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不正经读书,订再多付费节目都没用

来源:学术那些事儿(ID:ldriji)

不正经读书,订再多付费节目都没用
不正经读书,订再多付费节目都没用
不正经读书,订再多付费节目都没用

经常吐槽一些收智商税的节目(并非所有节目),因此经常听到几种反驳。

一种是说,这种节目虽然本身不怎么样,但至少提供了一个契机,听众可能由此踏上正经阅读之路。这种说法有点说服力,虽然我看到的大部分拥趸似乎永远听不厌,从没有哪天转念去看书了。

另一种说法是,毕竟大家那么忙,能听一点是一点,怎么也比不听好吧。这种说法背后可能有一种幻想,即认为每个人的头脑就像一个空杯子,水多水少无所谓,倒进去了总归就是收获。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我们是根据自己已经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习惯去接收新知识的,而有些人的知识结构和认知习惯是很糟糕的。如果迁就他的接受习惯,满足他的获得感需求,那么反而会让他越来越蠢,因此教育必须带有强迫性。

特别是一些节目希望观众能线性地一路听下去,从例子到结论,从例子到结论,“通俗易懂”。这其实是省掉论证环节,消除复杂性,直接在常识性认识上嫁接抽象理论命题。

好的知识接受过程应该有立体感,从常识开始,通过论证走向结论,同时告诉你每一步都可能有哪些分叉方向。这样,最后的结论才是丰满可靠的。

所以,听这类节目很可能不是收获大小的问题,而是听了还不如不听。它本质上和严肃学习的逻辑是矛盾的,很多时候只会让人脑子里多一堆乱七八糟的观念,头脑越来越混乱,满嘴歪理,学得油嘴滑舌,只有卖弄小聪明的伎俩。——当然,如果就是想学这套修辞术,听这类节目倒是不错的选择。

还有一种幻想是,一些知识是“事实”,一些是“观念”,观念可对可错、因人而异,但事实总归是硬的,只听事实总归是有收获的。这也是很天真的想法,事实是无限的,必须根据特定的观念来组织材料,选择让你听到什么,听不到什么。

比如XXXX,看上去一堆数据图表、一手史料,非常科学、极为实证,其实全是贩卖私货。

当然,相比于观念性、理论性知识,叙事性、经验性知识更适合作大众传播,前提是不刻意标新立异,心态平实朴素一些,比如地球知识局等。

但更常见的情况是急于标新立异,想让听众、读者感受到颠覆常识的冲击力,有获得感,结果就是以传授事实之名行贩卖观念之实。

有时我挺纳闷,普通人要知道那么多干嘛。一个老农不会画等高线图,但不妨碍他认识山路。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是一种独立的需求,反思活动往往对实践无益。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就行了,不然反而徒增认知负担。

求知是一项危险的、需要专门训练的工作。现代社会观念一套接一套,随便什么偏好都能找到一大堆歪理来证明自己有理。如果缺乏循序渐进、严肃认真的阅读和思考,很容易被带歪,丧失常识感,抽象而混乱。

反思生活确实是值得追求的,只操心基本生理需求的人是很低级的。但反思生活是有门槛的,先要想清楚自己会不会被绊倒。普通人读历史、小说就挺好,靠常识感就能生活。

当然,并非没有好的节目/公众号,比如上面提到的地球知识局等。

如果一些节目真的能带你正经读书,付点费用也未尝不可。

不正经读书,订再多付费节目都没用

长按二维码关注鲁稚的阳台(ID:luzhi6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