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你兌換紀念鈔幣或紀念幣了嗎?你兌換的目的是什麼?

佛之思美文


兌換過,但是不是所有紀念鈔和紀念幣(主要是普通材質紀念幣,貴金屬紀念幣不能兌換)都兌換了的,畢竟是純粹愛好喜歡,不是想著投資賺錢的,有就有,沒有就算的想法哈。

兌換的目的其實上面說了,就是純粹個人的喜歡愛好,兌換一卷紀念幣回來,一部分送親友客戶,剩下一點自己留著收藏鑑賞,畢竟近幾年的普制紀念幣設計鑄造的還是蠻精美的,特別是二輪生肖紀念幣,雙色合金很養眼。

個人喜歡錢幣郵票收藏,但是手裡卻沒有什麼好東西,一來是經濟能力所限,二來也是覺得喜歡並不一定要擁有。不過話說回來,雖然自己手裡的精品不多,但是上過手的珍稀錢幣郵票還是不少的,比如第一套人民幣大全套,以前在某收藏品公司做回收工作的時候見過兩套(當然不是全真,客戶拿來鑑定真偽的),大一片紅郵票沒見過,小一片紅見過幾枚。



醉夢殘秋


我從上小學的時候 就喜歡收藏錢幣 最開始是親戚給了我幾張外國紙幣 後來有了錢 就在網上買外國的紙幣和硬幣 從2015年開始 喜歡上收藏紀念幣 每當紀念幣發行 就在網上預約 預約不到的 就花錢在淘寶裡買一兩個 純粹是收藏愛好 升值貶值無所謂



波濤6666


兌換紀念幣個紀念鈔的目的不是指望著這些發財,完全就是興趣愛好,從小就喜歡各種硬幣和鈔票,目前人民幣樣式圖案單一的情況下紀念幣和紀念鈔無疑給了我另一種選擇~現在孩子也被我影響的對收藏錢幣和貴金屬幣起了興趣,每年都會給兩個孩子買熊貓金銀幣和生肖金銀幣,也算是變相給孩子增加財富吧!對我來說投資金條才是用來是投資的,而紀念幣和紀念鈔還有貴金屬封裝幣完全就是興趣愛好~滿足自己的樂趣而做的事情











昏昏欲睡的考拉


紀念幣、紀念鈔,是國家為了紀念重大事件或有重要意義的事件而發行的法定貨幣。因其發行量較流通幣少且圖案設計精美,受到廣大收藏愛好者的追捧。

最早接觸紀念幣,還是在小時候,偶爾無意間得到圖案不同的錢幣就會收起來。知道且未約到是2008年的奧運鈔。真正兌換的第一枚紀念幣是面值1元的抗戰勝利70用年紀念幣,後來生肖幣、航天幣(鈔)、孫中山幣、建軍幣、高鐵幣、建國70週年幣,到這兩天正火的泰山幣。總之,出新的就會約、兌,由最初按枚兌,到如今按卷、成盒兌。

至於目的,單純說喜歡,應該沒多少人相信。幾乎所有搞收藏的人都有著投資升值的心。所以,我也一樣,喜歡多於投資,但若能升值定會更高興些。以幣養幣,才是錢幣收藏愛好者的生存之道。


都市邊緣


不管是紀念幣也好,郵票也好,一般人都是因為喜歡才收藏,當然也是因為喜歡才有了市場、有了交易、有了炒作。現在的紀念幣、郵票發行,都比較公開、透明,普通老百姓也可以訂到、買到。實際上,作為收藏愛好者,也可以以藏養藏,比如本次發行的泰山幣,一個人最多可以兌換120枚,你只要拿到五個人的身份證,就可以兌到一盒,只要你喜歡,又肯用心,一家人兌個三、二盒是可以做到的,這樣,你可以出手一部分,這樣賣一盒就可以賺一盒,能有效降低收藏成本。

長期做收藏,不管是哪個領域,做成系列、做成規模、做全做好、做出特色,是非常費時、費力、費錢的。只是費錢這一項,就讓許多收藏愛好者望而卻步,所以,平時多下一點功夫,多用些心思,可以使我們的收藏愛好走得更穩、更遠。


一格826


兌換為了收藏,希望財富的積累吧,百姓的精神寄託是為了下一代。僅此而已!



手機用戶7957326420


我有很多紙幣,紀念鈔,紀念幣,外幣,古幣,銀元!我從小就這個愛好,有很多已經漲的很高了,但無論貴賤我都不出。我就是單純的愛好,而且我打算把這些錢幣傳承下去,留給後代,並且給他們講講歷史。比如古幣,每個古幣所在朝代,皇帝的一些故事。不懂得可以去百度學習一下,給孩子講!


活力百科


說實話,過去因為社會戰亂動盪人民連最起碼的溫飽都不能滿足,所以收藏錢幣只是種負擔和資源浪。,使得一些錢幣變成了稀缺的珍藏版,同而產生了它的價值與品級!

現在呢,因為生活穩定,人民生活在穩步提高,百姓在生活富足之餘也提高了自身的業餘愛好,在電視網絡的鼓動下進入了收藏的大潮中,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大量的紀念幣的產生在這個穩定市場中其實不會有太大的升值空間(限量只是侷限於一個城市,而不是全國)如果真是全國的話,限量一個城市還分不到10枚呢!


戎盛


因為喜歡,只為收藏的(鐵粉級)人不多。為了賺錢(幣商)獲得利潤的人不少!而隨波逐流看到利益可取,跟風參與的人數最大。

我是鐵粉,這次沒拿到也要高價買。以幣養幣的觀念剛剛形成。苦於交換交流的大環境,沒有😭!


1501王老


現在炒幣的都是瞎起鬨,根本不懂紀念幣的意義。以為能升值多大呢?即使一塊幣翻十倍,你能有多少幣,你又能賺多少,如果是愛好,一塊幣足夠了。不要被黃牛給吹的吹昏頭腦,有價無市的有都是,你買能買到,你賣就不是這個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