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父亲即将瘫痪,情况紧急,人到中年的最大危机,幸好有他们帮助!

人到中年的标志:上有老,下有小。

人到中年的恐慌:老人异地生病。

人到中年的崩溃:老人异地生病异地就医,孩子无人看护。

雷打不动的更新,就在父亲住院的期间,停了三周。

怎么办?

我是遇到事情就容易懵圈的人,所以拿到老爸核磁共振的检验结果时,整个脑子分分钟就死机了——胸二椎病理性骨折。

在县城老家,医生无能为力,那就来北京吧!

七爸托关系找了北京几个医院的医生看了片子,没想到医生们直接掐断了我的念头:北京来不了!“病人现在的状况非常紧急,从你家到北京快2000公里,万一中途摔一跤,人就直接瘫痪了!”

可是快递片子花了三天时间,联系北京的医生又花了两天时间,上周末还能下地的老爸,这周就已经不能迈步了!!病情恶化如此迅速,不能来北京,又要能治病,怎么办???

七爸连夜求助南昌的朋友,终于拐了七八个弯联系上了江西省人民医院,老爸第二天就从老家出发,住进了医院。

头疼

我最怕和麻烦事打交道,而医院又是我最不想打交道的地方。

紧急请来了爷爷奶奶托管小七,我和七爸第二天就飞往南昌。飞机上我一直头疼:进医院这么麻烦的事情,我能搞定吗?

看到老爸时他正在放射科等待检查结果。本就不胖的他因为生病更消瘦了,我双手握住轮椅的扶手,眼泪在眼眶中打转:为什么父母的老去如此迅速?一种无力感牢牢地抓住了我,背上还未卸下的背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像锈住了一样在原地无所适从。

转机

就在这时,一个年轻女孩的叫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好疼!快帮帮我!”她靠坐在椅子上,双手捧着脖子。她的同伴同样是个年轻女孩,明显地吓坏了,在一旁不知所措。就在人们纷纷打量的时候,几个医生带着担架过来了,他们帮助女孩躺下,并用支架固定了她的颈部。“你这种情况要住院了。住不住?”“住!住!住!”已经疼得发抖的女孩拼命叫。

嗯?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里不需要走流程、安排病房、找医生,只要情况严重,就马上能住院?这个女孩已经给了我答案。我焦虑的心开始有点放松。

平静

第二天,医生查房。肖强主任给老爸又安排了几个检查,看到我们一旁的轮椅,他马上说:“病人的情况非常危险,只能平躺,不能下地,接下来的所有检查都得用病床推过去!”语气不容半点质疑。

检查的时间到了,护士过来告诉我们:“你们可以用手术专用电梯下去,我会提前电话通知电梯工。”

就这样,我们按照护士的指使,推着病床做了CT、B超等接下来所有的检查。本以为医院会是个充满悲凉的地方,但让我惊讶的是,在人民医院,我总是遇到温暖:电梯里只要有医院的工作人员(医生、护士、保安甚至只是送盒饭的阿姨),他们就会自发维持电梯的秩序:帮大家摁住电梯门,引导人们往里走,帮助我们这样推着床或轮椅的病人家属上下电梯。

住院没我想的那么悲凉吧。我开始安慰自己。

震惊

所有的检查工作都做完了,肖主任详细地给我们讲了老爸的病情,并告知他的手术方案。我们认同了他的治疗方法,很快,手术就安排好了。麻醉师提前给我们讲解了手术中的各种风险,紧接着,老爸就被推进了手术室。当时是中午12点半。

手术室外,就是漫长的等待。我们想,再怎么慢,3、4个小时也应该出来了吧。

手术室的门开开合合,每一次我们都伸长脖子张望,既希望医生喊到我们,这样我们能知道手术的进展,同时又不希望医生叫我们,因为医生中途喊家属过去,也许就意味着手术过程中遇到了意外。

下午2点,手术室门口还有家属吃着盒饭。

下午3点,陆续有些椅子空出来,因为家属跟着做完手术的病人回病房了。

下午4点,手术室的人开始变少,气温也开始下降。我们在等待区走来走去。

下午5点,医生叫名字,但不是我们。

我们很着急,一遍又一遍地来回走动,都快要把等待区的地皮磨掉一层。

下午6点。最后一点水喝完了,我和妈妈分完了最后一根面包。老爸还没出来。

终于,快7点时,医生叫了我们的名字。身上插满管子的老爸终于被推了出来。

第二天一早,肖强主任和他的医疗小组就来查房了。看了老爸的状态,和我们聊了聊。

“昨天我有四台手术。你们之后还有一台。”

“可我们结束时已经7点了!请问您昨天几点回的家?”

“晚上11点多。”

“那今天还来这么早?”

“是的,我需要来查房。”

“今天您还有手术吗?”

“有。”

“几点能结束?”

“不知道。”

父亲即将瘫痪,情况紧急,人到中年的最大危机,幸好有他们帮助!

肖强主任

当时我是震惊的,嘴巴半天没闭上!后来逮着空采访了同组的张良医生(因为肖主任实在太!忙!了!),才知道人民医院骨科的医生真的很辛苦:一周七天,每天都要来病房查房;一旦安排了手术,哪怕到半夜都要做完;如果手术跨越饭点,只能等着几个小时的手术做完才能吃饭;最重要的是,第二天又得准时来上班!除了查房、换药,每天还要开大量的医嘱,并给随时冲进办公室的病人及家属详细解释各种问题。

父亲即将瘫痪,情况紧急,人到中年的最大危机,幸好有他们帮助!

术后张良医生在给老爸做检查

父亲即将瘫痪,情况紧急,人到中年的最大危机,幸好有他们帮助!

张良、余欢医生查房

感动

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老爸的手术要做这么长时间?肖主任告诉我,因为老爸前列腺不好,当时尿管插不进去,他们临时找了泌尿科的医生来帮忙。

这个答案又让我释然了很多:原来只要来了医院,病人真的可以把自己完全放心地交给医生!因为接下来的几天,肖主任的医疗小组竟然联系了泌尿科、中医科等好几个科的医生来会诊——

只要他们在治疗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就会找相应的医生来会诊!

张良医生告诉我,这就是省人民医院的24小时会诊制,只要下达了会诊单,那么对方科室必须在24小时内派医生(而且必须是主治医生以上级别)来会诊。

所以,哪怕你一个医生都不认识,只要来到了省人民医院,医生都会把病人治疗得明明白白!

父亲即将瘫痪,情况紧急,人到中年的最大危机,幸好有他们帮助!

住院部门口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誓言

温暖

如果说骨科的医生专业、敬业,那么骨科的护士则是温暖。

手术当天巡回护士把我们送到病房,骨科马上就有护士来接管(其实早在做手术的时候,病床上的床单被罩就被她们换上了干净的)。

责任护士王洁详细给我们示范注意事项:镇痛泵如何观察,尿管如何控制,抽取积液的引流管要保持负压状态,每两小时给病人翻身,监护仪上的数值不能低于多少……

毫无看护经验的我笨拙地拿着笔一一记录,看我脑子一团浆糊,王洁马上说:“没关系,你要是有什么不懂的,随时可以叫我。”

所以整个夜晚,护士们过来教了我们怎么给老爸翻身,还随时检查所有设备的状况,手术后最紧张又恐慌的夜晚在她们的陪伴下就这样平稳地过去了。

王洁护士话不多,但做事特别麻利。最让我动容的还是那次。了解到老爸3天没解大便,王洁拿来了通便器,详细地告诉了我使用方法。但万年浆糊的我除了傻愣愣地点头,真心不知道该怎么做。王洁马上看穿了我的迷糊,“来,你把你爸扶着侧身,我给他垫好垫纸。”说完,她竟然直接帮老爸通了便!

父亲即将瘫痪,情况紧急,人到中年的最大危机,幸好有他们帮助!

王洁护士在给老爸打针

说实话,对于屎和尿,哪怕是自己的父母,做子女的还是有犹豫,可她却能很平静地帮助我,除了感谢,还有愧疚。

一直想和王洁护士好好聊聊,但每次去护士站的时候她都忙到冒烟,以至于加个微信的时间都没有,在这里我只愿这位刚刚休完产假,有两个孩子的妈妈永远平安、幸福!

说道妈妈,顶着孕肚的护士长杨小伟则处处让人感觉到母爱。

每天来查房,她都要和病人聊聊天。

“您做完脊柱手术可以在床上动动腿,这样以后下地走得快。”和老爸是这么聊。

“小伙子,我儿子和你差不多大,看到你和别人打架受伤我真的很难过。好好配合医生治疗,出院后要学好啊。”护士长杨小伟嘴上说着,手里也没闲着,还不时给这半大男孩拉拉被子。“还有,来探望你的那些大哥们,你们不要在医院抽烟哈,抽烟会影响病人(能当着一群身着黑衣的社会人这么淡定地说话,着实佩服!)。”而那几个“大哥”,也很配合地掐灭了烟头。

“我97年就当了护士,2015年当上了护士长。”

父亲即将瘫痪,情况紧急,人到中年的最大危机,幸好有他们帮助!

护士长杨小伟正在和病人聊天

“这么长时间的工作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护士的工作重心不仅是打针和护理,而是沟通。病人是焦虑的,而我们又是接触他们最频繁的人,所以我们多说几句,就能帮病人减轻很多紧张和不安。”

“病人有时候会因为紧张而情绪不好,但我们不能因此也情绪不好。我们要理解病人,哄着他,倾听他,就事论事,不责备。”

“人生总是顺逆相交。工作不顺的时候,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工作顺利的时候,多看看别人的优点。我现在要管理15名护士和实习生,我除了将她们管理好,也从她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在护士长杨小伟的带领下,只要病人呼叫,护士站的护士都会在第一时间过来,告诉病人打进身体的每瓶点滴起什么作用,每片药应该什么时候吃。

父亲即将瘫痪,情况紧急,人到中年的最大危机,幸好有他们帮助!

护士给上文中受伤的大男孩整理好了被子、喂完水,男孩被宠得不行

和护士长杨小伟的沟通让我感触很深:

现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事件不断曝出,病人在要求医者的同时,自身是不是也应该做出调整?医者已经尽他们所能在身体和心理上帮助、包容病人,那么对于病人及家属来说,以一种信任的、平和的、朋友的心态去对接他们,是不是就能和他们形成同频共振?一方用专业在努力,另一方用信任来配合,一些小的不开心自然就会过滤掉,剩下的就是双方合力的结果——病人治愈。

父亲即将瘫痪,情况紧急,人到中年的最大危机,幸好有他们帮助!

住院部门口的南丁格尔誓言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杨护士肚子里的孩子也应该快出生了,祝愿他们母子健康、平安。

共振

在骨科接受了三周的治疗后,老爸从只能平躺,不能翻身,每天要检查压疮,到可以在胸部支架的保护下借助助步器行走。

骨科的肖强主任及其团队专业敬业,肿瘤科的张锡泉主任及其团队则是亲民又实干。

在骨科医生上午9点多就能来查房,而张医生查到我们的时候已经是11点多了——病人之多,实在太辛苦!

有一次偶然和张医生一起进电梯,还没聊两句,就遇到个病人家属拿出了病人的检查单。张医生随手从白大褂里掏出笔,在电梯里就和家属讨论了起来,等电梯到了一层,他处理完这件事又急忙奔赴下一件事情。

张医生虽然语速快(因为病人太多,每天有无数问题等着他解答),但思路清晰也没架子。同病房的病人是个老大爷,因为贫血需要输血,张医生在给他解释输血的可能危险时并没有用艾滋病病毒的“窗口期”这样的专业词汇,而是大白话告诉大爷“输得血都是正规渠道来的,要经过检验,绝大部分情况下是安全的。但有些人可能得了艾滋病,输血的时候还发现不了,如果输了这种人的血,后来发现了,国家是会赔的。”大爷听明白了,很配合输了血。

张主任除了亲民没架子,还很“抠”。在看完老爸所有的片子后,挠着头说:“你的这些情况我都能找到原因,唯独胸腔积液这一点我还不清楚。要是照个PET/CT(快9000RMB,全自费)就清楚了。不过你们赚点钱不容易,我再想想其它的办法。”

后来,他给老爸开了个胸部的B超,在背上定了个点,之后带着团队的人拿着大针头从定点的地方取了积液去检查。

父亲即将瘫痪,情况紧急,人到中年的最大危机,幸好有他们帮助!

右一张锡泉主任及其小组在讨论病人病情

“没事,就是点炎症。”

虽然医院“损失”了一笔检查费,但对于病人来说,一旦被医生的医德征服,那么不光自己会积极配合治疗,而且会尽全力推荐身边患病的朋友来医院治疗,从此医患一家亲,社会大和谐!

张主任不光想着为病人省钱,也处处想着为病人及家属省精力。今天老爸骨科手术就一个月了,要复查。我们只是在查房的时候和张主任叨咕了一嘴,没想到他直接和骨科的肖主任联系了,把肖主任要的检查提前给开了出来,这样我们就可以直接趁肖主任出门诊的时候把结果给他看就行,而不用推着轮椅挤着去挂号,等肖主任开检查单,等检查结果……肖主任只有半天时间在门诊,而等我们拿到检查报告时肖主任早就不在门诊了……

张主任的亲民细节多得说都说不过来:随时为了病人而加班(我们就是其中一个),把我们拉在定位室的片子默默地送回来,大雨天做完CT看我和老妈推老爸回病房不容易,没等我们反应过来就直接让其他医生把我们检查用的垫子送回定位室……

现在明白了肿瘤科门口为什么会挂这么多锦旗,这都是张主任及科室其他医疗小组、护士长喻燕敏、胡霞和她们团队用他们的医德赢得的认可。

父亲即将瘫痪,情况紧急,人到中年的最大危机,幸好有他们帮助!

曙光

做完手术一个月了,老爸已经可以去掉助步器走几十米,可以自己刷牙、上厕所,病人逐渐在恢复自理能力,找回了尊严,而家属则每天都能看到希望。

父亲即将瘫痪,情况紧急,人到中年的最大危机,幸好有他们帮助!

转科室时邓亮医生来叮嘱后期恢复注意事项

所以除了天使,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些医者。

张良医生告诉我,他读了8年医科大学,接下来他还要当3年的住院医师。紧接下来的5年他得继续读博或者发论文,才有可能当上主治医师。这还不是尽头,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将是他医生路上需要继续奋斗的目标。

医者不易,他们付出的努力远比一般人多,所以请尊重、理解并信任他们!

孩子出生后,父母是他们的守护神,给予他们安全感。但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还需要更多更专业的守护神,给予我们健康和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