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 《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面世始末

《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面世始末

《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面世始末

1934年12月,《燕京學報》第九專號,刊印了一部名為《宋元南戲百一錄》的專著。書中附印了一頁珂羅版影印的《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題為“永樂大典小孫屠戲文”。這是繼北平圖書館景鈔本、1931年排印本《永樂大典戲文三種》面世之後,這冊從英國尋回的珍貴古籍首次展露真容。對於普通學者和讀者而言,《宋元南戲百一錄》讓他們第一次看到了《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的原始影像。時年36歲的作者錢南揚(1899—1987年),就此開始深入研討一個專門的學術概念“南戲”,併為之摸索考證了七年之久。

1979年10月,臺灣80歲的南戲研究專家錢南揚,終於完成了其南戲研究里程碑式著作《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他在“前言”中不無感慨的提到,學界中流行已久的《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失蹤傳聞。他寫道:

《永乐大典》卷一三九九一面世始末

《永樂大典》自卷一三九六五至一三九九一,凡二十七卷,收戲文三十三本,詳連筠簃刊本《永樂大典目錄》。這本《戲文三種》,乃是僅存的最後一卷。此書已流出國外,一九二○年,葉玉甫(恭綽)先生遊歐,從倫敦一小古玩肆中購回,一直放在天津某銀行保險庫中。抗戰勝利後,不知下落。現在流傳的僅幾種鈔本及根據鈔本的翻印本,可惜見不到原書了。這次校注,即據古今小品書籍印行會的排印本。

《永乐大典》卷一三九九一面世始末

錢南揚可能是為數不多的曾經見過原書,或者至少見過原書部分影印內容的學者之一。但他仍然沒能看到原書的全部內容,這也是無疑的,否則不會在《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的工作底本上退而求其次,選擇古今小品書籍印行會的排印本。這個排印本的底本,又是北平圖書館景鈔本,錢氏的工作底本,實際上已經與原本隔了兩層“紗”。換句話說,錢氏的學術研究,沒能拿到最接近原汁原味的“原本”,這從古籍校注角度而言,“純度”當然還不夠,多少還是有些遺憾的。而頗具意味的是,這部與《宋元南戲百一錄》出版相隔已45年之久的著作之中,仍然插印了一頁影印的《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仍然是題為“永樂大典小孫屠戲文”的卷首內容。也由此可見,包括錢南揚在內的學者們,對這冊原書的珍視與關注。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出版之後20年,1999年,與錢南揚師出同門,同為曲學大師吳梅弟子的王季思(1906-1996年),組織編撰的大型叢書《全元戲曲》,終於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在編校出自《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的元代劇本“宦門弟子錯立身”時,他也感言,本劇原與《小孫屠》、《張協狀元》一起,存於《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中。由於原書遺失,故這次整理,以《古本戲曲叢刊》影印的鈔本為底本,參以錢南揚《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本。底本原不分出,為閱讀方便,從錢本分為十四出。——而以上這些感言得以公開出版刊行之際,九十高齡的王季思已於三年前逝世。他在書中的這番感言,也成為中國學術界最後一次確證《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失蹤的說法。

這時距離葉恭綽從英國購回《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已經整整80年了;距北平圖書館景鈔本,也已經近70年了。但凡有可能親自看到過、抄錄過、校印過、研究過、接觸過《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的中國學者皆一一作古;葉恭綽、趙萬里、馬廉、傅惜華、唐圭璋、馮沅君、任中敏、譚正璧、錢南揚、王季思等等,這一連串中國學術界內外耳熟能詳的名字,皆相繼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歷程,而《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原本的下落依舊還是個謎。隨之而來的閱讀與研究狀況則是——在中國學者視野中,《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已經失蹤70年了,只有極少數人能看到北平圖書館的景鈔本,接下來“古今小品書籍印行會”的排印本也不多見了,再接下來只能查閱《古本戲曲叢刊》中的“影之再影”的鈔本;到最後,錢南揚所著《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成了最為常用的通行本。

距錢南揚所著《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校注》出版之後30年,2009年11月21日至22日,南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召開。臺灣嘉義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汪天成發表《〈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的再發現》論文,報告了一個驚人的發現:《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即《永樂大典戲文三種》(明代嘉靖隆慶年間內府重寫本)並沒有失蹤,現藏於臺灣“國家圖書館”(即原“國立中央圖書館”)。

原來,臺灣學術界也曾根據錢氏所言,一直持《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已經失蹤的觀點。但汪先生坦言,“一直還心懷僥倖,希望能再看到原書”,寄希望於在大陸或海外尋求原書。但在向中山大學知名戲曲專家康保成教授(著名戲曲學家王季思弟子)諮詢之後,得出的結論“至今仍是下落不明”,這讓他不禁心生沮喪、以為無望。可接下來,一次因備課查尋資料的偶然機遇,卻讓他意外的讓這冊“失蹤”已近一個世紀的國寶重現。他在論文中激動的寫道:

後來在備課時,因為要講到包背裝,需引用臺灣“國圖”的《術語圖說》來解說,可是一點開之後,圖例竟然是《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九百九十一,我頓時愣住了。由於是遠景看不真切,於是趕快去查“國圖”的館藏目錄,結果真找到《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九百九十一,而且看到了更清晰的圖,就這樣我還不放心。特地再到“國圖”去看了微片和原書,確定真的是《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九百九十一。

出於學者的審慎,汪先生再次逐頁逐字檢閱原書。由於擔心這並不是明代原本,而是另一種未經著錄的景鈔本,他甚至於核對了明代原卷抄錄者呂鳴瑞名下的現存所有《永樂大典》抄錄筆跡。他將《永樂大典》卷六百六十六、卷二千二百三十七、卷七千三百二十四、卷七千五百一十八、卷七千六百七十七、卷八千九百一十、卷一萬二千三百六十八、卷一萬九千七百九十一等多卷字跡逐一核對比照,最終確定了他在臺灣“國家圖書館”中見到的《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九百九十一正是明代嘉靖隆慶年間內府重寫本,即當年葉恭綽從英國購回的原件。

此時,已經在中國學術界失蹤達80年之久的《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終於重現於海峽彼岸。據汪先生初步研究,這部原本的內容,與此前流行於學術界的各個版本均有較大差異,無論是景鈔本、排印本、影印本、校注本以及各類輯選本,都存在或多或少、程度不一的錯訛與脫漏,這給學術研究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持續而且深遠的。

就這樣,《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隨著國運俯仰。明朝的皇宮、清朝的倉庫;英國的古董攤、民國的銀行;南遷後方的列車、飛往美國的航機;大陸的景鈔本、臺灣的圖書館……或許,《永樂大典》卷一三九九一的價值還不僅僅在於歷史文獻、學術研究、古籍收藏,而更在於凝聚其中的國家記憶與民族情感。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