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9 法院,我人生的舞臺

法院,我人生的舞臺

法院,我人生的舞臺
法院,我人生的舞臺

法院,我人生的舞臺

作者:息縣法院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賀峰

每當翻開由最高人民法院授予的“榮譽天平獎章”證書,我都不禁思緒萬千。撫今追昔,經歷了人民法院在改革開放40年中的時代變遷,那一幀幀、一幕幕,都令我感慨良多。

1984年10月,19歲的我懷著對法律神聖的嚮往考入息縣人民法院,經過一段時間的業務培訓後,我被分配到剛成立的關店人民法庭擔任書記員,自此與法律結下了不解之緣。

悠悠淮河將古老的息縣劃分為南北兩岸,關店人民法庭就坐落在距離縣城15公里的淮河南岸——淮河新故道、四面環水的河裡套鄉。

法院,我人生的舞台

息縣法院建院舊址(1951年2月)

記得報到時正值隆冬,出發那天,我和同事早早地將行李綁到自行車後座上,伴隨著寒風和車軲轆輾著凍僵的路面發出的“嘎吱嘎吱”聲,一路向南,乘船過河,直奔法庭而去。

到法庭時已經是中午時分了,本想著法庭裡能有爐子暖和暖和凍僵的手腳,但是眼前所見的情形卻讓我呆住了:兩間破舊的磚瓦房,屋內放著三張簡易木床,一張舊桌子,一把缺了一條腿的木椅子,兩扇常年經風吹雨淋己經枯朽的窗戶,勉強地隔擋著屋外凜洌的寒風。這樣艱苦的條件著實讓我吃驚不小,可是驚訝過後,我和同事還是咬著牙“駐紮”下來。

法庭受理的案件大都是婚姻家庭和鄰里糾紛,開庭、調解不是在田間地頭便是在農家院落。艱苦的工作環境沒有消磨掉我們的工作熱情,反而鍛造了認真、肯幹、能吃苦的品質。在法庭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很多案件都以調解方式結案,一件件糾紛也就就地化解了。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我也從書記員的角色逐步轉變為法警、助審員、審判員、副庭長、庭長。在崗位轉換的時候,我也經歷了不同時期的不同工作:我曾參與了“十年動亂”冤、假、錯案和國民黨投誠人員的平反工作,也曾在經濟庭為改革開放初期被“皮包公司”騙取貨款的當事人依法追債,曾在行政庭依法保護合法的具體行政行為維護法律尊嚴,也曾在辦公室撰寫法制宣傳稿件……

法院,我人生的舞台

息縣法院建院現址(1982-1999年)

我剛到法院時,正處在改革開放的初期,法院也只有一幢70年代初建造的三層辦公樓房,樓房後是民國初期留下的幾間青磚瓦房辦公室。全院編制人員20多人,法院的一臺鉛字打印機每天要負責打印院直6個庭室和5個法庭的所有法律文書,交通公具也就僅有一輛吉普車和一輛三輪摩托車。派出法庭的工作條件更苦一些,辦公室沒有抗暑防寒設施,夏天蚊蟲叮咬,冬天寒風刺骨。辦案的交通工具也只有自行車,外出送達、調查和取證經常是騎著自行車往外跑。一些長年在法庭工作的老法官退休後,都不同程度地患有胃病和風溼關節炎。

法院,我人生的舞台

息縣法院黨組成員在工地現場辦公(1999年11月

隨著中國法治建設的不斷完善,人民法院在改革開放40年中,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春天。

法院,我人生的舞台

息縣人民法院新建的院辦公樓佔地面積11畝,審判綜合樓、審判大樓建築面積11700平方米,院內綠樹成蔭,繁花似錦,風景如畫,近年來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和省級園林單位。院機關庭室和7個人民法庭在辦公基礎設施和後勤裝備建設上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審判執行工作的數字化、信息化已經實現。而今全院在編幹警109人,聘用書記員、輔警62人,法庭實現了一名員額法官和兩名輔助人員一名書記員的團隊配置,徹底告別了無房、無車、無通訊設施的情況,實現了辦公現代化。

法院,我人生的舞台

34年的法官生涯見證了我的青春年華,同時我也用我的青春年華成就了自己的法官生涯。在這流轉的歲月長河中,我在法院這個舞臺上雖然角色在不斷轉換,但是踐行公平正義的初心始終不忘。(改革開放四十週年·見證)

總第1181期

法院,我人生的舞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