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6 向幸福之路——甘州區精準扶貧工作紀實

朱興忠

“景區只要有遊客,我就有收入,有了這個‘鐵飯碗’,我們一家很快就會徹底擺脫貧困。”8月15日,甘州區平山湖鄉紅泉村精準扶貧戶閆文夫婦早早就來到自家的旅遊小崗亭裡開始張羅。這所旅遊小崗亭便是閆文口中的“鐵飯碗”,是聯繫他的幫扶企業甘肅省黑河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為他幫扶建起的,這不僅讓他有了穩定的收入,還堅定了他幹事創業的信心,達到了扶貧又扶志的效果。

甘州區是省列17個“插花”型貧困縣區之一。2014年,省上核定該區貧困村12個,建檔立卡貧困戶387戶、1321人,主要分佈在祁連山北麓山區的安陽、花寨、大滿等8個鄉鎮。區委、區政府把扶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號工程”,堅持思想向扶貧看齊,政策向扶貧傾斜,資金向扶貧聚集,項目向扶貧靠攏,力量向扶貧集中,舉全區之力、集各方之智向貧困發起總攻,貧困鄉村基礎設施顯著改善,群眾收入持續增加,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精準扶貧取得顯著成效。截止去年底,全區貧困村總數由12個減少至兩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700戶2308人減少至253戶787人,貧困發生率由0.44%下降至0.23%,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364元。

優化扶貧思路 凝聚脫貧合力

今年68歲的謝巨善因為沒有兒子,又喪失勞動力,去年9月被列入精準扶貧戶。政府先後為他投入15只羊和1頭牛,還是不能從根本上拔掉“窮根子”。前些天,企業參與幫扶,謝巨善一家切切實實感受到了政府幫他脫貧的決心。“前些天,市麥芽廠的何總來我家瞭解情況後,決定給我兩個女兒解決就業問題,並每月從他們的工資里扣除200元給我和老伴養老,這不僅讓我的女兒有了穩定收入,我們老兩口也有了依靠。”謝巨善激動地說。

該區提出“發揮黨委政府主體作用,以大投入撬動社會大資源、培育扶貧大產業、助力面貌大提升、促進民生大改善,努力構建扶貧大格局”的工作思路,制定出臺“1+19精準扶貧方案、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促脫貧攻堅重點任務、示範村與貧困村黨組織“結對幫帶”、企業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確定聚焦“扶持誰”“座標系”“扶什麼”“怎麼扶”“樹導向”“抓落實”“六個聚焦”,強化環境整治、產業培育、基礎設施、資金扶持“四個強化”和幫扶人員、扶持政策向精準扶貧鄉鎮村傾斜“兩個傾斜”等措施,建立縣級領導幫扶全覆蓋、幹部包戶全覆蓋、單位幫扶全覆蓋、駐村工作隊駐村全覆蓋、“第一書記”全覆蓋的“五個全覆蓋”定點幫扶機制。推行送政策、幫信心、幫致富、幫看病、幫上學“一送四幫”工作方法。壓實鄉鎮和行業主管部門的具體責任,與10個鄉鎮和20個部門單位主要負責人簽訂“軍令狀”,對工作不紮實、履責不到位,影響全區脫貧攻堅任務完成的單位負責人要求主動引咎辭職,在全區上下形成了人人有責、合力攻堅、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攻堅局面。建立一個企業、一個單位、一名幹部聯繫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三合一”幫扶機制,實行差異化、精細化、“滴灌”式精準幫扶。制定《甘州區非公企業及金融單位聯繫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工作方案》,專題召開企業參與脫貧攻堅工作動員會議,精心篩選和對接落實602戶有實力的企業,與469戶已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和229戶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結對幫扶。不斷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全力促進貧困戶穩定增收。動員116個單位與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對口幫扶,組建成立18個鄉鎮幫扶工作隊和12個駐村幫扶工作隊,區四班子領導每人帶頭聯繫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示範帶動698名黨員幹部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精準結對,定點、定時、定責開展幫扶,爭當政策的“宣傳員”、計劃的“參謀員”、行動的“施工員”、單位的“聯絡員”、群眾的“服務員”,對貧困群眾在思想上關心、生活上照顧、生產上出力、發展上幫助、精神上鼓勵、心理上疏導,讓貧困群眾真切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與溫暖。

引導企業融入 突出產業扶貧

“去年,我們專業合作社吸納了全村建檔立卡戶的專項補助資金,每戶29500元,投入專業合作社運營中,去年一年僅分紅就九萬多。”站在安陽鄉金王莊村設施農業示範點,該村村委會主任金義堂介紹。去年,區志海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本村38戶建檔立卡戶專項扶貧貸款用於發展產業,按照每戶入股資金8%的標準,至去年底,為入股農戶分紅2360元。今年,該合作社又獲得30萬元配股,村內所有建檔立卡戶每戶獲得10000元配股,用於發展集體經濟。

該區牢固樹立“抓產業先抓龍頭企業”思維方式,扶持金花寨小米等2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天霖農業等8家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在12個貧困村組建成立7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貧困村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全覆蓋。深入推進農村“三變”改革,鼓勵引導企業採取“投母還羔”、訂單保底收購、入股分紅等方式,帶動貧困戶參與產業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68%,貧困戶“造血”功能持續增強。堅持因地制宜培育壯大貧困村特色富民產業,累計建成10萬隻肉羊、1萬畝旱地穀子、1萬畝中藥材產業示範基地和7個設施蔬菜示範點、5個養殖示範點,產業發展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成效明顯。不斷深化農村“三變”改革,鼓勵貧困群眾通過土地流轉、資金投入、提供勞務等方式參與企業經營和產業發展,盤活貧困戶生產資料、生產資源,探索形成“合作社+基地+貧困戶”“公司+貧困戶+市場”等多種產業扶貧模式,推動貧困村產業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邁進,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渠道進一步拓寬,貧困戶發展內生動力活力持續增強,走出了一條“強產業、促增收、穩脫貧”的產業扶貧路子。

夯實發展基礎 強化民生保障

把項目建設作為扶貧攻堅的引擎和動力,堅持解決現實問題與群眾共同受益相結合,按照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修編完成貧困村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水利配套、鄉村道路、住房改造等規劃,以規劃引領精準扶貧。整合資金,加大投入,補齊基礎設施建設短板,累計完成危舊房改造1073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97戶,危房改造率達100%;實施土地整理項目1.74萬畝、高效節水2.07畝,建設渠道98.19公里,敷設低壓管網62公里;新建大滿、安陽、花寨等貧困村道路44公里,實現貧困村通社道路全覆蓋;安排項目資金4500萬元,實施安陽鄉、花寨鄉整鄉安全飲水工程,改造輸水管網150公里,全區安全飲水農戶比率達100%;在平山湖鄉牧民聚居點新建塘壩9座,徹底解決該鄉所有群眾和兩萬多頭牲畜的飲水問題。堅持把群眾滿意、社會認可作為檢驗精準脫貧的標準,健全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下大力氣解決貧困群眾上學、看病、養老等民生難題,群眾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堅持學有所教,建立教育扶貧資助信息服務平臺,完善建檔立卡貧困學生信息庫,加強控輟保學動態監測,免除幼兒保教費和義務教育學費,發放高中階段助學金,辦理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確保貧困家庭學生不因貧輟學。堅持病有所依,組建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簽約服務管理、重病醫療費用保障3個團隊,深入貧困村開展健康扶貧巡迴義診、集中體檢等活動,建立健康扶貧檔案。嚴格執行“先診療、後付費”政策,全面實行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民政救助“一站式”結報,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提高10%,堅決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發生。堅持弱有所扶,健全完善社會兜底保障脫貧機制,將符合條件的9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納入低保兜底保障範圍,在原有保障標準的基礎上提高7.6%,全力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創新保險扶貧模式,為69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購買450元的“和諧家庭”組合保險,為46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和239戶困難戶的家庭成員購買“扶貧100”組合保險,著力解決貧困群眾意外傷害、財產損失、大病醫療、子女就學等方面的後顧之憂,切實提高貧困戶抵禦風險的能力。

實施精神幫扶 提升群眾素質

近年來,甘州區大滿鎮的任福在駐村幹部的幫扶下,通過養殖牛羊,順利摘掉了貧困的帽子,日子越過越好。2015年9月,任福成了鄉里的科技致富代表,受到政府表彰。此後,他主動加入到市裡組織的脫貧致富宣講隊,結合自己的經歷,宣講精準扶貧政策,鼓勵身邊的人樹立脫貧信心。

該區堅持“扶貧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幫助貧困戶換腦、扶志、增技,全面提振貧困村(戶)“精氣神”。以農村環境整治助推美麗鄉村建設,引導群眾修整街面、種植花草、改造門面、清理三堆,美化生活環境。共栽植綠化苗木2萬多株,架設路燈1800盞,改造門面2410戶。以農民科技培訓助推創業創新,積極開展實用技術培訓、貧困家庭“兩後生”學歷教育培訓和電商創業等培訓,共培訓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4190人次。以鄉村大舞臺建設助推文化繁榮,建成貧困村鄉村舞臺12個,成立12支民間自樂文化社團,全面配齊相關設施,紮實開展“鄉村大舞臺”“快樂老鄉”等文體活動。以精神文明創建助推農村和諧,廣泛開展感恩教育、典型引領和自力更生為主的群眾性主題教育活動,使群眾在對比分析中看到了思想認識差距,在自力更生中堅定了脫貧致富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