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国产混动轿车(比亚迪)没有不插电形式的?是技术限制还是?

叽里咕噜嘟嘟


【插电混动】符合国情,技术上PHEV插混已经实现了不插电混动的所有功能,可以理解为PHEV是满配版、其他混动为简配版,适用的群体不同。

PHEV是曾经混动汽车中唯一一种符合新能源汽车范畴的车型,能够通过220V家用电直接充电获取电能则能达到辅助调整峰谷电耗的效果,主要目的是消耗弃风、弃光、弃水,至于为什么不用纯电也很好理解。

  • 纯电动汽车因动力电池成本高昂想要获得超长续航里程车价一定会很高,正如问题描述中的比亚迪汽车早很久以前就有续航超过400km的车型,比如E6,然而其超过30万的售价又是被国人歧视的国产品牌所以并不能得到认可。

面对高价纯电没市场的尴尬局面只能通过PHEV缩减制造成本,在保留很小纯电续航的同时利用油电混合模式仍可以满足长续航用油的能力,价格折中后加大电机功率又能让车辆获得强劲的性能,这种模式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第一批混动汽车的首选。

话说白了是消费市场的需求决定了应该生产哪种车,电动汽车可以做到超长续航只是能消费起的人太少,国产品牌短期内只能依靠低价打开市场。

BYDPHEV保留了80~100公里纯电行驶里程,在SOC低于设定值之后可以原地发电、行驶中发电、高倍率动能回收以及用普通的HEV油电混合模式行驶,技术上还是足够领先的。

  • 至于不需要插电的混动汽车以MHEV和HEV为首,MHEV轻混只是为发动机加入一台BSG电机,与曲轴通过皮带连接可以在加速时辅助输出动力,其次在自动启停点火时可以通过BSG电机把发动机拉到高转点火,能减少启动顿挫感以及让动力表现更直接。

这种发动机加B电机的模式没有什么先进的,现在已经有非常成熟的模式而且相比纯燃油动力汽车,量产MHEV的成本只是增加一千多元,所以BYDPHEV近期车型在驱动电机以外均有BSG电机模式。

  • HEV以日美德系以及部分自主品牌使用ECVT、DQ400E或其他类型的混动变速箱为主,电机集成在变速箱内实现了将传动元升级为【传动动力元】,这种模式实际只是为了降低成本。

HEV里部分车型的节油模式基本与B模式相同,利用电机辅助驱动或倒车、少数车型支持纯电使用AC,极少数车型支持以龟速纯电行驶几百米,这种定位不是为了节省成本又什么呢?这点从卡罗拉双擎E+插电混动版可以看出端倪,这台日系插电混动汽车无非是加大了电池组的容量,之后增加充电接口。

  • 反之是否可以理解将比亚迪的插电混动汽车减少电池容量、去掉驱动电机,一台不用插电的BSG架构的MHEV油电混合汽车就诞生了呢?

  • 想要级别高一些把15kwh左右的电池组缩减到2kwh,保留B电机和P3电机、去掉充电口,一台不用插电可以纯电龟速行驶、倒车、以及使用十余分钟电空调的HEV就诞生了呢?

所以不是比亚迪和其他国产品牌不想做,技术上只要退步就可以,但因为在国产品牌没有合资品牌影响力大以及很多人还认为外国月亮○的可悲环境下,这些品牌必须提前一步推出更有性价比的产品,其产品力必须高于竞品不止一级而价格并不高很多才能体现竞争力。

当然一定把国产车逼到绝境原价6万的F3量产成本就算多不到2K还是可以随时推出MHEV F3的,不过很尴尬的是一线国产品牌已经有多家明确表明态度要放弃燃油车,MHEV/HEV不能消耗过剩电能仍旧属于燃油车,所以这类国产车型不会有几台的,想要差的没机会。

同价位追求所谓的品牌价值可以随意选择非国产的MHEV或HEV,对于产能<订单的企业倒是不在意消费市场如何变化了。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天和Auto


目前混动汽车有插电混动和油电混动两种方式,油电混动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丰田和本田,油电混动的主要作用就是降低油耗,车辆不需要充电,只要像燃油车一样加油就可以了。油电混动汽车的电池容量比较低,单独用电驱动行驶距离很短,电机和电池只是一个配角,最终动力来源还是发动机,所以油电混动汽车并不能算新能源汽车,只能算弱混节油汽车。


插电混动车的特点是电池容量大,纯电动行驶距离远,一定里程范围之内发动机不需要工作,电池没电可以插电进行充电,所以插电混动汽车是以电动为主,发动机只是在电池没电情况下提供的备用动力。插电混动汽车理论上来说就是纯电动和燃油车之间的一个过度产品。
国内自主品牌为什么不研发油电混动汽车呢?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油电混合动力的专利都在国外汽车厂家手里,我们用不了。还有一个是国家政策不支持油电混动汽车,国家支持的是纯电动汽车和插电混动汽车,没有政策上的支持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投资研发油电混动技术了,丰田现在也不开始走插电混动的路子了。其实无论油电混动还是插电混动,都是通往纯电动汽车阶段的过度产品,最终目的还是要上纯电动汽车。


售后服务技术总监


混动如果不插电还能叫混动吗?:油电混合动力汽车中的汽油机发电通常用来补充电池能量不足、行驶里程短而设置的。

当电池电量耗尽或损坏时,汽车将无法运行。只有停车充电或更换修复电池才行继续运行。平时行车时应让汽油机带动发电机工作,为电池充电,在电池能量充足时和电池一起为电机提供驱动电流。

为了使电池获得较长的使用寿命,尽量不要采用电池单独运行,尽管理论上是可以的,但这就像一个人挑担子两个人扛省力。特别是在电池电量在50%以下更应如此。

当然这是电池容量的技术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容量高性能电池研制成功必将打破这一瓶颈,从而淘汰这一过渡时期的油电混合汽车。


我的祖国是中华


插电式混合动力是做电池起家的比亚迪在2003年跨界进入汽车行业五年后的全球独创,做电池的为什么会做汽车,无非是想把电池给装车上,鉴于当时乃至现在电池的极限做纯电动的话有里程焦虑,聪明的比亚迪发现除了载客出租正常人每天的里程都固定在一定的里程,比如说50-100公里,所以2008它就弄出了全球首款双模电动车,也就是可以充电的混动车,其理念是短途用电,长途用油,用电的话便宜至每公里一毛钱,用油耗费虽比燃油车高些或者比不用充电的混动车高出许多,但毕竟用油的机率要少很多很多,大概占20%左右吧,这样综合算起来耗费还是比不用充电的混动车要经济很多,所以说插混确实是另辟蹊径,买过四台(F3DM,2015唐,2016秦,2018唐)的我是最清楚了。至于说是不是技术被限制什么的我想并不是主要的,天下武功五花八门,各门各派都有绝技,没有经过PK就不知道谁强谁弱,不用充电的混动由于起步早得多,累计销量有很大的优势,可却不能判定它比插混好或者有优势,以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市场来看,后发的插混累计销量大于不用充电的混动,这才导致丰田本田们转走插混路线,最近就有车上市了,所以说不存在谁限制谁的问题。插混是比亚迪首创,已经发展到第三代技术,以我的新唐DM来为代表,3个多月来也体验了8800多公里了,其外观,性能,安全配置,科技配置,行驶品质等方方面面绝对不比合资进口任何100万以下的车子差,而且是食得少跑得快很变态那种,所以大众,奔驰的高管争相试驾了,这体现了这些品牌的管理者的理性,更体现了他们开始重现有一天会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比亚迪了,这一天会来得比你们预期快。最后发一下我的新款唐DM的靓照。祝你们生活愉快!



创悦帮


因为插电混动车是为了克服目前纯电车续航里程短,充电桩不普及这些缺点而产生的,定位是燃油车向纯电车过渡的产品。他短途可以用电,长途用混动。短途可以当纯电车使用,又不怕走长途,有电车的优势,又克服电车的弱点。国家也把这种车归类为新能源车,可以上绿牌。而国外的混动车主要是为了节能,纯电里程几乎可已忽略不计,所以归类还是燃油车,不属于新能源车。


用户51837310664


把插电混动的充电口封了,电池容量体积缩小,电机功率减小不就是不用充电的油电混动?除了可能省点油外再没任何优点了!所以要造插电的


zzj34278


是在看不下去了,插电混动是中国特色,当年的新能源汽车有三种方案,混动,纯电动和燃料电池,欧美选择了纯电动,日本选择了混动和燃料两个方向,由于起步造,混动上的几乎所有技术领域,都被丰田和本田申请了全球专利保护,而这两家在前些年,是不会授权给国内企业的。所以就有了中国特色的插电混动。而且,为了制约进口混动(谁让他们不给专利授权),才有了纯电驱动必须大于50公里的限制。


用户3972488556


不插电的没人买,省油不省钱。插电的短途用电长途用油,比汽油车省钱比纯电动跑得远,一辆车当两辆车用



潘多拉是我打死的


技术?德国和日本来中国分别试驾和购买BYD唐用心感受和研究,不能说技术差吧。


大海星辰J


提问的真是他妈的傻逼,插电让你充两三毛1度的电,你不充,要只能用汽油发电的增程式,插电你不想插,钱多也一样可以用油发电,汽油机发电的技术很先进吗?故意混淆视听,为日糸增程式摇旗呐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