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華語電影在國際上的分量如何?

塗偉媛


華語電影在國際市場上,主要是北美市場上還真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可以說分量是越來越少了。

首先是國際明星數量質量的下降。中國有粉絲效應,歐美他也有粉絲效應。對於老外觀眾來說,一部中國電影上映,他不認識這個導演,也不認識裡面的演員,他們不可能買帳的。所以,想要老外買單,還是得靠那些熟臉。不過如今,像國際章,成龍,李連杰,那些熟臉基本都隱退了。新生代少有讓老外記住的臉。

其次,華語電影也是分類型的,灣灣電影,大陸電影跟香港電影。可以說,華語電影的地位都是香港人支撐起來了,那麼一個彈丸之地,誕生了諸如王家衛,李安,陳可辛,吳宇森,杜琪峰,唐季禮這些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導演,也有像李連杰,成龍,周潤發,鞏俐,甄子丹,楊紫瓊,章子怡,梁朝偉這樣子國際上知名的演員。不得不承認,那個年代,印度電影很單一,韓國電影也是剛剛起步,香港電影真心輝煌,在亞洲並不比日本差。這些人的時代,基本過去了,因為香港電影沒落了,所以,目前華語電影陷入了青黃不接,後繼無人的地步。導演導演拿不出手,演員演員拿不出手,劇情特效大多又很腦殘。

第三,還是電影的吸引力跟內容的侷限性過於明顯。早些年華語電影最吃香的是具有功夫元素類電影,像臥虎藏龍,英雄,功夫,都是中國的代表之作,在海外屬於口碑票房雙豐收的存在,不過如今武俠片已經徹底沒落,審美疲勞,難有吸引力。這一兩年不是沒有優秀電影,夏洛特,路邊野餐,驢得水,我不是王(五)毛,火鍋英雄,羅馬蒂克消亡史(性奴養成日記)。這些電影都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中國人才看得懂內涵,在海外也就能吸引留學生華人群體了。像夏洛特,老外根本笑不起來,驢得水,老外不懂我們的國情看得也是一臉懵逼。而商業片就更是乏善可陳。目前國際上主流商業電影是好萊塢引領的科幻浪潮。反觀我們的商業電影,劇情腦殘,特效扎眼,玄幻跟IP電影當道,背離主流,高票房電影往往是爛片,口碑差的出奇。自己人看的都跟吃了屎一樣難受,難道還指望老外喜歡吃屎嗎?

第四,資本左右電影,電影人缺乏獨立性跟堅持心。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心浮氣躁,跟風嚴重,急功急利。投資人只想圈錢,什麼熱門拍什麼,觀眾喜歡誰就請誰拍,粉絲電影橫行。這類電影可以說大部分毫無內涵,純粹消費人氣在撈金。所以就出現了這種情況,高票房往往伴隨低口碑。這裡要點名批評周星馳的西遊伏妖篇,純粹噁心人的。而另一邊,好口碑的電影如繡春刀,百鳥朝鳳等卻被擠壓的沒有排片。唉,股室崩潰,房產低迷,錢沒地方去只能湧入影視劇行業,這些資本只想快速回本,只想捧紅某些演員,害了中國電影。

第五,目前歐洲三大電影節也陷入了低迷,所以就導致了大量的中國電影花錢買入圍。去國際上強行走紅毯,蹭熱度,引話題。這種行為簡直是在給中國電影丟臉。賠本賺吆喝,只會使人厭惡。老外只會覺得中國人趣味低級,拍出來的電影肯定沒人看。

看看如今,日本電影依舊風生水起,韓國電影時有佳作,印度電影后起之秀卻吊打我們,他們都是在國際上口碑頗佳。看了韓國的釜山行之後,我感覺,人家是越行越遠,我們再也追不上了。


小哇是個讀書人


華語電影在世界的影響力近十年是逞下降的趨勢的。從國際三大獎項獲獎排名和導演世界排名來看,華語片也成績不佳,當然這不排除人為因素,但至少可以說明認可度不高。

然而要說電影強國,如排除獲獎情況,從電影產業規模和產值這角度看中國(包括港臺)跟在美國和印度後基本與法國並列第三。但是如大陸把影市場完全放開的話,恐怕會受到好萊塢的大規模衝擊,到時如何還真是不好定論。


史可見證


中國電影發展

中國電影的票房在2015年以來有了爆炸性的增長,這種增長既體現在整個電影票房的快速增長上,也體現在中國本土電影和好萊塢電影的票房的比例所發生的變化上。這個重大的變化其實是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的快速成長的結果了,也撬動了全球電影格局的轉變。


在今天,美國電影市場近年出現停滯狀況,美國大片多數以續集等方式出現,缺少創新的狀況也日趨嚴重。好萊塢雖然仍然具有很強的實力,但中國電影市場和電影製作的持續的活躍已經開始改變世界電影的總體格局。首先是帶來了蛋糕做大,中國電影已經能夠在本土和好萊塢電影競爭,基本上打成平手,這其實是除了印度之外很少有國家的電影工業能夠做到的。其次也帶了了中國電影市場對好萊塢的巨大的吸引力和在全球華語電影中的核心的位置。全球華語現在已經完全是以中國大陸為中心發展的了。這其中當然也有很多挑戰和問題,但“全國化”已經為中國電影帶來的全球性的契機。


其實,向來沒有電影強國排名之分,過去只有好萊塢商業電影傾銷世界 。


而現在歐洲各國電影自成一派


印度電影市場不斷壯大

中國電影日益發展

日韓電影也有自己的市場

所以,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任何市場早已不是獨立的存在。而是互利共贏,和諧發展的局面,當然,一些文化的衝擊和碰撞更能體現文化發展的多樣和魅力。

加快建設電影強國  

電影大國邁向電影強國

在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的雙重作用下,歷經風雨的中國電影面臨著百年來最複雜也“最關鍵”的發展時期,機遇前所未有,挑戰層出不窮,特別是今年以來,票房增速放緩,“拐點論”的質疑不絕於耳。法律的適時出臺,可以促使中國電影人凝聚共識,振奮精神,努力開拓中國電影的新境界、新天地。然而繁榮不會從天而降,困難不會自動消失,法律條文從“紙面”到“地上”,關鍵在於貫徹落實,需要苦幹實幹。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各級電影主管部門大力學習宣傳貫徹電影產業促進法,特別是要做好《電影管理條例》和相關規章、規範性文件的“立、改、廢”工作。各方面要形成合力,共同營造電影法治的濃厚氛圍,確保法律中的各項促進措施都能得到有效執行,符合條件的電影從業主體和人員都能平等享受扶持政策,任何違法行為都要承擔應有的法律責任。  

創作優秀影片是電影工作的首要目標,也是促進產業發展的核心任務。電影主管部門已將2017年定為“創作質量促進年”,決心依法整合各類資源,以“百部重點主旋律電影選題規劃”為引領,持續深化電影產業供給側改革,推動“中國電影新力量”科學健康地蓬勃生長,從“高原”向“高峰”奮勇攀升,著力打造多品種、多類型、多樣化的作品結構,進一步提高國產影片觀眾滿意度。  

立法成功不是一勞永逸,產業促進不會一蹴而就,法律條文無法囊括全部現實,也不可能精確預測未來,但是法治精神、法治思維、法治原則應成為解決發展中一切難題的基本遵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111週歲的中國電影已經正式走進了“法治時代”,相信在電影產業促進法的保障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的歷史性轉變一定能早日實現。

祝願我國電影產業發展越來越好!


詩或苟且


華語電影,在國際上的分量,頂多算補充作用,甚至連阿三電影,都難於一拼,總體上不溫不火,呈下降狀態。觀察中國幾十年電影歷程,與八十年片的電影比較,多了華麗浮躁空洞,少了主題清新實在。排除中國電影在技術技巧,以及演員演技的差距,中國電影最大的問題就是思想沒有放開,受束縛的思想,電影只能流於膚淺的表面。另外電影演員的素質,決定了電影的深度表現。娛樂圈醜聞遍地,姑且拋開它們的私生活,我們比較歐美,拉美,亞洲各國和中國電影演員的演技,高低立刻分曉。比如摔跤吧!爸爸,這部勵志電影要是放到中國拍攝,效果恐怕要打折。世界電影排名,大家都心知肚明。中國電影追求大投資,大場景,大陣容,結果反應出來的都是些不著邊際,虛無的東西。在一陣感官刺激過後,思想裡不留痕跡,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表達什麼?收穫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