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本頭條號連載央視嘉賓主持王曉華原創作品《南京老杆子》正式出版

地道南京方言講述南京人傳奇

《南京老杆子》重磅上市

本頭條號連載央視嘉賓主持王曉華原創作品《南京老杆子》正式出版

先睹為快 >>>

屁兒湯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和一個老杆子住在一個病房。每天上午,我和老杆子一陣掛水,一掛就是兩三個鐘頭。沒得事就呱呱,也就是韶韶。

老杆子是南京土話,和北京城老炮兒是一個意思。我和老杆子有共同經歷,即都當過知青,我是二十九中初二,他是二十八中初三。

當我們各自報了學校名後,他張口就說:“你是破二九的啊,破二九、兩層樓,一層兔子一層猴。”

我不吃這個虧,略一思索:“爛二八,臭魚蝦,一網出來餵雞鴨。”

老杆子笑了:“你在髒汙,沒得這一說。好十中,壞八中,偷吃扒拿十六中;十中上課不集中,想著對面的四女中,阿是滴?”

一點兒不錯,我嘴強牙硬:“我們那半邊都這樣說……”

“屁兒湯、屁兒湯!”

我和老杆子的交往就從“髒汙”和“屁兒湯”開始。

他每天跟我呱一段,我就用手機記下來。髒汙嘛,就是不能當真,要是對號入座,搞出事來那就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為什麼?還用說,一開始我就告使(訴)你,這都是在髒汙!

我和老杆子更咂味之處,都是“二鍋兒”的老底子。

和尚不親帽兒親,都是“二鍋兒”和“老插子”(南京話叫老三屆下鄉的是老插子)。

老插對老插,掛水就開呱。

——以上內容摘自《南京老杆子》

本頭條號連載央視嘉賓主持王曉華原創作品《南京老杆子》正式出版

內容簡介 >>>

張四十——典型的南京“老杆子”,一個十足的混不吝。蠻橫任性卻仗義敢言,頭腦靈活但又不諳世事。就是這樣一個底層的小人物,操著地道的南京方言,帶著濃濃的南京市井氣息,用自己的人生哲學,在街巷裡摸爬,在時代中浮沉,在悽風苦雨中經歷人性的嬗變和昇華。


本頭條號連載央視嘉賓主持王曉華原創作品《南京老杆子》正式出版

作者王曉華

王曉華,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館員,著名民國史專家。央視、鳳凰衛視、北京衛視、湖北衛視等多個欄目主講嘉賓。先後發表專著:《遠征頌》《決勝神州》《京華名士袁寒雲》《抗戰海報》《民國軍服圖志》等。

王曉華是南京人,下過鄉,做過工。研究民國史,為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等民國史專題節日策劃人、訪談嘉賓,主講人。曾在河南大學《史學月刊》編輯部工作,後為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館員。出版有《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檔案全紀錄》《國殤3,國民黨正面戰場空軍抗戰紀實》《國殤7,國民黨正面戰場海軍抗戰紀實》《國民黨軍史》等民國史方面的著作六十餘部。


本頭條號連載央視嘉賓主持王曉華原創作品《南京老杆子》正式出版

《彩色港》主編為《南京老杆子》所作序言>>>

央視知名主講、民國史專家王曉華的副產品《南京老杆子》,已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南京話音頻版亦同步發行。據內部人士傳出的音頻小樣,這部書聽起來也實在是精彩!

“不帶我玩,我有人玩,我到玄武湖劃小船……”熟悉的南京話飄出來,帶著醉人的芳香,把人們帶到那個特殊的年代。

《南京老杆子》寫小人物老杆子“走在法律邊緣”的起伏人生,故事性強,文筆詼諧幽默,走親民路線,2016年率先在本港頭條號(《今日頭條/彩色港》)連載,彼時讀者大大點贊,本港點擊率噌噌直升。此次正式出版發行,本港主編應邀作序,推介作品,成為自媒體網絡文學與正規大出版社強強聯手的重要範例。

該書經修訂正式出版後更加精彩,本港擬重新連載,並配音頻版,敬請期待!

【附《南京老杆子》序言之一:讀懂南京,先讀懂《南京老杆子》】


讀懂南京,先讀懂《南京老杆子》

王希凌

本頭條號連載央視嘉賓主持王曉華原創作品《南京老杆子》正式出版

金陵風貌

2018年春節過後,王曉華老師告訴我,他的書稿《南京老杆子》,已經交給江蘇人民出版社,預計四五月間出版,並囑我寫個序。

王老師是民國史專家,著作等身,且是央視《天涯共此時》《海峽兩岸》等多個欄目的知名主講,他用詼諧幽默的筆調寫“老杆子”,我想這應該是他不經意間的一個副產品。儘管如此,我還是不敢為他的書作序,怕影響了書的質量。王老師說“這本書就是寫小人物——草根平民的一生,無須大作家來寫序!”

為他人作序,這對我來說是大姑娘坐轎頭一回。然而,我意識到,做好這件事,對我和我的自媒體來說,不啻是一次露臉的絕好機會啊!半推半就,不,恬著老臉、硬著頭皮也要接下這活兒!

兩年前的夏秋之交,我新開不久的自媒體《今日頭條•彩色港》正“等米下鍋”,老同學ML說,我幫你推薦一個寫手,包你滿意。於是,我和王曉華老師便通過新媒體開始了神交。

本頭條號連載央視嘉賓主持王曉華原創作品《南京老杆子》正式出版

央視主講王曉華

當時他正住院調養,恰好與“老杆子”同一病房,而“老杆子”又是一個有故事的人。於是,王老師每天與“老杆子”聊天,然後“歪在病床上,用手機隨手記下來,長短不一”地發給我,我稍作編輯,便在自媒體上連載。28個章節的《南京老杆子》,整整發了一個月!這不僅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也讓我的自媒體來了個開門紅!讀者叫好,我的自媒體推薦量、閱讀數和粉絲數都噌噌地往上漲啊!一天不發《南京老杆子》,馬上就有眾多讀者留言問:老杆子怎麼樣了?後來呢?

老杆子是南京話。記得剛來省城讀書那會兒,南京的本地同學就不時用“小杆子”相互逗趣,當我和小杆子們混熟了,舉一反三,便知道了小杆子是老杆子生的。有時候忍俊不禁:那老杆子便一定是老老杆子生出來的了。

40年後的今天,讀了王老師寫的《南京老杆子》,才知道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老杆子。“老杆子是南京土話,和京城老炮兒是一個意思。”王老師開篇是這樣定義老杆子的。看過馮小剛《老炮兒》的都知道怎麼回事,如果深究下去,我們會發現南京老杆子與京城老炮兒多少還是有些不同,尤其在人物性格等方面。

就作品本身而言,民國史專家無疑懂得人物命運,即使是小人物的命運,也一定離不開他所處的生活環境及歷史背景。

老杆子祖祖輩輩住在水西門外,那是南京有名的邪頭八角的地方。是一群無產流氓打擂混世的區域。早些年打群架,雙方先報名號:“你哪塊的?”“老子水西門的!”對方便兩股戰戰,逃之夭夭……

老杆子的父親是碼頭工人,安清幫小頭目。

我在港口工作生活過10多年,聽老碼頭說過,舊社會,即使生活在最底層,到碼頭上去扛活做苦力,也是要靠“打碼頭”才能打出一片天的。

本頭條號連載央視嘉賓主持王曉華原創作品《南京老杆子》正式出版

圖文無關

碼頭怎麼打?先是幫派之間械鬥。械鬥會傷人,有時還會死人,於是改比力氣,比兇悍,比殘忍。錚錚鐵漢,扛上一二百斤的大麻袋,沿45°角的跳板往上爬,把貨堆碼好,腿腳不可打抖,更不可以跌下來,誰抖誰輸,誰先跌下來誰輸。玩到極致時,匕首插進大腿,鮮血直流,一步一個血印……如此這般,直到對手放棄這個碼頭。

老杆子有這樣一位父親,可見他的血液裡早就流淌著“邪頭八角”又是不一般的人類基因。

知青分到公社下放生產隊才三天,就是元旦節。老杆子已經在家,正吃喝的開心 ,大隊來人找上門。告訴老杆子,大隊派他去機米廠當會計。老杆子還是在水西門玩了兩天,才回去報到。一看機米廠,己經有個雪白粉嫩胖乎乎的小丫頭在記帳。被人頂了,一肚子氣,正要發飈,一看認得,是坐一部卡車過大橋的知青,老杆子不好意思,加上女娃也長得討喜,於是兩人海天胡地颳了起來,很是投機。不料講到派別,女娃是八二七,造反派;而老杆子父兄屬於紅總,保皇派,立馬翻臉。

——這是寫知青生活,寫文革,寥寥幾筆,便交代了歷史背景。

於是,王老師筆下的老杆子,便在一個一個歷史畫面中定格:

童年時代,光屁股在秦淮河游泳,爬上運西瓜的船,抱起西瓜往水裡扔,“夥伴們便摟上河岸,狼吞虎嚥,過著無拘無束的生活。”

還是愣頭青的時候,差點去當兵,當兵不成當知青……之後回城,在建築工地擰鋼筋、承包鴨子加工廠,倒香菸、販毒、吸毒,行走在法律邊緣,一會兒腰纏萬貫;一會兒窮得叮噹響,用老杆子的話說:狗日干淨,成光葫蘆了。不久,他又以驚人的毅力,不僅自己,還幫老婆一起戒掉了毒癮。

原來,老杆子還是一個行俠仗義、毅力驚人、活得明白、有點“大蘿蔔”但還有點心機且玩得瀟灑的男人。

有句俗話,叫南京大蘿蔔。意思有點缺心眼,呆了巴唧,稀大流缸。這個詞是南京人的嘴邊上的常用語,據我考證,應該是系大溜韁。系是勒馬嘴的繩子,勒緊馬韁繩,馬就不能瞎跑。不約束馬的韁繩,馬就寬鬆,就可以隨意而行。因此南京人把隨性隨意的人稱做系大溜韁的。至於是不是這個意思,見仁見智。大蘿蔔還有明知吃虧還要做等多種意思。南京人滑稽,不以為辱,反以“大蘿蔔”為榮,動不動還自負地來一句:多大事啊!

多大事啊,天生的不在乎。這被南京作家葉兆言稱之為“南京男人的健康心態,真是許多事都能隨它去。”老杆子大蘿蔔的糗事做了一籮筐,唯獨讓他過不去的是當知青時在機米廠碰到的那個小丫頭。“她後來被隊長強姦了,裡外裡,先後與四個男人發生關係。”言下之意,混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時過境遷,40多年前的事兒了,今天說起來,老杆子眼裡噙著淚,搖頭嘆息:“唉,要不是觀點不一致,當時跟我好了,誰敢碰她?”

此時的老杆子,又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好男人。

南京是外地人的天堂。葉兆言如此評價南京。我本人紮根南京40年,也只能算半個南京人,骨子裡還是外地人。最近上網,鋪天蓋地的優惠政策,南京想挽留更多的外地人一同建設南京。假如你不小心被南京“優惠”了,成了新南京人,想更多地瞭解南京這座城,想找幾本描寫南京的書來讀讀,那麼,《南京老杆子》是一條閱讀捷徑:想要讀懂南京,就請先讀讀《南京老杆子》。

老杆子是南京“土著”,他身上所發生的一切,都離不開這座神奇的古城。

其實,書中隨處可見的南京老地名,無論是南京土著,還是半個南京人以至於剛來南京的“新南京人”,都會有說不盡的親切感。用王老師所描繪的一個工業“景點”作結,看看有多少人會產生這種親切——

石化廠有兩個幾十米高的大煙筒晝夜不歇火地燃燒著,許多燃氣無法回收使用,白白燒掉。尤其夜晚,遠遠望去就是兩根點著的大蜡燭。一說大蜡燭,南京大蘿蔔都曉滴。

2018年3月2日

寫於鹽倉橋

序言作者系《今日頭條/彩色港》主編;南京報業傳媒集團紫金山新聞客戶端首席審讀、主任編輯;原金陵晚報社編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