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杜絕孩子看別人臉色,討好別人的行為?

用戶51535446476


這個問題可能出自家長的教育,如果我們對於孩子過於嚴厲,尤其是父母雙方都過於嚴厲,則孩子很可能長期處於一種焦慮的狀況中。從另一個角度說,很多家長,把“讓讓孩子服從”或“讓孩子聽話”當作了培養目標,這是非常麻煩的事情,尤其是3歲之後,孩子的成長中心,就從自我思考,變成了察言觀色。我的建議,是讓孩子培養獨立的思考力、判斷力與表達力。


尤其是在3-6歲協商期這個關鍵節點,我們要傾聽孩子的想法,允許他自己的想法。我曾經給大家介紹過一個家庭互動形式,叫做“家庭式圓桌會議”,一家人圍坐一起,無論是買米買面、買車買房、公司上市、企業兼併,都可以拿出來孩子瞭解一下,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孩子的想法是多麼的可貴,對未來的影響也是深遠的。(via勇赫侃育兒)


勇赫大叔


如何杜絕孩子看別人臉色,討好別人的行為?

在孩子的養育過程中,我一直尊重我的孩子,把她當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所以我的孩子沒有這種討好行為的存在。

今天我還跟孩子的爺爺談了一下,我們爺爺是有著30多年教齡的小學教師,在對他孫女的教育上還停留在對學生的態度上。總要求我們孩子聽話,對於老大和老二的關係上,他總一味地偏袒老二,這些做法深深傷害了我們老大的心。而我們老大對很多事情都是有自己想法的人,並且也是孩子,不可能大人說什麼就是什麼了。所以今天就跟爺爺發生了衝突,她也特別反感她的爺爺,今天下班我還跟她溝通了很久,孩子的心結才被打開了。

我們爺爺還在晚上說,他們當年怎麼樣教育孩子的,哪像我們孩子。我心裡真的非常不舒服,難道我的孩子我要把她變成逆來順受的、靠討好別人的人,這不笑話嗎?我覺得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有對事物判斷的能力,如果連主見都沒有,談何自立、獨立!要讓孩子杜絕看別人臉色,討好別人的行為,一定不要只強迫孩子聽話,只讓他們做乖孩子。做有主見和聽話不矛盾,但這種聽話是建立在孩子有自己判斷力的基礎上的,人沒有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很容易成為討好型的人格的。

小羽媽是國高級育嬰師,有十年的母嬰護理經驗,學前教育專業,多網絡平臺撰稿。關注媽媽健康和寶寶成長,同時也是二胎媽媽,育兒路上我們在一起!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銀花育兒


我認為,孩子習慣了看別人臉色,大多與家庭環境是分不開的。

先舉一個例子說一下。

比如,孩子每天看動畫片的時間是20分鐘。可是,當媽媽心情好的時候,或者孩子剛剛做了一件讓媽媽開心的事情時,孩子說:“好媽媽,再讓我看一集吧!”媽媽不想拒絕孩子,就同意了。

可是,下一次孩子還想再看一集,結果剛好媽媽心情很煩,或者剛剛受到了老公的指責,心情很不爽。也許會對孩子說:“都到時間了,看什麼看!這麼不守時!”

交替幾次這樣的情況之後,孩子會學到什麼?——看人臉色!

  • 今天,大人心情好,我可以多提幾個請求;
  • 明天,大人心情不好,我躲遠一點,別惹火上身!

這就是孩子自己尋找的在這個環境中,適合自己良好生存的模式。這怨不得孩子。

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家長愛看人臉色。

家長看人臉色的行為,給孩子做了一個示範,孩子複製家長的行為,也就變成了看人臉色。

比如:老婆做事,會看老公的臉色;出去和朋友聚餐,會看朋友的臉色,小心翼翼地說話並維持氛圍;……

這些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

那麼,知道了原因,也便知道了如何改善。

(一)家長不要因為心情,而去隨意改變規則

規則約定是什麼樣,就要遵守這個規則。不是今天開心,就放寬一些;明天鬧心,就嚴厲一些。

執行規則地態度要堅定而和善,要保持每天地統一性。

這樣孩子就會明白,是否可以做一些事情,不是由爸媽地心情決定的。

當然,如果規則不合適了,需要我們和孩子坐下來重新約定新規則,而不是看心情隨便改規則。



(二)家長以身作則,別看人臉色

家長要端正自己的態度,別做出“看人臉色”地言行,時刻注意給孩子形成一個好的榜樣力量。

家長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要想改善複印件,需要從原件做起。

(三)對孩子別提條件,別威脅

如果今天的手機時間沒玩夠,那麼就應該讓孩子玩夠時間。因為這是我們的約定。與我們的心情無關。

我們切忌不要用提條件和威脅的方式去與孩子溝通。

  • 你要是不聽話,不好好吃飯,我就不給你手機時間了!(這是典型的威脅和懲罰)
  • 你要是乖乖的,我就把你的手機時間延長十分鐘!(這是提條件)

我們如果長期以這種模式與孩子互動的話,孩子會從中學到什麼?他會學到對他有益的品質或做法嗎?

他估計長大了,也會用這種方式與其他人相處吧!

可是成人,有誰喜歡這種方式呢?

比如:

如果你老公對你說:“你要是不好好做飯,我這個月就不給你零花錢了!”

你聽了以後,是不是會有一種想打人的衝動?

可這就是我們與孩子說話的方式呀?

這樣,真的好嗎?孩子會學到什麼?——這是需要我們仔細思考的事情!

以上,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我曾在我的工作坊上,問學員,看到一個胖子,你想到什麼?

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門:

“覺得胖子很溫暖”

“覺得他不善於管理自己的身體,很邋遢”

“覺得很熱,很油膩”

“覺得很可愛,沒有心機”

......

你看,面對同一件事情,我們每一個人的看法和感受都是不一樣的,而我們有這些看法和感受都是與我們過往的經驗有關,覺得胖子很溫暖的人可能曾經遇到過一個很胖的人給過他溫暖的感受,所以一看到胖子就有好感,覺得胖子很邋遢的人可能也曾經在生命中遇到過很胖的給他邋遢感受的人......

因此,我們都帶著過往的經驗來看現在的人和事,如果你通過孩子與奶奶的對話看到的是,孩子在看奶奶的臉色,感覺很不舒服的話,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在你小時候,你也曾經看別人的臉色生活,而你非常痛恨自己曾經這樣沒有力量,痛恨那些給你臉色看的人,看臉色帶來的屈辱,憤怒,你可能到今天還沒有完全走出來。

那麼非常有可能的是,你會很討厭看別人的臉色,只要別人給你臉色看,你就會很憤怒,然而,更有可能的是,你身邊偏偏有人總是給你臉色看......

這就是原生家庭的輪迴,凡是你沒有修好的地方,都會在你的生命中重演,一遍遍提醒你去修煉,去改變,而且如果你不改變,你會發現,其實你自己也是一個很喜歡給別人臉色看的人,甚至會對最愛的孩子甩臉子.......

所以,要想讓孩子不看別人臉色,你需要去療愈原生家庭的創傷,不要永遠傷在童年,唯有你自己療愈好了,力量真正出來了,你會發現沒人敢給你臉色看,你也不需要給別人臉色看來讓別人知道你生氣了,來操控別人。

如果你做到了這一點,你的孩子自然不會看人臉色了,而你再去看孩子和奶奶的對話,哪怕是同樣的對話,你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了,也許會覺得孩子很聰明很可愛也不一定呢。因此,我是一切的根源,改變,從自己開始吧!


美可親子


我覺得孩子討好別人,偶爾為之也無妨。

說明他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達到目的。算是一個小成長。

只是如果形成習慣就不行。因為對於孩子來說,一個良好習慣的形成關係到今後他某種性格的形成。

所以,孩子在看別人臉色,討好別人的時候,就要給他增加點難度,分散他的注意力。比如他想玩手機,就要他把地上亂七八糟的玩具收好。如果他不動,就不給,哭也不給。

我哥哥的孫子3歲多點,他剛喝了一瓶酸奶,又要喝第二瓶,馬上就要吃晚飯了,於是他媽媽說,誰都不要給他拿酸奶。可愛的孩子求媽媽沒用,轉而來求我這個客人。他愁眉不展的站在我身邊,牽著我的手搖著說;姑婆,酸奶!……我也是硬忍著不給他拿。


一葉草73


孩子,想要的說出來,不要再看臉色了


比起調皮搗蛋的孩子來說,經常看父母臉色的孩子讓人心疼多了。現實中孩子總是被禁止做很多的事情,做每一件事情都要看別人的臉色。

爸爸媽媽曾經也是一個孩子。有一位媽媽說,自己的童年是看著別人的臉色過的,現在當了媽媽,希望自己的女兒不會像自己一樣。從小看別人臉色過活的孩子長大了都會變得不自信。

孩子在路上看見冰糖葫蘆,卻一直沒有要,他記得媽媽說過不能吃太多零食。孩子看見小狗很可愛,但是沒有上去抱它,因為爸爸說狗狗身上很髒。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水,驚恐的用毛巾擦乾,害怕會被訓斥。漸漸的,孩子有想要做的事情的時候,總是會先想一想這個能不能做,做了之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變得越來越畏手畏腳。

很多孩子被設置了越來越多的條條框框,或許這樣保證了孩子的安全,但卻把孩子的天性都磨滅了。

爸爸媽媽對待孩子像其他人一樣,脾氣不用收斂,眼神還是一樣犀利。對孩子的嚴格會讓孩子感到害怕,學會看父母的臉色。

孩子有很多未知的東西是需要引導的,因為孩子並不知道一些事情是不能做的,所以他做了。很多父母下意識的就是苛責,讓他不準再做了,但是孩子並不知道這件事情有什麼不對。

孩子做錯了事情,父母先別急著說不對,讓他看見事情導致的結果。然後問他這樣做對不對,等他自己想通了他就不會再做了。

不要讓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在父母的嚴厲下變得越來越差,讓孩子大膽的說出他想要的。


食塵Science


正能夠欣賞到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討喜的樣子。——蔣方舟

最近,久未露面的天后王菲,以一襲叛逆的新發色再上熱搜。

被媒體評論道:50歲依然保持著20歲的少女感;

她的迷弟馬天宇也第一時間發文表白:

無數歌迷的始終追隨,也正印證了:真正喜歡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

做自己,不僅是王菲一直以來的行事風格,也是她始終堅持的教育法則。她在寫給女兒竇靖童的歌中,就說道:

“你可以不太乖,你不能去學壞。

被這樣教育出的兩個孩子,竇靖童與李嫣也都不錯。

可在我們身邊,有很多孩子卻從來不敢堅持自己的選擇,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多要一個玩具,多吃一顆糖果。

每一天,他們都在努力地做到大人口中的“乖”、“懂事”,可長大後卻發現,這是一生痛苦的源泉!

1

說到這,我想先講一個鄰居的故事。曾經,她是小區媽媽群最讓人羨慕的媽媽。

她和老公都是名牌大學畢業,工作都不錯,後來有了孩子,孩子也很爭氣;不僅成績好,待人也十分有禮貌,左鄰右舍都非常喜歡這個孩子!

可最近,她卻在媽媽群大倒苦水,原因竟是孩子太“乖”了!

從小,她對孩子要求再嚴格,孩子都是默默努力去達到;偶爾有沒達到的,也會誠懇請求媽媽再給一次機會,她也一直對孩子的懂事很欣慰!

可最近,事態卻有些失控!

上個月,孩子的班主任老師私下找她反映,孩子總把自己的作業借給其他孩子抄,影響非常不好!

她問孩子是怎麼回事,孩子回答:“我也知道不好,但是同學找我幫忙,總不好拒絕!”

上個週末,孩子竟然又花掉了整個週末,幫3個同學做手抄報!原因也是不好意思拒絕……

這下,她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回想起孩子平時的為人處世,似乎“不”、“不行”這樣的字眼很少從孩子嘴裡冒出來;哪怕是剛剛認識的朋友,找他幫忙他也是來者不拒……哪怕自己會因此受委屈……

她諮詢了懂心理學的朋友,朋友告訴她,孩子可能有了“討好型人格”的傾向!

而且這種人格一旦形成,就會“上癮”,很可能會伴隨孩子一生!

2

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就將這種病態的討好型人格,演繹得淋漓盡致!

每個女孩小的時候,大概都會有個公主夢,電影的主人公松子也不例外!

可是妹妹的降生,生生地奪走了這一切!因為天生體弱多病,父親不得不把更多的心思花在妹妹身上。

為了重新博得父親的關注,也為了讓父親臉上重新露出笑容,松子開始故意扮鬼臉,討好父親。短暫的的溫馨,讓松子重新找到了人生的希望!

可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松子也把與父親的相處模式,擴大到了所有人,形成了心理學所謂的“討好型人格”!

生性善良的她,一生都在討好別人,卻一生都被嫌棄、被欺騙,甚至為了討好而犯下大錯!把短暫的一生,活成了一個極具諷刺的悲劇!

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在《討好是一種病》這本書中寫到:

“關於討好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很多人會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畢竟看起來,被當做好人總是不錯的,但實際情況是,很多討好者已經不是簡單地取悅他人,而是無法控制的對別人好,甚至對他人的讚賞和認可上癮。”

松子是這樣,我們身邊許許多多擁有“討好型人格”,卻無力改變的人也是這樣!

他們對這個世界、對每個人奉獻所有,毫無保留;留給自己的,卻是跌跌撞撞,滿心疲憊

他們極力想讓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喜歡自己,認可自己!

但事實上,不值錢的討好,只會換來身邊人的輕視和利用

3

我一個大學室友,因為父母離婚,各自又都有了家庭。從小就被兩邊推來推去,過夠了那種夾縫中生存、為了飽腹卑躬屈膝的日子!

為了不被爸爸家嫌棄,她在飯桌上從來不敢夾一塊肉,只有家裡吃剩的,她才敢吃一點!

而住在媽媽家時,妹妹所有的外衣、內衣、襪子,都是她洗,

高三學習那麼緊張,她依然得先輔導完妹妹的功課,再做自己的卷子。

所幸,她的隱忍和拼命換來了好結果!高考那年,她考出了全校第三,離開了家鄉小城。

但從小養成的“討好型人格”,卻依然“不離不棄”。

大學畢業後,雖然她進了世界500強的外企,仍就過得不開心。

每天除了完成自己堆成山的本職工作,還得幫A同事取外賣,幫B同事發快遞,幫主管孩子做PPT,甚至還有男同事指揮她給飲水機換水,她都無法拒絕……

這種心態,正如卡倫.霍妮在《我們內心的衝突》裡說的:

“討好型人格對於溫情和讚賞有極度需求。他們總能十分敏銳地覺察到別人的需求,並隨時都準備、並能夠無條件地去滿足對方。”

正因如此,她成了公司里加班最多的人……

她不止一次的在深夜跟我訴苦,說快崩潰了;但第二天走進公司,又習慣性地做回了那個“打雜小妹”。

可即使所有人都說著她的好,可年終獎評比,沒有她;出國培訓,沒有她;同事私下聚會,也不叫她。

她的付出,不過是自我安慰的笑話……

4

心理學研究發現,幾乎每一個擁有“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都有一段不愉快的童年。

TA們小時候往往缺乏父母的陪伴、在被嚴格要求的壓抑環境下長大,又或者父母本身就擁有“討好型”人格。

9歲出書、10歲成名、被清華破格錄取的才女蔣方舟,就是如此!

從小,父母就習慣用“嚇”的方式教育她,寫書也是父母逼出來的;與父母擰巴的關係,讓她從小就極度缺乏安全感!

即使年少成名,又被清華破格錄取,可長到28歲,她都不敢在人前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更別說與人產生矛盾了!

後來,她才意識到“自己一直有病”,擁有根深蒂固的“討好型人格”:

所幸,她通過旅行、學習等各種方式的療愈,又重新找回了自己。

至少現在,遇到讓自己不開心的人,她敢當場罵回去了!

所以孩子們,生活在這個世上,我們每個人需要被愛,享受被需要的感覺!但這並不意味著,你需要成為一個乞討者!

或許我們活不成王菲,但依然可以做到《無聲告白》中所說的那樣:

終此一生,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實的自己。


Ahaschool第二課堂


做了這麼多年的心理工作,見到這個問題,對於我們心理工作者來說,相對很簡單。

很多人回答問題都是大道理,我給你說個我身邊的事,就能解答你的問題:

一個三歲的女孩穿著漂亮的新裙子跑到父親身邊,問:“爸爸,我穿的裙子漂亮嗎?”

爸爸說:“漂亮極了”

按說這樣的回答比比皆是,可有的女兒卻越來越注重穿著打扮,不斷的去買新衣服,不斷的穿著新衣服去展示自己。

我告訴這位父親:如果是我,我會這樣反問孩子:“女兒,爸爸想知道你說的漂亮是指什麼?是指這件衣服是新衣服才漂亮嗎?還是衣服的款式漂亮?還是衣服的顏色漂亮?還是因為衣服上的這朵花漂亮”通過這樣的問話,讓女兒心理對漂亮的觀點全部托盤而出,然後我會引導孩子:“哦,原來你是說她是新衣服漂亮啊,寶貝,那你知道在爸爸心中,女兒穿什麼的衣服才最漂亮?”當女兒側著耳朵聽的時候,我告訴她:“孩子,爸爸告訴你,在爸爸心中,只要你穿上得體的,乾淨的衣服,你永遠都是最漂亮的”

這句話的力量有多大?你應該能理解的,這就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引導。

相對你的問題,你就需要舉一反三,用類似的方法解決下,比如通過你的引導,讓孩子知道不需要討好別人,那麼你的孩子一生都會記在心中,不會為了討好別人而讓自己委屈。

同時,給孩子說道理的話,一定要注意說話的方式方法,大多數的講道理都是說教,是沒意義的,說了N多都沒太大用。

我回答任何問題,都是通過心理學上的觀點轉化為接地氣的,容易消化的內容,讓大家理解並吸收,書面的知識,度娘懂的太多了,這也就是教育方面,擁有能力的大於擁有知識的。

若你感覺有用,點贊加關注,精彩答案等你來:)


孫榮輝


由於現在的電子設備存在比較普遍,孩子對於電子設備是完全不設防的,誘惑力也是相當大的,他會為了玩兒遵守一些約定,比如乖乖聽話,然後達到他的目的:玩手機。我覺得咱們的寶貝兒思維很靈敏,也是相當聰明的,如果經常這樣下去呢,容易養成孩子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就是當父母要求我做的時候,我為了達到我的目的就去做,當父母離開,那我就可以不規矩的做事。



那平時我們家長應該怎樣去引導孩子呢?我給您的建議是,家庭成員的家庭教育觀念要一致,如果平時有老人帶,父母可以跟老人溝通一下,用手機的利與弊,以及會影響到孩子以後的學習等等,那家庭觀念統一之後呢,我們家長可以和孩子約定每天玩手機的時間。平時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與孩子的溝通模式也不應該用討好式的教育方式進行交換,就是咱們經常說的物質交換,包括食物和獎勵,玩手機和看電視,儘量是直接目的引導。平時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相應的計劃,當孩子完成計劃的時候,及時的肯定孩子的行為,畢竟鼓勵和表揚應該是精神上的。比如用那個抱抱寶貝,陪孩子做繪本,或者孩子喜歡玩的遊戲,室外的或者室內的都可以。每一個孩子都喜歡用心陪伴的家長,相信您平時肯定能做到,用心陪伴,加油。



總而言之,這個問題是典型的隔代教育的問題,也存在於我們年輕的父母與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溝通的問題,對孩子看電子設備這個事兒還真得要達成一致性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說,我們要給孩子規定時間,這個規定時間是要跟孩子共同去制定規則,時間的長短和玩兒遊戲的一個內容的選擇,這樣孩子既學會了遵守規則,也懂得了尊重他人。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教育秀秀看


一個有正常情商的人都得看別人臉色,瞭解別人想法的。我覺得你遇到這個情境挺普遍的,在我家裡也會發生,但是我始終認為我家孩子是個非常自信做自己的人,而不是愛看別人臉色,討好別人的人。


懂得“看別人臉色,討好別人”在一定程度內是高情商的體現。如果一個家長僅僅靠給孩子個臉色,孩子就能停止錯誤的行為,那這個家長的教育是很成功的。

我不確定題主給孩子貼的這個標籤是否合適,至少從題主給的例子來看,我不覺得這個孩子心理有任何扭曲的地方。但是,既然題主這麼問了,我就來回答一下,如果一個孩子真的是過分在意別人臉色,總是刻意討好別人該怎麼做。


首先,我認為一個生活在愛的滋潤下的孩子不會過於看別人臉色的。如果你的孩子過於看別人臉色,你就該反省一下你的家庭教育環境了。是給的溫暖和愛不足嗎?亦或是大人過於嚴厲?如果你認為父母做的沒有問題,你就該琢磨一下是不是保姆或者幼兒園老師對孩子太兇,把孩子搞得戰戰兢兢了。

如果各方面一切正常,就是孩子天性膽小,喜歡討好他人的話,也是有解的。在此,我提出兩種方案。一來你需要鼓勵孩子說“不”。你可以採用物質獎勵,獎勵孩子的每一次說“不”的行為,慢慢引導他更加正確的社交習慣。二來你需要讓孩子從內心深處接納自己,自信起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都是可以有效增加孩子內在力量的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