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諸葛亮擁有10萬蜀軍,為何拒絕魏延率5千精兵,子午谷奇襲長安

杜甫的一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將諸葛亮一生未完成的夙願,描述的淋漓盡致。熟讀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諸葛亮一生都在致力於幫助劉備光復漢室。為了這個目標,也是屢次興兵興兵伐魏。但是諸葛亮五次北伐的結果都差強人意,都已無功而返告終。在北伐期間,蜀漢名將魏延就提出了一個既大膽,又有創意的計劃,歷史上稱之為“子午谷奇謀”。

諸葛亮擁有10萬蜀軍,為何拒絕魏延率5千精兵,子午谷奇襲長安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大意是諸葛亮率主力,從斜谷向關中進軍。而自己則率精兵五千,加上運糧五千人,從山勢險峻的子午谷出發,從而偷襲長安,與諸葛亮的主力軍一起奪取關中。但是魏延的計策被諸葛亮拒絕了。對此,很多史學家對這個問題也爭論不休,既然以常規打法,無法取得突破,為何不嘗試一下魏延的計策呢,損失也就幾千上萬人馬。

諸葛亮不用自然是有自己的道理。諸葛亮非常清楚蜀魏雙方的實力,他北伐的兵力最多也就10萬人,而曹魏在關中要地有重兵把守。據估計曹魏在關中一帶的總兵力多達20餘萬。如果諸葛亮採用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襲計,無異於在平原地區和曹魏展開決戰,以10萬的兵力去攻擊20萬的兵力,以步兵去打騎兵。再加上長途跋涉,萬一被曹魏切斷了補給,蜀軍能有多少勝算呢。如果輸了,蜀漢無疑是提前選擇了自取滅亡。即使是贏了,曹魏依然可調動十幾萬大軍過來援助,而蜀漢呢,又可以調動多少兵力來協助呢。所以說不是諸葛亮太謹慎,而是蜀漢沒有這個實力和曹魏決戰,同時也輸不起。

諸葛亮擁有10萬蜀軍,為何拒絕魏延率5千精兵,子午谷奇襲長安

因此諸葛亮搞了一個縮小版的子午谷奇謀。把北伐的目標定的不是管仲,而是西北的涼州。諸葛亮珠寶拿下涼州後,作為向關中進軍的基地,所以把長安換成街亭和五丈原切斷隴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直取隴右,一下子奪取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曹魏朝野震驚。面對曹魏的援軍,如果此時的諸葛亮,能擋住援軍一個月以上,隴右以西不用打就會投降,便可以佔領整個涼州了。

所以拍了馬謖去守街亭,以此來擋住曹魏的援軍。可惜的是街亭之戰蜀軍慘敗於魏將張郃,街亭由此丟失。諸葛亮也不得不撤退,第一次北伐也以失敗而告終。在日後的數次北伐中,諸葛亮都是圍繞切斷隴道,奪取隴右來建立前進的基地,而非進攻關中平原。但蜀漢的勢力實在是太弱,加上連年征戰,國力虧空,人才也匱乏,最後諸葛亮也病死在北伐的途中。

諸葛亮擁有10萬蜀軍,為何拒絕魏延率5千精兵,子午谷奇襲長安

諸葛亮一生對蜀漢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形容毫不為過,只可惜北伐一直沒有取得成功。至於魏延的子午奇襲計是否可行,後來歷史上也有人用過,比如明朝末年的闖王高迎祥,就曾經代表從子午谷進軍,結果剛出谷就被堵在出口,全軍覆沒了。當然時隔了數千年,情況也不一樣了,但是不得不說這條計策確實非常危險。

熟讀三國時期歷史的毛主席,也曾經說過,兵貴謀,謀定而後動。魏延的子午谷奇襲計,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好的謀略,但是實行起來卻是一次激進的賭博,蜀漢輸不起。所以毛主席在對,諸葛亮為什麼不用此計策的時候,用五個字就點透了——“此計太懸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