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5 巢湖往事:我的母校柘皋中学

从小学到大学、从少年到中年我只把柘皋中学当作我唯一的母校。柘皋中学是一所镇办中学,现名巢湖市柘皋中学。它早几年被评为巢湖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我在读时它叫巢县柘皋中学。


巢湖往事:我的母校柘皋中学



虽然我只是从78年8月到80年7月在这里读了两年书,虽然当时的柘皋中学还处在百废待兴的困难阶段,虽然当时它名气并不大、升学率也并不高,但那两年的学习经历却是我成长经历中最重要的阶段,也给了我美好而珍贵的记忆。三十年过去了,往事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历史上,柘皋镇曾经是安徽省四大名镇之一。一条小河和一条长街成十字交叉。小河其实不小,从街北直达巢湖。河自北向南穿镇而过,将镇子分为东西两部分。河上南北不足500米平行排列两座桥。南边的水泥桥叫反帝桥,连接合(肥)浦(南京)、合巢芜公路。北面的石桥长也不过百米,叫遇难桥,据说孔子曾在此避雨、晒书。小石桥连接中心大街,从东门到西门,一条长街两三公里。桥东叫东大街,水泥铺路,有新华书店、东风商场、银河轩饭店,以及轧花场、汽车站等。桥西叫西街,西街宽不足5米,全部由青石板铺成。青石板方方正正,有的光洁如镜、有的凿痕历历。沿街多为两三层小木楼。店铺多为布店、烟杂店、酱菜店,还有戏院和邮局。


巢湖往事:我的母校柘皋中学


西街是名副其实的步行街,柘皋中学坐落就坐落在它的最西头。校园是一个正方形的大院子,东、南、西三面砖砌围墙,北面一条沟渠,沟外是农田、村庄。校园南面正中是学校大门,门楼上白底黑字,“巢县柘皋中学”六个大字赫然在列,据说是鲁迅先生的手迹。

离开母校以后,我们又见过各种各样的校门,也看过伟人、名人书写的校名,但无论是毛泽东、江泽民,还是郭沫若、苏步青,我都感到没有鲁迅先生那几个字更加亲切自然。后来,我才知道那几个字是美术老师在鲁迅的手迹辑录的。即使如此,一点也没有减少我对它的美好印象。鲁迅先生是一个冷峻、坚硬的男人,但他的字却自然天成、温情脉脉。(补:也许因为这个缘故,09年,我给“上海外国语大学闵行实验学校”做设计、制作的时候就特意辑录了鲁迅的字体,并深受学校、区领导的赞许)


巢湖往事:我的母校柘皋中学



当时的校舍,不管教室、图书室,还是食堂、礼堂,都是清一色的砖瓦平房。不知道它们是什么年代盖的,但其形状却酷似历史课本的插图——遵义会议旧址。一排排教室整齐排列,东西山墙上是水泥做的黑板报,教室前后有不知年代的松树或梧桐。一个一个教室一字排开,两个教室中间是一间办公室,老师们按学科坐班办公。连接教室、办公室的是长长的走廊。每天午间或傍晚,大家喜欢坐在走廊看书聊天。我们把椅子搬到走廊上,半坐半靠,两只脚翘在凳子上,手捧课本,或聚精会神,或心猿意马,无人过问。那真是一天最美好的时光。


巢湖往事:我的母校柘皋中学



我们住校生住在校园东面的院子里,院墙外一条沟渠,沟渠两边有杨柳树和小菜园。阳春三月,蚕豆花开。冬天的早上,我们就把冰敲开,在小河里洗脸、刷牙,坐在河边看书。河上一条石板桥,走过小桥就是我们宿舍。房子是类似祠堂的四合院,一个班级合住一间大房间,二三十人群居在一起。春秋冬季还能对付,一到夏天苦不堪言。寝室没有纱门纱窗,更没有电风扇。同学们只有在教室里自习到很晚,等到夜深露重、实在困得不行的时候才钻进蚊帐,倒头睡下。

早上起床铃一响,班主任、体育老师就来敲门、吆喝。大家匆匆忙忙地跑到操场上跑步,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


巢湖往事:我的母校柘皋中学



两年的学习生活清苦、紧张。80年夏天,我有幸考上的大学,成为300多毕业生中20多个幸运者之一。离开母校已经30多年了,30年后柘皋古镇的石板路早已不见。母校当年的青砖屋舍也早已不见了,校园东面的小河早已干涸,那并不平整但生长着天然草坪的大操场也盖起了高大的教学楼,虽然它还叫柘皋中学,并且成为巢湖市示范性高级中学,当年的同班同学也有人在这里成长为高级教师……但母校对我,终究成为一种回忆。

最忆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