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八县的方言为什么和安庆话不一样,同是近邻各有不同呢?

安庆艺玖82


牛逼吹的太响!

黄梅县孔垄,小池口与望江相邻什么"大观湖″?此两地与望江隔着远啦!

黄梅小街与宿松程营相临,顺南至江边为"同马大堤″西起点!

程营为"洲上平原″以北为"龙湖""感湖″"泊湖"数湖与宿松筑墩一湖峡相通成一大湖至望江县县界,长江大堤至"小孤山″套口以東才进入望江九成畈村,

此段约50公里左右!

黄梅县怎么和望江相连!

你把"复兴镇″也不当数了,把兵团三师农场三个团都"灭″吗?


用户黄山路老芋头


原八县一市至少有几十种方言,只不过县内方言接近能听懂而已,出了县可能根本不知道对方说的是不是日语!我大学同学宿松县人,听他们老乡一起聊天,我感觉自己去了国外!出现这种情况我猜测是战乱不同时期移民加县内融合,毕竟丘陵地区加上水网众多交通不便所以语言习惯保留下来了。我家是枞阳县的,我奶奶家在长江边上,我还记得小时候听过的几个那边独有的方言词汇,比如爹爹(爷爷),大大(爸爸),姆妈(妈妈)。还有我同学有后山区的,他们说话喜欢带口头语,鹅哀及(我的妈呀)哀及就是妈妈的意思。还有别的都忘了。总之每个镇子都不一种口音!不光语调,用词也不一样,我爸家和我妈家不是一个镇,他们形容同一个事物的用词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可能有的有古汉语痕迹。


睡觉不会胖


查阅有关资料,安庆城区与县区的方言如此复杂,战乱、移民政策、商贸物流及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如城区与怀宁接壤,新中国未成立前,安庆是省府及怀宁县府所在地,且怀宁人大都从江西瓦西坝移民,赣语于当地怀宁话有机结合,逐步形成安庆城区现代方言。其在前清还有不少怀宁及潜山人,移民于陕西商洛地区,可查阅安庆史话,有记载。


安庆管辖宿松县,地处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处,江西方言、湖北方言及安庆方言纵横交错,多种不同的语言在此交汇,形成了独特的宿松方言。其他县区方言在此就不一一举例解说。且安庆城区为沿江城市,也为对外开埠较早的安徽老省会城市,商贸发达,很多商贾汇集于此,不同的方言在此交汇,形成了安庆独特的方言。

安庆地区方言以赣语、江淮官话为主体,如你要细致去品味各县的不同方言,蛮有意思,且值得去慢慢体会和研究。


毛猴


前几位各有见解。有的有学术味道,有的纯粹是想当然。

枞阳业已划归铜陵。枞阳与舒城桐城接壤,和铜陵部分也挨着,它的方言融合了安庆以北的方言。

怀宁的方言对安庆的官话影响最大。其次是枞阳和桐城。望江和宿松太湖三县对安庆官话影响较弱。

安庆官话还融入了长江对岸东至的方言。

其原因并不复杂,旧社会靠码头交易,往来商贾自然形成当地独特的语言以便更好的交流。不像建国后,举国推行普通话,有利于全民族的共同交流。

至于怀宁带有瓦西坝口音。有可能个别词汇带有,但整体已经本土化了。今天怀宁人用怀宁话和瓦西坝(江西鄱阳湖一带)人交流,彼此未必能听懂。

怀宁人(安庆其它几个县不清楚),古代躲避战乱,大部分来自瓦西坝(鄱阳湖周边),而瓦西坝的迁移的部分,多半来自中土河南信阳一带。更早由甘肃迁入。因为我们祖先“逐水而居”。所谓黄河文明,其实并不神秘,西北黄土高原常年降雨量偏少,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所以顺着河水往下迁徙。

今天的广东客家人,都是来自中土,来自黄土高原。广东人至今保留祖先遗骨罐装化。这是迁移民族特有的民俗。

今天的怀宁话以及安庆话,找不到黄梅方言的影子。怀宁人去黄梅走亲戚,听不懂黄梅人的地方腔。交流需要有人翻译。黄梅戏的念白,也没有黄梅方言的影子,可见,黄梅戏和黄梅县,哪哪都不挨着。

我赞同前面那位汪先生对于此事的认知。

如果从水系出发,黄梅县的孔陇小池和望江的大观湖挨着。讨饭的路线,无非从大观湖出发,经宿松到望江,再到怀宁的石牌。

石牌的方言,是怀宁境内特有的方言。虽然紧靠望江的长岭古炉。石牌古代是皖河注入长江的一个渡口。古代非常繁忙的通商码头。石牌因码头成镇,毫无悬念。石牌方言自成体系。具有本土特征。

黄墩和三桥的口音基本类似。秀山和石镜洪铺口音类似。高河和马庙基本类似。雷铺蜡树口音接近望江的古炉方言。


化外万民胡少峰


作为枞阳人,跟枞阳方言最接近的是桐城话,其次是江对岸的池州话,包括池州下面的个县城方言基本是互通的,交流障碍不大,再其次就是安庆市区方言,岳西,怀宁方言,属于基本能互相听懂那种,潜山方言不了解,太湖,宿松,望江这三个县的方言基本听不懂,感觉已经不是一个语系了


Erbing54321


大家有没有发现桐城话和南京人说话类似,望江人说话有点类似彭泽人


王者归来gao


安庆姓汪的举手看看,永乐年间由徽州婺源瓦霄坝(应该不是瓦霄坝,但是确实是婺源迁过来的)迁潜黄柏,后由黄柏迁怀宁金拱人形河古埂坝的有多少?我是令字辈,今年三十多,在古埂坝支老汪家算是高辈了。当然还有孔、孟、传,就我们村里(古埂坝支二房)来说,孟字辈的最后一个爷爷去年走了,还有三个孟字辈奶奶。传字辈最小的年龄都48岁以上了。

安庆人大多都是元末明初,陈友谅和朱元璋打战的时候由江南逃荒而至,安庆人祖上大多都是移民,安庆特有的厝基,就是为了有朝一日会落叶归根,当然可能有先人会将尸骨迁移回老汪家祖地,但是大多数人在本地买下一片山当祖山,比如我们二房先祖在罗岭就有一片山的地契,且雇了看山的守陵人(清明祭祖问路的时候,当地人说祖上就是给我们看山的)。

安庆的方言其实就属于赣语系,因为基本上都是融合融合再融合。在安庆(宿松除外)九江(浔阳区、庐山区、柴桑区、九江县、彭泽)池州、黄冈(浠水、蕲春)除了口音基本都是互通的。和江西又不同,江西方言太杂,县于县都不一样。有的镇于镇之间都需要普通话来桥接沟通。


希望在每一天


这和安庆府的形成有密切关系。江南省原为明朝南京(南直隶)地区,满清入关后,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沿明制设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废除南京为国都的地位,巡抚衙门设于江宁府(今南京),清康熙初年,改承宣布政使司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为江南省。江南省是当时中国最发达的省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因其制过大,为维持满清中央统治,故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将江南省拆分为“江南右”与“江南左”。1667年,“江南右”取江宁府(今南京)、苏州府首字,改称为江苏省,“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首字,称为安徽省,府治定在离南京五百里长江水路的上游安庆。其实大家应该注意到安庆和南京口语上的相似性,"拽死了""一B吊糟""做逼吊怪"等,在许多骂人言语上几乎如出一辙。记得五十年代以严凤英为代表的安庆黄梅戏艺人就是在南京表演时叫响的,继而波及到上海及港澳地区乃至全国全世界的,这种先天的家乡母语(土话)有极强的感染力。

南京话在中国历史上长期是官方标准语,并深远地影响到直至今天的中国语言形态。加之六朝以来汉人文化上的优越意识,清代中叶之前历朝的中国官方标准语均以南京官话为标准。南京地区在六朝之前通行的吴音或庶音,中原汉族于五胡乱华时期南迁,北方士族带来的洛阳读书音受本地语音影响形成金陵士音,成为中古汉语音系的代表音之一。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南京话又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有明一朝,始终以南京官话为国语正音。长久以来,南京话以其清雅流畅、抑扬顿挫而为显著特征。

安庆府做为江南行省分治后的"安徽"首府,不但大小行政官员都是从南京调任,而且有许多南京移民也像今天的打工人群聚居京沪深一样,传今天的菱湖公园里的莲花就是最早他们从玄武湖移植过来。安庆八县从最早的潜山(古舒州)、太湖、桐城、枞阳、望江、怀宁等,它们应辖古皖国,直到安庆黄干筑城(公元1217年),它们是各自分离的政经体,直到皖府新都安庆府的建立之前,也无实际接触,所以就不难理解它们各自为战的语言体系。

安庆话在演变过程中受到了古徽州特别是婺源话的影响较深,当你徜徉在现代婺源古城区听当地戏班子唱的字正腔圆的黄梅戏时,仿佛就置身于安庆之感。这是因为安庆建城后大量古徽州婺饶两州移民迁徒后所带来的乡音,他们又积极融入了南京官话后才形成了今天的安庆话。这些移民伙同南京移民基本上是富裕阶层,他们又带来了各自的文化精华,在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说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简直是无稽之谈。


北极村的日落


现在的安庆人,大多数是从江西瓦西坝迁过去的,所以有各种方言!老安庆人,在太平天国时期,日本人侵华时期,全面重创,人和房子,基本都毁了,也导致省会移到合肥!


在线热牛肉


仅我们望江就有很多种方言,从村到乡到镇再到县,方言种类太多了。望江与安庆不同,安庆又与六安合肥不同,南方与北方也不同。我就纳闷了,为何我们一个小县城就有那么多方言,更不知全中国到底有多少方言?历史上苦难深重的中国人久经战乱,人口迁移频繁,有自愿的,也有政府安排的,谁都知道这句话_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久而久之很多地方就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其中就包括当地的方言。这是我一家之言,仅供娱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