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医五脏六腑各有所主,胰腺在中医里没出现过吗,为什么?

乡医冰台


中西医在脏腑的认识和分类上之所以不同,主要原因是中西医各自医理产生于不同的世界观,中西医的世界观有非常大的不同,西医的世界观来自于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是哲学的本源。而中医的世界观来自于太极、阴阳、五行,认为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哲学的根本,从而产生了阴阳和五行,中医中的脏腑分类是按相互作用关系来分的,比如,肝胆为什么同属木?脾胃为什么同属土?五行为什么要这样分?是因为肝胆的功能都是对脾胃起到制约作用,对心脏眼目系统都是起到促进作用,当肝胆的功能长时间出现异常时,就会引起脾胃或心脏眼目等出现问题,所以才会出现脾胃出问题了,却去治疗肝胆的治疗方法,或者心脏眼目有问题时也去治疗肝胆,是因为肝胆才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而脾胃之所以同属土是因为,脾胃两个脏腑都对肾脏起到制约作用,对肺脏系统起到促进作用,所以中医中才会出现当肾脏或肺脏出现问题时,却治疗脾胃的治疗方法,因为引起肾脏或肺脏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脾胃。所以中医的脏腑分类是看一脏腑对什么脏腑起制约作用,也就是“克”,还要看这一脏腑对什么脏腑起促进作用,也就是“生”,也就是即要看“我”对那些脏腑起制约或促进作用,还要看什么脏腑对“我”起到制约或促进作用,也就是说一个脏腑要分别看与别的脏腑之间的四种关系,这四种关系是决定脏腑五行属性的重要标准,并不是那个人随意乱指定的。

而西医因为是通过解剖来认识人体的,在解剖中你是无法看到器官与器官之间是一种什么作用关系的,因此把每个器官孤立起来看,中医认为没有那一个器官是孤立存在的,器官与器官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有些是制约作用,有些是促进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关系并不是乱作用,是有方向性的,器官与器官之间的作用关系并非实体,是无法肉眼看到的,只能通过检测或分析能认识到器官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为什么西医到现在还没认识清楚器官之间的关系,所以西医认识的是器官,中医认识的是脏腑,脏腑是器官之间通过作用关系分类的总称。所以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中西医在医学理论上的根本区别,很多人,包括很多现在的中医都没认识到这一点,因为这一认识上的不同,不但在脏腑分类认识上不同,而且在药理、病理、诊断、治疗也因为这一理论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诊断和治疗方法。这一理论在《周易》系辞,《黄皇内经》上都有大量介绍,只是现在很多人已经看不懂了。

也因为这一理论的原因,虽然现在很多人恨不得把中医打到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通过自身的体验,本能的认识到,中医能治慢性病和治疑难杂症,只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其实原因就在中医的这一理论上。西医因为没有这一理论,所以现在都还没认识到脏腑之间的关系,比如,检查时发现胃有炎症西的治法就是消炎,认为没有炎症了就算病治好了,但过一段时间又会复发,然后又消炎,总之就是断不了根。而中医如果发现胃有炎症时,首先要分析是慢性还是急性,急性一般是饮食不当引起,这种好治中西都是一样消炎就能治好,如果是慢性,中医就要分析是肝胆引起的,还是心脏系统引起的,为什么是这两个脏腑而不是别的脏腑呢?是因为这两个脏腑,肝胆对脾胃起制约作用,肝胆功能太强或太弱都会引起脾胃疾病,肝胆功能太强对脾胃制约太过造成脾胃功能低于正常水平就是脾胃虚弱,如果肝胆功能不足,制约脾胃的为量不足,就是脾胃的实症。而心火对脾胃具有促进作用,心火不足也会引起脾胃的功能低于正常水平,称之为虚症,心火太过会引起脾胃功能过强称之为实证,这两个脏腑引起的脾胃病,肯定治疗方法也就大不相同。但西医就没有这些认识,所以总是治不断根。不过西医这样挣钱不错,你一辈子都要吃他的药,才可以不断挣你的钱,西医很多疾病的治疗都是这个思路。而中医因为找到了病根,一次就治好了,也就没下次了,所以挣钱不行,很多人认为中医能治慢性病就是这么来的。

其实中西医,在医理、药理、病理上有很多认识上的不同,只是现在学中医的都不学习太极、阴阳、五行这些根本的理论了,就更不用说用这些理论去认识、解释分辨中西医在这些理论上谁是正确的谁是错误的,当你真正懂得太极、阴阳、五行这一中国的哲学理论后,自然就能分辨中西医理论谁对谁错,到那时你就再也不会认为西医是科学的。

再我看来近代以来或者说在西医大发展的这段时间里人们在医理、药理、病理的认识上是到退了,而不是进步了。很多人把药物制造能力的提高,把诊断和治疗仪器的大量增加称之为医学发达了,总之只要有高大上昂贵的仪器就是先进,医学仪器的制造能力强大了就等于医学理论的正确与先进吗?错,这两者是不能等同的。只是现在根本没有人能分清楚,医药、医学仪器制造能力的加强与医学理论是否正确有什么分别,常常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以上这些问题要讲清楚,恐怕要写一本书,这里也无法一一展开说,只能随性的谈谈。


文化之帆


关于胰腺在中医里没出现过吗?的问题我来回答一二。

关于胰腺这个称谓在古代中医里确系未出现这个名词,因为这是西医的称谓。

但是!!!在中医的五脏六腑中确系把胰腺归属到脾的范围之内。

1.在近代个别的传统中医手抄本中亦有将胰腺不称胰腺,而称为“副脾”的。

2.在近现代中医中亦认为胰与脾脏功能作用同主运化,在老中医中亦有称胰为“胰脏”的。

3.在中医传统的耳针穴位图中,就有明确标识将胰胆划为一起,同主运化(消化系统)见下图。

4.中医的“消渴”症,俗话说“消渴,消渴,消瘦人渴”,其症状三多一少,多喝、多尿、多饥,一少即消瘦,体重减少。中医的消渴症与西医的糖尿病极为相似,几乎同出一辙,但对病名称谓不同罢了。一个称消渴症,一个称糖尿病而已。

5.中医在消渴症辨证分型中又将消渴症症状的不同类型又细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三消又与三焦相对应,相关联。上消为上焦,中消为中焦,下消为下焦。民间亦有称“三消病”三焦症”。又将消渴症上消、中消、下消症状分为上消为肺热伤津型。中消为胃中燥热型。下消为肾阴不足型。或混合型等。在治法上根据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方剂而辨证施治。



浪击天1


古代中医对胰腺的论述很少,参考古代医学文献从胰腺功能上来看,当归属于古之脾肾二脏的观点,如《难经.四十二难》



中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血脂,主藏意"。此处所指的"㪚膏"实乃现代医学之"胰腺"。现代医学的胰腺是位于腹腔后壁的一个狭长腺体。质地柔软,呈灰红色,胰腺是人体第二大消化腺,它由内外两大分泌部组成。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胰酶等多种消化酶,以消化淀粉、蛋白质丶脂肪等,内分泌部即为胰腺实质内和胰尾部,主要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浓度,与胰腺相关的疾病有糖尿病,急性丶慢性胰腺炎丶重症胰腺炎及胰腺癌。而古中医对胰腺疾病均以治疗脾胃功能为主。直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胰生两肾中间,似脂非脂,似肉非肉,乃人物之命门,三焦发源处也⋯盖颐养頼之,故作颐,亦作胰。李时珍将胰认作人之命门。淸.张山雷先生在《讎难经汇注䇳正》说:"肾后有甜肉一条…所生之汁如口中津水,则古所谓散膏半斤也,盖之即指古之称脾者。固并此甜肉而言。…可见张山雷考注"㪚膏者为胰"。张山雷不仅考证了"㪚膏"即今之胰脏,又名甜肉,而且提出甜肉能分泌其"汁"的功能,且认为的甜肉之汁,运送入小肠,即以化食物中之脂肪质者。"由此可见古人已对胰腺的位置丶形态丶功能的了解得已与现今现代医学相接近了,了解得清楚明暸,尔后中医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予以提高和充分发挥。


黒芝麻


中医理论之精妙,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很多人说中医不懂解剖,肯定也是错的,一个以前的好中医,肯定懂得人体结构,只是没西医那么精细,中医讲究整体性,用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去了解整治人的毛病,用阴阳五行的哲理哲学去自然界的所有物质来辨证用药,所以中药里面有自然界所有的物质,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行物质的相生相克之道,所以中国看病分内外上下,五脏六腑也用相生相克来制约,来治病,就说身上生毒疮,中医一般外敫用毒药,含有天然生物碱毒性的草药,而內服一般都是扶正祛邪的提高免疫力的中草,能快速治愈疮毒,这种方法往往事半功倍,关于胰腺在中医里不是很祥细,但是中医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是温度,身体里面最要紧的是温度,如果阳气不足虚火旺,温度不足,脾阳胃阳都不足,那么消化运作就不能达到精微,胰腺,肝,胆都不能配合运行,那么消化肯定会出现功能降低,胆解毒不足,胰腺分泌各类酶和胰岛素都不足,这样一切功能的降低所造成的后果就是,肝造血不足,十二指肠等吸收营养不足,并因消化不透留下的垃圾增多,更容易产生更多的毒素,所以人生病也就非常正常了,如果中医不知道胰脏的功能就不可能知道消渴症,也不会分上中下三消,就像西医分为几期的糖尿病,糖尿病最大的病因是两个,贪吃膩厚之高热量之食物,还有就是夏天吃冷饮而伤脾胃,因为肝胆胰和脾胃同属于消化系统,所以脾胃一弱,胰腺出毛病也就正常了,因脾胃虚寒功能弱,胰腺弱而不能分泌正常量的胰岛素,所以不能转化蛋后和淀粉多糖的物质,通过肾脏排泄的尿变成了糖尿,所以五脏六腑的正常的温度都是良好运作的前提,过高了烧坏了內脏,过低了这个精细化工厂因为温度不够,而不能正常运化精微,导致所有的內脏器因营养不足而失常,滋生各种毛病,然后肝造血不足,致使心脏气血不足,泵血无力,肺融血融氧的功能减弱,经脉气血不足导致血管的垃圾滞留而产生高血压.高血脂,所以中医讲究整体,相生相克,相克是为了内外平衡,相生是为了发展,人体的阴阳五行和自然界的物质的阴阳平衡,都是为了中医的哲学理论达成共识,为人类而用,这就是世间万物的造化养人,中国的中医要讲实在太浩海了,所以我只是说一点点,谬误之处,敬请见谅


包慧沐


古典中医没有胰腺这一说法。按功能,胰腺属于脾统辖,脾胃主运化,今天的说法就是消化吸收。胰分外分泌和内分泌。外分泌由腺管胰腺泡组成,胰腺泡产生胰腺,胰腺管是胰腺的通道。有消化淀粉酶,有蛋白酶原,有糖酶,有脂肪酶,碳酸氢钠,消化糖脂肪蛋白质。内分泌有胰岛,胰岛由细胞团组成,有四种细胞:A细胞,升高血糖,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D细胞,分泌从旁抑制,抑制AB两种细胞,从旁抑制,PP细胞管胃的运行。五行土脾胃主运化,土生木,肝属木,肝胆互为脏腑,肝藏精,有些图又把胰腺归到肝胆,有的说肝炎有黄胆的肝炎。中医会根据辨症施治。肝胆木又会克脾胃土。




喇叭与利剑


胰腺在中医里属于脾的范围。胰腺有分泌淀粉酶脂肪酶的功能,也有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中医里对脏器的分类更注重功能,兼顾解剖结构。西医更注重解剖结构。中医里凡是有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都属于脾的范畴。中医讲脾主肌肉,所以肌无力患者中医从脾治。小儿哮喘中医也治脾,因为脾为肺之母,土生金。这些治疗效果都很好。这些西医都解释不了。比如一个感冒中医分6种方法治疗(伤寒论六经辩证法),西医这点确实比不了。



整合医学李洋


中医里的五脏六腑不可等同于西医的解剖学脏器名称,完全不同的两套理论体系,不可以用中医的脏器对应西医里的实质器官。中医里面没有胰腺这个脏器,按照脏腑学说来分,胰腺的功能被概括进了肝脏和脾脏里去了。所以中医学说体系治疗胰腺类相关疾病,大多从中医的肝胆脾胃考虑治法治则。


红星闪闪93092693


中医应该认真研究五脏六腑约形态与功能的问题。过去没提到器官:胰脏,是一个消化腺,又是一个内分泌腺,从过去有人把它称为副脾,其功能归脾胃系是有依据的,现在很多中医在治疗下2型糖尿病使用的是健脾运湿之法,大多能较好的控制好病情。在脏腑的研究方面既要保持中医糸统性,也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它们的解剖清淅化,形态与功能的内在联系,应加入神经调节:液体调节,脏器分泌物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中医要发展这才是最好切入点。


用户5525332644892


但是,中医会叫我们吃猪胰腺(广东人叫:猪横脷)。广东人经常用它煲鸡骨草:清肝毒。以形补形。所以,中医对胰腺是有认识的,可能过去的认识水平没有西方完善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