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提升金融素养 守好“钱袋子”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总结了当下多种类型的金融典型案例,力求深入浅出地让普通市民对金融安全知识有更清晰全面的认识,增强金融维权意识,牢牢守护住自己的“钱袋子”。

案例1:轻信网贷造成不良记录

李某向12363投诉,称自己在某手机经销商处购买手机,工作人员向其推荐可以分期付款购买促销手机,分期1年每期支付170元就可获得价值3000元手机。李某按照工作人员指导,在网络平台上办理了分期付款手续,并在网络界面上签字确认了借款协议。随后,李某按期向指定账户归还贷款,还款10个月时李某发现签订的借款协议是2年分期贷款,和自己理解存在较大偏差,因此拒绝继续偿还多余部分贷款。半年后,李某发现个人信用报告中出现逾期未还款记录,遂向某消保中心进行投诉,要求撤销其信用报告中的不良记录。

●案例启示:

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签订合同不能听信口头宣传,一定要以书面合同约定为准,避免因为没有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就草率签字造成个人损失。互联网金融具有典型的跨市场、跨行业、不确定性等特点,一旦发生侵权案件,维权成本较高,因此,需要相对应的专业的争端解决机制,帮助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

案例2:二维码诈骗

江某准备骑共享单车外出办事,找到附近的单车后,江某发现车身后座上有两个二维码,于是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开锁。手机上随即跳出支付页面,江某没有多想就按照提示支付了99元押金。然而,在支付了押金之后,车锁却并未开启。由于是第一次使用,他以为是系统故障,紧接着又扫描单车车头的二维码,在成功支付299元押金之后,单车终于顺利解锁。当单车使用结束后,江某请求退还押金时,系统只退还了其第二次支付的299元。这时,江某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立即向当地公安局报警。

●案例启示:

据了解,先后在上海、北京、成都、福州、海口、宁波等城市都有类似诈骗案例出现,最常见的是骗子利用共享单车扫码开锁的设计,在车身上加贴个人微信和支付宝收款二维码,同时将微信、支付宝昵称改为共享单车,以假乱真。

金融消费者在使用共享单车时首先尽量先通过正规应用商店下载共享单车APP,在扫码时一定要仔细分辨车身上的二维码,是否有被撬、被更换、被涂改、被覆盖、粘贴等痕迹。如果二维码是粘上去的,务必提高警惕,以免被骗。而且,正规二维码扫描后一般会进入使用模式,绝不会跳转至付款页面。一旦扫码后弹出付款界面,肯定是假的,请立即中止,并联系共享单车客服反映相关情况。 华商报记者 李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