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范蠡的典故故事

鳥盡弓藏

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成功之後,立刻離開了越國。他從齊國寫信給文種說:“蜚(同“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大意是說:飛鳥射殺完了,好的弓箭就會被收起來。狡猾的兔子捕完了,獵狗就會被煮掉。越王為人陰險,工於心計。可以與他共患難卻不能同享樂。你為什麼還不快離開呢?文種在收到信後便稱病不上朝,但最終仍未逃脫賜死的命運。而范蠡卻早早料到這一點,不得不說,是他的過人之處啊!而鳥盡弓藏自此以後便成為了一個成語,比喻事成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或加以消滅。後代諸多名臣都以此為警戒。

興越滅吳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槜李之戰(今浙江嘉興),導致吳王闔閭陣亡,從此兩國結怨,連年戰亂不休。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闔閭之子夫差為報父仇與越國在夫椒(今無錫太湖馬山)決戰,越王勾踐大敗,僅剩5000兵卒逃入會稽山。范蠡遂於勾踐窮途末路之際投奔越國,他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進諫:“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被拜為上大夫後,他陪同勾踐夫婦在吳國為奴三年,“忍以持志,因而礪堅,君後勿悲,臣與共勉!”

三年後歸國,他與文種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劃者和組織者。為了實施滅吳戰略,也是九術之一的“美人計”,范蠡親自跋山涉水,終於在苧蘿山浣紗河訪到德才貌兼備的巾幗奇女——西施,在歷史上譜寫了西施深明大義獻身吳王,裡應外合興越滅吳的傳奇篇章。范蠡事越王勾踐二十餘年,苦身戮力,卒於滅吳,成就越王霸業,被尊為上將軍。

泛舟西湖

勾踐滅了吳國,在大擺慶功酒的那天夜裡,功勞很大的范蠡,悄悄地帶了西施,偷偷出齊門,坐上早就等在那裡的阿得大叔的小木船,穿過護城河,轉了一個圈子,直向太湖而去。他們到了太湖北邊的五里湖邊,見這裡風景優美,山明水秀,就搭了幾間草房子,隱姓埋名住了下來。期間文種被殺,范蠡為了保住性命曾三遷他地,但是由於西施非常喜愛五湖風光,最後二人還是定居西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