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宁可一把火烧掉也不愿打折促销的奢侈品牌背后原因

近来有关Burberry销毁价值2860万镑库存产品成为了媒体热议的话题。实际上在2017年,Burberry已经销毁了价值2690万镑的库存产品,而在2016年,这个数字为1880万镑。逐年上涨的库存,和不断销毁的产品,引起了人们对奢侈品产能过剩的关注。

宁可一把火烧掉也不愿打折促销的奢侈品牌背后原因

巴宝莉并不是奢侈品界唯一一家面对过剩库存头疼的公司。例如,为了防止商品被廉价出售,拥有卡地亚、万宝龙等知名品牌的瑞士奢侈品商历峰集团(Richemont Group)在过去两年的时间内就回购了价值4.8亿欧元(约38.2亿元)的手表。在今年也积极地回购了近9吨的手表库存,在拆解手表上的钻石和配件后,直接销毁。

很多人会觉得就这么销毁实在是非常浪费和可惜,但是其实大多数奢侈品品牌都会不定期销毁自己的库存,这里面有着非常符合市场运作的逻辑。

品牌定位

与快时尚不同,出于对品牌资产、名声的保护考虑,奢侈品牌在处理剩余库存时宁愿销毁也不愿变成“折扣店”。例如在多个市场都有不同生产渠道的巴宝莉,一般无法自己完全掌控分销事宜。远在他国的工厂可能会盗取和篡改设计,通过其他渠道销售产品。为了阻止这类产品流向市场,品牌方通常会回购或销毁库存。

宁可一把火烧掉也不愿打折促销的奢侈品牌背后原因

另一方面,设计师品牌不希望其产品在其他地方以折扣价出售。非产品质量原因而降价,会影响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位置。这种影响,会对正在卖的产品造成伤害。同时也不希望产品出现在未经制造商授权的折扣买卖市场进行交易。

军哥说过:“懂得品牌的人就是成熟有智慧的人。”每个品牌,均有自己的市场定位,是应该赚老百姓的钱?或是赚中产阶级的钱?还是赚有钱人的钱?这个定位一开始就会明确,一旦打破、越线,品牌价值就会遭受到破坏。因为奢侈品牌是依靠自身品牌价值而获利,烧毁的做法看似可惜,但实则利大于弊。和2017年巴宝莉全年销售240亿元相比,8千万生产成本的库存宁可烧掉,也不降价处理,绝对是合理的选择。

销毁只损失8千万,售卖成本高达4亿

巴宝莉全球CFO曾表示:相比较销售滞销的商品所带来的巨额成本,不如一次性销毁库存来的划算。所以品牌考虑到自身利益,还是会做销毁处理,而不是继续售卖。

业内众所周知,奢侈品的生产成本一般不会超过销售价的10%,营销成本反而占到50%以上。这意味着,标价8亿的库存,在老板眼里,实际上只有8千万左右成本。

宁可一把火烧掉也不愿打折促销的奢侈品牌背后原因

假设这些产品拿出来销售,营销成本会在4亿以上。如果能全部卖出去,那企业还会有利润,如果卖不出去,企业就亏了。这些积压下来的产品,是经过市场检验过了的,很难卖得动了。再去正价卖,显然不明智。

我们作为一个商人,要具备商业人格。商业人格的两大核心:第一,独立地坚持原则;第二,独立地承担责任,独当一面。

”如果企业的盛衰枯荣是决定一个国家的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那么商业人格就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内心一定要有自己坚定的原则,和独立的判断力。如果在面对库存滞销会感到惋惜,巴宝莉因而改变了销毁的原则,那么对品牌的影响绝对是无法挽回的致命伤。只有坚守商业原则,敬畏制度,才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关键。

保护未来产品高毛利的定价

除了保护品牌价值之外,销毁过季商品还是对未来产品高毛利的保护。通过对过季商品的销毁处理,可以保护下一季节新产品的销售价格,并让潜在的客户对未来的新产品的销售价格有稳定的预期,不会存在等公司过季打折后再购买等观望行为,影响到公司未来商品的销量。

宁可一把火烧掉也不愿打折促销的奢侈品牌背后原因

企业不是靠哪一个人挣钱,企业是靠一个价值链条挣钱。”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其产品在设计、生产、销售、交货和售后服务方面所进行的各项活动的聚合体。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就是这一价值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而当其中一个环节,例如“品牌”受到影响,那么与其有关联的环节,或是整体就会受到利益的牵连和影响。

没有好与坏,没有对与错,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烧掉8个亿,在普通人眼里是恶,在CFO眼里,完全是正当的。因为企业亏损了,倒闭了,员工失业了,那才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景象。毋庸置疑的是,巴宝莉烧毁衣服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但却保住了品牌价值,从财务角度看,更是及时止损,是将公司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