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黄梅戏到底出自于安徽安庆还是湖北黄梅?

牛辰鹏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与京、越、评、豫并称。为什么叫黄梅戏呢?因为黄梅戏的发源地在黄梅县。黄梅县在哪呢?有意思的是,作为安徽最主要戏曲黄梅戏发源地的黄梅县,却不属于安徽。

安徽省西南角,与湖北省东南角的结合部,就是黄梅县。而黄梅县隔着一条浩瀚长江,南岸就是江西省九江市市区,可以称得上鸡鸣三省。唐朝大诗人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这里写下了不朽的诗篇《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而白居易凝眉北眺的,就是江对岸的黄梅县。

黄梅县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面积1701平方公里,人口104万。湖北省黄梅县因安徽黄梅戏而出名,但黄梅县的历史可不是只有黄梅戏。

早在春秋时期,南方有两大强国:吴国和楚国,互相拍板砖。而吴、楚两国的边界,就在鄂皖赣交界处,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黄梅——江西九江——安徽宿松一带。黄梅因处在楚国的最东部,吴国的最西部,又正好卡在长江要塞上,所以又被称为“吴头楚尾”。

之后的黄梅在秦朝隶属九江郡、东汉隶属庐江郡。有件事还要说一下,秦末反王之一的英布,在隶属项羽期,曾修建过九江城。而那时的九江在黄梅县西南70里。《元和郡县志》讲的很清楚:九江故城在今之黄梅西南七十里,英布所筑。

到了三国,孙权喜欢折腾,把黄梅县境划来划去,最终划到了扬州蕲春郡名下。后面的“短命鬼王朝”也是一路穷折腾,黄梅跟过荆州武昌郡、扬州庐江郡,江州寻阳郡。直到南朝齐武帝萧颐永明五年,公元486年,从蕲阳(原蕲春)划出一个永兴县。永兴县治,就在黄梅县西郊。“短命鬼王朝”不折腾不开心,隋文帝杨坚也是折腾够了,到了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正式将新蔡(原永兴)改名为黄梅。

为啥叫黄梅?因为境内有一条黄梅水,一座黄梅山。为啥这座山叫黄梅山?因为山上有漫山遍野的黄梅。杨坚懒得再费脑筋给新县定县名了,山上黄梅多,那就叫黄梅县吧。

唐朝的时候,黄梅隶属蕲州,看上去一切平静如常。但到了唐末,黄梅县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一个闹翻全国的牛人,被官军追杀至黄梅,卒。

黄巢知道吧,盐贩子出身的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写下“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霸气诗句。而黄巢出道时跟过一个更牛的大盐贩子反唐,他就是王仙芝。

王仙芝是山东人,因受不了唐朝对百姓的压榨,于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带着几千弟兄,起义于长垣,自称均平天补大将军。随后,黄巢才跟着王仙芝闯荡乱世江湖。

唐朝发兵围剿王仙芝,老王就带着小黄满世界溜达,把唐军累到吴牛喘月,洋相百出。不过,王仙芝也是个半料子英雄,打到一半就想投降唐军,被黄巢一通老拳暴揍,然后各玩各的。

黄巢把“盐业公司”越做越大,而王仙芝的“盐业公司”越开越赔钱,被唐军一路追杀到黄梅。公元878年初,王仙芝部5万人被唐军曾元裕军堵在黄梅,最终惨败,王仙芝本人战死。

王仙芝死在黄梅后,黄梅这座小城又逐渐归于平静。两宋和元朝没啥变化,一直跟着蕲州过日子。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黄梅县治并不在现在的黄梅县城。直到元仁宗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才搬到了现在的县城。明朝也是一路穷折腾,蕲州的级别忽高忽低,但基本不涉及黄梅,还是跟着蕲州。清朝时,黄梅隶属黄州府。

在清朝中期时,黄梅戏开始慢慢流行。最早时称为黄梅采茶调,后称为黄梅调,开始流行于鄂皖赣交界一带。黄梅戏从黄梅县走出来后,反而在安徽发扬光大。尤其是在五十年代,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播出,更让黄梅戏具有全国性的知名度。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比翼双飞在人间。”你即使没听过黄梅戏,也一定知道这几句知名度超大的戏词。

而这些,都和湖北黄梅县有关。


地图帝


本人来自湖北黄梅县。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县,发展于安徽安庆地区。从小就对黄梅戏非常熟悉,农村长辈几乎人人都会哼两句。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记得小时候,每年过年时,村里就会搭台子唱黄梅戏。台子下人山人海,我们小孩子们呢,就在人群里跑来跑去,高兴的不得了。老家有的老人还会拉上二胡,唱上几句。听老人们说,旧社会闹饥荒,好多人跑到安徽安庆去要饭,渐渐的把黄梅戏也传到那里了。而且我们的黄梅县志里也记载的清清楚楚。应该说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


刚哥2008


但安徽人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黄梅戏出自安徽。特别是安徽安庆及安庆所辖怀宁、桐城及宿松等县(市)区等,他们的说法恰巧与湖北黄梅的说法背道而驰,认为黄梅戏发源于安庆所辖几个县,并提供了相关历史资料,列举了大量事实,证实黄梅戏属于安徽,且发源于安庆。

就长江流域发大水黄梅戏由湖北冲到安徽的说法,安庆有关人员运用了黄梅与安庆怀宁及宿松等历史灾情资料进行对比,证明黄梅县发大水灾情比安庆少,黄梅县历史上比安庆所辖县(市)区富裕,黄梅县灾年前往安庆乞讨卖艺为生说法不成立,黄梅戏应该属于安庆及所辖县(市)区等。

后话:黄梅戏起源有那么重要吗?个人认为没那么重要,同为华夏民族,同为炎黄子孙,黄梅戏同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艺术珍宝,不必为黄梅戏起源去争,去追根求源。关键是如何进一步传承,进一步发扬光大,再造黄梅戏辉煌, 成为国人精神食粮,更好地服务国人。


毛猴


只要一有黄梅戏的地方就有湖北人跑出来挣,说黄梅戏是湖北的,无非就以下几个逻辑:1.因为湖北有个县叫黄梅,所以黄梅戏是湖北的;2.黄梅戏有名曲目中有几个背景故事是在湖北,所以黄梅戏是湖北的。按照这种逻辑,那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出现中国地点、中国背景,那好莱坞电影公司都是中国的?(比如好莱坞电影《花木兰》《2012》等等)

首先我们得承认黄梅调和黄梅戏是两个不同的东西,有很大区别。之所以黄梅戏取这个名字,是因为黄梅戏是在湖北黄梅调基础上在安庆经过改良发展而来,为了尊重源头,所以取名黄梅戏。而现在的黄梅戏,念白、唱腔都是用的安庆方言,和湖北没有任何关系!

黄梅戏在安徽黄梅戏大师 严凤英 韩再芬 马兰 黄新德等人的推动下,闻名遐迩,推出了很多著名作品《女驸马》《天仙配》《小辞店》《徽州女人》《邓稼先》等等,敢问湖北人推出来什么著名黄梅调作品?

现在湖北的黄梅调都快失传了。另外湖北政府都开始派人从安庆学习黄梅戏(感兴趣可以百度相关新闻)。就这种情况下,你湖北人还跑过来说黄梅戏是湖北的?纳尼???

黄梅戏在安徽人的努力下变成了五大剧种之一(插个话题,京剧也是四大徽班进京创作出来的,要是按照有些湖北人的逻辑,安徽人是不是得天天吵着京剧是安徽的?)。有些湖北人要是不服气,有种你把黄梅调也唱成五大剧种呀,安徽绝不会像你们那么厚脸皮说黄梅调是安徽的。请湖北的黄梅调就不要再碰瓷安徽的黄梅戏了!!!


问天求是


我是安庆人。我没有去参照这个那个,以下是根据我自己在各地跑下来的经验。

我国没有一种地方戏是以气候来取名的。多数是以地方名,或者主要乐器。

黄梅时节主要是农历三四月,根据古代中国人习惯,过了清明之后要出门谋生,服役,求学。。。三四月是播种,维护庄稼的好日子,一年之计在于春,安庆人在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以来比较发达,没有理由躺在家唱歌。特别是岳西一带,要采茶,更多的农务。

以下是猜想,但觉得比史学家真实。一种艺术形式形成一定有很长时间,很多人参与,才会从无到有。因为参与的人多了,非要定义是哪个的贡献就非常牵强。如果非要说起源,应该在安徽湖北江西交界的一带人们创造的。小调与天气,地理是有关系的,比如秦腔陕北民歌,贵州山歌,藏族舞蹈,草原歌,等等,你们自己研究一下。黄梅调如果的劳动人民创作的,应该是比较轻松的工作,比如采茶的人。等等一些工作。比较适合唱黄梅调。

古代地理并不是像今天这样区划分明,还是比较乱的。当年,安庆作为区域大地方,无论是九江,澎泽,还是黄岗,黄梅,浠水,更别说境内,都是受安庆的影响幅射。所以讲黄梅调笼统的讲,源自安庆,问题不大。但是没有必要非要讲是因为黄梅时节劳动人民唱的哼的小调,太特么牵强,非要争,我比较认为黄梅县人先唱起来更有说服力。

黄梅戏又叫黄梅调,调是指哼着玩的,但是有那个感觉。戏就比较系统了,涉及音乐的各种要素,这个不得不讲,应该主要是后来在安庆发展成戏剧的一种。同时各集大成者,开创者,样板戏不断涌现,我比较赞同安庆,安庆人民为黄梅戏作出了更多的贡献。

黄梅戏本身不是安庆人民的专属。而是一种喜欢黄梅戏的人的爱好。

你问这个问题,也看得出来,你是一俗人,和安庆人一样俗,所以这些年来,相比起来,安庆每况愈下。别去挑起没有意义的争论而又显得自己很小气的话题了。


先丰操哥


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当代文艺界有多种说法,其中就有“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形成和壮大于安徽省怀宁县(安庆地区)”一说。但是,这一流传甚广的说法最近被一本专著所证伪。

众多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考证,近期专门出版了《黄梅戏起源》研究专著,以大量史实,详细揭示了黄梅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黄梅戏是以安庆为中心源起并形成的戏曲剧种。

尽管黄梅戏的个别唱腔起源于采茶调,但这些唱腔在黄梅戏异常丰富的唱腔构成里所占的比例很小,还不到百分之十。必须要强调,最早形成于黄梅县的是黄梅(采茶)调,并非是后来传唱四海的黄梅戏。

戏是戏,调是调,戏与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调的构成元素主要是曲调、旋律,戏的构成元素却需要人物故事、矛盾冲突以及曲折的情节等。当然,戏曲除了要有属于自己特色的曲调,独具特色的方言(念白、唱腔)亦是不可或缺的。

黄梅(采茶)调属鄂东语系,黄梅戏则带有明显的怀宁、潜山等地方音调。当时的怀宁(安庆府驻地)是安徽省的省会,经济相对发达,怀宁方言是安徽的官话,因此黄梅戏曾被称为“怀腔”、“府调”。

黄梅戏泰斗时白林老师欣然为《黄梅戏起源》一书作序,时老师充满感慨地写道:

“《起源》的作者用田野调查,搜寻查阅各种资料(包括孤本、善本)完成的这本书稿不只是’考’了黄梅戏的起源,它在丰富、翔实的资料中……中国众多博大精深的戏曲剧种,主要区别是在音乐声腔和语言上。《起源》在’黄梅戏花腔小戏与安庆民歌小调’的章节中有八个谱例;’商南民歌与安庆民歌’中也有八个谱例;宿松、望江的两首《十月怀胎歌》与黄梅戏《荞麦记·府门耻笑》王安人唱的’十月怀胎’;民间哭嫁、哭丧与黄梅戏常用的单、双哭介等,作了对比研究。尤其是在’黄梅戏主调与安庆民间音乐及前代戏曲’这一章节中对大量新的谱例分析与对比,用以佐证了黄梅戏是在近二百年的不算是太长的历史长河中是以安庆为中心源起并形成的戏曲剧种,是很有说服力的”。

从生成环境来看,安徽省安庆地区是戏曲成长的沃土,安庆很早就孕育了号称戏曲活化石的傩戏和目连戏,而对中国戏曲艺术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青阳腔和徽调(京剧源头)更是在这块沃土上孕育、成长起来的。

安庆地区是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吴越文化的交汇处,民间艺术宝藏丰富,南北艺术长期在这里交融,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传统。正是这块文化风水宝地,为黄梅戏的孕育、成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良土壤。

近代,安庆(怀宁)诞生了众多戏曲名家,“梨园佳弟子,无石不成班”乃是梨园共识,清“同光十三绝”中有一半都来自安庆石牌。程长庚、高朗亭、杨月楼、杨小楼、郝蓝田、王九龄、夏奎章、夏月润、程继先、产保福、薛浩伟、谢黛林、汪桂芬、王鸿寿……这里出现的每一个安庆人的名字都如雷贯耳,都各自代表了一段戏曲发展的历史。

想详细了解黄梅戏起源的朋友可具体参阅《黄梅戏起源》专著及下面的链接:











黄梅戏艺术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有许多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合肥成立;1954年黄梅戏《天仙配》参加了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成功,该剧后被摄制成电影,轰动海内外;一批新创作、改编的优秀剧目如《女驸马》、《砂子岗》、《火烧紫云阁》、《牛郎织女》等陆续上演;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表演形式,在人物塑造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解放后的几十年黄梅戏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演员,除了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贡献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如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出他(她)们精湛的演技,博得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秋窗风雨稀


越剧发源地是浙江(绍兴)嵊州市,发展壮大在上海,上海人从不否认越剧起源浙江省嵊州市。黄梅戏起源地是湖北省(黄冈)黄梅县,在安徽比较受欢迎,传唱得比较好。

最近几十年,特别是近几年,以安徽安庆为主的安徽专家通过田野调查很多老人和一些资料,出了很多书说黄梅县不是起源地,说安庆是起源地。

《人民日报》2017年1月12日第19版载本报记者张某采写的新闻报道《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引起媒体铺天盖地的转载、转发,更有媒体呐喊助威,玩起了标题党,在原标题后面直言不讳地加上“确定不是湖北黄梅县”,“不是湖北黄梅,是安庆",带来新一轮黄梅戏发源地之争,潜移默化的误导着公众!消息说: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将黄梅县排除在发源地之外,而消息并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事实和根据,“这不负责任和证据不足”的新说,全面否定黄梅县是黄梅戏发源地,继续误导着国人!

但是,2019年2月湖北省(黄冈)黄梅县仍然凭借黄梅戏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文化部也只授予黄梅县为全国黄梅戏之乡,《辞海》《辞源》《中国汉语大辞典》《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对黄梅戏(黄梅调)的名词注释始终没改,始终都是:黄梅戏:黄梅调,从湖北省黄梅县传入安徽; 黄梅调:黄梅戏,从湖北黄梅县传入安徽;或者是黄梅戏基本曲调从湖北黄梅县传入。

安徽省政府官方网站也说:黄梅戏从湖北黄梅县传入安徽省,如果说60多年前中国各省组成的黄梅戏起源地专家联合调查组跋山涉水,查阅当时的一手文资料,走访了当时生于清朝末年的70至80岁的一些名气大的老黄梅戏、老采茶戏艺人而取得的第一手资料不可靠,那么近几年,以安庆市为主,安徽省省内的专家去田间地头去调研现在只有60至70多岁的民间老人,当时他们可能刚出生,或者只是儿童和少年,现在的这些安徽省专家,这种田野调查肯定不可靠,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黄梅戏起源地是湖北省黄梅县,这是无可争议的,据《黄梅县志》记载:黄梅县古代水灾不断,仅清代大水灾就有几十次,黄梅戏因黄梅县水灾,灾民从湖北黄梅县传入鄂东南、皖西南、赣东北,江西乐平县人何元炳曾在石埭(今石台县)、东流(今东至县),后任繁昌县知县。何元炳的家乡和他为官的地方,从明末到现在都是黄梅戏的流行区域!这也印证了黄梅县灾民因水灾将戏曲传入赣东北和皖南地区,何元炳作的《下河调(黄梅腔)》: “ 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1920年版《宿松县志》上记载: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这再次印证了黄梅戏从湖北传入安庆市(宿松县隶属安庆市)

有很多安徽人说安庆是黄梅戏起源地,并且说是因为严凤英,既然《宿松县志》记载:黄梅县的戏在1920年就叫黄梅戏,而严凤英生于1930年才出生,试问,安庆人那么聪明,起源于安庆,又是安庆人发扬光大,1920年,黄梅县已经叫黄梅戏,黄梅县紧邻安庆,安庆人怎不叫安庆戏,反而取了一个和湖北同名的黄梅戏,这也是低估了安徽人安庆人的智商吧!这难道是有些人是在骂安徽人安庆人一直在碰瓷?这是不礼貌的,也是一种欺师灭祖的的行为,请尊重那些为黄梅戏传唱作出努力的安徽前辈!

黄梅戏的曲调永远在黄梅县,这是事实。黄梅县历史悠久,是历史上有名的歌乡,有山歌、渔歌、茶哥等等,自唐代就有采茶戏。民国时期鄂、皖、赣三省艺人同台唱戏,语言不一样,却能对唱如流,是因为曲调相同。解放初期黄梅采茶戏艺人与黄梅戏艺人同台对唱,也能对唱如流,没有推广普通话的年代,是因为曲调相同,这些都是有文字资料可以查证的,黄梅腔、黄梅戏(也叫黄梅调),黄梅戏曲调永在湖北省黄梅戏,这是事实!1995年文化部授予黄梅县为全国黄梅戏之乡,2006年湖北省黄梅县成功申报黄梅戏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黄梅县:黄梅县隶属于湖北省黄冈市,自古有“七省通衢”“鄂东门户"。黄梅县地处吴头楚尾,荆楚文化和吴越文化在黄梅县交融,形成了独特的黄梅文化。黄梅县为中国文化地名遗产“千年古县”,佛教大事问黄梅,黄梅县境内有佛教四祖寺、五祖寺,黄梅也是佛教胜地。黄梅县有黄梅戏、黄梅挑花、黄梅禅宗祖师传说、黄梅岳家拳,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2001年,黄梅县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请仔细阅读文中和下图中的文字,再认真评论!谢谢!拒绝无知评论,再次谢谢!这些文字很多是来自一位几代人都是研究黄梅戏的专家的手中,一个黄梅戏爱好者,传播正确知识!











专治棒子病


黄梅戏不是安徽的,是湖北的!

死怼皖人:

湖北黄梅戏!黄梅戏从来都是湖北的,只不过在安徽省有传唱!黄梅戏起源是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黄梅县是唯一的全国黄梅戏之乡,也得到了国务院的认可!1995年国务院文化部授予湖北省黄梅县唯一的"全国黄梅戏之乡”,国务院文化部是主管文化艺术的最高政府部门,具有绝对权威性!安徽省也授予安庆黄梅戏之乡,是自吹自嗨,国务院文化部并没有批准!

安徽安庆,怀宁腔,怀宁戏,安徽徽剧、庐剧、泗州戏!湖北黄梅调、黄梅戏!湖北楚剧,浙江越剧、北京京剧、四川川剧、河南豫剧、广东粤剧!安徽怀宁县怀宁戏,湖北黄梅县黄梅戏。别告我因黄梅山、黄梅村、黄梅雨季得名!安庆天柱山更有名,为何不叫天柱山剧?徽剧为何不叫石牌村剧?中国没有雨水剧,黄梅戏也不是只能黄梅雨季才能唱的,为何不叫雷雨剧!中国很多戏曲都是县、州、府、省命名的,安徽怀宁戏以怀宁县为名!湖北黄梅戏以黄梅县为名,这是符合戏曲命名规则的。

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黄梅县不仅是国务院文化部批准的全国唯一的黄梅戏之乡,也是挑花之乡,佛教大事问黄梅,黄梅县也是佛教圣地(境内有佛教四祖寺、五祖寺),佛教四祖、五祖、六祖都在黄梅县生活过,五祖六祖都是黄梅县人。黄梅挑花在中国挑花史上占主导地位,黄梅挑花与黄梅戏合二为一,黄梅戏早期剧本源自黄梅挑花 黄梅戏优秀剧目《天仙配》、《小辞店》、《女附马》等剧中的地名和人都是来自湖北,与安徽相邻的省份有好几个,黄梅戏剧本中为何记载的都是湖北的故事,因为黄梅戏从湖北传到相邻的赣、皖、豫,再走向全国!

中国国内最早的黄梅戏大戏台是乾隆年间的,在湖北黄梅县境内,这是黄梅戏在黄梅县形成的佐证。1920年版的安徽省(安庆)宿松县志记载:黄梅戏是湖北的,县志也是地方史,具有权威性!共和国时期安徽人民出版社和安徽省文化局编印的《安徽戏曲选集》记载:黄梅戏从湖北省黄梅县传入安庆!1995年国务院文化部授予黄梅县为唯一的全国黄梅戏之乡,而安徽没有被批准!国务院文化部是主管全国文化艺术的最高政府部门,具有权威性!

综上所述:黄梅戏是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起源的,所以叫黄梅戏!黄梅县是黄冈市辖县,黄冈市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可以去了解一下!











黄梅戏又名黄梅调


作为安庆的一个老百姓,我一直认为黄梅戏是属于安庆的。因为安庆是中国黄梅戏之乡,而黄梅戏,又成长于安庆、兴盛于安庆。大家都知道,安庆人严凤英、王少舫表演的《天仙配》,自改编电影后,一播放,就把黄梅戏推向全国。而且在央视舞台上,不论是歌唱家还是各种演员都要唱上一句,什么“树上的鸟儿叫喳喳”,“夫妻双双把家还”……安庆还出现黄梅戏三代黄梅戏领军人物:一是严凤英,她是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人;二是马兰,她是安庆市太湖县人;三是韩再芬,她是安庆市潜山县人。如今韩再芬仍然活跃在黄梅戏舞台上,同时还在继续努力,培养黄梅戏新秀。

在安庆市菱湖公园里,还有“黄梅阁”,里面有“严凤英纪念馆”,还有严凤英饰演七仙女的雕像,而在雕像下面底座里,安放着严凤英的骨灰。
安庆人的黄梅情结是与生俱来的,对黄梅戏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情感依赖和原乡情结。一直以来,城里乡间,搭台唱戏,安庆市菱湖风景区、市民广场、科技广场,安庆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黄梅戏的身影,也构成了安庆一道独有的文化风景线。安庆人爱听黄梅戏,爱唱黄梅戏,较之北京人爱京剧,有过之而无不及,黄梅戏已真正成为安庆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黄梅戏就这样深深融入安庆人的生活,婉转悠扬、闲适、甜而不腻,已经渗透到这个小城的每个角落,甚至连安庆的大街小巷似乎也像黄梅小调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