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华语电影在国际上的分量如何?

涂伟媛


华语电影在国际市场上,主要是北美市场上还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可以说分量是越来越少了。

首先是国际明星数量质量的下降。中国有粉丝效应,欧美他也有粉丝效应。对于老外观众来说,一部中国电影上映,他不认识这个导演,也不认识里面的演员,他们不可能买帐的。所以,想要老外买单,还是得靠那些熟脸。不过如今,像国际章,成龙,李连杰,那些熟脸基本都隐退了。新生代少有让老外记住的脸。

其次,华语电影也是分类型的,湾湾电影,大陆电影跟香港电影。可以说,华语电影的地位都是香港人支撑起来了,那么一个弹丸之地,诞生了诸如王家卫,李安,陈可辛,吴宇森,杜琪峰,唐季礼这些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导演,也有像李连杰,成龙,周润发,巩俐,甄子丹,杨紫琼,章子怡,梁朝伟这样子国际上知名的演员。不得不承认,那个年代,印度电影很单一,韩国电影也是刚刚起步,香港电影真心辉煌,在亚洲并不比日本差。这些人的时代,基本过去了,因为香港电影没落了,所以,目前华语电影陷入了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地步。导演导演拿不出手,演员演员拿不出手,剧情特效大多又很脑残。

第三,还是电影的吸引力跟内容的局限性过于明显。早些年华语电影最吃香的是具有功夫元素类电影,像卧虎藏龙,英雄,功夫,都是中国的代表之作,在海外属于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存在,不过如今武侠片已经彻底没落,审美疲劳,难有吸引力。这一两年不是没有优秀电影,夏洛特,路边野餐,驴得水,我不是王(五)毛,火锅英雄,罗马蒂克消亡史(性奴养成日记)。这些电影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中国人才看得懂内涵,在海外也就能吸引留学生华人群体了。像夏洛特,老外根本笑不起来,驴得水,老外不懂我们的国情看得也是一脸懵逼。而商业片就更是乏善可陈。目前国际上主流商业电影是好莱坞引领的科幻浪潮。反观我们的商业电影,剧情脑残,特效扎眼,玄幻跟IP电影当道,背离主流,高票房电影往往是烂片,口碑差的出奇。自己人看的都跟吃了屎一样难受,难道还指望老外喜欢吃屎吗?

第四,资本左右电影,电影人缺乏独立性跟坚持心。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心浮气躁,跟风严重,急功急利。投资人只想圈钱,什么热门拍什么,观众喜欢谁就请谁拍,粉丝电影横行。这类电影可以说大部分毫无内涵,纯粹消费人气在捞金。所以就出现了这种情况,高票房往往伴随低口碑。这里要点名批评周星驰的西游伏妖篇,纯粹恶心人的。而另一边,好口碑的电影如绣春刀,百鸟朝凤等却被挤压的没有排片。唉,股室崩溃,房产低迷,钱没地方去只能涌入影视剧行业,这些资本只想快速回本,只想捧红某些演员,害了中国电影。

第五,目前欧洲三大电影节也陷入了低迷,所以就导致了大量的中国电影花钱买入围。去国际上强行走红毯,蹭热度,引话题。这种行为简直是在给中国电影丢脸。赔本赚吆喝,只会使人厌恶。老外只会觉得中国人趣味低级,拍出来的电影肯定没人看。

看看如今,日本电影依旧风生水起,韩国电影时有佳作,印度电影后起之秀却吊打我们,他们都是在国际上口碑颇佳。看了韩国的釜山行之后,我感觉,人家是越行越远,我们再也追不上了。


小哇是个读书人


华语电影在世界的影响力近十年是逞下降的趋势的。从国际三大奖项获奖排名和导演世界排名来看,华语片也成绩不佳,当然这不排除人为因素,但至少可以说明认可度不高。

然而要说电影强国,如排除获奖情况,从电影产业规模和产值这角度看中国(包括港台)跟在美国和印度后基本与法国并列第三。但是如大陆把影市场完全放开的话,恐怕会受到好莱坞的大规模冲击,到时如何还真是不好定论。


史可见证


中国电影发展

中国电影的票房在2015年以来有了爆炸性的增长,这种增长既体现在整个电影票房的快速增长上,也体现在中国本土电影和好莱坞电影的票房的比例所发生的变化上。这个重大的变化其实是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快速成长的结果了,也撬动了全球电影格局的转变。


在今天,美国电影市场近年出现停滞状况,美国大片多数以续集等方式出现,缺少创新的状况也日趋严重。好莱坞虽然仍然具有很强的实力,但中国电影市场和电影制作的持续的活跃已经开始改变世界电影的总体格局。首先是带来了蛋糕做大,中国电影已经能够在本土和好莱坞电影竞争,基本上打成平手,这其实是除了印度之外很少有国家的电影工业能够做到的。其次也带了了中国电影市场对好莱坞的巨大的吸引力和在全球华语电影中的核心的位置。全球华语现在已经完全是以中国大陆为中心发展的了。这其中当然也有很多挑战和问题,但“全国化”已经为中国电影带来的全球性的契机。


其实,向来没有电影强国排名之分,过去只有好莱坞商业电影倾销世界 。


而现在欧洲各国电影自成一派


印度电影市场不断壮大

中国电影日益发展

日韩电影也有自己的市场

所以,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任何市场早已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局面,当然,一些文化的冲击和碰撞更能体现文化发展的多样和魅力。

加快建设电影强国  

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

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双重作用下,历经风雨的中国电影面临着百年来最复杂也“最关键”的发展时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层出不穷,特别是今年以来,票房增速放缓,“拐点论”的质疑不绝于耳。法律的适时出台,可以促使中国电影人凝聚共识,振奋精神,努力开拓中国电影的新境界、新天地。然而繁荣不会从天而降,困难不会自动消失,法律条文从“纸面”到“地上”,关键在于贯彻落实,需要苦干实干。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级电影主管部门大力学习宣传贯彻电影产业促进法,特别是要做好《电影管理条例》和相关规章、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各方面要形成合力,共同营造电影法治的浓厚氛围,确保法律中的各项促进措施都能得到有效执行,符合条件的电影从业主体和人员都能平等享受扶持政策,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应有的法律责任。  

创作优秀影片是电影工作的首要目标,也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核心任务。电影主管部门已将2017年定为“创作质量促进年”,决心依法整合各类资源,以“百部重点主旋律电影选题规划”为引领,持续深化电影产业供给侧改革,推动“中国电影新力量”科学健康地蓬勃生长,从“高原”向“高峰”奋勇攀升,着力打造多品种、多类型、多样化的作品结构,进一步提高国产影片观众满意度。  

立法成功不是一劳永逸,产业促进不会一蹴而就,法律条文无法囊括全部现实,也不可能精确预测未来,但是法治精神、法治思维、法治原则应成为解决发展中一切难题的基本遵循。“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11周岁的中国电影已经正式走进了“法治时代”,相信在电影产业促进法的保障下,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一定能早日实现。

祝愿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越来越好!


诗或苟且


华语电影,在国际上的分量,顶多算补充作用,甚至连阿三电影,都难于一拼,总体上不温不火,呈下降状态。观察中国几十年电影历程,与八十年片的电影比较,多了华丽浮躁空洞,少了主题清新实在。排除中国电影在技术技巧,以及演员演技的差距,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思想没有放开,受束缚的思想,电影只能流于肤浅的表面。另外电影演员的素质,决定了电影的深度表现。娱乐圈丑闻遍地,姑且抛开它们的私生活,我们比较欧美,拉美,亚洲各国和中国电影演员的演技,高低立刻分晓。比如摔跤吧!爸爸,这部励志电影要是放到中国拍摄,效果恐怕要打折。世界电影排名,大家都心知肚明。中国电影追求大投资,大场景,大阵容,结果反应出来的都是些不着边际,虚无的东西。在一阵感官刺激过后,思想里不留痕迹,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表达什么?收获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