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医药上市公司造富神话破灭背后的真相,令人唏嘘

医药上市公司造富神话破灭背后的真相,令人唏嘘

作为中国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海普瑞刚一上市就演绎了一出“造富神话”,引起国内外关注。然而,海普瑞上市后,公司后继增长无力,业绩下滑,导致资本市场上股价跳水。于是,海普瑞祭出了股权激励计划,试图稳定公司核心经营团队,提升公司市值,结果却以失败告终。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海普瑞的造富神话覆灭?

“高价股”被资本市场打回原形

深圳市海普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公司主要经营肝素钠原料药的生产与销售,产品多数出口,交易对象多是全球知名的国际企业。在取得了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认证和欧盟CEP药典性认证的药政批准后,海普瑞名声大噪,一度被业内视为高成长的典范企业。

2010年5月6日,海普瑞在深交所中小板正式上市。

上市当天,海普瑞发行价冲上148元/股,对应市盈率竟然达到令人惊讶的73.27倍,一举创下了A股市场首次发行的最高价。打着“国内唯一取得美国FDA认证的肝素钠原料药生产企业”的旗号,海普瑞获得了资本市场的热捧,募集资金净额高达54.17亿元。

上市第二日,海普瑞股价一夜间飙升至188元/股,公司市场价值在最高峰时甚至达到750亿元,创始人李锂夫妇则以426.29亿元的身家晋身内地新首富。

然而,在如此震撼性的开场后,海普瑞就开始翻书式的变脸:半个月后,海普瑞股价急转直下降到136元/股,

2010年第四季度,公司净利润减少了24.85%。

2011年4月,海普瑞股价已经跌破百元,仅仅只有刚上市时股价的50%,被挤出了“A股百元股俱乐部”名单,而此时距海普瑞上市还未满周年。

2011年5月6日,海普瑞收盘价更是仅有36.2元/股,仅为最高时的20%,已经沦为A股十大熊股之一。

到2012年上半年时,受营业收入持续15个月下滑影响,公司股价跌落了70%,市值蒸发了600亿元。更为严重的是,海普瑞还面临着经营业绩严重缩水、股东疯狂减持以及涉嫌严重关联交易等棘手问题。

面对惨不忍睹的市场成绩单,海普瑞解释称,公司在2011年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美国和欧盟等重要产品的主要销售区域经济持续低迷。

同时,由于依诺肝素制剂和新肝素制剂陆续被美国FDA批准仿制,使得行业竞争逐渐加剧。对此说辞,有投资者直言:从上市之初的第一高价股,到业绩利润双下滑导致神话破灭,海普瑞的种种表现向大家证明,海普瑞不是一家有前景的公司,没有长期投资价值。

医药上市公司造富神话破灭背后的真相,令人唏嘘

为了挽救雪崩样的业绩,使企业重新走上高速发展的道路,重振投资者信心,2011年12月,海普瑞公布了股权激励计划,股权类型选择了股票期权,激励对象包括公司高管和核心技术人员总计82人,并在2012年2月对该股权激励方案进行了修订。

海普瑞此次端出的激励计划所涉股票总数量为1200万股,约占海普瑞股本总额的1.50%,公司将向激励对象定向发行新股,行权价格29.79元。

股权激励方案中明确要求,以2011年为基准年,公司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的净利润增长率不得低于15%、45%和100%,三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得低于9%、10%和11%。

2013年7月13日,海普瑞发布公告称,因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股权激励计划预计将很难真正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公司决定终止实施后续第二期和第三期股权激励计划,并注销已授予92名激励对象的全部1167万份股票期权。

而不久前,由于2012年两项股权激励考核指标都没有达到规定的行权条件,海普瑞第一期股权激励计划已失效。

至此,海普瑞的股权激励计划正式寿终正寝。

神话背后的真相

在海普瑞业绩严重下滑与股权激励受挫的背后,是企业战略、资金运营等方面存在的巨大漏洞,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将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引发海普瑞内部的“海啸”。

医药上市公司造富神话破灭背后的真相,令人唏嘘

在中医药领域,海普瑞曾经优势明显,高居行业佼佼者的宝座,但是,由于市场环境变化,来自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威胁逐步加剧,为了保持领先优势、打造新的竞争力,海普瑞应该选择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从投资区域和资本运作角度看,海普瑞在多元化方面做了一定努力,然而,从产品与市场角度观察,海普瑞的多元化成果几近于无。

从2012年海普瑞公司年报中可以看出,肝素钠原料药是海普瑞当时唯一的主营业务,因此,海普瑞投入了大笔资金在肝素钠的产业链建设上,但在被投资公司的权益占比不高。

销售方面,海普瑞超过90%的产品出口欧美,主营业务收入的90%来自对海外出口的销售,在国内市场占比较小。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来说,如果主营业务偏于单一,销售渠道过于集中,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可预知的经营风险,加之海普瑞的主营市场都在海外,不可控因素多,更给企业经营平添了几分变数,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业绩崩盘甚至引发公司倒闭的后果。

从主营业务收入来看,海普瑞的营收能力下降与其重要产品的销售市场明显萎缩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从2010年到2012年,中国肝素出口额逐年减少,海普瑞也受此影响。

同时,受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海普瑞出口额占国内行业出口的比率也逐年下降,海普瑞2012年营业收入相比2010年大幅减少了29.37%。

此外,海普瑞在IPO时共募得资金59亿元,其中48亿元属于超募资金,由于并未事先规定相应的投资项目,这笔巨额资金没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殊为可惜;而原本已有投资目标的4.83亿元,后被用于肝素钠原料药的生产建设项目上,但该项目却迟迟未闻建成的讯息。

如此一来,海普瑞当初募集的资金,三年间竟然有45亿元左右被闲置,这在资本市场上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事实上,从2011年开始,整个中国的肝素行业出口量与出口额都出现了负增长,表明肝素的盈利能力呈现下降趋势。但在整个行业萎缩的背景下,海普瑞却制定了“净利润增长不低于15%”的过高行权条件,十分不切合实际,最终直接导致股权激励失败,激励目的也全部落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