,八阿哥會不會給自己留條活路?“死鷹事件”就是最好的例子。

四、自己卸任撫遠大將軍王之後,雍正不可能給自己留下班底。嶽鍾琪取代年羹堯的時候,手下沒有自己的人,十四阿哥卸任也是一樣。自己只有皇子身份,沒有一兵一卒,這如何去和雍正鬥?

總上所述,十四阿哥說“假如你們落了下風,我不會不管。”只不過是十四阿哥搪塞八阿哥的一句空話而已。


品讀春秋001



提問者很明顯是將雍正王朝電視劇給看串了,將幾個不同時間段的劇情給糅合在一起了,沒看過的恐怕以為真是這樣,實際上壓根沒這回事…

所以接下來宋安之來一一糾正下。

老八說自己的勝算只有七成,並非是九成。

還有老八發動八王議政之前並沒有去景陵鼓動老十四。

老八一黨去景陵找老十四唯一一次是老九派人給老十四送了一封信,意思讓老十四不要出去幫雍正忙,老十四回了一句我死也死在這,當時是年羹堯被賜死以後。

至於老十四並沒有說過“我不會不管”這句話,也就是在科場舞弊案發生以後,對前來鼓搗他對付雍正的老八說了一句“我不會袖手旁觀的”。

糾正完以後,再說說老十四為何最後還是袖手旁觀來了呢?

因為他沒有利用價值,老八找了一個更好的替代品“弘時”。而且老十四已經被圈禁多年,曾經的部下,要麼如同富寧安一般死去,要麼被拆散到不知哪裡去了,根本沒有實力興風作浪。


宋安之


首先和大家糾正一個題主的問題,題主應該記混了,劇中八王爺允祀逼宮前中讓允禟策反了隆科多,自己招攬了四個關外進京協同整頓旗務的鐵帽子王,並沒有找允禵。當時允禵在景陵被幽禁,身邊的太監宮女都被雍正召回宮內,最喜歡的喬引娣都移情別戀,自己則受到雍正的嚴密監視。允祀精心設計,謹慎佈局如果這個時候去找允禵,必然打草驚蛇,讓雍正發現蛛絲馬跡,早早防備。所以允祀不會貿然去找失去人生自由的允禵,允禵已經遠離朝政十幾年,這時候的作用已經微乎其微,況且這次允祀推舉目標是三皇子弘時。



我們回過頭來說說題主“我不會不管”這句話的出處:

這句話發生在雍正新朝剛立,推選的新山西巡撫諾敏,不到一年時間還清了山西的虧空,被雍正賜匾“天下第一巡撫”。但是這件事確是諾敏做了假賬,在山西過個小橋都要收費這樣一點一滴的剝削百姓的事情被田文鏡曝光,雍正一登基第一件事就搞砸了。第二件事就是新朝新氣象急需人才儲備,所以開恩科考試,但是主考官張廷璐在三阿哥弘時的鼓弄下洩露考題,被李衛端了考場,一連搞砸兩件事,雍正的能力必然遭到置疑。允祀想借著這個機會招攬百官保住張廷璐和諾敏,讓雍正的恥辱永遠留在朝中,給外人留下雍正袒護自己人的形象。這樣的背景下允祀找了允禵出山。



但是允禵說這句話其實就是變相的拒絕了老八,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允祀在允禵當大將軍王以前曾這樣說

“誰當了大將軍王誰就是將來的皇帝”

逼著一腔熱忱輔佐他的允禵當場立誓自己推選允祀當大將軍王,如果自己當上大將軍王將來也會勤王保駕推選八皇子允祀登上皇位。沒想到後來允禵當了大將軍王卻依舊被允祀懷疑,允禵身邊安插不少允祀派去的人監視允禵。如果說允禵內心對允祀沒有任何的芥蒂,估計誰也不會相信。



第二,當了大將軍王的允禵開始慢慢建立自己的勢力,策反允祀的內應,覺得自己是將來皇位的人選,並且信心十足。但是沒有想到自己突然收不到來自京師的信息,糧草突然被斷,迎來的是自己大將軍王被撤,回京奔喪的噩耗。昨日誌得意滿的將軍王,今日身不由己的皇子,雖然稱不上一日兩世,但也是連遭打擊。從天堂到地獄,估計給誰心裡也不好受,所以有了一定的悲觀厭世,想沉寂一段時間,也可以理解。況且有喬引娣這樣一位可人兒陪侍左右,估計“從此君王不早朝”罷?



第三,雍正再怎麼不是也是自己的四哥,當年大將軍王的位置還是是老四給自己謀取的。老八的手段殺人誅心,估計允禵接受不了吧。“九王奪嫡”的時候,老十四不顧自身安危為老八辯護,可見他是一個熱血男兒,有軍人的膽氣,此刻他思想鬱結,估計也不想去這樣子做吧。雍正後來也只是圈禁這位反對自己最多,甚至都不向自己下跪的親弟弟,其實也是骨肉相連的同理心,是一種變相的保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