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讓村規民約成為助力脫貧攻堅的利器

日前,筆者走訪了貴州六盤水市水城縣滴水巖村多個村民組,觀察到整個村的村容村貌有了極大的改觀,村民亂丟垃圾、人畜混居、汙水亂排的現象明顯減少了,大家都自覺將垃圾投放到指定地點,再由村委統一調度垃圾車清運回收。筆者邊走邊看,發現該村人居環境正在靜悄悄的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有不少村民家硬化了入戶路和庭院,半坡組村民楊家信家甚至還改造了廁所。楊家信深有感觸地告訴筆者:“自修訂後的《村規民約》紅十二條、黃十二條施行以來,大家啥事都按規矩辦了,積極參與脫貧攻堅,不等不靠不觀望。”

“今年入春以來,村委會免費為我們提供水泥和沙石,並將水泥和沙石運到我們家門口,我們只需要出點力氣幹活,就可以搞好自家住的環境。你說,現在的政策這麼好,哪個還好意思一天懶睡起?而且我們的《紅十二條》《黃十二條》都要求我們要勤勞致富,我們要遵守我們自己的規定……”半坡組村民楊豔江告訴筆者,“把家裡道路硬化的事忙完了,我和家裡人還要去貴陽打工。在家裡坐著等政府來救濟,這太丟人。我和母親有勞動力,貴陽離家也不遠,我們家打算靠務工增加收入,勤勞致富。”

在滴水巖村,像楊家信、楊豔江這樣,思想觀念正在悄然發生變化的村民還有很多。據瞭解,滴水巖村黨委經過摸底排查,結合部分貧困村民脫貧內生動力不足,等靠要思想突出,主動參與脫貧致富意識不強的實際情況,組織召開了村民代表大會,修訂完善了《村規民約》,並在此基礎上提煉出了《紅十二條》及《黃十二條》,堅持“治貧先治愚”,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村風,從深層次上解決貧困戶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首先讓貧困戶從精神層面脫貧。於是才有了文章開頭的一幕,筆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的滴水巖村的巨大變化。

過去,大多數的村子都制定有自己的村規民約,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時代的變遷,有的保留了下來,有的漸漸被人們廢棄。而那些保留下來的村規民約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求,因此,滴水巖村在發掘整理傳承過去好的村規民約的基礎上,不斷注入新概念、新規範、新舉措,形成了新的村規民約,讓村規民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發揮著新的作用。

滴水巖村黨委書記陳吉介紹說:“村委在深入探討學習塘約村的發展經驗後,決定學習他們好的做法。我們通過召開院壩會、走訪入戶、開展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等活動,廣泛收集民意,經過村委提、村民議、人人定、戶戶守4個民主環節,最紅擬定了符合我村實際的《紅十二條》和《黃十二條》。制定《紅十二條》和《黃十二條》不是說要以懲戒為目的,我們真正的目的是要讓村民們日常生活習慣有據可循,改變村民以往較為隨意和落後的生活方式,引導大家積極主動參與新農村建設和生產發展,最終達到既能脫貧奔小康,又能實現打造‘水城縣近郊第一村’的發展目標。” 

滴水巖村的《紅十二條》《黃十二條》現在已經得到了村民的廣泛認可,視其為村內“憲法”。誰踩了紅線,就會被加入“黑名單”,並且6個月內暫緩惠民政策服務,村委也不為其辦理任何手續;而踩了黃線的,則3個月之內暫緩惠民政策服務,村委也不為其辦理任何手續。無論是踩了哪一條線,要想恢復享受惠民政策及村委會提供的服務,都必須經過村民代表大會提議,同意解除“黑名單”才行。

如今的滴水巖村,庭院道路乾淨整潔、農戶生活井然有序、農具擺放整整齊齊、左鄰右舍團結和睦。據滴水巖村文書趙慶勇介紹,村規民約實施以來,配合村委工作、執行村兩委重大決策的人多了,打擊報復村幹部、拒不執行村規民約的人少了,勤勞致富的人多了,爭當貧困戶的人少了。在紅黃十二條的“高壓”態勢下,部分村民雖然還存有牴觸情緒,但都自覺服從管理,新的村規民約施行近一個月以來,還沒有村民被加入“黑名單”,在大環境、大趨勢的壓力下,大家都漸漸形成了好習慣,自覺遵守紅黃十二條。(水城縣滴水巖村 趙慶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