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3 剿滅太平天國後,曾、左所部湘軍大多裁撤,為何卻要保留淮軍?

太平天國被鎮壓後,朝廷論功行賞的同時,也著手準備裁撤湘軍以及淮軍。歷史上,鳥盡弓藏是封建統治者慣用的伎倆。對此曾國藩是有思想準備的。金陵克復後,曾國藩便主動上奏提出裁撤所統湘軍。十幾天後,他又以曾國荃有病,請開浙江巡撫。

剿滅太平天國後,曾、左所部湘軍大多裁撤,為何卻要保留淮軍?

曾氏兄弟這次還真不是說說就完了,說幹就幹。不久,湘軍的裁撤便大刀闊斧地進行起來,其嫡系曾國荃部成了裁撤的重點,到了當年的11月,該部已陸續遣散撤兵將達兩萬五千人之多。

曾國藩如此迫不及待地裁軍,外人或許不瞭解,但曾氏兄弟心知肚明。如今,環顧海內,其權勢顯赫,已無人能比。就算朝廷不猜忌他,他也會忐忑不安。自古伴君如伴虎,位高權重,尾大不掉,這是統兵者之大忌。事實上,早在曾國藩就任兩江總督,節制四省軍務的那一天開始,便顧慮重重了。

有不少人認為,湘軍裁撤主要是因為朝廷的額猜忌和壓制,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全面。與其說是朝廷猜忌,不如說是曾氏兄弟主動抽身,更為確切。早在曾國藩從安慶來到金陵時,就對裁撤湘軍之事做過全國規劃。

剿滅太平天國後,曾、左所部湘軍大多裁撤,為何卻要保留淮軍?

按照曾國荃的最初的想法,既然要裁那就全裁吧,索性來個徹底,但曾國藩並不贊成,他主張“退中次序不可凌亂,痕跡亦不可太露”。曾國藩認為,裁撤是必須的,但不能全裁,要分批穩妥進行。主要是裁撤後會面臨一個安置問題,需要穩妥、細緻,不能出亂子。

在這次曾氏兄弟的談話中,他們還談到一個重要問題,即“裁湘留淮”的打算。曾國荃對李鴻章的鑽營其實頗多譏諷,但他承認眼下太平天國雖平,但北方未靖,捻軍仍很猖獗,需要保留一定的軍力以防剿大江南北。至於留湘,還是留淮,曾國藩認為,如今湘軍暮氣日重,強弩之末。以後平定捻軍必須要靠淮勇。他還表示,李鴻章勇於任事,精神可嘉。湘勇老疲,宜多裁,而淮勇氣方強盛,不宜多裁。

剿滅太平天國後,曾、左所部湘軍大多裁撤,為何卻要保留淮軍?

這次談話,實際上定下了撤湘留淮的基調。曾國藩如此謀劃,一來因為淮軍後來者居上,不斷壯大,已有超越湘軍之勢,曾國藩對此寄予厚望,但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出於策略上的考慮。在他看來,湘軍目標太大,尤其是他直接指揮的部隊,更是如此。

至於左宗棠,雖然也是出自曾幕,並由曾國藩保舉,但自打成了氣候,便不把曾氏放在眼裡。洪楊之亂平定後,他甚至公開與曾氏兄弟爭功,兩人漸漸不合。這樣的人不足以信賴。

而李鴻章則不同,雖有驕亢之氣,但對曾氏忠誠不二,尤其是金陵讓功,更讓曾氏對他多了一份信任。因此,決定撤湘留淮,實為曾國藩反覆權衡的結果,亦為功成身退前的一項重要安排。

剿滅太平天國後,曾、左所部湘軍大多裁撤,為何卻要保留淮軍?

從8月至11月間,曾國藩多次致信給李鴻章,明確表達了這個意見。這當然是李鴻章求之不得的,他迫不及待地向曾氏表達了忠心和感激之情,並聲稱“淮軍能戰而多士氣”,將來師門需要,可隨時徵調。李鴻章懂得曾國藩的心思,湘淮同根同源,本是一家,不論留誰還不是一樣的嗎?

其實說一樣,也不一樣。然而,曾國藩當時似乎並不懷疑這一點,他堅定支持李鴻章,從而給淮軍又一次重要機遇。1864年的大裁軍規模空前,曾國荃部裁去兩萬五千人;左宗棠部裁去最多,六萬多人只留下兩萬餘人。江西、湖南、鎮江等地的駐軍也相繼裁撤,總人數達十萬人。唯獨淮軍七萬之眾,只裁去一萬多人。這樣的結果,李鴻章事前根本沒敢奢望,他原本認為能留下三分之一已經不錯,這個結果讓他喜出望外。

剿滅太平天國後,曾、左所部湘軍大多裁撤,為何卻要保留淮軍?

李鴻章的淮軍之所以能基本保全,最主要還得感謝曾國藩,如果沒有他的力挺,就不可能有這樣的結果。而客觀上,還應該感激捻軍,正是他們的猖獗,幫了李鴻章的大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