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評價秦孝公?

飛天神通


秦孝公的商鞅變法在相當程度上被視為是戰國時代秦國崛起乃至最後一統天下的起點。公元前361年秦獻公嬴師隰駕崩,當時年僅21歲的秦孝公嬴渠梁繼承秦國君位。這時秦國面臨的形勢是:魏國佔據河西之地,將秦國牢牢封鎖在關中平原。而天下諸侯皆視秦為夷狄,不令秦國參與中原諸侯的會盟。面對此情此景的秦孝公下令求賢:“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這時魏國丞相公叔痤的一位名叫鞅的家臣看到了秦國的求賢令,於是立即收拾行李,西出函谷關,來到了秦國。後來此人輔佐秦孝公變法強秦,因功受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後世稱其為商鞅。這年的商鞅也不過36歲。放眼當今世界政壇二三十歲就成為一國元首或高官的真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來到秦國的商鞅通過賄賂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而得以覲見秦孝公。此時的秦孝公求賢若渴,加之秦國此時並不強大,其實是以一種仰視的目光在看待這位遠道而來的東方學子,可一番交談下來秦孝公不禁大失所望:商鞅初見秦孝公時首先提出了以堯、舜為代表的帝道治國。帝道治國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治國之道,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所有治國之道的鼻祖。所謂帝道治國其實就是無為而治——政府只需要扮演一個宏觀調控者和仲裁者的角色,而不要干預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商鞅在提出帝道治國時首先列舉了堯舜二帝在位時的繁榮盛景,但秦孝公認為帝道治國見效太慢,而秦孝公是希望快快的出成績的。對帝道治國嗤之以鼻的秦孝公愣是把商鞅的言論聽成了催眠曲。

也許是景監的確很得秦孝公寵幸,憑著他的門路使商鞅得以第二次面見秦孝公。這次商鞅和秦孝公談論的是王道治國理念——王道治國是經過兩千多年曆史延續的成規定製,其最為成功的範例便是西周禮制。這種王道禮制的確曾使天下康寧一片興盛,而且儒家一直不遺餘力的為這種王道張目禮讚。春秋戰國以來王道禮制雖然已經大為衰落,但許多國君為了表示自己仁義,仍然堅持說自己奉行王道。而且秦穆公時期的百里奚正是操的王道之學,那時秦國確實強盛一時,穆公也稱了霸,老秦人一直引為驕傲。秦孝公的《求賢令》也申明嚮往穆公時的強盛,信誓旦旦的要恢復穆公霸業。據此推測:孝公如果接受王道治國似乎也有理由。這次秦孝公沒打瞌睡,耐著性子聽完了,但依然拒絕實行王道治國。

不得不說景監這個後臺果然夠硬,證據就是商鞅又得以第三次面見秦孝公。這次商鞅為秦孝公仔細分析了當時戰國三大強國魏國、齊國、楚國變法的成功與弊端,從而引出自己的《治秦九論》:

其一《田論》:立定廢井田、開阡陌、田得買賣之法令。

其二《賦稅論》:拋棄貢物無定數的舊稅制,使農按田畝、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納稅之新法。如此則民富國亦富。

其三《農爵論》:農人力耕致富並多繳糧稅者,可獲國家爵位。此舉將真正激發農人勤奮耕耘,為根本的聚糧之道。

其四《軍功論》:凡戰陣斬首者,以斬獲首級數目賜爵。使國人皆以從軍殺敵為榮耀,舉國皆兵,士卒奮勇,傷殘無憂,何患無戰勝之功?

其五《郡縣論》:將秦國舊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締,設郡縣兩級官府,直轄於國府之下,使全國治權一統,如臂使指。

其六《連坐論》:縣下設裡、村、甲三級小吏。民以十戶為一甲,一人犯罪,十戶連坐,使民眾怯於私鬥犯罪而勇於公戰立功。

其七《度量衡論》:將秦國所行之長度、重量、容器一體統一,由國府製作標準校正,杜絕商賈與奸惡吏員對庶民的盤剝。

其八《官制論》:限定各級官府官吏定員與治權,杜絕政出私門。

其九《齊俗論》:強制取締山野之民的愚蠻風習,譬如寒食、舉家同眠、妻妾人殉等等。

這實際上就是要以法家為核心推行對內嚴刑峻法,對外武力擴張的霸道治國理念。此番言論一出,深得秦孝公之心。大喜過望的秦孝公決定起用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然而興頭上的秦孝公不知道的是商鞅在和自己告辭後曾私下對人表示:霸道治國固然能強秦,但後世之君若不能及時更張,秦國的壽命將是一個問題。實際上商鞅自己是準備了帝道、王道和霸道三套治國理念,而且他也深知這三種治國路線各自的優劣——帝道境界高遠,但不適合戰國大爭之世;王道可行於天下承平之時,卻對亂世強國見效甚慢;霸道剛猛有餘,卻是一門容易令人走火入魔的絕世武功,練成之日天下無敵卻自殘身體。

商鞅和秦孝公固然是君臣際遇千古難得,可他們要在秦國變法還得經歷一番波折,畢竟他們要拿秦國老世族開刀。為了統一國人的思想秦孝公召開朝會命臣工商議此事,結果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舊貴族對變法群起而攻之,於是就有了如下一番論戰:

甘龍反駁商鞅的變法理念說:“自古以來聖人教化人民不改變習俗,智者治理國家不變更法令。順著民俗來教化,不費力卻易成功;沿襲舊法來治國,官吏習慣,百姓安心。”說完後甘龍轉過身對秦孝公說:“現在倘若要變更法令,不遵循舊法,我恐怕天下人會背後非議君上,請君上仔細考慮。”商鞅一聽這話當即反駁道:“您所說的不過是俗人的見解罷了。平庸的人被習慣所左右,學者們又拘泥於自己的見聞,不能突破常規。這兩種人,不能跟他們討論變法的事。我想提醒甘龍先生,歷代的禮法制度都是不斷革新的,而非一成不變。夏、商、週三代的禮制是不同,但都能稱王天下;五霸的法度也各不相同,但都能稱霸諸侯。我想告訴大家一個事實,揭示真相:智者創建法令制度,而愚者只是受其制約;賢者更改禮制,平庸者受其束縛。”說到這裡商鞅也轉向孝公用堅定的語氣說:“受制於舊法者不可與之談變法;受制於舊禮者不可與之談政事。主上不要遲疑不決了。”

這時杜摯跳出來說:“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要變更法度;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變更工具。效法古制可以不出差錯,遵循舊禮可以避免偏差。”於是商鞅反擊道:”您口口聲聲說要效法古制,請問是效法哪一代的古法呢?又是遵循誰的禮制呢?伏羲、神農教化卻不誅殺;黃帝、堯、舜誅殺而不過分;周文王、武王時代法度、禮制又異於前代。”說到這裡商鞅瞥了一眼,只見杜摯頭冒冷汗無言以對。商鞅窮追猛打道:“三代不同法,便國不法古——商湯、周武王不受古法的拘束,卻成就王者之業;夏桀、商紂不變更古制,最終卻走向亡國。因此遵循蹈矩並非就是好,而突破常規並非就是壞,關鍵是要順應時勢而定。希望主上不要再疑惑不決了。”

這番論戰的最終結果是商鞅大獲全勝,變法得以在秦國順利推行。商鞅深知自己的變法是要和秦國所有老世族為敵,他所可以依賴的除了秦孝公之外就只有秦國的百姓了,所以他必須取信於民。於是他在國都市場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夠搬到北門的就賞給十鎰黃金。可之前官府的政令朝令夕改從沒兌現過,被騙慣了的老百姓的對官府的文告持懷疑態度。商鞅就又宣佈命令說:“有能夠搬過去的就賞給五十鎰黃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一個人搬起木杆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詐。

商鞅以南門立木的方式取信於民,終於得以在秦國頒佈新法令。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國頒佈《墾草令》,作為全面變法的序幕。其主要內容有:刺激農業生產、抑制商業發展、重塑社會價值觀,提高農業的社會認知度、削弱貴族、官吏的特權,讓國內貴族加入到農業生產中、實行統一的稅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墾草令》在秦國成功實施後秦孝公於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其主要內容如下:

效法魏國李悝的《法經》改革秦國的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將民戶按什伍編制起來,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要他們相互監視,糾舉“奸人”,隱藏不報者連坐。告奸者與斬敵首者同賞,匿奸者與降敵者同罰,不告奸者腰斬。也就是說在秦國任何人都有告發犯罪的義務,如果有人見到他人犯罪不加阻止不予告發不是道德問題,而是會被追責的。至於你告發之後受不受打擊報復朝廷不管了,看你是怕罪犯還是怕朝廷。有人可能覺得:要是有人天生膽小,他就是怕罪犯而不敢告發,這不是成了正不勝邪了嗎?別忘了那句”不告奸者腰斬“,當時的秦律實行嚴刑峻法——棄灰於道者斬,就是說在大街上亂扔垃圾都是死罪,更別說打家劫舍殺人放火了。要是有人敢不告發,腰斬之刑擱那兒等著,總之必須在罪犯和朝廷之間選擇一個敬畏的對象。

廢除舊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佈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之前的秦國官職被貴族世家壟斷,平民子弟無論立下什麼功勞也得不到晉升。秦獻公時期開始打破這一傳統,但秦獻公只是憑藉自己的國君之尊偶爾提拔幾個自己信任的平民子弟,而沒有一套明確的官爵晉升制度。商鞅正式建立以軍功授爵的制度——平民子弟只要在戰場上為國家立下軍功即可授予相應的爵位,功勞越大爵位也相應越高;貴族子弟若無軍功則不得世襲祖先的爵位。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並且限制商人經營的範圍,重徵商稅——按商鞅的理念:秦國只需要兩類人——為國征戰的戰士和為戰士提供糧草的農夫,所以要獎勵耕種並按糧食產量換算成相應的軍功授予爵位。與此同時要對商業貿易徵收重稅以滿足國家征戰所需的經費。

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在商鞅看來儒家和其他百家的經典書籍都是無用之物,六國的遊學士子多是虛妄浮誇之人,只會引經據典空談誤國,不能真正埋頭苦幹。允許這些書和人在秦國存在只會削弱秦軍的戰鬥力和秦國的生產力,所以必須嚴格將這些對秦國有害的書和人禁絕在秦國之外。所以張儀、呂不韋等人若是在此時入秦,結局一定糟糕,因為此時的秦國最排斥的就是耍嘴皮子的遊學士子和生意人。

強制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凡成年子女強制與父母分家,避免在勞動生產過程中互相依賴進而影響生產效率,擴大了國家賦稅和兵徭役來源,為秦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完成上述變法後商鞅又開始規劃營建秦國的新都城: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位於關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臨渭河,順渭河而下可直入黃河,終南山與渭河之間可直通函谷關。為便於向函谷關以東發展,秦孝公於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徵調士卒,按照魯國、衛國的國都規模修築冀闕宮廷,營造新都,並於次年將國都從櫟陽(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東南)遷至咸陽,同時命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第二次變法的主要內容如下:

廢除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廢除奴隸制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縣一級官僚機構;“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 ,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縣下轄若干都、鄉、邑、聚。

大力營建新都咸陽,以便向函谷關以東發展。

統一度量衡制度,頒佈度量衡的標準器。

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這實際上是將原來生活在各家貴族的世襲封地上的百姓正式編入國家戶籍並徵收賦稅。

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規定凡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徵收戶口稅。這是對第一次變法中“異子之科”法令的補充,也是對社會風俗的規範。

後兩項政策其實在第一次變法時就已有所涉及,在第二次變法中只是更加深化強化。

商鞅變法是中國古代一次成功的變革,它讓秦國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並且為以後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而且確定了法治的思想。商鞅吸取了李悝、吳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國實行變法的經驗,結合秦國的具體情況,對法家政策作了進一步發展,後來居上,變法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他進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擴大了畝制,重農抑商,獎勵一家一戶男耕女織的生產,鼓勵墾荒,這就促進了秦國小農經濟的發展。他普遍推行了縣制,制定了法律,統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權的君主政權。他禁止私鬥,獎勵軍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這有利於加強軍隊戰鬥力。他打擊反對變法的舊貴族,並且“燔《詩》《書》而明法令”,使變法令得以貫徹執行。由於這一切,秦國很快富強起來,奠定了此後秦統一全中國的基礎。正如漢代王充所說的:“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經濟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擊並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使封建國家機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軍事上獎勵軍功,達到了強兵的目的,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為秦的下一步的戰略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商鞅變法對此後秦國以及秦代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雲夢出土的《秦律》就是在這個變法的基礎上修訂、補充、累積而成。《秦律》也多處講到連坐法,例如戶籍登記有隱匿或不實,不但鄉官要受罰,同“伍”的也要每戶罰一盾,“皆遷之”(即罰戍邊)。《秦律》也把鎮壓“盜賊”放在首要地位,並對輕罪用重刑。例如盜取一錢到二百二十錢的要“遷之”,盜取二百二十錢以上和六百六十錢以上要分別罰作刑徒,盜牛者要罰作刑徒,盜羊或豬的也有相當的懲處,甚至偷採別人桑葉不滿一錢的也要“貲徭三旬”(即罰處徭役三十天)。對五人以上的“群盜”則追捕處罰更嚴。同時《秦律》還有許多對各種逃亡者追捕處罰的規定。

秦國在經歷商鞅兩次變法之後國力空前強大——秦國人路不拾遺,山中沒有盜賊。人民勇於為國家打仗,怯於私鬥,鄉村、城鎮秩序安定。周顯王派使臣賜予秦孝公霸主的稱號,諸侯各國都派使者前來祝賀。前348年韓昭侯親自前往秦國,與秦孝公簽訂停戰盟約。 前342年秦孝公派太子駟率領西戎九十二國朝見周顯王,顯示了秦國西方霸主的地位。然而此時的秦孝公依然有一塊心病未能去除。

收復河西失地,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是秦獻公、秦孝公兩代國君的願望。早在秦獻公時期秦國與魏國為爭奪河西地區發生多次戰爭,其中秦國在洛陰(今陝西省大荔縣西南)、石門山(今山西省運城市西南)、少梁(今陝西省韓城市西南)三場戰役中取得勝利。經過商鞅兩次變法後的秦國國力強大,具備了收復河西地區的能力。然而變法積攢國力是需要過程的,一個大國的崛起決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此時秦國收復河西失地所要面對的對手是昔日的天下霸主魏國,雖然此時的魏國正處於國力衰退階段,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此時秦國已初步具備和魏國分庭抗禮的實力,但還不具有徹底戰勝魏國的絕對優勢,所以秦國需要一個有利的時機。

工夫不負有心人,秦國苦等的機會來了: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趙國入侵魏國的盟國衛國,奪取漆及富丘(均在今河南省長垣縣)兩地。 此舉招致了魏國的干涉,魏國出兵助衛,包圍趙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趙魏開戰正是秦國苦等的良機,在此之前秦國集中精力變法改革,一直對魏國採取容忍姿態,如今秦國再也不想忍下去了: 秦孝公趁魏軍主力出擊之機,派軍隊偷襲魏國,進攻魏河西長城重要據點元裡(今陝西省澄城縣南),大敗魏軍,殲滅守軍七千人,並佔領少梁。 同年秦孝公命公孫壯率軍攻打韓國,包圍焦城(今河南省三門峽市西),但沒有攻克,佔領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縣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鄭市東北)並築城,插入魏、韓兩國交界地區。

秦孝公九年(公元前353年)齊軍與宋國景敵、衛國公孫倉所率部隊會合,圍攻魏國的襄陵(今河南省睢縣)。 此時魏軍主力已攻破趙國首都邯鄲,但在桂陵之戰被前來救援趙國的齊國軍隊擊敗,楚宣王也派大將景舍率兵救援趙國,奪取了魏國睢水、濊水之間的土地。 秦孝公趁魏國國內空虛之機,於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任命商鞅為大良造,率兵長驅直入,包圍魏國並佔領魏國舊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 。魏惠王急忙派軍隊在上郡要地固陽(即定陽,今陝西省延安市東)以東修建崤山長城(東南起崤山,西北至黃河),以阻止秦軍的進攻。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圍並佔領固陽。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趙、齊、楚等國都牽制了魏國大量兵力,秦孝公抓住有利時機痛打落水狗。

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魏惠王調用韓國的軍隊擊敗包圍襄陵的齊、宋、衛聯軍,齊國被迫請楚國大將景捨出面調停,各國休戰。秦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魏惠王與趙成侯在漳河邊結盟,撤出趙國首都邯鄲。魏國陸續與各國和談後,集中兵力向西反攻,奪回安邑幷包圍固陽。為爭取時間在國內進行第二次變法,秦孝公於前350年與魏惠王在彤地(今陝西省華縣西南)會盟修好,緩和了兩國緊張的關係。

魏惠王以朝見周天子為名,召集泗上十二諸侯舉行會盟,圖謀攻秦。秦孝公下令加強防守,並採納商鞅“尊魏為王”的策略來改變魏國進攻秦國的意圖。秦孝公於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派商鞅遊說魏惠王,勸說他除了號令宋、衛、鄒、魯等十二個小國外,還要向北聯合燕國,向東攻打齊國,迫使趙國屈服;向西聯合秦國,向南攻打楚國,迫使韓國屈服,這樣霸業可成。商鞅還建議魏惠王順從天下之志,先行稱王,再圖霸業。魏惠王聽從商鞅的遊說開始稱王,按照天子的規格大建宮室,製作丹衣和九施、七星之旗,並召集各小國參加逢澤(今河南省開封市南)會盟,秦公子少官和趙肅侯也應邀參加,諸侯會盟後又前往朝見周天子。魏惠王僭越禮制的行為引起了齊、楚等國的憤怒,諸侯紛紛倒向齊國。可以說尊魏為王是秦孝公和商鞅成功謀劃的一次戰略忽悠,由此可見商鞅之才也不只是國內變法,秦國崛起也並不完全依賴變法,對國際時勢格局的把握也是相當到位的。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正是這種對時勢的把握成就了秦國。

秦孝公十九年(公元前343年)秦國在武城(今陝西省華縣東)築城。秦孝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41年)魏國在馬陵之戰遭受齊國重創,主將龐涓自殺,太子申被俘。商鞅趁機對秦孝公說:“秦國和魏國的關係,就像人得了心腹疾病,不是魏國兼併秦國,就是秦國吞併魏國。魏國地處山嶺險要的西部,佔據崤山以東,與秦國以黃河為界。形勢有利時就向西侵犯秦國,不利時就向東擴展領地。如今君上聖明賢能,秦國繁榮昌盛。而魏國剛剛被齊國擊敗,可以趁此良機攻打魏國。魏國抵擋不住秦國的攻勢,必然要向東撤退。魏國一向東撤退,秦國就佔據了黃河和崤山險固的地勢,向東可以控制各國諸侯,這可是一統天下的帝王基業啊!”秦孝公採納商鞅的建議,決定趁魏國實力尚未恢復之機,大舉攻魏。

不得不感嘆商鞅對時局的深刻洞見,如果秦國錯過這次機會無異於給魏國留下了喘息之機。於是秦國聯合齊、趙兩國攻打魏國。九月,秦孝公派商鞅進攻魏河東,魏派公子卬迎戰。公子昂又稱作“魏卬”,是中國戰國時代初期魏國公子,其為人正直頗有才氣,乃戰國初期魏國名將。《大秦帝國》中為了襯托商鞅而將其刻畫為一個十足的酒囊飯袋,然而事實的真想並非如此:當衛鞅還是在魏國做丞相府的中庶子的時候公子卬就曾和衛鞅十分相熟,並且在魏王面前保舉過衛鞅到宮裡做官,但是衛鞅沒同意,公子卬也只好作罷,在後來丞相公叔座去世後,魏王沒有聽從公叔痤的建議讓衛鞅做魏國丞相。但是魏卬卻向龐涓舉薦衛鞅到其軍中任軍司馬,並參贊軍機要務,由於公子卬的提議,龐涓也是很爽快的同意。衛鞅沒有立刻同意龐涓的徵辟,而是說其要為老丞相公叔痤,守靈期滿後,在去軍中任職,但是其要求龐涓,現在起就要發放薪資和安排宅邸給他,龐涓馬上就同意了。公子卬深知衛鞅是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人,很怕他被別國徵辟了,看到衛鞅願意到龐涓軍中任職,心中頗為欣喜。至於衛鞅後來並沒有在魏國發展,那是後話了,但公子卬為了魏國的發展畢竟努力過。公子卬知人容人之能還是有的,並非電視劇裡所描述的那樣百無一用。

可這位公子卬犯了和春秋時代的宋襄公一樣的錯誤:他以為自己還處在西周時期的禮法社會,以為戰爭不過是貴族子弟之間的武藝較量,以為雖然秦魏兩國開戰並不影響自己和商鞅的私交。商鞅恰恰利用了這點——派使者送信給公子卬,說:“我當初與公子相處的很快樂,如今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將領,不忍心相互攻擊,我可以與公子當面相見,訂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幾杯然後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相安無事。”公子卬赴會時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虜,商鞅趁機攻擊魏軍,魏軍大敗。魏惠王被迫割讓河西部分土地求和,商鞅因戰功獲封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再次攻魏,在岸門(今山西省河津市南)擊敗魏軍,俘其主將魏錯。同年秦國聯合大荔戎包圍了魏國的郃陽(今陝西省合陽縣東南)。至此魏強秦弱的格局被徹底扭轉。

說到這兒大家似乎會覺得說了半天不就是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強秦奠定了日後秦國一統天下的基礎嗎?可這不是由商鞅唱主角嗎?那麼在變法強秦的過程中秦孝公自己發揮了什麼作用呢?事實上秦孝公在秦國崛起道路上最大的貢獻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是重用商鞅這一乾坤大才並始終如一作為變法的堅定支持者,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有許多改革因為君主中途變卦而夭折,然而商鞅變法不在此列和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最終成就了這一在戰國諸侯中持續時間最長、成效最大的變法;其二是當變法損害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時秦孝公能從秦國發展的根本利益出發捨棄眼前的利益而追求長遠,正因為如此當他面對自己的太子和兄長犯法時才能秉公無私地予以依法處置,這在中國曆朝歷代的君王中不說絕無僅有,也是鳳毛麟角。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作為商鞅變法時幕後的政治領袖,秦孝公對於秦國變法的貢獻,並不比主持活動的商鞅小。

和很多朋友一樣,有書君也非常驚歎,他是怎麼做到變法20年當中沒有出現國家動亂的。在這背後,無不透著秦孝公的政治智慧。

1、臨危受命,瓦解盟軍

秦孝公的繼位,是非常突然的,父親在征戰過程中陣亡,當時的嬴渠梁(即秦孝公)屬於臨危受命,政局相當不穩。

在繼位後不久,秦孝公就遭遇了東方六國的聯盟攻打,在當時,秦國正處於非常羸弱的狀態,根本沒有對抗之力。

這種情況下,秦孝公並沒有死守老秦人的執拗,而是選擇妥協和讓步,滿足六國的利益,從而瓦解了六國聯盟,讓秦國逃出昇天。

尤其是把函谷關地區割讓給魏國,在當時更是舉國怨氣。而事後證明,暫時的讓步換來了穩定的外交環境,這對於秦國的崛起是至關重要的。

一直到孝公去世,秦國都沒有遭遇過大型戰役,這在混亂的戰國時期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2、求賢變法,廣納良才

坦白說,在中國古代史當中,求賢若渴的君主並不在少數,但是考慮到當時的時代背景,秦孝公的這一紙《求賢令》,就充分顯示出了他的智慧和氣魄。

在當時秦國的國情之下,他居然敢喊出恢復穆公霸業的口號,令舉世震驚的同時,也收穫了很多嘲笑。

但秦孝公堅持選賢任能,選取了一批志在變革的官僚隊伍,給商鞅的變法提供了重要支持。

大膽放權,隱居幕後古今中外的變法,失敗的原因,要麼是觸動了某些群體的利益,要麼是君臣之間有嫌隙,從而導致變法夭折。

但是在商鞅開始變法之後,秦孝公卻能果斷地放權,給予商鞅足夠的權威去開展變法活動。而他自己,則甘心退居幕後,維持國內政局的穩定。

為了確保變法政令的權威性,甚至是秦孝公自己的哥哥和兒子,違反律令之後,也必須受到相應的懲罰。

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在孝公統治期內,商鞅的變法措施暢行無阻,讓秦國以最快的速度實現了富強。

所以說,儘管史書上對於秦孝公的評價並不算多,但是,但在運籌帷幄、處理變法矛盾這件事上,他絕對是中國古代君王當中,相當出色的一位。


有書博物館


第一,鎮定,面對強敵上門,鎮定自若,一個吃麵的長鏡頭堪稱演技巔峰。面對強敵毫不慌張,不管對面是魏國,還是紀委。
第二,節儉,秦國變法前,窮弱不堪,祖祖輩輩,務農為生,孝公嬴渠梁為了體恤民力,厲行節儉,雖然坐擁一國之財富,卻一分錢都不敢花。


第三:大氣,有身為一國之君的氣度,和胸懷,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能夠在全國反對變法的時候堅定支持商鞅,原則性強,遭到中傷也在所不惜。



第四,平易近人,與商君之間有著超越君臣之情的友誼,令人神往

這就是秦孝公趙德漢


扣毛


秦孝公的執政能力非常強,這是後世變法國君望塵莫及的。

首先,他的識人能力強。通過與商鞅談話就能意識到商鞅是能夠主持國家變法圖強的人。王莽也曾信誓旦旦的變法改革,但能力不及。

其次,能夠運用朝廷各種勢力。以商鞅的凌厲手段,清除朝廷異己不是難事,但像公子虔及甘龍等舊貴族實力卻保存了下來。這與孝公有意保護是分不開的。一國之君,誰敢把全部賭注壓在商鞅身上。但是有甘龍一夥人馬,一旦變法有問題就可以立馬還一波人馬回到原來的老路上。

再次,能分清君權相權。雖然商鞅不是相國,但權利極大,且稱之為相權。商鞅行霸道,不免有些政策倒行逆施、違背情理,樹敵太多,孝公充當了執行者的角色。一切執行權都在孝公,商鞅是政策制定者。換句話說,孝公不發命令,你的法令是個啥?

還有,孝公善於協調各方關係。他保護了舊貴族,卻不許他們亂政。宋神宗雖支持王安石變法,卻給予保守派相當大的權力去阻撓變法。雖然孝公無底線的支持商鞅,但一旦孝公拔掉商鞅,政權還能掌握。這就與王莽新政有很大區別。與張居正時也有不同。

所以整個變法中,商鞅是靈魂,孝公是形體。孝公讓保守派站在邊上看他變法,然後把他們教育過來。商鞅死後,法令還在,變法派和保守派合二為一。不得不感嘆孝公執政手段之高明。

整個變法過程中,商鞅權傾朝野,但是想造反確是完全不可能。國士從不懼死,擔心的是道之不行。商鞅還是成功的人生。孝公執政,有放有收,能使秦國大船始終有備無患,謀深慮遠,確是後世鮮有企及的。


立馬吳山1


秦孝公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曆史上非常有作為的一代國君。秦孝公初當國君之時,秦國國力還不十分強大,被與之接壤的魏國佔領的河西地區還沒有收回,這也是其父秦獻公傾盡一生沒有實現的願望。秦國國內的傳統制度制約著秦國經濟的發展,貴族勢力也十分強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秦國經濟的發展。秦孝公繼位之後,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力求變法圖強,對內廣施恩德,救濟孤寡老人以爭取民心;招募戰士,明確論功行賞的法令,以增強軍隊的戰鬥力,並在國內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命國人大臣獻富國強兵之策。於是在秦孝公時代,實行了著名的“商鞅變法”,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發展,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極大地增強了秦國國力,為後來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他在位期間還屢次擊敗魏國,收回河西土地,完成了其父的遺願,遷都咸陽促進了函谷關以東地區的發展。

漢代賈誼曾經稱讚秦孝公說:"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當是時,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備;外連衡而鬥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以上事例充分說明,秦孝公是秦國曆史上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國君,他能夠虛心納諫,用賢任能,勇於改革,為後來秦王朝的建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若耶溪水劍


秦孝公是一個偉大的君主。他是虛懷若谷,一心求強的賢君;他是用人不疑,持之以恆的明君。他更是秦國由弱轉強,終成虎狼之秦的聖君。


先來聊聊他的虛懷若谷,一心求強,請看一段史記原文:


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孝公於是布惠,振孤寡,招戰士,明功賞。下令國中曰:“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脩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看完這段話,其實無須多言,光“諸侯卑秦、醜莫大焉”這八個字就說明了一切。作為一國之君,秦孝公直面事實,以一種超低姿態來說出自己內心的苦悶和羞恥感。即便過了兩千多年,我們現在讀起《求賢令》,秦孝公那種誠意十足,虛懷若谷,一心求強的氣息撲面而來。


再聊聊他的用人不疑。秦孝公一生最精彩之處在於他重用商鞅並且信任無比,始終如一,甚至可以說他幾乎把君主實權都讓渡給了商鞅。他為了強秦,甘願退到權力的二線,甘願成為“虛君”,甘願默默地站在商鞅的背後。正因如此,商鞅才能夠將內心的變法鴻篇轉換為手中改革之劍,從而斬斷舊貴族的利益鏈條,將秦國之舊疾一掃而空。秦孝公與商鞅絕對是一段千古君臣佳話。


最後談談秦孝公的歷史地位。秦國由弱轉強終至一統天下,毫無疑問源自商鞅變法。商鞅變法能夠成功的關鍵在於秦孝公無條件地支持。在秦孝公看來,只要能讓秦國強盛他什麼都可以犧牲,權力可以放,親情可以棄,名聲可以丟,但他的強秦決心與志向大過任何一位秦君。在我看來,秦孝公在秦國的歷史地位比肩於嬴政,其他君主均在其下。


風雨雲臺


對於秦孝公的最初認識,來源於孫皓暉先生所著的小說《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在那這部小說中,秦孝公被塑造成了千古一帝、古今完人,“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聲音一直在耳邊迴響。

但是在正史中對於秦孝公的記載卻十分微少,就下面就讓我們通過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之《秦本紀》來了解一下歷史上的秦孝公。

臨危受命,天下鄙秦

秦孝公二十一歲即位,接過的是父親獻公手中的爛攤子。孝公元年,黃河、華山以東有六個強國,齊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悼王、韓哀侯、趙成侯和秦孝公並稱。

周王室衰微,諸侯靠武力征伐,互相兼併。秦在偏僻的雍州,不參與中原諸侯的會盟,中中原諸侯用對待蠻夷之國的態度對待秦。

求賢若渴,千古雄文

秦孝公這時廣施恩惠,賑濟孤寡,招納戰士,宣明功令,以功論賞。下令全國說:“從前我祖先穆公在岐山雍城之間,修治德政,推行武功,向東平定晉的內亂,以黃河為兩國的邊界,向西稱霸戎翟,土地擴展千里,天子封秦為西戎霸主,諸侯都來祝賀,為後世開創功業,十分遠大美好。恰逢以前厲公、躁公、簡公、出子的不安定,國家內部有憂患,未能顧及外事,三晉攻奪了我先祖的河西地區,諸侯鄙視秦國,沒有比這更大的恥辱了。獻公繼位,鎮撫邊境,遷都櫟陽,並且想要東征,恢復穆公時期秦國原有的地區,修治穆公的法令。寡人思念先祖的願望,常常心中悲痛。賓客群臣有能夠獻出奇計使秦國強大,我將給他高官,賞給他封邑。”這時就出兵向東圍攻陝城,向西斬殺戎的獂王。



變法強秦,松柏相伴

衛鞅聽完這個求賢的命令,便西行入秦,通過景監求見孝公。衛鞅勸說孝公變更法令,修治刑法,對內提倡耕作,對外獎勵作戰有功的將士,孝公認為很好。


甘龍、杜摯等不以為然,與衛鞅相互爭論,孝公最終採用衛鞅的變法建議,起初百姓感到變法帶來的勞苦,但過了三年,百姓適應了認為很方便。孝公就拜衛鞅為左庶長。

霸業有成,中道崩殂

七年,孝公與魏惠王在杜平相會。八年,與魏在元裡會戰,有功績。十年,衛鞅擔任大良造,舉兵圍攻魏的安邑,使它投降了。十二年,興建咸陽城,修築公佈法令的門闕,秦遷都咸陽。合併眾多小鄉聚,並集為大縣,每縣設一個縣令,共有四十一縣。開闢土地,廢除阡陌。東邊領地越過了洛水。十四年,初次徵收田賦。


十九年,天子送來霸主稱號。二十年,諸侯都來祝賀。秦派公子少宮率領軍隊與諸侯在逢澤會盟,朝見天子。二十一年,齊在馬陵打敗魏國。二十二年,衛鞅攻擊魏國,俘虜魏公子卬,封商鞅為列侯,稱作商君。二十四年,與晉在雁門會戰,俘虜晉將魏錯。同年,秦孝公去世。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就憑他能用商鞅這種遭人嫉妒的人才就可以看出秦孝公跟其他統治者不一樣。這是非常非常難得的。同流不合汙,出淤泥而不染。一般商鞅這種人遭嫉妒,會被埋沒在市井,可是秦公卻頂住壓力重用他,說明秦公政治獨立,不依靠惡勢力。很難得,可貴。可是這種人太少。。。。。。所以說秦國越來越強,大家在看看魏國,也變法了,甚至可以說有統一的實力,可是變法成功後人才遭到裁撤和嫉妒,最後呢?呵呵不用說了吧。到頭來魏國人也沒過上真好生活,那些官員到最後也丟了官位,那些士兵該死的死,該跑的跑,就連統治者都。。。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吧。。。


時事求是


秦孝公

(前381年含前338年),年四十四歲,戰國時秦國國君。嬴姓,名渠橋。秦國獻公的兒子。即位後深為感動而秦國被諸侯冷落,於是訪求賢人招軍,廣招人才,命令群臣獻富國強兵的辦法。 秦孝公頒佈布的求賢令: 秦公贏渠橋告訴天下的人:秦國自從秦穆公稱霸以來國家的形勢有成就大業有希望,但是後來大家不賢,厲公、躁公、鄭簡公、出子代政治昏庸,內亂頻繁出現、外患交加,河西完全失去,函谷關容易手,秦始皇有大國而偏僻一角; 此後獻公即位,要考慮振興,連年苦戰,含恨而死。在這時,國弱民窮,列國卑秦國,不參加會盟而且要滅亡秦朝而後快,國恥族恨更大和這,公即位曾考慮國家恥辱悲傷與心! 現在我渠梁告訴天下,只要有可能出良策妙計而使秦國恢復秦穆公稱霸的大業的人,在高官領國政與本公司共同治理秦國分享秦國! 秦孝公嬴渠橋 囊括天下,併吞八荒 貌似歷史對這位偉大的君王的評定是不是很多,我們僅能從漢朝的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秦孝公佔據崤山、函谷關的堅固,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固守以窺視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有併吞八方、統一中國的雄心。 在這個時候,有商鞅輔佐他,對內確立法律制度,致力農耕紡織,修繕防守與進攻用的器械,對外推行連橫之策並使諸侯相互爭鬥。於是秦人很容易奪取了魏國在黃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到始皇……,他發揚了六代君王遺留的功業,揮鞭用武力來征服各國,終於吞併了西周、東周而且滅亡了諸侯各國,登上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而制服了天下,掌握各種刑具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撼四海。 向南攻取百越之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部落首領,低頭系在脖子上,把自己的生命交給獄吏掌握。於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築長城並固守邊境,把匈奴趕退七百餘里;匈奴人不再敢南下放馬,六國的勇士再也不敢拿起弓箭來複仇。”而知道他。



默凡fx


先說結論,秦孝公當然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

孝公是獻公之子,秦國在獻公以前,處於長期的衰弱和動盪的狀態,不僅國力衰微,同時也被東方國家視為戎族。到了獻公時候,開始著手改革,獻公是一個企圖有作為的君主,在他的努力之下,秦國才開始轉向正軌。但是畢竟積重難返,一個國家的強盛,需要幾代的積累,獻公的改革可以說為孝公的改革作了相當好的鋪墊。到了孝公時代,就繼承了獻公改革的步伐,任用商鞅進行變法,並且孝公的改革,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都更為徹底。這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孝公的改革立竿見影,秦國迅速走上了強盛的道路,這從孝公之後秦國的發展便可以看出來。孝公在位二十四年死後,其子惠文君繼位。惠文君元年,楚、韓、趙、蜀來朝見。二年,天子賀。惠文君可以說是孝公改革的直接受益人。同時,秦國東擴的進展也神速無比,在與魏國的戰爭中屢屢得勝,這都反映了孝公改革的偉大。

綜上所述,孝公在秦國的重新崛起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直接奠定了秦國日後統一的基礎,可謂是一代偉大的君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