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天津造“芯”創業夢工廠 打造未來中國“芯”

初次見到曲迪,畢業於清華大學的他,高高瘦瘦,戴個眼鏡像個學者,但他卻說自己更喜歡做經營。9月底他創建的高端光電子芯片創新中心在天津濱海新區成立了,這個項目也成為了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公共實驗平臺的一部分,很多在實驗室中的芯片項目將在這裡實現產業化。

2018年有點不一樣

相比於外界對芯片行業的各種議論,深處技術研發核心的“學院派”們一直保持著冷靜。2015年清華大學與天津濱海新區合作成立了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目的就是為了讓更多實驗室中的好技術能夠產業化,並實現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其中作為重要板塊的就是芯片技術。

2018年9月底,作為研究院大平臺之一的“高端光電子芯片創新平臺”成立,形成科研成果、產業化、更大規模的量產一整套體系。

天津造“芯”創業夢工廠 打造未來中國“芯”

坐落於中新生態城的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

2個多億的造“芯”夢工廠

從科研項目到被市場接受的成熟產品,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中間環節進行產業化研發。高端光電子芯片創新中心主任曲迪說,“一般科研成果都是在比較苛刻的前提下進行的,如何讓它成為產品適合操作使用,需要大量的研發工作。”

芯片科技成果產業化,從設計成果到形成物理實體,需要各種儀器設備構成實驗環境,“這些設備線價格都比較高,對於初創者來說,動輒上千萬甚至上億的實驗設備儀器購買需要大量資金,每一臺設備都需要專業技術人員操作,這增加了項目啟動難度。我們建立這個創新中心就是為了解決目前存在的市場痛點,將實驗室開放給公眾。”

“已經投入了2個多億了,後面還會增加新的設備,基本上製作光電芯片需要用到的基礎性實驗設備我們這裡都可以提供。”曲迪說。

高端光電子芯片創新平臺就位於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一層,800平米的超淨間實驗室裡配有百級黃光區100平米,在這裡已經有5-6個項目進行著產業化研發工作,大大小小的設備就得有將近50個。實驗室工作人員李康說:“在這裡進行的主要流程包括外延生長、芯片製造、模組封裝、監測分析、高端表徵等,可以支持基於III-V族半導體、硅基半導體、二維材料、柔性材料、金屬材料的光電芯片研發。一方面面向院裡的孵化企業,另一方面也面向有新產品研發需求的企業。”

天津造“芯”創業夢工廠 打造未來中國“芯”

高端光電子芯片創新中心的百級黃光區

“產、學、研”還是“研、學、產”,科技成果產業化一直以來都存在這樣一個方向性的選擇。是市場需求拉動?還是科研成果推動?

曲迪說:“這其中需要一個良好的中間介質,將科研機構與市場手拉手,既要求我們時刻關注市場和了解市場需求,同時又要知道哪些技術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目前我們的做法是,將實驗室不僅開放給院內的孵化企業,同時開放給社會企業,企業有新產品研發需求的時候,也可以應用我們這裡的實驗室,節省成本同時,為企業和科研機構搭建暢通渠道。”

除了這個創新平臺,平臺後期廠房也即將開工建設。“在實驗室成功轉化後,樣品需要大量生產,這一部分就會轉移到我們的生產車間。”

中國“芯”靠市場還是靠政策?

芯片研發週期時間長、投資大。從一個概念到產品成型,最快需要一兩年,再經過幾次試錯迭代,一般兩三年就過去了。兩三年的時間意味著什麼?一個互聯網浪潮興起到衰落也不過兩三年,兩三年的時間,在互聯網行業可能已經完成了一次洗牌。

中科院計算機所研究員韓銀和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從歷史上看,從1956年開始,我國啟動了多項半導體產業工程,嘗試多種方式,但都沒有特別成功。到2000年後大家覺得芯片本身就是一個市場成業,不如就把這個產業交給市場。但十多年後再看,我們的芯片產業沒有達到大家的預期。

芯片企業的初始融資基本在5000萬人民幣左右,芯片巨頭每年的研發費用以數億美元計算,生產線則以數十億美元計算,如此大的投資、經過如此長的週期之後,芯片技術卻有可能很快更新,這些特點導致大多數投資者不敢進入這一行業。

人工智能、智能製造大浪潮下,吸引了不少投資機構。作為人工智能的底層支撐技術,芯片領域也越來越受到投資機構的關注。不過,大部分資金會投向已經相對成熟且有成品的後期階段,這一部分市場明朗且回報率可控。

曲迪說:“對於那些更為靠前的芯片技術研發階段或是這些底層技術產品的產業化,需要更多地依賴於政策上的扶持,特別是政府在產業前置資金方面的扶持力度。依靠市場上的投資者,權衡風險和收益,一般投資者不願意涉足芯片最前端的研發環節。”除了政策之外,一些與互聯網相關的大型企業財團也開始涉足這個圈子,人們對芯片底層技術投入的關注,也讓曲迪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這幾天,他們的“高傳輸速率光通訊用半導體激光器”正在申請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的政府支持項目。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深入推進,從政策、到資金、再到人才,支持力度和支持的質量在實踐中逐步提升,越來越多北京科研單位的優質項目在天津落地開花。“這項技術是目前手機通訊中最核心,也是最基礎的技術。如果成功研發出產品將實現國產化替代,擺脫對國外的技術依賴。我們的芯片已經跑起來了。”(津雲新聞記者李澤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