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教師工資的地區差異非常大,有什麼辦法消除這種差異?可能嗎?

姑蘇講堂


看了大家的看法,我和大家的看法還是一致的,我們老師並不是要多高多高的工資,對於工資也有充分的認知,作為鄉鎮教師,我從來沒想過和北上廣深教師一樣高,也沒想過和一二線城市教師一樣高,教師工資差距地區差異大是不可避免的,對於教師工資我的看法是:

一、根據所處地理位置所決定

教師工資的地區差異大事正常的啊,每個行業在不同地區都會存在差異的。所以工資水平應該和所處城市有直接聯繫。根據當地房價、物價等多重因素綜合吧。北上廣深、一二線城市的教師工資我認為應該比其他地區高的,但是一個市內的工資不應該有多少差距。

二、切實落實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工資

教師們的期望沒有那麼誇張,作為同樣事業單位人員,並且三令五申強調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工資,那麼我認為只要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工資,那麼教師也就不會有想法的了。不能整天喊著不低於不低於,但是實際是遠遠低於。

三、真的得關注老少邊窮地區的教師工資

我一直的看法是提高鄉鎮老師工資,提高貧困地區老師的工資。這幾類地區應該由國家統一發放補貼。

四、破解職稱晉升和定崗定級難題

職稱和級別是現在很多地區教師工資的大難題。我認為需要破解職稱難上、名額太少的問題,需要破解崗位定級以最低級定級的問題。讓老師在通過自己合理的努力之後獲得職稱的晉升和定級以實現工資的合理漲幅,也會讓大家看到希望的。


一線教師觀教育


地區差這是沒辦法的事比如成(都)綿(陽)廣(元)三地同一省相差就大,成都工資高綿陽兩級綿陽高廣元級,過去綿廣一專區時綿陽就高廣元一級工資,現在成綿廣三地差太大,成都是省會本身又是副省級準一線城市,綿陽是三線城市而廣元五線城市,各地方財政收入不一樣肯是差別大,就是給你同一標準,窮地方能拿出錢發嗎?教師可以了不貪心閒低就往高處交流,我一同入伍一同轉業地方退休前同一職級他們上海正科在職年收入28萬(公開的),退休的月8千多,我們廣元在職正科全拿將近8萬,退休將近5萬元,沒法比,在位的工作順利退休的身體好就行了,錢多錢少心態要好!


用戶3475717408


一、全國教師統一的是基本工資。中小學義務教育階段老師的基本工資是一樣的,包括崗位工資和薪級工資。崗位工資跟職稱相差,薪級工資與工齡相關,全國統一一個標準。

二、績效工資和各種補貼差距明顯。績效工資跟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有關,發達地區高的有好幾萬,中西部地區少的只有幾千。 津補貼也和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有關,包括地方津補貼,鄉鎮補貼,農村教師生活補貼等,有的地方還有住房補貼等福利。還 有獎勵性工資包括13月工資,年終目標考核獎,這個也是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沒有。這些差距跟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關,發達地區財政收入高,重視教育,發得多,落後地區,物價低,財政也困難,因此發得少。



三、消除教師收入地區差不現實。想想看,在一線城市,消費高,如果跟內地一致,教師怎麼活?而在中西部地區,收入向東部地區教師看齊,那教師都成當地高收入群體了,當地財政負擔得起嗎?其他機關事業單位怎麼辦?所以地區會一直存在下去,也是合理的,但還是希望差距別太大。

以上是我的看法,大家怎麼認為呢?歡迎留言評論,報一下各地教齡、職稱及收入情況,體會下地區差到底有多大?


良心老師


教師工資地區差異較大,這是有目共睹,不但經濟發達的城市與經濟不發達的農村相比差距巨大暫且不論,就連同一市區的市級老師和下屬各縣的教師工資也相差很大。造成這一巨大差異的原因在於,老師工資一直以來屬於地方財政。各地以縣為最小單位,負責自己所屬區域的教師工資。這樣一來就造成非旦不同省不同市不同省的教師工資都不一樣。

就拿我省來說,位於省會城市的中小學公立學校的教師可以拿到4000-9000元的工資,而市級的教師則可以拿到3500-7000左右的工資,而縣及縣以下的廣大教師則只能拿到2000-5000左右的工資。

而造成這種差異的並不是老師們的基本工資,目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基本工資發放標準都是一樣的,嚴格按國家規定工資發放,所不同的是地方津貼和補助的項目和錢數不同,比如,廣大農村教師一般都沒有車補油補、通信補貼以及午餐費等,但是很多城市卻有,另外廣大經濟欠發達地區,績效工資是在教師基本工資中扣除30%得到的,而有些經濟發達的地區,績效工資是地方財政另行出資。這樣一來,就造成了教師工資因地域不同而工資不同的結果。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畢竟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地方消費水平也不同等,但是小徐老師感到最難以理解的是,有些地方的教師初級職稱可以套專技十二、專技十一的工資,一級職稱可以套專技十級,專技九技,專技八級的工資,而為什麼有些地方初級職稱只能套專技十二的工資,一級職稱只能套專技十級的工資,之後只要評不上更高一級的職稱就再也沒有工資級別的晉升空間了,這造成不同職稱間工資差異極大,這種跳級式職稱工資發放標準什麼時候能改一改。讓即使評不上高級職稱的老師也能隨工作年限而自然晉級,從而縮短教師間的工資差異。

如下圖所示:

那麼地區間教師工資差異大能否消除呢?我覺得是否能消除完全取決於政策。如果我國教師工資的發放實行國家財政,國家統一安排各省市區老師工資的發放標準,我想那時會保證廣大老師無論身在何處都能拿到相對於當地消費水平比較說得過去的一個工資數目,不至於讓老師工資處於最低層。

另外即使實現不了國家財政,就算把教師工資納入省財政工資同樣也可以解除廣大農村老師工資待遇低,教師職業無人問津的命運。

那麼這一政策能否實現呢?我相信如果國家真的足夠重視教育的話,是會慢慢推進這一政策的。因為我國的稅收完全可以支撐我國的基礎教育,相對於M國、日B對教育的財政投入來看,我國只是投入了一個零頭,總的來說還是投入的太少了。

就像任正非所說,我國發展的希望在於基礎教育,而基礎教育的發展,在老師,如果提高廣大從事基礎教育的老師們的工資待遇就能吸引更優秀的人才來教育出更優秀的人才,到那時中國才有希望。希望這一天能夠早日到來。


指尖教育帝國


教師工資的地區差異非常大,從某部宣稱“全國教師平均工資8.2萬”,而廣大教師紛紛表示自己“被平均了”來看,這其間的地區差異有多大了!

舉一個例子:同為高級教師,20年教齡。在東部發達地區的江浙,年薪20萬+,(北上廣深地區更高)而在西部地區可能還不到8萬!這還不算那些中級及以下職稱的教師,他們的收入更低!

當然,造成這種差異是由於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因為教師工資,都是由當地財政統籌發放的。也就是說,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高,財政支付能力也就強,教師的工資也就水漲船高!反之,就會很低!

於是,就有老師提出,都是一樣的職稱、幹一樣的活,工資卻差那麼大!這很不公平!

能不能將教師工資由地方統籌改為國家統籌呢?這樣不就能做到全國教師的工資都一樣了嗎?

我們說,這樣想法很好,但不現實!很難實施!

如果全國教師的工資都一樣,那必然會造成新的不公平!因為在落後地區,教師的工資可能就會變得很高,由此將帶來一系列的矛盾!比如房價,比如其他行業是否也要全國工資統一?這便牽涉到全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同步問題了!

可謂“動一發而牽全身”!

所以,現在這樣還是比較合理的。倒是國家可以適當給中西部教師增加些補貼!

大家說,這樣是不是好一點?


姑蘇講堂


這是個好問題,也是深受廣大教師關注的一個話題。

全國中小學教師工資,按地域劃分,從高到低依次是:北上廣深→江浙沿海→西部→中部。地區差別非常大。@姑蘇講堂老師是蘇州的,30%績效工資平均到每月高達5000元。我是湖北的,卻僅有350元左右。

教師工資的地區差別,除了西部地區因國家有專項補貼比較特殊外,基本上與該地區經濟發達程度正相關。

怎樣消除教師工資巨大的地區差呢?我認為首先應討論這種差別的存在是否合理。

一線城市生活成本高(主要是住房教育和醫療),如果沒有與之相適應的工資水平,就無法招攬到優秀的人才。這些地方教師工資高,與其說是政策傾斜,不如說是市場選擇的結果。而且,一線城市的教師工資,與其它行業相比較並不算高。

縣城和農村綜合生活成本相對較低,教師工資比一線城市低是合理的。但存在一種情況,即一線城市所屬區縣,也執行一線城市的工資標準,生活成本卻與全國大多數縣市相接近。站在其它縣市的角度看,這種巨大的差距顯然不合理。

但這種差距如何消除?是拉低大城市下屬區縣的教師工資,還是提升全國所有縣市的教師工資?

然後是西部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教師工資與中部地區教師工資的差距。

有一位援疆的同事告訴我,那邊的教師綜合月收入達萬元以上,但綜合消費水平卻不高。

同是湖北,恩施州等少數民族地區教師工資能看齊省會武漢,比其它市的教師工資高一大截。

像這樣的地區差是否合理,該不該消除?

很多人認為教師工資地區差別大,是因為國家財力所限。其實不盡然。如果國家要解決教師工資地區差問題,就算財力不足,但做到雨露均霑、平均分配並不難,將各省財稅收入中的教育經費全部上收,然後由教育部和財政部協同測算之後,合理分配下去即可。甚至還可將工資直接打入教師個人賬戶,技術上也不成問題。

但這樣做的結果是,生活成本越高和生活條越艱苦的地區,越留不住優秀教師。而綜合生活成本低,又宜居的中部地區,反而成了教師求職的首選。本質上,這是一種反市場的人力資源配置方式,顯然不合理。

既然提到了市場,其實要使教師工資地區差合理化,最好的途徑是走教育市場化道路。當然,義務教育是公益事業,事關人民福祉,這樣做肯定遭致全民反對。但我們其實可以進行改良,即打破教師鐵飯碗,去除編制的概念,暢通教師在全國範圍內自由流動的渠道,讓市場去配置教師資源,教師根據自身能力大小與市場議價。這樣,即便教師工資存在較大地區差,各方也能接受。

一家之言,歡迎交流!


毫米


不同城市教師工資差距大;同一城市不同學校也有差距;同一學校不同級別的教師工資差距也不小!所以,當老師呼籲提高待遇時,總有人會對之嗤之以鼻,但是他們不瞭解,全國各地老師的工資,被分為了“三六九等”,對於一些每月拿兩三千工資的教師來說,呼籲提高工資待遇,再正常、再合理不過了!

有人曾經對全國不同地區的老師平均工資進行過抽樣調查,可以看出,東部城區老師的平均工資在4986元;而西部城區老師的工資則為2141元,縣區教師工資2810元,可以看出,教師工資的地區差異時非常大的!

那麼,有沒有辦法消除這種差異呢?在多數人看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中國的地區差距非常大,城鄉差距也不小。如果減少甚至消除了這種差距,那麼城區教師的生活壓力會不會更大?偏遠地區的財政會不會“吃不消”?這都是很現實的問題,似乎無法解決,然而,我們的鄰居日本,卻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也許能夠給我們提供借鑑:

不評職稱、不評先進、不固定學校、公務員待遇,這些舉措讓日本成功的解決了教師工資的地區差異:

1、教師公務員待遇:一旦成了教師,就是終身制,具備公務員身份,享受公務員待遇,由國家確保工資和福利待遇,所有學校統一教師工資標準和福利待遇。

2、不設職稱,一視同仁:在日本,教師工資差別,只有工作年限長短的差別,沒有地區、學校之間的差別,沒有職稱差距,所有老師一視同仁,減少了人為製造的教師待遇差距。

3、輪崗制度,保障公平:在日本,教師不是屬於一個學校,而是以縣為單位進行統一培訓、招聘和管理,在規定的區域進行輪崗,這樣就保證了教師資源的平衡,也就沒有天價的學區房了。

其實,很多問題不是不能解決,就看是不是真正把它當回事,真正重視起來了!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總比困難多!

我是“贏在高三”,致力於教育和教學工作,如果你同意我的觀點,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按鈕!





贏在高三


據教育部公佈的數據,全國教師的平均年收入是8萬多,這個數字一出,各地教師發出了不一樣的聲音。東部地區、沿海城市、一線城市等經濟發達地方的教師撇撇嘴,心說,真瞧不起人,我們年薪二三十萬莫非是假的?中西部、內陸、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師高聲喊冤,咋的,我們四五萬一年的,又拖後腿啦?

確實,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與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我國當前社會主要矛盾。各省市教師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也是這個主要矛盾的一個側影。既無可否認,也不能避免。

但是,能不能全國上下統一教師收入呢?由中央財政統一發放到教師個人賬戶,不就解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問題?這是不能夠的,收入必須要跟當地的生活水平聯繫起來,才是合理合適的。否則,北京上海的老師跟青海甘肅的老師拿一樣的薪酬,這並不合理。比如說,上海房價七八萬一平,我們這邊小縣城五六千一平,都拿二十萬一年,在上海度日艱難,在我們這邊呢?高收入群體了!

所以說,有效縮小差距不能放在全國這樣的大範圍內來考慮,除非將來全國各地的發展達到了平衡和充分的水平。每個省份做的蛋糕差不多大,就可以切分得更加平均了。

在此之前,首先要考慮的是縮小當地吃財政飯的人員之間的收入差距,公務員、事業編要統籌考慮;要兼顧企業職工、務工人員、農民等各種身份的人的收入水平。總之,還是要先把蛋糕做大,同時再把蛋糕分好。


劍客談教育


峽谷仰望山峰說,憑什麼你那麼高聳,我如此低下呢?

或許這也是一種不公平,那麼只能削峰填谷,望上去一片平整。

面對自然,執意為之,也有可能。

可在現實社會中,卻無可能。

你想,要想工資與別人相同,經濟落後地區一定得向經濟發達地區索取,這索取的部分可是人家辛辛苦苦掙來的,被你平均了,人家樂意嗎?

人家又何苦辛苦一番,和你享有同等待遇?

於是,久而久之,大家吃著大鍋飯,誰也不想多創造,因為再創造也是為別人做嫁衣裳,何苦呢?

再說,教師如此要求,工務員呢?其他行業的勞動者,不都可以這樣要求嗎?

比如保姆,各地工資都欲與北京看齊,雖說是同工同酬,但現實嗎?即使可以這樣做,這保姆工資也別想別人給,也還得僱主給吧?

如果省與省,市與市,縣與縣之間的收入差距都應消除,再深入一步,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是不是也得消除?

圴貧富,消差距,從理論上說,也不能說不美好,但在殘酷的現實中卻是不可能的。

很多人只看到自己在獲取上的不均衡,卻少有人能自省自己在創造力上,在付出效率上與別人的不均衡。


飛鳥留痕2O16


教師工資地區差異非常大,如何有效縮小這種差距呢?

評價一個地區的生活水平,單純地看工資收入狀況是不合理的,當然也就不存在有效縮小這種收入差距的充分必要理由。舉個簡單的例子: 東部沿海三四線城市房價差不多在8000元/平左右,而西部同樣城市的房價3000元/平都不到,那麼同樣月薪10000元,誰的生活水平高呢?顯而易見,居民生活水平,既要看工資水平,更要看物價指數,也就是貨幣購買力。



教師工資地區間存在差異具有合理性。我們國家地域廣闊,各地之間存在著事實上的發展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既表現在工資收入水平差距上,也表現在消費支出水平差距上;我們考察一個地方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就是要看他們的收支狀況。東部地區的教師工資收入較高,物價也高,支出也很多,甚至有些教師入不敷出,這也是東部地區男教師越來越少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樣道理,西部地區的教師工資收入相對較低,物價也低,支出也很少,其生活狀態很可能比東部老師還要好。



東部人口稠密,生存條件較好,但生活競爭壓力很大;西部地廣人稀,生存條件較差,但生活競爭壓力較小。我國東部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發達,比較適合人居,條件優越,但是人才濟濟,競爭激烈,物價居高不下,尤其是教師生活壓力很大;而西部則恰恰相反。單純地比較東西部地區教師的工資收入,既是不科學的,又是不公平的。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鼓勵青年人才到西部去創業,就是為了振興西部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提高西部整體社會發展水平,提升人們生活幸福指數。



影響東西部教師生活狀況的不是因為工資差異問題,而是地區間整體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問題。考察人們生活的幸福指數,要綜合各方面的因素來看,就經濟上來說,主要看物價指數、收支狀況、和整體經濟實力。舉一個形象點例子來說吧,一個超級大蛋糕和一個超級小蛋糕,同樣多的人用同樣的方法去分,哪一部分人的幸福指數高呢?答案是很顯然的。因而,要讓人們感覺更幸福,就需要大力發展社會經濟文化整體實力,建立健全更為科學合理的分配製度。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這個問題的設計者,根本就不懂宏觀經濟學,盲目地去談縮小地區間教師的工資差異,只能會讓人們錯誤解讀國家政策,讓人們誤入歧途!因而很有必要普及一些簡單的宏觀經濟學常識,幫助大家形成正確的認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