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明清陝西商邦稱得上“百萬”的富翁

明清陝西商邦稱得上“百萬”的富翁

明清陝西商邦稱得上“百萬”的富翁

明清陝西商邦稱得上“百萬”的富翁

一、灞橋“張百萬”,就是西安 “德和生”商號財東張洪聲。

張洪聲的父親張步福,為了養家餬口,做小買賣起家,開始生意做得很小,在西安、三原等地擺地攤起家,後來有了一些積蓄,就在藍田開木器廠。

張家到了張洪聲這一代人手裡,才逐漸發展到鼎盛時期。張洪聲幾弟兄,到青海、天津、新疆(遠到喀什)等地跑生意。他們從西安到西寧帶去茶葉、絲綢,從西寧帶回來皮貨、藥材,這樣循環往復,慢慢積累起來。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安創辦了 “德合生”商號,又在三原辦了“洪裕園”分號,是張家的醬菜點心店,每年八月十五,張家都要派人到三原去挑點心,點心上刻著福祿壽等圖案,非常講究。據說三原有名的小吃蓼花糖、開口酥等都跟張家的點心鋪有淵源關係。張家還在寶雞、蘭州、西寧、烏魯木齊、天津、上海等地開設商號,並與日、美等國商人有貿易往來,是遠近聞名的富商。有一年年底分紅,張洪聲分了100萬兩銀子,那時的100萬是一個巨大的數目,張洪聲遂被人們稱為“張百萬”。從此,“張百萬”這個綽號就被傳了開來,叫做“郭家的地,高家的房,張百萬的銀子拿斗量。”

關於“張百萬”的來歷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傳說清末光緒皇帝晏駕,全國停止娛樂。張家卻恰逢給張步福過壽,請客三天,大擺宴席,不管親戚朋友還是路過的行人,都好吃好喝招待。當時的西安知府對張家的做法不滿,張家堅持要過壽,知府就責令張家拿出100萬兩銀子來,否則就不能大擺宴席。張家立即拿出銀子,從此落下“張百萬”的名號。

“德合生”的生意做得很大,一般是在天津等地設“坐莊”組織貨源,再僱用腳行、駱駝輾轉運至蘭州、西寧等地設立的“分莊”出售。張家做生意,講究不走空頭,即來去都有貨,來回都有生意做,意思就是走到哪裡就安營紮寨在哪裡,收集當地的貨物、土產,到別的地方出售。那時候叫“莊客”。比如,當時從湖南安化收回來的茶葉,要先運到涇陽加工成“茯磚”,再運蘭州。張家生意做得最大的時候,有人形容說,從西安到西寧,從甘肅到內蒙古,張家人不用住別人家的店,沿途都有張家的分號。

張家發財後,大興土木,在西安修建公館、花園20多處,僅在車家巷張百萬就有十幾個院子;在“開通巷”還有十幾院房子;三學街、太陽廟街、朱雀門到含光門以及建國路都有他家的院子。三原還有很多張家的房子。

張家在故居 灞橋洪慶的街道上,修建了一座7套14院水磨磚砌、雕樑畫棟的深宅大院,號稱“張八家大院”。張家大院坐落在灞橋洪慶街道56 號,是一座五進深的宅院。光緒三年蓋的,南北兩院,結構、造型均相同。大院雕樑畫棟,磚雕、石雕精美異常。右邊的磚雕叫“鹿鶴同春”也叫“六合同春”,“鹿”取的是“‘陸”,“鶴”取的是“合”的諧音。配以松樹、椿樹,都預示 “春”的意思。“鹿鶴同春”反映了主人期盼國泰民安、家庭富裕祥和的願望。

二、涇陽有個“柏百萬”

涇陽“柏百萬”是涇陽王橋柏筱陂。

柏家最初是三原人,後來移居到涇陽王橋橋底鎮。在明代做簸箕生意起的家,由於他家做的“大簸箕”在涇陽很有名,所以人們稱他家為“大簸箕柏家”。經柏家幾代人的奮鬥,到柏筱陂這一代發展到鼎盛時期,主要是在江南販布,在西北販茯茶和皮貨,他們家在蘇州、武漢、上海、北京等擁有各種門店和當鋪、票號,甚至在日本也擁有分店。尤其是在江南產布的一些著名市鎮都有柏家的字號,使涇陽大簸箕柏家在江浙一帶很有名氣,是那時陝西布商在江南的“通行領袖”,陝西布商多齊聚他家設在唐市的“柏園”,每夜張燈開宴,熱鬧非凡。至今唐市鎮還流傳著柏筱陂“活財神”的傳奇故事。據說有一年,與唐市相鄰的太倉沙溪鎮,開迎神賽會,解會解到唐市。一富紳在船頭置了一個赤金獅子,頸上套一條金鍊條,並放話說:“有名的‘金唐市’,怎麼連繫纜繩的地方都沒有?”此話傳到柏筱陂耳中,隨即叫人去鑄金樁,並專門將金樁打在富紳的船邊。

從此,“活財神” 柏小陂名聲大振,至今,唐市仍有個叫“金樁浜”的地方。柏小陂在唐市築有40餘畝地的豪華花園“柏園”,裡面假山泉水,亭臺樓閣,迴廊曲折,其規模在江南園林中少見。清乾隆年間,唐市人倪賜所纂《唐市志·園亭》曾記述柏園為“天啟時柏小陂闢”及“園內池臺假山林木之勝與園主會客宴請之樂谷”。後來,柏家還在蘇州山塘街買了一條巷子,叫做“柏家弄”。此時柏家的生意烈火煎油,紅星高照,柏家在上海、漢口、成都、重慶、甘肅及西安、三原等地都開有商號,經營著京廣雜貨、錢莊、藥材、當鋪等,成為當時涇陽縣的鉅富之一。據柏家後人講,“柏家生意好的時候,每到年關將近,全國各地分號的掌櫃便壓著運銀車輛,帶著帳本回到柏家村,結算當年帳目。所運銀兩要數人用大簸箕端往銀窖,據說柏家每年的帳目結算往往達一月之久,方能結清!”這就被外人傳成了“柏家用大簸箕往銀窖裡端銀子”的說法,成為“大簸箕柏家”來歷的又一種版本。

柏家到了清末柏筱餘時期,還保持著涇陽首富的位置。他家在四川辦有“天成德”商號,另有二十餘家分號,水田、房屋、竹林山場多處在,陝西、甘肅、漢口、上海都有字號。

三、三原有個“梁百萬”

三原“梁百萬”是三原鹽商梁選櫲。

梁家一世祖,梁福自山西遷於陝西,作餳粉酤業的小買賣,積財買地,治農為業。到第五代梁漢,開始走上以糧換引、經營鹽業的發家道路。梁漢 “三十年之間,自輸粟甘涼,以至守支兩淮,所致貨裡中人莫能右。”由於“中鹽利厚”,梁家逐漸走上富裕的道路,成為家境殷實的“中人之家”。

開中鹽引,使梁家賞到了經商業賈的甜頭。梁漢遂命自己的兒子梁一山、梁一倉共同販鹽揚州。由於兩兄弟很有經營眼光,他們 “置水陸田百餘畝,延師教孫,督僮僕,力農作,竟日不休,農又精繕,雖鄉里老農亦自引以為不及”,梁家 “致富冠裡中,”“治農積貨萬金,起建大舍”,“梁百萬”的綽號就是這時被叫響的。

到了七世梁選櫲,梁家的鹽業發展迅速,梁家已不僅僅是鄉里富戶,而且成為寓籍揚州“貨雄廣陵”的大鹽商。梁選櫲是梁一山的二兒子,他自動請纓替父親到揚州經商,“居廣陵,言利事,析秋毫而善任人,資相其質,足以比成,事立而授之,無不賈三倍。”到了弘治年間,梁家已逐漸轉化為寓籍揚州販鹽的專業鹽商。《淮鹽備要》載:“明中鹽法行,山陝之商糜至,三原之梁、涇陽之張、郭、西安之申、臨漁之張,兼籍故土,實皆居揚,往往兒子兄弟分居兩地。”這裡的“三原之梁”就是梁選櫲家。

梁選櫲年老後,將梁家在揚州的鹽業交給了侄子梁煒。梁煒繼承叔父的經營經驗,“籌畫徵遂,悉守條規,利益歸積益厚,然所人悉以輸於公,未嘗私一緝筴中,以故群從亡不心服愛慕之者”。由於梁煒善於經營,梁家的產業蒸蒸向陽,“貨亦積累鉅萬萬”,發展到頂峰時期。

三原梁選櫲家族從輸糧換引走上發家道路,先後四代人一百多年在揚州經營鹽業,其興焉勃焉亡焉忽焉,與明廷在陝西實行“食鹽開中”政策及其變化完全吻合,也與陝西商幫在揚州實力的聚合變化完全暗合。是佐證食鹽開中政策在陝西極為難得和珍貴的個案歷史支撐材料。

四、旬邑有個“唐百萬”

旬邑“唐百萬”是旬邑三水唐家唐景忠。

據《唐氏世系譜》記載,“三水唐家”的發跡人叫唐應弼。經商致富後傳至重孫唐景忠手時,其家族在清朝初年在當地便很有聲望,是遠近聞名的大商人。唐家傳至第四代唐景忠時,正值清乾嘉盛世,海內宴然,這給唐氏發家創造了一個好的大氣候。唐景忠以農為本,以商興家。唐家僅在本縣和鄰縣就擁有土地19290畝,佃農489戶,年收租3000餘石。牛驢1000餘頭、騾馬180餘匹,羊12000多隻。唐景忠以經營水煙為主,使其家族達至鼎盛,商號遍及陝西、河南、甘肅、四川、安徽、江蘇、福建、遼寧、浙江等13省50多個縣,商業街坊達90餘所,人稱為“匯兌中國13省、包捐知府道臺銜;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唐景忠於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被報為百萬富翁,親赴北京參加皇帝舉行的“千叟宴”,並被恩賜七品官。唐家從乾隆六十年報為百萬富翁後,歷經100多年間,考取和用錢捐有功名、官銜的36人。最高的官為唐庭銓,官至三品鹽運使。唐廷銓生前號稱“唐十三”,據說為一女子一擲就是13萬兩銀子。唐庭銓死時,皇帝下旨用三品大員規格埋葬,准許墓道全部用青石鋪就,墓前立石獅,石羊,石馬,石牌樓。20世紀70年代挖掘唐庭銓墓地,由於墓葬封閉極嚴,唐庭銓身上的衣服在墓內完好如新。

清乾隆年間,財產超過百萬銀子,是要上報朝廷登記的,唐家赫赫在冊。旬邑清朝稱三水縣,是因為縣城旁有一條三水河而得名。所以那時“三水唐百萬”名響半個中國,成了財富的代名詞。

唐家從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開始修建唐家大院,直到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完工,期間歷時43年。參加修建大院的鐵匠、木匠、畫匠等十幾個工種多達340多人,工匠人數最多時達到了3200多名,足見其場面宏大。建成宮殿式庭院87院,約2700餘間,其中以三層樓、轉角樓、七檁六椽廳最為豪華。院內建有戲樓、假山、花亭、魚池等,所有建築全部是木、石、磚結構。木料多是從陝南、東北遠道運回,石料是從十幾里路外的萬壽溝所採,工匠也是從省內外請來的名流高手。每座房子都是用磨光的磚和精雕細刻的石頭砌成,磚縫全用石灰、糯米汁澆灌。據說,當時夯打根基時,每人一天只打幾個錘窩,晚上驗工時,給錘窩倒上水,第二天水滲下去必須重打。水磨磚,一人一天只磨兩塊,若不平正就得另磨。正是這樣的高標準、嚴要求,才使得唐家大院的木雕、磚雕、石雕精美絕倫。當大院建成後,唐家又專門蓋了一座大型戲樓,唱戲祝賀,連續唱了三個多月。

唐家在清嘉慶年間,全家不過60口人,就僱有僕人丫環165人,平均2個人服侍一人。還備有“鸚歌轎”66輛,抬鶯歌大轎子出行,平均一人一抬,真是“出門不離車馬轎,全堂執事開道鑼”。 唐家村裡的老人們回憶起來唐家的富有都說,唐家簡直比皇帝還奢侈!

五、韓城有個“蘇百萬”

韓城“蘇百萬”是韓城薛曲街的蘇繼祖。

蘇家興起於明朝中葉,初時經營 “當鋪”,後來做絲綢生意。蘇氏後裔蘇繼祖,見到南方人所織絲綢,比北方人所織棉布,精、美、細、軟,就產生了經銷此物的念頭,他親自到蘇杭一帶考察養蠶、繅絲、織錦的全部工序。覺得可行,即在蘇州開設了“和合蘇”綢緞莊,以扶持當地紡織絲綢小手工業來充實自己的貨源。前有門店,後有絲織廠,批零兼營,生意做得很紅火。蘇家在江浙一帶經商賺了許多錢,乾隆皇帝下江南都由他接駕,後來皇帝還專門給他御賜“蘇百萬”幾個大字,意為日進斗金,富甲一方。

到清代道光年間,蘇氏後人蘇永誠,覺得韓城有二十里川道,土地肥沃,氣候溫和,能夠養蠶繅絲,就萌發了在家鄉發展絲綢業的想法。道光五年,蘇永誠為韓城引進了養蠶繅絲等絲綢業,在薛曲一帶首建一座桑園。同治年間,蘇永誠的兒子蘇晉福,子承父業,把韓城養蠶業、繅絲業又向前推進了一步,知名度較高的有“天保昌”、“ 復盛祥”等28家作坊。

蘇家發家後,在韓城老家大興土木,修築了“蘇家大院”。蘇家大院在韓城市金城辦薛曲。院子的總體結構是“五脊六獸、四簷八滴水、筒瓦包溝”,廳房帶小樓、前院、中院、後院、花園,陰雨天走動人不溼腳。門楣“一經傳家”、“箕旋元吉”,主院通往兩邊小院的門楣一邊是“ 循規”另一邊是“蹈矩”,磚雕蒼勁有力,當年就連他們家到祖墳的路全都用青石條鋪成。在老牛拉大車的年代,蘇家到遙遠的江南辦工設廠,將大把的銀子運回故鄉,那種靠智慧、憑能力賺得的財富,令人佩服和讚歎。

六、商州有個“熊百萬”

商州“熊百萬”是商州鎮安熊定興。

清代乾隆年間,熊定興帶領族人,由湖北遷至陝西鎮安縣紫家坪落戶居住。定居之初,熊定興以小本經營商販為生。當時只有一串錢的本錢,只能以賣水煙為生。後日漸發達,乃至發展到經營山貨特產。購置木船,利用旬河與漢江相通的水路,往來穿梭於鎮安—漢口之間,將在本地收購的生漆、木子油、生絲、火紙、皮紙、木耳等山貨土產運至漢口,又從漢口販回食鹽、食糖、水煙、瓷器等日用百貨。至三代熊治熙,成為紫坪街乃至鎮安有名的大財東。商行、店鋪發展到20餘處,擁有13只木船,14匹騾馬。光緒至民國,又開設煙館,大發其財,人稱“百萬富翁”。

熊氏發家後,置地蓋房,擁有土地19000餘畝,佃戶450 餘家,年收地租4 萬多石。又蓋了“熊氏莊園”,140餘間房9大天井,並在大線溝佔地300多平方,蓋有“老寨”,在紫坪街後築有佔地200多平方的“新寨”。

明清之際陝西的這些百萬富翁,僅僅是那一歷史時期財富力量的一般代表。由於陝西農耕經濟下,人們內斂守拙,藏富不露,“家有萬貫財產,出入僅一布袍耳”,因此,實際上“千萬兩”、“萬萬兩”級的富翁所在多有。大荔八魚井李家,販布發家,家資雄厚,陝甘回民起義期間,清軍多隆多部鎮壓回民起義,一次從李家地窖裡掘出的白銀就多達1000萬兩。八魚井富翁溫記泰,家有藏銀的銀窖十餘個,每個銀窖藏銀都在1000萬兩以上。渭南西塬陽郭鎮賀士英家,在西北各地開當鋪300餘家,還有72家錢莊,按照清政府《典當條例》規定,每開辦一家典當,原始投資不能低於5萬兩白銀,賀家僅典當投資就高達1500萬兩,還不算360萬兩的錢莊投資。充分反映了明清時期陝西商人雄厚的經濟實力和他們在中國商界不可小視的經濟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